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90251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属于海洋波浪能开发领域。该装置包括:气室、进气管和出气管;气室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顶板、后板和挡浪板;顶板上设置有所述进气管,进气管一部分在气室内部,另一部分在气室外部;在气室外部的进气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后板上设置有出气管,出气管一部分在气室内部,另一部分在气室外部;在气室外部的出气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并且在气室外部的出气管管口向下。该装置中气室前增加的侧向倾斜挡浪板,可以在挡外侧波浪的同时,减少对内侧波面的影响,提高能量利用率;空气在波浪的周期作用下,源源不断的进入水中,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提高水质,保护环境。
【专利说明】
_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増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波浪能开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水中溶解氧量是水质重要指标之一,水中溶解氧不仅是各种水生生物呼吸代谢的基础,而且水中溶解氧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水体的质量。当水体中的溶氧量很低时,不仅会造成水质恶化,也会使得水中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其尸体腐烂、发臭,又会造成水污染的恶性循环,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防治水污染,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水体溶氧量值。
[0003]目前,水体中增氧常用的方法有两类:物理方法(勤换水或者使用增氧机等)和化学方法(加入适量双氧水等)ο但是这些增氧方式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运行成本高、二次污染等缺点。
[0004]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水体中增氧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水体中增氧效率低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包括:气室、进气管和出气管;
[0007]所述气室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顶板、后板和挡浪板;
[0008]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形状相同且均竖直设置,所述顶板、所述后板和所述挡浪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顶板与所述后板和所述挡浪板连接,且位于所述后板和所述挡浪板之间,所述顶板水平设置,所述后板竖直设置,所述挡浪板与所述顶板的夹角为钝角,并且所述挡浪板下面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0009]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所述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一部分在所述气室内部,所述进气管另一部分在所述气室外部;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气室外部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单向阀;
[0010]所述后板上设置有所述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一部分在所述气室内部,所述出气管另一部分在所述气室外部;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气室外部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0011]较佳地,所述出气管是弯管。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该装置中气室前增加的侧向倾斜挡浪板,可以在挡外侧波浪的同时,减少对内侧波面的影响,提高能量利用率;空气在波浪的周期作用下,源源不断的进入水中,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提高水质,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100-气室,100-1-第一侧板,100-2-第二侧板,100-3-顶板,100-4-后板,100-5-挡浪板,101-进气管,101-1-第一单向阀,102-出气管,102-1-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8]如图1所示,该装置具体包括:气室100、进气管101和出气管102;气室100包括第一侧板100-1、第二侧板100-2、顶板100-3、后板100-4和挡浪板100-5;第一侧板100-1和第二侧板100-2形状相同且均竖直设置,顶板100-3、后板100-4和挡浪板100-5均设置在第一侧板100-1和第二侧板100-2之间,顶板100-3与后板100-4和挡浪板100-5连接,且位于后板100-4和挡浪板100-5之间,顶板100-3水平设置,后板100-4竖直设置,挡浪板100-5与顶板100-3的夹角为钝角,并且挡浪板100-5下面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在第一侧板100-1和第二侧板100-2之间;顶板100-3上设置有进气管101,进气管101—部分在气室100内部,进气管101另一部分在气室100外部;进气管101位于气室100外部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1-1;后板100-4上设置有出气管102,出气管102—部分在气室100内部,所述出气管102另一部分在气室100外部;出气管102位于气室100外部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02-1。
[0019]需要说明的是,0WC(英文为:0scillating Water column,中文简称:振荡水柱)。
[0020]需要说明的是,长方体的下半部分的两侧板分别是第一侧板100-1和第二侧板100-2,长方体的下半部分的顶面是顶板100-3,长方体的下半部分的后板是100-4,长方体的下半部分的平行四边形平面上加的平板是挡浪板100-5。
[0021]需要说明的是,挡浪板100-5,即在气室100前增加侧向倾斜挡浪板100-5,可以在挡外侧波浪的同时,减少对内侧波面的影响,提高能量利用率。
[0022]需要说明的是,挡浪板100-5的下方是气室100入口。
[0023]需要说明的是,出气管102是弯管,出气管102的一端在气室100内部,出气管102的另一端在插入海洋中,使气体进入海水中,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改善水体质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单向阀只允许气流在一个方向上通过,而在相反方向上则完全关闭,在左则加入气压后,作用在阀芯上的气压力克服弹簧力和磨擦力将阀芯打开,进出气接通,气流从左则流向右则的流动称为正向流动,为了保证气流从进气口到出气口稳定流动,应在进出气口之间保持一定的压力差,使阀保持在开启位置,若在出气口加入气压,进出气不通,即气流不能反向流动。
[002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单向阀101-1是止回阀,只允许空气进入气室100,不允许空气从气室100中流出,第二单向阀102-1是止回阀,只允许气室100中的空气流出,不允许气室100外的空气进入气室100。
[00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其原理是,气室100放置在海水中,海水从气室100入口进入气室100底部,气室的上部为空气;当海水波浪的波谷到达气室100前时,气室100内水面随之上升,室内空气体积变小,气压变大,第二单向阀102-1打开,空气通过出气管102流出气室100,进入水中;当海水波浪的波峰到达气室100前时,气室100内水面随之下降,室内空气体积变大,气压变小,第一单向阀101-1打开,空气通过进气管101流入气室100;气室100内的水面随海水的波动而上下运动,带动气室100内气压变化,使大气中的气体源源不断的进入水中。
[0027]实验室中,在60米长,40米宽的平面波浪水池内开展了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等工作,分析初步结果发现,装置对波能的吸收效率可以达到18%,在6小时内,可以使100平方米内的水体溶解氧浓度平均增加3mg/L,大幅提高水质的溶解氧参数,装置具有很好的波能吸收率和掺气增氧效率。
[002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该装置中气室前增加的侧向倾斜挡浪板,可以在挡外侧波浪的同时,减少对内侧波面的影响,提高能量利用率;空气在波浪的周期作用下,源源不断的进入水中,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提高水质,保护环境。
[0029]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振荡水柱式自动掺气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室(100)、进气管(101)和出气管(102); 所述气室(100)包括第一侧板(100-1)、第二侧板(100-2)、顶板(100-3)、后板(100-4)和挡浪板(100-5); 所述第一侧板(100-1)和所述第二侧板(100-2)形状相同且均竖直设置,所述顶板(100-3)、所述后板(100-4)和所述挡浪板(100-5)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00-1)和所述第二侧板(100-2)之间,所述顶板(100-3)与所述后板(100-4)和所述挡浪板(100-5)连接,且位于所述后板(100-4)和所述挡浪板(100-5)之间,所述顶板(100-3)水平设置,所述后板(100-4)竖直设置,所述挡浪板(100-5)与所述顶板(100-3)的夹角为钝角,并且所述挡浪板(100-5)下面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在所述第一侧板(100-1)和所述第二侧板(100-2)之间; 所述顶板(100-3)上设置有所述进气管(101),所述进气管(101)—部分在所述气室(100)内部,所述进气管(101)另一部分在所述气室(100)外部;所述进气管(101)位于所述气室(100)外部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1-1); 所述后板(100-4)上设置有所述出气管(102),所述出气管(102)—部分在所述气室(100)内部,所述出气管(102)另一部分在所述气室(100)外部;所述出气管(102)位于所述气室(100)外部的部分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02-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02)是弯管。
【文档编号】C02F7/00GK205472985SQ201620223195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7日
【发明人】尹则高, 高成岩, 金路, 杨博, 李元, 张欢, 邹松林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