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沉泥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1244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沉泥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沉泥池系统。本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包括澄清池、过滤池和沉泥池,澄清池内划分成反应区域、过渡区域和沉淀区域;反应区域内设置搅拌桨;过渡区域内设置多级台阶板,多级台阶板由底流通缺口向顶流通缺口逐级升高;沉淀区域内设置若干张附着网和中间竖隔板,若干张附着网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反应区域的顶边处设置进水口,沉淀区域的顶边处设置出水口,出水口通过管路连接过滤池的入水口,过滤池中设置过滤棉网,入水口位于过滤棉网的下方,过滤池的顶边处设置排水口;过滤池的底部通过排泥管连通沉泥池的底部,沉泥池的顶部连接回水管,回水管上串接回水泵,回水管的末端连通澄清池的中部。
【专利说明】
一种改进的沉泥池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净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沉淀过滤设施,特别是一种改进的沉泥池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
[0003]现有的沉淀池存在耗水量大,造成不可忽视的浪费;无法维持池体内的清洁程度,导致水体净化效果逐步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增设多个池体,并进一步设计多个池体之间的连通结构,以增加水流循环,实现节约用水和提升处理效果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包括澄清池、过滤池和沉泥池,所述澄清池内由一侧向另一侧划分成反应区域、过渡区域和沉淀区域;所述反应区域与过渡区域之间设置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底部设置底流通缺口,所述过渡区域与沉淀区域之间设置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的顶部设置顶流通缺口;所述反应区域内设置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下方形成第一混合区,所述搅拌桨的上方形成第二混合区;所述过渡区域内设置多级台阶板,所述多级台阶板由底流通缺口向顶流通缺口逐级升高;所述沉淀区域内设置若干张附着网和中间竖隔板,若干张所述附着网由下至上平行排列;所述反应区域的顶边处设置进水口,所述沉淀区域的顶边处设置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上述过滤池的入水口,所述过滤池中设置过滤棉网,所述入水口位于过滤棉网的下方,所述过滤池的顶边处设置排水口;所述过滤池的底部通过排泥管连通上述沉泥池的底部,所述沉泥池的顶部连接回水管,所述回水管上串接回水栗,所述回水管的末端连通上述澄清池的中部。
[0006]本改进的沉泥池系统中,水源首先通过进水口进入澄清池的反应区域,通过搅拌桨的搅拌操作实现混合反应工序,而后由底流通缺口进入过渡区域,浓度较大或者颗粒较大的污物沉淀在过渡区域的底部而后进一步排出,并且随着多级台阶板的高度增加,水流越来越清澈,然后水流由顶流通缺口进入沉淀区域,在沉淀区域进一步沉淀净化,并使位于沉淀区域底部的沉淀混合物进一步排出,而后水流由出水口经过管路进入过滤池,水流由过滤池的下部逐渐上升,经过过滤棉网的净化过滤处理形成干净的水体,最终由顶边的排水口排放收集。过滤池底部所沉积下的未达标的水体通过排泥管进入沉泥池进行沉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将沉泥池上部的较清澈水体通过回水栗动力抽回澄清池内,一来用于对澄清池的池底部分进行反冲洗,以消除所累积的泥垢;二来对可利用的水体进行二次利用,以减省水体的浪费。
[0007]在上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中,所述澄清池中过渡区域的底部为漏斗型底部,所述漏斗型底部通过排泥管连接上述沉泥池的底部。通过该排泥管将过渡区域底部的浓稠泥浆排至沉泥池,一方面避免过渡区域中泥浆的堆积,以保证水流的持续净化效果;另一方面将泥浆集中收集而利于清除整理。
[0008]在上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中,所述澄清池中沉淀区域的底部为漏斗型底部,所述漏斗型底部通过排泥管连接上述沉泥池的底部。通过该排泥管将沉淀区域底部的浓稠泥浆排至沉泥池,一方面避免沉淀区域中泥浆的堆积,以保证水流的持续净化效果;另一方面将泥浆集中收集而利于清除整理。
[0009]在上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中,所述中间竖隔板直立在沉淀区域的中间位置,并将沉淀区域分成左右两个区域,所述中间竖隔板的下方设置流通缺口。水流由顶流通缺口进入沉淀区域后,首先水流向下流动,向下流经途中经过附着网的层层过滤以减少携带的污物,而后通过流通缺口向上流动,向上流经途中经过附着网的层层过滤以减少携带的污物,最后水流由沉淀区域顶边的出水口流出。
[0010]在上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中,所述进水口连接两根进水管,两根进水管分别对应连接一口深井口。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改进的沉泥池系统通过多个池体,具体增设沉泥池,并设置沉泥池与各个池体的管道连接结构,以形成多条收集污泥和回水反冲途径,以增加水流循环,一来实现对池体的反冲洗操作,保持池体的干净,确保净化水体的持续效果;二来通过回水循环,对水体实现二次利用,有效形成节约用水。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改进的沉泥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澄清池;2、搅拌桨;3、多级台阶板;4、附着网;5、中间竖隔板;6、过滤池;7、过滤棉网;8、沉泥池;9、回水栗。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5]如图1所示,本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包括澄清池1、过滤池6和沉泥池8,澄清池I内由一侧向另一侧划分成反应区域、过渡区域和沉淀区域;反应区域与过渡区域之间设置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的底部设置底流通缺口,过渡区域与沉淀区域之间设置第二分隔板,第二分隔板的顶部设置顶流通缺口;反应区域内设置搅拌桨2,搅拌桨2的下方形成第一混合区,搅拌桨2的上方形成第二混合区;过渡区域内设置多级台阶板3,多级台阶板3由底流通缺口向顶流通缺口逐级升高;沉淀区域内设置若干张附着网4和中间竖隔板5,若干张附着网4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反应区域的顶边处设置进水口,沉淀区域的顶边处设置出水口,出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上述过滤池6的入水口,过滤池6中设置过滤棉网7,入水口位于过滤棉网7的下方,过滤池6的顶边处设置排水口;过滤池6的底部通过排泥管连通上述沉泥池8的底部,沉泥池8的顶部连接回水管,回水管上串接回水栗9,回水管的末端连通上述澄清池I的中部。
[0016]澄清池I中过渡区域的底部为漏斗型底部,漏斗型底部通过排泥管连接上述沉泥池8的底部。通过该排泥管将过渡区域底部的浓稠泥浆排至沉泥池8,一方面避免过渡区域中泥浆的堆积,以保证水流的持续净化效果;另一方面将泥浆集中收集而利于清除整理。
[0017]澄清池I中沉淀区域的底部为漏斗型底部,漏斗型底部通过排泥管连接上述沉泥池8的底部。通过该排泥管将沉淀区域底部的浓稠泥浆排至沉泥池8,一方面避免沉淀区域中泥浆的堆积,以保证水流的持续净化效果;另一方面将泥浆集中收集而利于清除整理。
[0018]中间竖隔板5直立在沉淀区域的中间位置,并将沉淀区域分成左右两个区域,中间竖隔板5的下方设置流通缺口。
[0019]进水口连接两根进水管,两根进水管分别对应连接一口深井口。
[0020]本改进的沉泥池系统中,水源首先通过进水口进入澄清池I的反应区域,通过搅拌桨2的搅拌操作实现混合反应工序,而后由底流通缺口进入过渡区域,浓度较大或者颗粒较大的污物沉淀在过渡区域的底部而后进一步排出,并且随着多级台阶板3的高度增加,水流越来越清澈,然后水流由顶流通缺口进入沉淀区域,水流由顶流通缺口进入沉淀区域后,首先水流向下流动,向下流经途中经过附着网4的层层过滤以减少携带的污物,而后通过流通缺口向上流动,向上流经途中经过附着网4的层层过滤以减少携带的污物,最后水流由沉淀区域顶边的出水口流出,使位于沉淀区域底部的沉淀混合物进一步排出,而后水流由出水口经过管路进入过滤池6,水流由过滤池6的下部逐渐上升,经过过滤棉网7的净化过滤处理形成干净的水体,最终由顶边的排水口排放收集。过滤池6底部所沉积下的未达标的水体通过排泥管进入沉泥池8进行沉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将沉泥池8上部的较清澈水体通过回水栗9动力抽回澄清池I内,一来用于对澄清池I的池底部分进行反冲洗,以消除所累积的泥垢;二来对可利用的水体进行二次利用,以减省水体的浪费。
[0021]现在每月回水约6000吨,一年统计下来可以回收约72000吨。根据2015年的取水价格1.00元/吨,全年可节约72000.00元。
[0022]本改进的沉泥池系统通过多个池体,具体增设沉泥池8,并设置沉泥池8与各个池体的管道连接结构,以形成多条收集污泥和回水反冲途径,以增加水流循环,一来实现对池体的反冲洗操作,保持池体的干净,确保净化水体的持续效果;二来通过回水循环,对水体实现二次利用,有效形成节约用水。
[002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24]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澄清池I;搅拌桨2;多级台阶板3;附着网4;中间竖隔板5;过滤池6;过滤棉网7;沉泥池8;回水栗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主权项】
1.一种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澄清池、过滤池和沉泥池,所述澄清池内由一侧向另一侧划分成反应区域、过渡区域和沉淀区域;所述反应区域与过渡区域之间设置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底部设置底流通缺口,所述过渡区域与沉淀区域之间设置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的顶部设置顶流通缺口;所述反应区域内设置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下方形成第一混合区,所述搅拌桨的上方形成第二混合区;所述过渡区域内设置多级台阶板,所述多级台阶板由底流通缺口向顶流通缺口逐级升高;所述沉淀区域内设置若干张附着网和中间竖隔板,若干张所述附着网由下至上平行排列;所述反应区域的顶边处设置进水口,所述沉淀区域的顶边处设置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管路连接上述过滤池的入水口,所述过滤池中设置过滤棉网,所述入水口位于过滤棉网的下方,所述过滤池的顶边处设置排水口;所述过滤池的底部通过排泥管连通上述沉泥池的底部,所述沉泥池的顶部连接回水管,所述回水管上串接回水栗,所述回水管的末端连通上述澄清池的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池中过渡区域的底部为漏斗型底部,所述漏斗型底部通过排泥管连接上述沉泥池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池中沉淀区域的底部为漏斗型底部,所述漏斗型底部通过排泥管连接上述沉泥池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竖隔板直立在沉淀区域的中间位置,并将沉淀区域分成左右两个区域,所述中间竖隔板的下方设置流通缺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沉泥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连接两根进水管,两根进水管分别对应连接一 口深井口。
【文档编号】C02F9/02GK205556291SQ201620354972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2日
【发明人】朱延庆, 杨春福
【申请人】浙江宝峰热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