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54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遇到吸收操作,通常最多使用的方法为吸收塔吸收,即气体由吸收塔的塔底进入,吸收液由塔顶喷淋而下和气体逆向接触,这样气体中的一部分被溶入液体中,从而达到气体分离、或制取成品的目的。这种吸收气体的方法,在吸收的气体量较小时可以获得很好的吸收效果,但随着吸收气体量的增大,就必须增大吸收塔塔径以降低气速来达到较好的吸收效果,因为过大的气速有可能会产生泛塔。这样也就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投资额大大增加;二是较大的塔径使液体分布很困难,且大塔径的吸收塔塔内液体很容易偏流,所以当吸收气体量较大时,使用塔式吸收有时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喷射泵喷射吸收,这种吸收方式相对塔式吸收而言具有操作弹性大、吸收负荷量大、速率高、设备投资小等特点,同时喷射吸收可向前段提供一定的真空要求。但喷射吸收由于气液接触时间较短、且在喷射泵的射流冲击下很容易发生气体解析现象,这样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尾气净化吸收、即吸收洁净度要求很高的吸收就不太适应,例如,HCL气体的吸收若单独使用喷射吸收就很容易出现液体冒烟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吸收效果好、设备投资较少的气体吸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主要包括喷射泵,喷射泵上连接有进液管和进气管;其特点是喷射泵的底部与吸收塔上部填料层的顶部相连接,在吸收塔的中间设置有中部冷却器和排气管,导气管连接在吸收塔上部填料层的顶部和吸收塔下部填料层的底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吸收塔下部填料层的底部还连接有贮液槽,进液管通过循环泵与贮液槽相连通,在进液管上还设置有进液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用所述的气体吸收装置,能获得很理想的吸收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及其工作原理和优点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主要包括喷射泵4,喷射泵4上连接有进液管11和进气管5;喷射泵4的底部与吸收塔上部填料层6的顶部相连接,在吸收塔的中间设置有中部冷却器7和排气管8,导气管3连接在吸收塔上部填料层6的顶部和吸收塔下部填料层9的底部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在吸收塔下部填料层9的底部连接有贮液槽10,进液管11通过循环泵1与贮液槽10相连通,在进液管11上还设置有进液冷却器2。
上述结构的气体吸收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一、循环泵1将吸收液从贮液槽10中输出、并经进液冷却器2换热降温后输送到喷射泵4中,喷射泵4可采用多喷头喷射;在吸收液高速喷淋的过程中会产生真空,进气管5中的待处理气体进入到喷射泵4中,气体和吸收液在充分地混合后被吸收液吸收;二、混合吸收后的液体从喷射泵4中呈射流状进入到吸收塔上部填料层6中,在吸收塔上部填料层6中的丝网填料的缓冲下降低了液体的冲击力,从而大大减少了气体的解析,接近饱和甚至过饱和的吸收液在填料中向下运动,由于在吸收中会产生热量,所以吸收液在流经吸收塔上部填料层6后须进入到中部冷却器7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液体继续进入到吸收塔下部填料层9中而成为二次吸收液;三、另外,在吸收塔上部填料层6中一部分解析的气体、以及不能被液体吸收或溶解的气体将聚集在填料的表面,然后通过导气管3进入到吸收塔下部填料层9的底部,并与经冷却后的二次吸收液形成逆向接触而形成二次吸收;四、被二次吸收后的气体通过排气管8被导出,可进行进一步处理或直接排放;而经二次吸收后的吸收液则重新回到贮液槽10中,可以进行循环而充分地使用。
由上所述可知,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吸收装置,能取得很好的吸收效果,并且设备投资也较少。
权利要求1.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主要包括喷射泵,喷射泵上连接有进液管和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喷射泵的底部与吸收塔上部填料层的顶部相连接,在吸收塔的中间设置有中部冷却器和排气管,导气管连接在吸收塔上部填料层的顶部和吸收塔下部填料层的底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吸收塔下部填料层的底部还连接有贮液槽,进液管通过循环泵与贮液槽相连通,在进液管上还设置有进液冷却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气体吸收装置,主要包括喷射泵,喷射泵上连接有进液管和进气管;喷射泵的底部与吸收塔上部填料层的顶部相连接,在吸收塔的中间设置有中部冷却器和排气管,导气管连接在吸收塔上部填料层的顶部和吸收塔下部填料层的底部之间。使用上述的气体吸收装置,能取得很好的吸收效果,并且设备投资也较少。
文档编号B01D53/18GK2756304SQ20042005426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0日
发明者沈德智, 孙静 申请人:沈德智, 孙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