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丝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02751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空丝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空丝组件,更详细而言,涉及平面型中空丝组件及其 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中空丝组件是能利用多孔中空丝(中空丝膜)进行精密过滤或超滤 的过滤装置,被期待用于制造净水、处理污水、处理废水等领域。作为 上述中空丝组件,已知有中空丝束被导入筒状盒内而构成的筒型组件。 另外,也研究了并列多根中空丝形成为薄片状而构成的平面型(帘型) 组件。
近年,研究了将上述中空丝组件用于在净水场、污水处理场、废水 处理设施等中处理大量被处理液。在上述用途中,由于一个组件的处理 量不充分,所以组合多个组件进行使用。此时,从剖面形状而言,与筒 型组件相比,平面型组件容易在规定的区域内减少间隙地进行配置,所 以在上述用途中是有利的。
但是,在中空丝组件中,通常由多根中空丝形成的中空丝组的两端
部通过被称为灌封剂的树脂材料等的固化物固定(灌封(potting))在 筒状的盒或端部固定用盒内。作为灌封剂,使用硬度高、粘接性也优异 的环氧类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等热固性树脂。
但是,利用上述硬树脂材料进行灌封时,由于中空丝组的端部被硬 树脂固定,所以应力容易集中于该被固定的根部。因此,现有的中空丝 组件中,有时中空丝在根部发生断裂(折损)。于是,为了避免上述不 良情况,尝试将被灌封的部分(灌封部)的结构制成在用于固定中空丝 的端部的硬树脂层上设置硅类树脂等柔软的树脂层的2层结构,用柔软 的树脂层覆盖中空丝的根部,由此来緩和施加在该部分上的应力。
在上述平面型组件中,作为形成上述2层结构的灌封部的方法,已 知有在设置在规定的外壳内的狭缝中插入薄片状中空丝组(中空丝薄 片)后,在该外壳内依次填充2种灌封剂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l:特开2003 - 1359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用上述现有技术的制造方法得到的中空丝组件,是将一层中 空丝薄片固定在宽度比该薄片的厚度大的外壳内得到的组件。因此,在 一定区域内配置多个该中空丝组件时,相邻的中空丝薄片间的间隔增 大,具有难以充分得到与整体尺寸相抵的处理量的倾向。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实而得到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减小多个中空丝 薄片的间隔,同时还能容易地形成2层结构的灌封部的中空丝组件的制 造方法。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优选由上述制造方法得到的中空丝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下述第l工序、第2工序和第3工序,所述第l工序是准备多个单元工 序,所述单元是在板状部件上并列设置多个中空丝,使上述中空丝的至 少一个端部侧被固定而形成的;所述第2工序是层合多个单元,使板状 部件部分间隔第l固化性树脂而重合,用第1固化性树脂填充相邻板状部 件间的与上述端部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区域的工序;所述第3工序是在相 邻板状部件间的比部分区域更靠近端部侧的区域填充固化后的硬度比 所述第1固化性树脂高的第2固化性树脂,使其固化的工序。
在上述本发明的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中,并列多根中空丝得到的 中空丝组(中空丝薄片)以仅间隔夹持板状部件的方式被依次重合。因 此,与一层中空丝薄片上需要一个外壳的上述现有技术的中空丝组件相 比,能减小中空丝薄片之间的间隔。
形成上述构成时,由于不使用外壳,所以如上述现有技术所述利用 依次填充2种灌封剂的方法形成2层结构的灌封部通常是极困难的。而在 本发明中,先在板状部件间的固定有中空丝的根侧配置能形成柔软的灌
封部的第l灌封剂后,在板状部件间的比第l灌封剂更靠近端部侧的区域 填充用于固定端部的第2灌封剂。利用这样的灌封方法,由于无需如上
所述依次填充2种灌封剂,所以即使在形成为每一层中空丝薄片均不使 用外壳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形成2层结构的灌封部。
上述本发明的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至少一个部位的相 邻板状部件间配置与中空丝大致平行的空气管,以贯通第1及第2固化性 树脂。
使用中空丝组件时,从被处理液除去的污物有时附着在中空丝上, 该污物的附着有堵塞膜、进而降低过滤效率的倾向。因此,中空丝组件 中,经常通过对中空丝进行鼓吹气泡(鼓泡)来除去附着在中空丝上的 污浊物(洗涤(scrubbing))。通常通过从中空丝组的外部鼓吹空气来 进4亍该洗涤。
而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在板状部件间与中空丝大致平行地 配置空气管,所以可以在与中空丝薄片相同的面内设置吹出口。因此, 在所得的中空丝组件中,能进行现有技术难以进行的从中空丝组的内侧 充分地鼓吹气泡,从而提高污物的除去效率。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地鼓 吹气泡,能形成沿着中空丝的长度方向的被处理液流,由此,能减少污 物附着在中空丝上。
另外,本发明的中空丝组件优选通过上述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 是重合多个由并列的多根中空丝形成的薄片状中空丝组(中空丝薄片)、 且两端部^f皮固定的中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端部,相邻的 上述中空丝组间配置有板状部件,且相邻的板状部件间的区域填充树脂 固化物,由此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中空丝组件具有间隔板状部件重合多个中 空丝薄片的构成,所以与 一层薄片使用 一个外壳的现有中空丝组件相 比,减少了多个中空丝薄片间的间隔。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中空丝组件, 在规定的区域内配置多个中空丝组件时,能提高相对于整体大小的中空 丝密度,从而得到高处理量。
上述本发明的中空丝组件中,用于构成灌封部的树脂固化物优选由
下述固化物构成填充相邻^1状部件间的与中空丝组的端部侧相反一侧 的部分区域的第1树脂固化物;和硬度比第1树脂固化物高的第2树脂固 化物,所述第2树脂固化物填充比部分区域更靠近端部侧的区域。通过 制成上述构成,中空丝的固定部分被柔软的第2树脂固化物覆盖,能大 幅降低中空丝的根部的受损(折损)。
另外,中空丝组件中,优选在一个端部的至少一个部位的相邻^1状 部件间设置与中空丝大致平行的空气管,以贯通树脂固化物。由此,能 从与中空丝薄片相同的面内鼓吹气泡,所以能有效地进行中空丝的洗 涤。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减少多个中空丝薄片的间隔,同时也能容易形 成2层结构的灌封部的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另外,根据本发明,能 提供优选由上述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减小了中空丝薄片的间隔并 且能在一定领域内达到优异的过滤效率的中空丝组件。


表示优选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的斜视图。 ^t式地表示集气管io的沿着n - n线的剖面构成图。 [图3 ]模式地表示集气管io的沿着in - ni线的剖面构成图。模式地表示集水管20部分的沿着IV-IV线的剖面构成图。 [图5 ]模式地表示集水管20部分的沿着V - V线的剖面构成图。 [图6〗表示制造并列多根中空丝形成的中空丝薄片的工序图。 [图7]表示层合多个中空丝单元的工序的斜视图。 [图8]模式地表示向层合结构体的端部供给第2灌封剂的工序图。
符号说明
IO...集气管、12…空气导入口、 14…外壳、15...灌封部、16...空气 流路、20…集水管、22…滤液排出口、 24...外壳、25…灌封部、26…集 水流路、32…中空丝薄片、34…中空丝、36…中空丝单元、40…空气管、 50、 50a、 50b…板状部件、60…灌封剂固化物、60a…第l灌封剂固化物、60b…第2灌封剂固化物、62…第1灌封剂、64...第2灌封剂、70...层合结 构体、IOO...中空丝组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见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对附 图进行说明时,相同的构件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上 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基于附图的位置关系。
首先,参见图l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的整体结构。
图l是表示优选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的斜一见图。中空丝组件100由 多根中空丝34、以及固定该中空丝的两端部的集气管10及集水管20构 成。该中空丝组件100是水平截面为矩形的平面型中空丝组件。需要说 明的是,说明以下的中空丝组件100及其制造方法时,为了方便说明, 以中空丝34为基准,将朝向该中空丝34的端部的方向标记为"端部侧", 将朝向该中空丝34的中央部分的方向标记为"中央侧"。
通过单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并列多根中空丝34构成中空丝薄片32。 该中空丝薄片32的中空丝34的间距例如可以为3.5mm。中空丝34是内部 具有中空结构的多孔中空丝(中空丝膜),例如优选由聚偏氟乙烯 (PVDF)形成的中空丝。作为该中空丝34,例如可以举出外径约1.3mm、 内径约0.8mm的中空丝。本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100中,形成重合了4 个分別大致平行于该薄片的垂线方向(图中的前后方向)的中空丝薄片 32得到的结构。
各中空丝34的两端部分别被固定在集气管10及集水管20上。集气管 10和集水管20之间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0mm左右。集 气管10及集水管20的固定部分的中空丝34以外的区域被灌封剂固化物 60(树脂固化物)填充。由此,中空丝34的端部分别固定在各集管10、 20部分。
集气管IO的与重合中空丝薄片32的方向平行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 空气导入口12。在该集气管10中,多个空气管40从灌封剂固化物60突出。 该空气管40设置在构成各中空丝薄片32的中空丝34之间,间隔规定根数 (此处为2根)的中空丝34地进行配置。另一方面,在集水管20的相同 侧面"&置有滤液排出口22。
此处,参见图2和图3,具体说明集气管10部分的构成。
图2是模式地表示集气管io的沿着n - n线的剖面构成图,表示包 括中空丝34的剖面。另外,图3是模式地表示集气管io的沿着m-m线
的剖面构成图。集气管10具有在一个侧面被开放的长方体状外壳14内从 该^l开i文的侧面插入并固定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而形成的结构。
在外壳14内的中央侧(图中上侧)的区域为灌封部15,在该灌封部 插入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通过灌封剂固化物60固定。另一方面,外壳 14内的比灌封部15更靠近端部侧(图中下侧)的区域形成中空,构成空 气流^各16。
在灌封部15中,中空丝薄片32和板状部件50交替配置,使板状部件 50位于外侧(参见图2)。该板状部件50有夹持在相邻的中空丝薄片32 间的板状部件50a、和配置在最外侧的板状部件50b。外侧的板状部件50b 的宽度(图中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内侧的板状部件50a大。配置该板状部 件50b,使其端部侧的边比纟反状部件50a更靠近端部侧。
该灌封部15中,被最外侧的一对板状部件50b夹持的区域被灌封剂 固化物60填充。因此,形成相邻的各板状部件50间的区域插入中空丝薄 片32的端部,同时其以外的区域被灌封剂固化物60填充的状态。由此, 各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附近被固定在板状部件50间。
另外,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比灌封部15的端部侧的端面更靠近中央 侧。即,形成构成中空丝薄片32的各中空丝34的端部被灌封剂固化物60 覆盖的状态。利用上述构成,各中空丝34的中空部在其集气管10侧的端 部寻皮去于闭。
灌封剂固化物60形成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 (第l树脂固化物)及第2 灌封剂固化物60b (第2树脂固化物)的2层结构。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 形成以下状态在相邻的各^1状部件50间,填充中央侧的一部分区域, 不包括中空丝薄片32 (中空丝34)的端部,沿着中空丝34稍向中央侧伸
出。而第2灌封剂固化物60b填充在比上述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更靠近端 部侧的区域。由此,各中空丝34形成下述状态在灌封部15,其端部被 第2灌封剂固化物60b固定,而向中央侧突出的根部被第1灌封剂固化物 60a^隻盖。
第2灌封剂固化物60b是硬度比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高的灌封剂固化 物。换言之,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比第2灌封剂固化物60b柔软。由此, 通过比较柔软的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覆盖固定有各中空丝34的根部,能 良好地緩和施加在该部分上的应力。结果,能降低中空丝34在该部分的
折损等。
此处,"硬度"可以适用基于JISK6253的"A硬度"或"D硬度"的值,上 述值可以分别是通过A型杜罗回跳式硬度计或D型杜罗回跳式硬度计测 定的值。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的优选硬度以A硬度计为10 ~ 80左右,较 优选为20 40左右,例如优选为硅树脂的固化物。另外,第2灌封剂固 化物60b的优选石更度以D硬度为30 98左右,较优选为40 60左右,例如 优选为聚氨酯树脂或环氧树脂的固化物。
在灌封部15中与中空丝大致平行地配置有多个贯通灌封剂固化物 60的空气管40。该空气管40设置在各中空丝薄片32中并列的中空丝34之 间,间隔规定根数(此处为2根)的中空丝34进行配置。空气管40的一 端比灌封部15更向中央侧突出,另一端比灌封部15更向端部侧突出,由 此连通灌封部15的中央侧和端部侧(空气流路16)。由于空气管40如上 所述向中央侧突出,所以可以在接近中空丝34的位置排出气泡,有利于 下述的洗涤。
外壳14内的端部侧区域如上所述,形成中空结构,构成空气流^各16。 另外,外壳14的与中空丝薄片32的重合方向平4亍的两侧面上如上所述, 设置有空气导入口12。该空气导入口12设置在空气流路16部分。空气导 入口 12上通过规定的连接管等连接用于向空气流路16中导入空气的泵 等(图中未显示),可以向空气流^各16内输入空气。
接下来,参见图4及5,具体说明集水管20部分的构成。 图4是模式地表示集水管20部分的沿着IV - IV线的剖面构成图,表
示包括各中空丝薄片32的中空丝34的剖面。另外,图5是模式地表示集 水管20部分的沿着V - V线的剖面构成图。集水管20具有在一个侧面^f皮开 放的长方体状外壳24内从开放面插入并固定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而得
到的结构。
外壳24内的中央侧区域插入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通过灌封剂固化 物60固定,形成灌封部25。另一方面,在外壳24内,比灌封部25更靠近 端部侧的区域形成中空,构成集水流路26。
灌封部25具有与上述集气管10侧的灌封部15大致相同的构成,但在 以下方面构成不同。即,首先,在灌封部25,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露出 于灌封剂固化物60的端部侧的端面。因此,构成中空丝薄片32的各中空 丝34开口于该端面。另外,如图所示,灌封部25不具有空气管40。
外壳24的集水流路26部分在与中空丝薄片32的重合方向平行的两 侧面上设置有滤液排出口22。通过该滤液排出口22,集水流路26与外壳 24的外部连通。滤液排出口22上安装有图上未显示的滤液排出管等,由 此,被集水流路26收集的滤液排出于外部。
以上,对优选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100的构成进^f亍了说明,该中 空丝组件100可以用于从被处理液除去污物进行清洁化的净水处理等 中。此处,i兌明4吏用中空丝组件100的净皮处理液的净化方法。
净化被处理液时,将中空丝组件100从集气管10侧至集水管20附近 浸渍在被处理液中。被处理液通过各中空丝34的膜面(壁面)渗入中空 部。此时,被处理液中的污物被中空丝12的膜面捕获。因此,仅被膜面 过滤除去污物后的滤液进入中空部。进入中空丝12的中空部的滤液利用 抽吸等通过中空部向集水管20侧移动。然后,滤液从各中空丝34的上侧 端部的开口排出,进入集水流路26内。进入集水流路26内的滤液从滤液 排出口22被排出于外部。由此,被处理液被中空丝组件100除去污物从 而被净化。
净化上述被处理液时,通过空气导入口 12从外部将空气输入集气管 10的空气流路16。被输入空气流路16的空气通过空气管40排出于灌封部 15的中央侧。该空气形成气泡,在被处理液中上升。此时,由于气泡沿
着中空丝薄片32的中空丝34上升,所以在该气泡的作用下中空丝34发生 振动。结果,利用中空丝34进行过滤时附着在膜面上的污物通过上述振 动从中空丝34上除去(洗涤)。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100,能边净化被处理液边除 去附着在中空丝34上的污物。因此,能稳定地进行良好的净化处理。
接下来,参见图6~8,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中空丝组件的优选制造 方案。
首先,形成并列多根中空丝34得到的中空丝薄片32 (薄片状的中空 丝组)。图6是表示制造并列多根中空丝得到的中空丝薄片的工序图。 准备中空丝34的巻丝体等后,如图6 (a)所示将中空丝34缠绕在圆筒状 的辊200的周围。此时,使中空丝34的缠绕位置慢慢移动,在圆筒的高 度方向上并列地巻取中空丝34。
然后,如图6(b)所示,将缠绕在辊200上的中空丝34以沿着圆筒 高度方向的直线切断。此时,为了使切断后的中空丝34不松开,可以用 胶布带等固定缠绕状态的中空丝34。由此,得到并列多根中空丝34形成 的中空丝薄片32。
然后,将所得的中空丝薄片32的两端部侧(各中空丝34的纤维轴方 向的端部侧)固定在向与各中空丝32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50上, 得到中空丝单元36 (参见图7)。此时,各中空丝34的端部可以配置在 才反状部件50上,也可以乂人^反状部件50伸出。例如可以通过双面胶带粘贴 二者将中空丝薄片32固定在板状部件50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缠绕在辊 200上的状态下的中空丝34上粘贴板状部件50后,与上述相同地切断中 空丝34,可以得到固定在板状部件50上的中空丝薄片32。在上述方法中, 通过粘贴一反状部件50,可以防止中空丝34+>开,从而可以省略利用上述 胶布带进行的固定。
另外,中空丝组件100中,在集气管10侧的板状部件50上间隔规定 根数(此处为2根)的中空丝薄片32的中空丝34,与中空丝34大致平行 地配置管状的空气管40。作为该空气管40,具有能充分贯通之后形成的 灌封剂固化物60的长度。
然后,在各中空丝单元36的板状部件50上配置固化后形成第1灌封 剂固化物60a的第l灌封剂(第l固化性树脂),夹持中空丝薄片32(及空 气管40)。根据中空丝组件100的中空丝薄片32的层数准备多个(本实 施方案中为4个)该中空丝单元36 (第l工序)。
图7是表示层合多个中空丝单元的工序的斜视图。如图所示,形成 中空丝单元36后,依次层合附着有第1灌封剂62的多个中空丝单元36, 使其在板状部件50部分重合(第2工序)。另外,从由4个中空丝单元形 成的层合结构中,从外侧的第1灌封剂62的更外侧重合其他板状部件50。 由此,得到具备层合多个中空丝薄片32、且板状部件50和中空丝薄片32 交替配置在两端侧的结构(以下将上述结构部分称为"固定部")的层合 结构体70。
作为第l灌封剂62,优选固化后所得的第l灌封剂固化物60a具有上述 特性,且配置在板状部件50上后具有不流动的程度的粘度。作为上述第 l灌封剂,优选为硅树脂,具体地可以举出缩合型或加成型液态聚硅氧
烷橡胶。
作为缩合型的液态聚硅氧烷橡胶,优选肟型、醇型等与空气中的湿 气反应产生固化的单组分室温固化型聚硅氧烷橡胶。由此,无需用于固 化的混合装置或加热装置。另一方面,作为加成型的液态聚硅氧烷橡胶, 单组分型需要在低温下保存,所以从保存性及操作性的观点来看,优选 为双组分型聚硅氧烷橡胶。需要说明的是,加成型液态聚硅氧烷橡胶具 有通过水、硫、氮化合物、有机金属盐、磷化合物等抑制固化的倾向。 因此,下述第2灌封剂64含有上述成分或固化时副生上述成分时,优选 注入第2灌封剂64前预先使加成型液态聚硅氧烷橡胶形成的第l灌封剂 62固化。
将第l灌封剂62配置在板状部件50上时的粘度(双组分型时为主剂 和固化剂的混合物的粘度)优选为10 ~ 10000Pa's,较优选为100~ 1000Pa.s。上述粘度小于10Pa.s时,具有配置在板状部件50上后,第l灌 封剂62易在重力等作用下从板状部件50流出的倾向。另一方面,超过 10000Pa.s时,层合时有时会挤破中空丝34。
作为板状部件50,使用板状部件50a及沿中空丝34的轴线方向的长度 (宽度)比该板状部件50a大的板状部件50b。并且,夹持在相邻的中空 丝薄片32间的板状部件为板状部件50a,配置在两外侧的板状部件为板状 部件50b。另外,在上述层合中,板状部件50b的端部侧的边比板状部件 50a的端部侧的边更靠近端部侧(图中的外侧)。
通过上述层合,在相邻的板状部件50间夹持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附 近和第1灌封剂62 (参见图8)。在该层合中,被相邻的板状部件50间夹 持的区域中,中央侧的一部分区域被第1灌封剂62填充。另外,至少中 空丝薄片32的端部比第1灌封剂62更向端部侧突出。由此,形成夹持在 板状部件50间的区域的中央侧的一部分区域被封闭,除去该部分区域的 端部侧被开放的状态。第1灌封剂62优选至少密封夹持在板状部件50间 的区域中的中央侧的开口端面,较优选比该开口端面稍向中央侧伸出。
然后,在层合结构体70的两端部侧的固定部分别供给第2灌封剂(第 2固化性树脂)64并使其固化(第3工序)。图8是模式地表示向层合结 构体的端部供给第2灌封剂的工序图。通过上述工序,结构层合体70的 两端部的固定部填充有灌封剂固化物60 (灌封剂固化物60a及60b),分 别形成灌封部15及灌封部25。以下,说明形成上述灌封部15、 25的工序 之一例。
例如,形成灌封部15时,首先,配置层合结构体70,使集气管10— 侧(配置有空气管40的一侧)的固定部为上侧。然后,密封上述固定部 的一皮开放的侧面后,从端部侧向该固定部注入第2灌封剂64。由此,第2 灌封剂64填充在被位于最外侧的2个板状部件50b包围的区域内。此时, 由于第1灌封剂62作为堤坝发挥作用,所以能防止第2灌封剂64从第1灌 封剂62的下方漏出。
在至少比中空丝薄片32的端部更靠近端部侧的、未到达空气管40的 端部的位置注入第2灌封剂64。由此,填充第2灌封剂64覆盖至少中空丝 薄片32的端部,同时配置空气管40,贯通第1及第2灌封剂62、 64。在夹 持在相邻的板状部件50间的各区域中,在比填充上述第l灌封剂62的区 域更靠近端部侧的区域填充第2灌封剂64。
注入该第2灌封剂64前,优选预先封闭各中空丝34的端部的开口 。 这样一来,难以发生第2灌封剂64侵入中空丝34的中空部堵塞该中空部 的不良情况。
作为第2灌封剂64,优选下述灌封剂固化后所得的第2灌封剂固化 物60b具有上述特性,并且具有通过注入能充分填充板状部件50b间的区 域的程度的流动性。作为上述第2灌封剂64,优选聚氨酯树脂。作为聚 氨酯树脂,可以举出含有异氰酸酯成分和固化剂成分的双组分型聚氨酯 树脂粘合剂。作为异氰酸酯成分,可以举出二异氰酸酯、由二异氰酸酯 和多元醇合成的异氰酸酯基末端预聚物或它们的改性体等。另外,作为 固化剂成分,可以举出低分子多元醇、高分子多元醇、它们的混合物或 改性体等。其中,含有液态二苯基曱烷二异氰酸酯作为异氰酸酯成分、 含有高分子多元醇和短链二醇的混合物作为固化剂成分的聚氨酯粘合 剂具有适度的流动性,故而优选。
注入聚氨酯树脂作为第2灌封剂64时的适当粘度(异氰酸酯成分及 固化剂成分的混合物的粘度)优选为0.1-10Pa's,较优选为0.5 5Pa-s。 该粘度小于0.1Pa.s时,第2灌封剂64通过中空丝34的膜面渗入中空部,有 可能堵塞该中空部。另一方面,超过10Pa.s时,有时灌封剂64不能充分 蔓延至中空丝34和板状部件50间的细微的间隙。
然后,使第1及第2灌封剂62、 64固化,分别形成第1及第2灌封剂固 化物60a、 60b,从而形成灌封部15。此时,第1及第2灌封剂62、 64可以 同时固化,上迷固化方法不同时,也可以分别固化。作为固化方法,使 用热固性树脂作为第1或第2灌封剂62、 64时,针对能在室温下固化的灌 封剂,可以举出在室温下静置的方法,针对通过加热固化的灌封剂,可 以举出加热层合结构体70的方法。另一方面,使用光固化性树脂时,可 以举出对第1或第2灌封剂照射活性光线的方法。
另一方面,形成灌封部25时,首先,配置结构层合体70,使集水管 20—侧(未配置空气管40的一侧)的固定部为上侧(参见图8)。然后, 在上述固定部中注入第2灌封剂64后,使第1及第2灌封剂62、 64固化形 成灌封部25 (第3工序)。可以与形成第1灌封部15时相同地进行上述工
序。但是,形成灌封部25时,为了使各中空丝34的端部开口,需要以下 的操作。
例如,首先,注入第2灌封剂64时,4吏其液面比各中空丝34的端部 更靠近下方(中央侧)。由此,使第2灌封剂64固化后,中空丝34的端 部向灌封部25的端部侧的端面突出,从而维持该端部开口 。
另一方面,注入第2灌封剂64,浸渍各中空丝34至其端部时,固化 第2灌封剂64后切断固定部的端部侧,由此使中空丝34的端部开口。此 时,注入第2灌封剂64前,为了防止第2灌封剂64侵入中空部而密封各中 空丝34的端部。然后,切断固定部,除去各中空丝34的被密封的部分。 通过上述纟喿作,也使各中空丝34在灌封部25的端部侧的端面^^皮开口 。
如上所述地在结构层合体70中形成灌封部15、 25后,在灌封部15、 25上设置外壳14、 24,形成集气管10及集水管20。由此,得到具有上述 构成的中空丝组件IOO。例如可以通过将灌封部15、 25嵌合在外壳14、 24内来安装外壳14、 24。此时,通过将灌封部15、 25仅嵌合在外壳14、 24内的开口侧(中央侧)的一部分区域,分别在上述以外的区域(端部 侧的区域)形成成为空气流路16及集水流路26的中空结构。
以上对优选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并 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形态的中空丝组件100中,灌封部15及25二者形成在 相邻的中空丝薄片32间夹持板状部件50、且具备2层结构的灌封剂的结 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至少一个灌封部形成上述结构即可。 另外,上述实施方案中,列举了重合4个中空丝薄片32得到的中空丝组 件100的结构,但该中空丝薄片32的数量可以任意增减。
在上述中空丝组件100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将中空丝34缠绕在辊上 后切断,准备中空丝薄片32,但还可以通过例如并列预先裁剪得到的中 空丝34,准备中空丝薄片32。另外,附着第1灌封剂62,使中空丝单元 36的板状部件50上夹持中空丝薄片3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 板状部件50的与配置有中空丝薄片32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附着第1灌封 剂62。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也得到在相邻的板状部件50间夹持第1灌封剂62的结构。
进而,第2灌封剂64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包围层合结构体70的固定部 的外壁部,向该外壁部中注入,而填充在固定部。例如,中空丝薄片32 的端部向固定部的端部侧伸出时等,上述方法是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 应用该方法时,也可以采用例如注入第2灌封剂64前在固定部先安装外 壳14、 24,然后,在该外壳14、 24内注入第2灌封剂64的方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注入第2灌封剂64后,固化第1及第2灌 封剂62、 64二者,但也可以例如先使第1灌封剂62固化后注入第2灌封剂 64。需要说明的是,固化前的第1灌封剂62具有足够的特性(柔软性等) 时,可以无需固化第1灌封剂62。
权利要求
1.一种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第1工序、第2工序和第3工序,所述第1工序是准备多个单元的工序,所述单元是在板状部件上并列设置多根中空丝,使所述中空丝的至少一个端部侧被固定而形成的;所述第2工序是层合多个所述单元,使所述板状部件部分间隔第1固化性树脂重合,用所述第1固化性树脂填充相邻的板状部件间的与所述端部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区域的工序;所述第3工序是在相邻的板状部件间的比所述部分区域更靠近端部侧的区域填充固化后的硬度比所述第1固化性树脂高的第2固化性树脂,使其固化的工序。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第2工序中,在至少一个部位的相邻的所述板状部件间配置与所述中 空丝大致平行的空气管,以贯通所述第1及第2固化性树脂。
3、 一种中空丝组件,是由并列的多根中空丝形成的薄片状中空丝 组#:多个重合且两端部#皮固定的中空丝组件,其特4正在于,在相邻的所述中空丝组间配置板状部件,且相邻的所述板状部件间 的区域被树脂固化物填充,由此使至少一个端部^皮固定。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固化物 由第l树脂固化物和第2树脂固化物构成,所述第l树脂固化物是填充相 邻板状部件间的与中空丝组的端部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区域的树脂固化 物;所述第2树脂固化物是填充比所述部分区域更靠近所述端部侧的区 域的树脂固化物,所述第2树脂固化物的石更度比第l树脂固化物高。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中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 端部,在至少一个部位的相邻的所述板状部件间配置与所述中空丝大致 平行的空气管,以贯通所述树脂固化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减少多个中空丝薄片的间隔,同时能容易形成2层结构的灌封部的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优选实施方案的中空丝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准备多个单元的第1工序,所述单元是将多根中空丝在端部侧固定、并列设置在板状部件上而形成的;层合多个单元,使板状部件部分间隔第1固化性树脂重叠,在相邻的板状部件间的与端部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区域填充第1固化性树脂的第2工序;以及在相邻的板状部件间的比第1固化性树脂更靠近端部侧的区域填充固化后硬度比该第1固化性树脂高的第2固化性树脂,使其固化的第3工序。
文档编号B01D63/02GK101370569SQ20078000220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2日
发明者多田靖浩, 日野雅之, 椋本高聪, 水谷贞三, 水野斌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吴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