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9062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化床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
背景技术
流化床反应器的反应腔室通常包括内部,其具有矩形水平横截面,由四个侧壁限定;底部;以及顶部,其中,固体材料和包含例如燃料的床材料由通过底部引入的流化气体流化,通常为在反应腔室中所发生的放热化学反应所需的含氧一次气体(primary gas)。当在反应器中执行燃烧过程时,反应腔室的内部通常称作炉且反应器通常称作流化床锅炉。 炉的侧壁通常也具有引入至少燃料和二次空气的连接件。炉的侧壁通常由面板制成,面板由管和管之间的翅片形成,由此在燃料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用于蒸发在管中流动的水。常常还存在布置于流化床反应器中的过热表面以进一步增加蒸汽的能量含量。当目标为制造高容量锅炉时,例如数百兆瓦,需要很大反应体积和大量蒸发和过热表面。在美国专利6,470,833 Bl中公开了这种高容量流化床锅炉。锅炉的底面积基于所需流化空气体积和速度而与锅炉容量成正比。由于具有很长且窄的锅炉底部至少在结构上是不利的,而且锅炉高度和锅炉底部宽度必须增加以在侧壁上具有足够的蒸发表面。高度增加可显著地导致构造困难且宽度增加可使得难以布置燃料和二次空气的均勻进给。可能难以形成从高炉底部向顶部延伸的充分强且刚性的侧壁,因为侧壁相对于其高度显著较薄。特别地,实现高效直通式流化床锅炉具有挑战性。炉的截面积增加使得维持流化床的均一行为具有挑战性。这实际上意味着炉的热表面倾向于受到变化的流化床的影响, 例如取决于网格和炉下部的结构和对过程的控制。对于直通式流化床锅炉的可靠操作重要的是在蒸发器表面的管中水的蒸发在炉壁的不同部分是足够均勻的。在大型的流化床锅炉中,特别是在直通式流化床锅炉中,流化床的均一性具有甚至更大的意义。特别地,大型锅炉的内拐角为其中流化床对于蒸发的作用易于不同于其它区域的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一种流化床反应器来改进现有技术,该流化床反应器更好使得能够制造大型高效锅炉。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比之前更可靠操作的直通式流化床锅炉。通过一种流化床反应器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该流化床反应器包括底部;顶部; 以及,在底部与顶部之间竖直延伸的侧壁,它们形成流化床反应器的反应腔室;以及,固体分离器,其与反应腔室连接,且其中反应腔室的至少一个侧壁在反应腔室中形成至少一个凹陷,该凹陷基本上竖直且从侧壁的平面朝向反应腔室延伸。流化床反应器的此侧壁具有改进的刚性,由此能增加侧壁的水平长度而不会显著地有损壁的刚性。
3
凹陷优选地形成从侧壁平面朝向反应腔室延伸的反应器侧壁外部的空间。以此方式,能提供凹陷,其具有到反应器的进入口和/或用于反应器辅助设备的空间。优选地,除了凹陷,侧壁结构基本上类似于壁区域中其它位置的侧壁结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凹陷在底部与顶部之间在侧壁的整个长度上竖直延伸。在此实施例中,在侧壁的整个竖直长度上改进了壁的刚性。同时,形成朝向反应腔室在侧壁的整个长度上竖直延伸的凹陷,利用凹陷能直接更靠近反应器中流化床中心进给不同材料流。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侧壁和凹陷为水管壁,热能够从反应腔室传递到水管壁。由此,凹陷显著地增加了总热表面且因此能实现从炉传热的更高效率。反应腔室的两个相对侧壁优选地包括从侧壁平面朝向反应腔室延伸的至少一个基本上竖直凹陷。根据一优选实施例,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凹陷的反应器的两个相对侧壁在水平方向上比反应器的其它两个相对侧壁长。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流化床反应器至少部分地由支承结构支承,该支承结构包括竖直柱,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地由流化床反应器下方的地基来支承。由此,所述竖直支承柱优选地至少部分地布置于竖直凹陷内。因此在柱之间的水平距离变得比反应腔室侧壁平面之间的距离更短,由此连接柱和支承流化床反应器的支承结构的跨距比之前小。向反应腔室延伸的侧壁的凹陷由从侧壁平面朝向反应腔室突伸的侧壁部分形成, 使得该侧壁的所述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该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在彼此相距在一距离之内多个竖直线处偏离该侧壁平面。因此,形成凹陷以在反应腔室外部敞开且在凹陷中形成可用空间。竖直线之间的距离优选为至少lm。而且,有利地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朝向反应腔室延伸一距离,该距离为在竖直线之间距离的至少两倍。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优选地为平面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凹陷壁部分的反应腔室侧上的边缘利用形成凹陷的端部彼此连接,其为水平截面的四边形。根据一优选实施例,凹陷包括用于将含氧反应气体引入到底部上方的反应腔室的装置和/或用于将燃料引入到反应腔室的装置和/或用于测量与反应腔室内发生的反应有关的量的至少一个传感器。根据一实施例,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偏离侧壁平面法线一角度使得它们朝向反应腔室延伸,形成楔形或三角形凹陷。优选地,楔形凹陷被布置成在反应腔室的相对侧壁上面向彼此,且另外,对应于凹陷部分尺寸的拐角表面,换言之,斜面部分,布置于反应腔室的端部拐角处。因此,在反应器中形成由具有八边形水平横截面的连续区形成的反应腔室。这个反应腔室优选地具备入口,入口通过凹陷进给反应气体且被定向为使得在八边形区中每一个区中,反应气体的入口便于生成具有竖直中心轴线的涡流。优选地, 所述凹陷包括用于将反应气体引入到反应腔室的装置使得该装置定向在相对于侧壁平面的位置使得反应气体的引入便于操作时在所述反应腔室中生成竖直涡流。一个或多个凹陷优选地被布置成在反应器的两个相对侧壁上面向彼此。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涉及一种直通式流化床反应器,优选地为直通式流化床反应器锅炉,其包括底部;顶部;以及,在底部与顶部之间竖直延伸的侧壁,它们形成流化床反应器的反应腔室;以及,固体分离器,其与反应腔室连接。这种直通式流化床反应器的反应腔室的两个相对侧壁通常在水平方向上比两个其它侧壁长。因此反应腔室的截面基本上为矩形。形成反应腔室的侧壁包括热表面,优选地为热管壁,连接成为直通式锅炉的蒸发系统的部分。优选地,直通式流化床锅炉的反应腔室的两个相对较长侧壁包括朝向反应腔室延伸的至少一个凹陷,该凹陷基本上布置于侧壁的整个竖直长度上。为了平衡流化床对蒸发的作用,反应腔室的内拐角具备斜角部分,其连接相邻侧壁且其与相邻侧壁连接到直通式锅炉的共同蒸发系统。斜角部分优选地为平面的且在侧壁的整个竖直长度上延伸。优选地,反应腔室的相对侧壁的凹陷面向彼此,由此在反应腔室中形成至少两个相邻区。有利地,反应腔室的每个区的每个内拐角包括斜角部分。由此,在凹陷的凹陷壁部分的反应腔室侧上的内拐角也设有斜角部。在所附权利要求和附图的实施例的下文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特点变得显然。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流化床反应器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在方向A中图1的流化床反应器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截面II-II的示意图,
图4为在方向A中根据本发明的流化床反应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示意水平横截面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流化床反应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示意水平横截面图, 图8至图11为凹陷的各种实施例,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化床反应器的示意截面图, 图12a为图12的细节A, 图13为凹陷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图14为凹陷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图2和图3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流化床反应器10的实施例,其在本文中为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10包括底部12、顶部16和在底部与顶部之间竖直延伸的侧壁14。两个相对侧壁14包括倾斜下部。显然,流化床反应器包括为了清楚起见在此处未图示的多个零件和元件。图2为在方向A中图1的流化床反应器的视图且图3示出图1的流化床反应器的水平横截面11-11。为了清楚起见,图2和图3都未示出固体分离
ο底部、顶部和侧壁14形成反应腔室20,在反应器为锅炉的情况下,反应腔室20为炉。底部12还包括网格25,例如,流化气体通过网格25引入到反应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还包括固体分离器18,其通常为旋流分离器。固体分离器在顶部附近由气体通道22连接到反应腔室上部,由此,反应气体和固体材料的混合物能沿着所述气体通道流到固体分离器 18。固体材料在固体分离器中与气体分开,其在诸如冷却的可能的处理之后导回到反应腔室20,S卩,到炉。因此,固体分离器通过返回通道M连接到反应腔室20下部。分离了固体材料的气体在该系统中被导引通过气体排放连接件26进行进一步处理。反应腔室20此处由四个侧壁30. 1、30. 2、30. 3、30.4形成。一个侧壁30. 2形成相对于反应腔室20至侧壁30. 1的至少一个凹陷34。凹陷基本上为竖直的且从侧壁平面32 朝向反应腔室20延伸。凹陷形成相对于反应腔室的外部空间。形成凹陷的侧壁意味着例如凹陷向外敞开,换言之,凹陷形成可从外部接近的空间,即,其相对于反应腔室向壁的相对侧敞开。例如能将锅炉的支承结构布置到该空间上。这种凹陷明显使得侧壁刚性更强且也能利用该空间例如操作流化床反应器,诸如用于反应器的辅助设备的位置。如图2所示的那样,形成凹陷的侧壁30. 2和凹陷壁部30. 2’由例如水管壁的冷却结构35形成。水管壁的结构可同样变化,但其通常包括由管和连接它们的翅片形成的气密结构。作为冷却结构,凹陷也充当炉的热表面,由此在通过使得侧壁水管的一部分弯曲以朝向反应腔室弯曲而形成刚性侧壁结构的同时,由于根据本发明,凹陷向外敞开,能显著地增加反应器的热表面数量。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凹陷用于形成炉的甚至多于20%的热表面。特别地在直通式锅炉连接中,水管壁的水平连接点在分别形成凹陷和侧壁的管中,基本上在相同高度,在水管壁的下部和上部中。凹陷34在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在底部16与顶部12之间侧壁的至少整个长度上竖直延伸。凹陷此处延伸到倾斜侧壁与网格的接合部,由此凹陷并不覆盖网格。但为了清楚起见,图1至图3仅示出了在一个侧壁上的一个凹陷,但有利地将凹陷至少布置于两个相对侧壁上从而例如由侧壁的水平长度来确定凹陷数量。图4和图5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流化床反应器10的侧视图和顶视图。为了清楚起见,此处也省略了固体分离器。此处,两个相对侧壁30. 2、30. 4在两侧壁上形成延伸到反应腔室20的多个凹陷34。面向彼此的凹陷布置于相对壁上。而且此处,凹陷34基本上为竖直的,从侧壁平面32朝向反应腔室20延伸。凹陷向外敞开,换言之,在凹陷中存在空间,其相对于反应腔室20向壁的相对侧敞开。实际上,提供凹陷以使得彼此在相距一水平距离之内的特定竖直线处,侧壁30. 2具备朝向反应腔室20的中央部的弯曲或方向变化使得在弯曲或方向变化之后的壁表面基本上相对且在弯曲或方向变化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凹陷。所述壁表面在此处被称作凹陷壁部分。图4和图5示出一实施例,其中流化床反应器至少部分地由支承结构40支承。支承结构包括至少竖直柱42,其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地支承于流化床反应器下方的地基44上。 柱42从侧壁平面32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竖直凹陷34内。由此,例如在柱之间支承结构40的水平梁的跨距小于在相对侧壁平面32之间的距离。流化床反应器40能例如由吊杆46支承到支承结构40上。由于凹陷的加强作用,反应器也可通过使用凹陷壁部分作为独立转移负荷的元件来支承。附图示出在两个相对壁上的两个凹陷,但显然凹陷数量可变化。这种凹陷使得侧壁刚性显著更强且也使得能利用所生成的空间,例如用于与流化床反应器操作有关的不同目的。在图4和图5中,两个相对侧壁30. 2和30. 4在水平方向上比两个另外相对壁 30. 1、30.3长。特别地,然后侧壁30.2和30. 4有利地在彼此相距一距离之内形成多于一个的凹陷。图6和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此处,流化床反应器的两个水平较长的侧壁30. 2、30. 4形成一个在另一个后方且面向彼此的三个凹陷。凹陷为楔形。更精确地, 形成凹陷的凹陷壁部分30. 21,30. 22为平面的且同样长。此外,在较长壁30. 2,30. 4与较短壁30. 1、30.3之间的每个拐角70为斜角的,换言之,形成斜角部分30. 5以遵循凹陷的凹陷壁部分的水平尺寸。在此实施例中,斜角部分30. 5在其水平长度最大值,当两个斜角部分30. 5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较短侧壁30. 1,30. 3的长度相等时实现该最大长度。由此形成反应腔室20,其包括具有八边形水平横截面的连续区20’。这种反应腔室优选地具备反应气体(在锅炉应用中的含氧燃烧气体)入口,该入口通过凹陷部分导向使得每个八边形区便于生成具有竖直中心轴线的涡流。优选地,所述凹陷部分包括在操作时用于将反应气体引入到反应腔室内使得反应气体的引入便于在反应腔室的每个区20’中生成竖直涡流移动73的装置72。因此,连接到后续拐角表面和/ 或凹陷壁部分30. 21、30. 22用于将反应气体引入到区20’内的装置72优选地逐渐导向,例如近似与相邻侧壁或两个区之间的边界对准。然后能在两个相邻区内形成旋涡,其在两个相邻区之间的边界处在相同方向73或相反方向73、73’中旋转。能形成图6和图7所示的反应器使得其中的每个区具有单独网格,如在本文中所公开的那样,或者在每两个区之间的倾斜壁部分能由连接区的壁替换,由此反应器具有连续网格。图7还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其中,侧壁的竖直凹陷34包括用于将反应气体引入到反应腔室的装置72和至少部分地布置于凹陷34内的柱42。特别地,参看图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化床反应器为锅炉,其具有相对于锅炉的炉20形成侧壁外部的至少一个凹陷34的反应腔室的至少一个侧壁30. 2,该凹陷基本上为竖直的且从侧壁平面32朝向反应腔室延伸。另外,凹陷下部L具备用于引入含氧气体的装置21。下部能在倾斜侧壁上方竖直延伸一定距离,优选地为侧壁竖直长度的1/3。而且,在此实施例中存在布置于凹陷下部L上方的反应器中部和/或上部中用于测量与过程有关的量的测量装置23。到朝向外敞开的凹陷的气体引入和测量装置布置为高效的,但也为简单的且对于可用性而言是有利的,因为它们的维护较为简单。图8为图2和图3的凹陷34的更详细说明。凹陷由从侧壁平面朝向反应腔室突伸的侧壁30. 2的一部分形成。该侧壁的所述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 30. 21,30. 22,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在彼此相距在一距离31之内的多个竖直线30. 25处偏离侧壁平面。以此方式,凹陷向外敞开且进入口朝向凹陷内部,例如易于维护。距离31优选地实际上至少lm。此外,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30. 21、 30. 22优选地朝向反应腔室20延伸距离35,距离35为竖直线30. 25之间的距离31的至少两倍。凹陷壁部由端部30. 23连接到彼此,端部在此实施例中也为平面的。当凹陷壁部分30. 21,30. 22此处基本上垂直于侧壁平面32时,由此形成的凹陷将基本上为矩形的。而且在此实施例中,凹陷壁部分和端部由侧壁形成,换言之,它们为相同水管壁的部分。图9至图11示出凹陷34的不同实施例。图9所示的实施例不同于图8的实施例使得其中的端部30. 23在水平方向上比竖直线30. 25之间的距离31短。图10示出一实施例,其与图8的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其中的平面凹陷壁部分连接到彼此以形成楔状凹陷,楔状凹陷在凹陷中形成三角形空间。由此在同时,大于直角的角度形成于反应腔室侧部上的竖直线30. 25处。
7
图11示出凹陷34的一实施例,除了凹陷壁部分30. 21,30. 22的方向并非限定于竖直线处,其它方面对应于图8所示的凹陷,但偏离部位30. 25包括具有相等角度的两个单独弯曲,它们一起形成为基本上直角。这也可看作是由短中间部分30. 5所提供的一种倒角。中间部分在本说明书的其它处也被称作斜角部分,参考平面中间部分。使用短平面中间部分,换言之斜角部分,减小由炉拐角造成的条件变化,其在直通式锅炉中特别重要,其中, 在炉的不同部分的蒸发中需要最大均一性。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直通式流化床反应器10的截面,其优选地公开了直通式流化床锅炉,包括底部12;顶部(未图示);以及,在底部与顶部之间竖直延伸的侧壁30. 1、30.2、30.3、30.4,其形成流化床器的反应腔室20。反应腔室的两个相对侧壁 30. 2、30. 4在水平方向上比反应腔室的两个另外相对侧壁30.1,30. 3长。因此,反应腔室具有基本上矩形截面。形成反应腔室的侧壁包括热表面,优选地为具有平行连接蒸汽管的水管壁,以形成直通式锅炉的蒸发系统的部分。根据一优选实施例,蒸发管优选地具有平滑内表面。为了最小化流化床对蒸发的作用,反应腔室20的内拐角具备斜角部分30. 5,其与相邻侧壁连接且与相邻侧壁连接到直通式锅炉的同一蒸发系统。斜角部分优选地为平面的且它们在壁的整个竖直长度上延伸。在图12a中更详细地公开图12的细节A。其示出了本发明的斜角部分30. 5的优选实施例30. 5’。斜角部分30. 5’的折叠点30. 55离侧壁平面的交叉点30. 57的距离根据本发明能从最小距离30. 51到最大距离30. 52变化。最小距离为大约150mm且最大距离为大约500mm。图12a的粗连续线示出优选实施例,其中折叠点在两个侧壁30. 3,30. 4上离侧壁平面的交叉点大约350mm距离处,由此,斜角部分的宽度为大约500mm。在一些实施例中,能将折叠点布置于两侧壁上离侧壁平面的交叉点不同距离处。反应腔室20的两个相对较长侧壁包括从侧壁平面朝向反应腔室延伸的至少一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34且其中在凹陷侧壁的反应腔室侧上的内角具备斜角部分30. 5。优选地,凹陷在相对侧壁上面向彼此,由此,在反应腔室中形成至少两个相邻区20’ ,其中由区形成的反应腔室的每个部分在所有内角中包括斜角部分。区包括在反应器中的共同网格 25。由此,流化床对相邻蒸发管的作用将变得很均一且直通式锅炉的蒸发过程能比之前更好控制。图13公开了根据本发明的直通式流化床锅炉10的凹陷34的实施例。形成凹陷的凹陷壁部分30.21、30. 22为平面的且它们由水管壁结构130形成。形成凹陷的凹陷壁部分的水管为平面的且它们由水管结构134形成。凹陷壁部分的水管的上部为竖直的且它们弯曲以从侧壁平面地伸展以与倾斜部分平行且向下延伸到底部12。凹陷壁部分30. 21、 30. 22由两个水管组132、134形成,在它们中第一水管组132布置成与侧壁连接且第二水管组134布置为第一水管组的延伸部以远离反应器壁平面地延伸。第一水管组132的管弯曲以基本上与侧壁平行地向下伸展直到网格平面。第二水管组134的管也被布置成基本上与侧壁平行地伸展直到它们弯曲使得第二水管组由第一水管组侧部折叠,当其处于底部12 网格的高度时。在附图中,附图标记135指其中水管组基本上重叠的区域。凹陷端部30. 23被布置成从上部直接伸展到底部12网格的高度。在此实施例中,在附图标记137所示的区域, 第二水管组134完全经受流化床的作用,换言之,从两侧向水管传热。特别是当此实施例用
8于直通式流化床锅炉时,第二水管组134的一侧优选地设于区域137中,区域137具有耐火层用于绝热,换言之,一侧被涂布足量的绝热涂层。以此方式,流化床和燃烧过程对第一和第二平行水管组的作用能平衡使得足够好的传热对应于彼此。由此,最小化在直通式锅炉的水管壁结构上由不均勻传热造成的应力。图14公开了根据本发明的直通式流化床锅炉10的凹陷34的另一实施例。凹陷壁部30. 21,30. 22在这里也为平面的且它们由水管结构130形成。凹陷壁部分的水管以图 13所示的方式布置。凹陷端部30. 23布置成以下面的方式伸展其与凹陷壁部分的第二水管组134的外边缘对准且因此连接到气密形成凹陷34的第二水管组。当端部以此方式布置时,第二水管组134保持在图13所示区域135中的端部后方且因此在此区域中并不与炉直接连接。在附图中未图示的第三替代方案为凹陷的两个凹陷壁部分的所有管都在第一弯曲之后平行地向下延伸到网格,且凹陷端部对应地与外水管组的外边缘平行地向下延伸直到网格。在此替代方案中,在每个管上的传热在整个距离上近似相同。这里的不利之处在于凹陷在网格区域中比图13和图14中所公开的替代方案更深地延伸,其减小了网格的表面积。必须指出的是在本文中以几个最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因此应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预期涵盖包括于如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其特点和若干其它应用的各种组合或修改。结合不同实施例所述的特点也可在本发明的基本概念内结合其它实施例利用和/或以不同组合来进行组合,如果需要这样且对于这些而言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流化床反应器(10),其包括底部(12);顶部(16);以及,在底部与顶部之间竖直延伸的侧壁(14),它们形成流化床反应器的反应腔室00);以及,固体分离器(18),其与所述反应腔室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室的至少一个侧壁(30. 1 )在所述反应腔室 (20)中形成至少一个凹陷(34),所述凹陷基本上为竖直的且从所述侧壁的平面(3 朝向所述反应腔室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凹陷在所述底部与顶部之间在所述侧壁的整个长度上竖直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和所述至少一个凹陷由水管壁形成,热能够从所述反应腔室传递到所述水管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室的两个相对侧壁 (30.2,30. 4)包括从所述侧壁的平面朝向所述反应腔室延伸的至少一个基本上竖直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室的所述两个相对侧壁(30. 2,30. 4)在水平方向上比所述反应腔室的两个另外相对侧壁(30.1,30. 3)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反应器由支承结构GO)至少部分地支承,所述支承结构包括由至少部分地在所述流化床反应器下方的地基G4)支承的竖直柱(42),其中,所述柱0 至少部分地布置于所述竖直凹陷(34)内。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从侧壁平面朝向所述反应腔室延伸的所述凹陷由从该侧壁平面朝向所述反应腔室突伸的侧壁的一部分形成, 且该侧壁的所述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该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在彼此相距在一距离之内的多个竖直线处偏离所述侧壁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线的距离为至少l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朝向所述反应腔室延伸的距离为所述竖直线之间的距离的至少两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的反应腔室侧上的边缘利用端部(30. 23)彼此连接。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包括用于将含氧反应气体引入到所述底部上方的所述反应腔室的装置和/或用于将燃料引入到所述反应腔室的装置和/或用于测量与所述反应腔室内发生的反应有关的量的至少一个传感器。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为平面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凹陷壁部分偏离所述侧壁平面的法线一角度使得它们朝向所述反应腔室延伸,形成三角形或楔形凹陷。
14.根据权利要求5或13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面向彼此的两个凹陷布置于所述反应腔室的两个相对侧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向彼此的两个凹陷包括用于将反应气体引入到所述反应腔室的装置,且所述装置被定向在相对于侧壁平面的位置使得在操作时反应气体引入便于在反应腔室中生成涡流运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流化床反应器(10),其包括底部(12);顶部(16);以及,在底部与顶部之间竖直延伸的侧壁(14),它们形成流化床反应器的反应腔室(20);以及,固体分离器(18),其与反应腔室连接。反应腔室的至少一个侧壁(30.1)在反应腔室(20)中形成至少一个凹陷(34),该凹陷基本上竖直且从侧壁的平面(32)朝向反应腔室延伸。
文档编号B01J8/18GK102458637SQ201080035677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2日
发明者兰基南 P., 基努南 P., 内瓦莱南 T. 申请人:福斯特韦勒能源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