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2320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及大气微尘污染净化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油气分离的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
背景技术
家庭厨房及餐饮酒店的烹饪油烟,这些具有高粘度的挥发性颗粒对大气造成污染。近年来,众多技术人员不断研究离心式旋转过滤方式,进行油烟处理。目前,利用动态离心原理进行油烟净化技术不断出现,但是,这个技术在发明的设计和实际运用中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导致离心式油气分离技术推广艰难,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各种离心过滤网盘的制作方法,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1、很多网盘是静态被动拦截、或者单面丝线拦截脱油,实际净化率低。2、特别是在过滤网丝线布置的核心问题上没有较好处理,导致其结构存在很多缺陷表现在:缠绕不规则从根本上导致了网盘失衡,同时不规则的缠绕导致风阻增大和通风效果差。网丝首尾的交叉重叠处,容易出现油烟粘连、微尘颗粒堆积堵塞,导致滤网盘的风阻增大,噪音增高产生风嘯,拦截率下降。3、由于网丝线布置复杂,结构不合理,导致网盘过重变形。一些现有滤网盘支撑筋通常多达、六根、八根,都希望解决网盘变形的问题,但是,这样更增加了滤网盘的自重量,还增大了风阻,给电机的负荷造成了负担。同时,制作工艺复杂繁琐,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不适当的缠绕方法制作的滤网盘在使用中存在运转不平稳、噪音高、拦截率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转平稳,油烟净化率高、结构简单、噪音小,稳定性强的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包括由内轮、支撑架和外轮组成的滤网盘骨架,所述内轮与所述外轮同轴设置,且内轮与外轮之间通过沿两者径向的支撑架固接,所述内轮正反两面上均设有环绕该内轮中心呈圆周状均匀分布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向外伸出的一端上设有柱头,所述外轮上设有环绕其圆周均匀分布的外轮网丝孔眼,所述内轮与外轮之间的区域设有滤网丝,所述滤网丝沿着所述外轮与内轮两者的径向、向外呈辐射状、均匀对称缠绕在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和外轮网丝孔眼之间;所述内轮的中心设有与电机输出轴的形状相配合的第一轴孔,所述内轮朝向电机的一面为反面,所述内轮的另一面为正面,所述内轮正面设有与其同心的第一轴心压盖,所述内轮反面设有与其同心的第二轴心压盖,所述第一轴心压盖和第二轴心压盖朝向内轮的一侧、且与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所述柱头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凹槽,所述每个柱头插入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一个凹槽中,所述第二轴心压盖的中心设有与电机输出轴的形状相配合的第二轴孔。[0009]进一步,所述滤网盘骨架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柱头为球冠形。进一步,所述内轮正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与内轮反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相互均匀交错分布。进一步,所述支撑架为四根,均匀设置在所述内轮和外轮之间,相邻两支撑架间呈90度夹角。进一步,所述外轮网丝孔眼的个数是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的5 15倍。进一步,所述第一轴心压盖的形状为球冠形。进一步,所述滤网丝表面涂覆有一层防粘连性涂料膜。进一步,所述外轮和内轮上涂覆有高粘度耐腐蚀粘接物。进一步,所述支撑架横截面呈中间厚两边薄的菱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滤网丝均匀分布在整个滤网盘上,保证了滤网盘的动平衡,也使得网盘不易变形,滤网丝的张力更好。滤网盘在高速运转时不会产生偏心、震动、风嘯等不良现象,有效减小风阻,运转轻松平稳,并且结构简单,缠绕更加匀称,对微尘颗粒的拦截效率高,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

图1为本实用新型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的滤网盘骨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轴心压盖前的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用新型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安装第一轴心压盖的一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用新型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安装第二轴心压盖的一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一轴心压盖朝向内轮的一面结构视图;图9为第一轴心压盖侧视图;图10为第二轴心压盖朝向内轮的一面结构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轮,2、内轮,3、支撑架,4、外轮网丝孔眼,5、内轮网丝固定支柱,6、滤网丝,7、第一轴心压盖,8、第一轴孔,9、凹槽,10、柱头,11、第二轴心压盖,12、第二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图1为本实用新型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的滤网盘骨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的滤网盘骨架结构,包括内轮2、支撑架3和外轮I。内轮2与外轮I同轴设置,且内轮I与外轮2之间通过沿两者径向的支撑架3固接,所述外轮I上设有环绕其圆周均匀分布的外轮网丝孔眼4,所述内轮2的中心设有与电机输出轴的形状相配合的第一轴孔8。图2为图1中A-A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内轮2正反两面上均设有环绕其中心轴呈圆周状均匀分布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且内轮正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与内轮反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相互均匀交错分布,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向外伸出的一端上设有柱头10。本实施例中,外轮网丝孔眼4个数为150,所述内轮正反两面上各自均设有15个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外轮网丝孔眼4个数和所述内轮2任意一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个数比例为10:1。外轮网丝孔眼4个数和所述内轮任意一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个数比例不限于为10:1,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外轮网丝孔眼个数可以是所述内轮任意一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个数的5至15倍。外轮I直径为200 300毫米(根据使用范围不同直径大小不同),厚度小于或等于6毫米,外轮横截面呈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支撑架3为四根,厚度不超过6毫米,均匀设置在所述内轮和外轮之间,相邻两支撑架间呈90度夹角。每根支撑架3的长度为80 100毫米(根据外轮大小不同长度不同),宽度为6 8毫米。图3为图1中B-B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支撑架3横截面呈中间厚两边薄的菱形结构。在高速旋转状态下,风从菱形的棱边切开,再沿斜面滑过,从而能达到减少阻力的作用。内轮2直径为40 60毫米(根据使用范围不同直径大小不同),厚度不超过6毫米,圆周边沿横截面2毫米左右,沿四根支撑架与内轮圈实心板固接点连线。所述滤网盘骨架一体成型。滤网盘骨架无焊接能够保证滤网盘骨架的稳定性。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轴心压盖前的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内轮2与外轮I之间的区域设有滤网丝6,所述滤网丝6沿着所述外轮I与内轮2两者的径向、向外呈辐射状、均匀对称缠绕在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和外轮网丝孔眼4之间。为保证滤网丝6张力和防止断裂,滤网丝7直径为0.2-0.5毫米。为保证网丝的张力适度和油气分离效果,滤网丝选用高强度合金丝或者铜丝线,滤网丝6表面涂覆有一层防粘连性涂料膜,防粘连性涂料可采用具有防粘连性的硅酮隔离组合物等类似物。所述外轮I和内轮上2涂覆有高粘度耐腐蚀粘接物,外轮外轮网丝孔眼4内也填充有高粘度耐腐蚀粘接物。高粘度耐腐蚀粘接物使滤网丝6与外轮外轮网丝孔眼4和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可以牢固的粘接在一起,同时可以覆盖外轮I和内轮2上的滤网丝缠绕的痕迹,使外轮I和内轮2表面平滑,能有效减少滤网盘高速旋转时产生的风阻。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滤网丝在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和外轮网丝孔眼4之间的缠绕:第一步:选定内轮2的正面上的一个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作为初始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将滤网丝6的首端缠绕在初始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处,并将该端打结固定。第二步:拉紧滤网丝6,使其紧贴内轮2的正面从向外延伸,穿过外轮上与初始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径向对应的第一外轮网丝孔眼,继续拉紧滤网丝,使其紧贴外轮的反面返回,缠绕至内轮反面与初始内轮网丝固定支柱最近的、顺时针方向上的一个内轮网丝固定支柱上。拉紧滤网丝,使其紧贴内轮的反面从向外延伸,穿过外轮顺时针方向上与第一外轮网丝孔眼相邻的第二外轮网丝孔眼,10个外轮网丝孔眼对应内轮正反两面上各一个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滤网丝缠绕到第十外轮网丝孔眼处,完成第一组滤网丝的穿引缠绕。第三步:将滤网丝6缠绕到与所述初始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相邻的第二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处。重复上述第二步和第三步过程,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重复缠绕不同组,直至整个滤网盘穿引成型。在上述第一步过程中,也可以在内轮的反面上选择一个内轮网丝固定支柱作为初始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第二步中,也可拉紧滤网丝,使其紧贴外轮的反面返回,缠绕至内轮反面与初始内轮网丝固定支柱最近的、逆时针方向上的一个内轮网丝固定支柱上,并在后续过程中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进行缠绕。所述内轮2朝向电机的一面为反面,所述内轮的另一面为正面,所述内轮正面设有与其同心的第一轴心压盖7,所述内轮反面设有与其同心的第二轴心压盖11。图5为实用新型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安装第一轴心压盖的一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用新型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安装第二轴心压盖的一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上设有柱头10,所述柱头10为球冠形。图8为为第一轴心压盖朝向内轮的一面结构视图,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轴心压盖7朝向内轮2的一侧、且与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所述柱头10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凹槽9。所述每个柱头10插入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一个凹槽9中。所述第一轴心压盖7的形状为球冠形。第一轴心压盖7的厚度为3 5毫米。图9为第一轴心压盖侧视图,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轴心压盖7的形状为球冠形。球冠形的第一轴心压盖7的表面称为球冠面,球冠面是一段圆弧绕经过它的一个端点的直径旋转所成的曲面。第一轴心压盖7表面中心点D位置的切线DE,中心点D到轴心压盖边缘上任意一点F形成一条直线DF,切线DE与直线DF之间的夹角为15度,在实际应用中切线DE与直线DF之间的夹角可以选择10 30度之间的某一数值。球冠形的第一轴心压盖8能够使滤网盘有效的减少风阻,运转通常平稳,同时使拦截的油垢自动滑落。图10为为第二轴心压盖朝向内轮的一面结构视图,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轴心压盖11朝向内轮的一侧、且与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5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所述柱头10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凹槽9,所述每个柱头10插入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一个凹槽9中。所述第二轴心压盖11的中心设有与电机输出轴的形状相配合的第二轴孔12。所述第二轴心压盖11与电机输出轴连接固定,电机输出轴上在内轮的入口和出口 I毫米处设有旋转螺丝,第二轴心压盖圆心设计成与电机输出轴相适配的螺帽。所述轴心压盖通过与电机输出轴配合旋转固定即可,第二轴心压盖的厚度为3 5毫米。滤网盘的设计转以每分钟1500-2000转为理想值,过低或者过高转速难以达到
理想效果。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滤网盘在电机驱动下做高速旋转运动,含有油烟等颗粒物质的空气被强制穿过滤网盘,空气中的尘埃、油滴被切割、碰撞、拦截而附着在滤网丝和第一轴心压盖表面上,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径向甩出,从而使尘埃、油滴等脱离,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包括由内轮、支撑架和外轮组成的滤网盘骨架,所述内轮与所述外轮同轴设置,且内轮与外轮之间通过沿两者径向的支撑架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正反两面上均设有环绕该内轮中心呈圆周状均匀分布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向外伸出的一端上设有柱头,所述外轮上设有环绕其圆周均匀分布的外轮网丝孔眼,所述内轮与外轮之间的区域设有滤网丝,所述滤网丝沿着所述外轮与内轮两者的径向、向外呈辐射状、均匀对称缠绕在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和外轮网丝孔眼之间;所述内轮的中心设有与电机输出轴的形状相配合的第一轴孔,所述内轮朝向电机的一面为反面,所述内轮的另一面为正面,所述内轮正面设有与其同心的第一轴心压盖,所述内轮反面设有与其同心的第二轴心压盖,所述第一轴心压盖和第二轴心压盖朝向内轮的一侦U、且与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所述柱头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凹槽,所述每个柱头插入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一个凹槽中,所述第二轴心压盖的中心设有与电机输出轴的形状相配合的第二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盘骨架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头为球诞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正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与内轮反面上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相互均匀交错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四根,均匀设置在所述内轮和外轮之间,相邻两支撑架间呈90度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网丝孔眼的个数是所述内轮网丝固定支柱的5 15倍。
7.根据权利要 求1或2所述的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心压盖的形状为球冠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丝表面涂覆有一层防粘连性涂料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油气分离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和内轮上涂覆有高粘度耐腐蚀粘接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油气分离滤网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横截面呈中间厚两边薄的菱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旋转双面脱油排风滤网盘包括内轮、支撑架和外轮组成的滤网盘骨架,内轮与所述外轮同轴设置,且内轮与外轮之间通过沿两者径向的支撑架固接,内轮正反两面上均设有环绕该内轮中心呈圆周状均匀分布的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向外伸出的一端上设有球冠形柱头,所述外轮上设有环绕其圆周均匀分布的外轮网丝孔眼,内轮与外轮之间的区域通过滤网丝沿着两者径向、向外呈辐射状、均匀对称缠绕在内轮网丝固定支柱和外轮网丝孔眼之间;内轮的正反两面还设有轴心压盖。本实用新型中滤网丝均匀分布在整个滤网盘上,保证了滤网盘的动平衡,也使得网盘不易变形,滤网丝的张力更好,结构简单,运转平稳,噪音小,油烟净化率高。
文档编号B01D46/00GK203075773SQ20132006651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5日
发明者李高众 申请人:李高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