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40560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免疫吸附剂包括固相载体和与该固相载体偶联的黄曲霉毒素B1纳米抗体2014AFB-G15,所述黄曲霉毒素B1纳米抗体2014AFB-G15对黄曲霉毒素B1的50%抑制浓度IC50为0.66ng/mL,对黄曲霉毒素B2、G1、G2、M1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2.6%、10.95%、32.1%和26%;其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7所示,编码基因序列如SEQIDNO:8所示,本发明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可用于净化与浓缩上机检测前样品提取液,且该免疫亲和柱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背景技术】
[0002]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分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能引起人畜各种损害的天然有毒化合物。黄曲霉毒素目前已发现20余种,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I(AFB1), B2 (AFB2)、AFG和Ml (AFM1)等。其中AFB1的毒性最强,它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早在1993年,黄曲霉毒素BI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已知最强致癌化学物质之一,即I类致癌物质。我国属于黄曲霉毒素污染较重的地区,在各种食物及农产品,尤其是玉米、花生及其制品中都很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因此加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特别是速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食物及农产品的卫生信息,对保障我国食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003]现有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包括薄层层析法、精密仪器分析法和免疫学分析法。其中薄层层析法是较早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该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一般实验室都可进行,但试剂用量大、操作繁琐、其它组分干扰严重、准确性差,不能准确定量,且对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污染危害较大,不适于现场快速检测。精密仪器分析法主要包括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这些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然而要求黄曲霉毒素样品纯化程度高,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等,前处理过程繁琐、特异性不强。因此,建立快捷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已成为黄曲霉毒素检测分析中需解决的首要和瓶颈问题。免疫亲和柱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基于抗原抗体间特异性的可逆结合来实现对复杂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富集净化。免疫亲和柱与液相色谱分析、荧光速测仪以及ELISA法结合,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中。
[0004]目前,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制备主要采用传统抗体(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与琼脂糖凝胶、硅胶微球等偶联制备而成,由于`传统抗体使用过程中活性退化较快,市场现有免疫亲和柱一直存在可重复使用次数偏少的技术难题。纳米抗体是在骆驼科动物体内天然存在的重链抗体,目前,尚未有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和免疫亲合柱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6]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吸附剂包括固相载体和与该固相载体上偶联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所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为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0:8所/Jn ο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三个互补决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CDR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CD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 2所示XD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0:3所示;三个互补决定区的编码基因序列分别为:⑶Rl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0:4所示、CDR2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0:5所示,CDR3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0:6所不。
[0008]按上述方案,所述固相载体为琼脂糖凝胶或硅胶微球。
[0009]上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相载体选用娃胶微球时,制备方法为:称取l?5g娃胶微球,用纯水和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交替冲洗,再量取5?25mL 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硅胶微球,搅拌后使硅胶微球全部悬起,得到硅胶微球悬浮液;用I飞mL 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2?10mg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然后逐滴加入到硅胶微球悬浮液中;最后称取7(T350mg碳二亚胺(EDC),快速加入到硅胶微球悬浮液中,4°C搅拌反应18?22h后,得到以硅胶微球为固相载体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或者
所述固相载体选用琼脂糖凝胶时,制备方法为:称取0.3?Ig琼脂糖,用ImM HCl溶液反复冲洗,将琼脂糖溶于5?15mL偶联缓冲液中,再加入0.6"2mg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在室温下搅拌反应f 2h,得到琼脂糖凝胶溶液,将琼脂糖凝胶溶液中未与琼脂糖凝胶偶联的抗体溶液过滤后,用偶联缓冲液冲洗琼脂糖凝胶,再加入0.1M、pH8.0的Tris-HCl缓冲液,室温下反应2h,然后用0.1Μ、ρΗ8.0的Tris-HCl缓冲液和0.1Μ、ρΗ4.0的Tris-HCl缓冲液交替冲洗琼脂糖凝胶后,得到以琼脂糖凝胶为固相载体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吸附剂,所述偶联缓冲液为0.1M NaC03、0.5M NaCl、pH8.3。
[0010]装载有上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
[0011]上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吸附剂填充于固相萃取管中,然后加入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后自然沉淀,再用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保存于含0.02wt%叠氮钠的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得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
[0012]上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对上机前的样品提取液进行净化与浓缩。具体操作为:首先将制备好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用纯水冲洗,然后加入样品提取液,最后用纯水淋洗,待液体流干后,再用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所述洗脱液即为净化与浓缩后的样品提取液,可直接用于上机检测。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I)本发明所述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对黄曲霉毒素BI的50%抑制浓度IC50为0.66ng/mL,对黄曲霉毒素B2、G1、G2、M1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2.6%、10.95%、32.1%和26% ;制备得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为50(T600ng,对黄曲霉毒素BI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Tl00wt%。
[0014](2)本发明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具有稳定性好、耐高温、耐酸碱、耐有机试剂等优点,所述亲和柱的货架期长、且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可用于净化与浓缩上机检测iu的样品提取液。[0015](3)本发明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是采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得到,具有成本低、制备方便等优点,因此由其制备得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与常规抗体亲和柱相比更有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1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基因库的构建与纳米抗体的制备 1.动物免疫
购买2岁的雄性羊驼一只,免疫黄曲霉毒素BI抗原(AFB1-BSA,Sigma公司)。将20(^g黄曲霉毒素BI抗原与弗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对羊驼进行皮下多点注射。间隔2周免疫一次,每次免疫后7-10天对羊驼进行静脉取血,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效价,选取效价最高的一次免疫后,取血10mL,提取总RNA。
[0017]2.CDNA文库的构建
(I)提取总RNA:选取羊驼血清效价最高的一次免疫,免疫后7-10天,对羊驼进行静脉取血IOmL,提取总RNA:采用Life Technology公司的LeukoLOCK总RNA分离试剂盒提取羊驼血液中的总RNA。
[0018](2)合成cDNA:以步骤I获得的总RNA为模板,oligo (dT) 15为引物,按照Promega公司的反转录酶说明书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获得cDNA文库。
[0019]3.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基因库的构建
(I)以步骤2中合成的cDNA为模板`,RU F或R2、F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羊驼重链抗体可变区基因,即 VHH 基因:取 cDNA 2 μ 1,IOXPCR Buffer 5 μ IjMgSO4 (50mM)2y I,dNTP(10mmol/L) I μ 1,F 引物(10 μ mol/L) I μ 1,尺1(或1?2)引物(10ymol/L)ly I, DNA SI0.1 μ 1,无菌纯水37.9μ I至50μ 1,涡旋混匀,短暂离心后,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条件为:94°C变性2min后;94°C变性30s,55°C退火30s,68°C延伸lmin,30个循环;68°C延伸5min。
[0020]Rl: 5-CGGCGCACCTGCGGCCGC ATGGGGGTCTTCGCTGTGGTGCG -3,,
R2: 5’ -CGGCGCACCTGCGGCCGC GTCTTGTGGTTTTGGTGTCTTGGG -3’,
F: 5 ’ -TCCTTTCTATGCGGCCCAGCCGGCCATGGCCC CAGKTGCAGCTCGTGGAGTC-3,;其中横线部分表示的引物序列为与载体pCANTAB 5E (his)同源的位点;以Rl、F为引物进行4个PCR扩增反应,以R2、F为引物进行6个PCR扩增反应。PCR产物经过0.7%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用试剂盒纯化回收450bp大小的DNA片段。
[0021](2) pCANTAB 5E (his)载体构建:以pCANTAB5E载体质粒为模板,通过上游引物:p5E Sfi1-F: 5’-ATGCGGCCCAGCCGGCC-3’ (Sfi I);下游引物:p5E N-P-H-R: 5’- GATCGGGCCCTGTGGTGGTGGTGGTGGTGTGCGGCCGCCCGTTTTC-3’进行 PCR 扩增 pCANTAB5E 载体质粒上 SfiI到NotI之间的DNA片段,得到p5E-his片段;然后将p5E_his片段,先做SfiI单酶切再做PspoMI单酶切,得p5E-his (Sfil/PspoMI)粘性末端,将pCANTAB5E载体质粒先做SfiI单酶切再做Not I单酶切,得p5E (Sfil/Notl)粘性末端;最后将p5E_his (Sfil/PspoMI)粘性末端和P5E (SfiI/Notl)粘性末端连接后,得到pCANTAB 5E (his)载体。
[0022](3)双酶切处理 pCANTAB 5 E (his):
Sfi I单酶切: 按照如下体系配制反应液:pCANTAB 5 E (his) vector 30 μ I
Sfi II μ I
IOXM Buffer10 μ I
ddH20补至总体系100 μ I
50°C水浴2 h后用琼脂糖凝胶DNA纯化试剂盒进行回收。
[0023]Not I 酶切:
按照如下体系配制反应液:
pCANTAB 5 E (his) Sfi I 单酶切回收产物 30 μ I Not I II μ I
IOXH Buffer10 μ I
ddH20补至总体系100 μ I
37°C水浴4 h后用琼脂糖凝胶DNA纯化试剂盒进行回收;
(4)VHH基因与双酶切处理的pCANTAB 5 E (his)载体的连接 按照如下体系进行In-Fusion连接:
Sfi I /Not I 双酶切处理的 pCANTAB 5 E (his) vector 120ng VHH 基因40ng
5 XIn-Fusion buffer2 μ I
In-Fusion EnzymeI μ I
ddH20补至总体系10 μ I
37°C水浴15min后,放入50°C水浴15min,水浴后立即放在冰上5min,加入40 μ L TE缓冲液,用琼脂糖凝胶DNA纯化试剂盒进行回收,_20°C保存待用。
(5)连接产物的电转化
将上述连接产物取5μ I加入到50μ I疋coli TGl电转化感受态细胞中,混匀后,力口入到预冷的0.1 Cm电转化杯(Bio-RAD)中,冰上放置IOmin,然后放在Bio-rad电转化仪上进行电转化,电转化条件:1.8 kV,200 Ω,25 μ F,电转化后立即在电转化杯中加入I mL2YT液体培养基吹打后转移至一灭菌后的干净15 mL摇菌管中,37°C缓慢振摇复苏I h。取2μ1菌液倍比稀释后涂布于LB氨苄平板,37°C倒置过夜,第二天数菌落个数计算库容量。
[0024](6)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基因库的拯救:共进行上述十次电转化,将复苏后的菌液全部转入200mL SB培养基中,于37°C 250rpm振摇至0D_值为0.5时,加入lmL,I X 1012pfu的辅助噬菌体M13K07,37°C静置Ih后,继续振摇2h,加入卡那霉素至终浓度为70 μ g/mL,并振摇过夜。次日,将过夜菌于4°C IOOOOrpm离心15min,将上清转移至无菌的离心瓶中,力口入1/4体积的5x PEG/NaCl,于冰上静置2h后,4°C 12000rpm离心20min,用IOmL无菌的重悬溶液(含IX蛋白酶抑制剂,0.02% NaN3和0.5% BSA的PBS缓冲液)溶解沉淀得到噬菌体拯救后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基因库。
[0025]4.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的淘选
用AFB1-BSA (I μ g/孔)及3%的BSA-PBS溶液(用作阴性对照)分别包被ELISA板,4°C过夜;次日,倾掉包被液后,PBST洗板3次,然后用3%脱脂奶粉封闭I h ;PBST洗板3次,在包被有AFB1-BSA的孔中加入上述拯救后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基因库50 μ 1,37°C孵育I h ;PBST洗板10次后,每孔加入100μ lU00ng/mL AFB1溶液,室温(20°C?30。。)震荡30min洗脱。将洗脱液转至包被有3%BSA-PBS溶液的孔中,37°C孵育Ih (去除非特异性吸附);孵育后,取上清侵染2mL生长至对数期的TGl菌液,37°C侵染20min,取1μ 1、10μ I分别涂布LB氨苄平板上,并于37°C培养箱中静置过夜,次日数平板上的菌落数确定洗脱液中噬菌体滴度。另将上述剩余的被侵染后的TGl菌液转入6mLSB培养基中,加100mg/mL的氨苄青霉素1.5μ 1,37°C振摇lh,补加氨苄青霉素至终浓度为50 μ g/mL,继续振摇Ih后,加入ImL辅助噬菌体M13K07 (I X 1012pfu/mL), 37°C静置30min,转入IOOmL SB培养基,补加氨节青霉素(100mg/mL)46 μ I,继续振摇2h后,加入卡那霉素至终浓度为70 μ g/mL,并于37°C振摇过夜。次日,将菌液于IOOOOrpm 4°C离心15min,转移上清,并加入1/4体积PEG/NaCl溶液,于冰上孵育2h,12000rpm 4°C离心20min,用1%BSA_PBS溶液溶解沉淀,得到第一轮淘选扩增产物,并用于下一轮淘选。在随后几轮的淘选中,包被抗原AFB1-BSA的浓度分别为 0.5 μ g/ 孔、0.1yg/ 孔、0.05 μ g/ 孔,洗脱液分别为 500ng/mL、100ng/mL、50ng/mL 的AFB1溶液。
[0026]5.阳性克隆的鉴定:
经过4轮淘选后,取2 μ I洗脱液倍比稀释后侵染生长至对数期的TGl菌液,涂布LB氨苄平板上,37°C倒置过夜。次日,随机挑取30个克隆分别于3mL SB-氨苄培养基中,37°C震荡培养6-8h,至OD600为0.6左右,加入30 μ I辅助噬菌体Μ13Κ07 (I X 1012pfu/mL), 37。。静置30min后继续振摇2h,加入卡那霉素至终浓度为70 μ g/mL,并震荡培养过夜;次日,将菌液于IOOOOrpm 4°C离心15min后,得到菌液上清。
[0027]用包被液配制AFB1-BSA至终浓度0.2 μ g/ml,包被96孔ELISA板,每孔100 μ 1,同时另取ELISA板,其中的32个孔用3%BSA包被,4°C包被过夜;次日,倾掉包被液后,PBST洗板3次,然后用3%脱脂奶粉-PBS封闭I h ;取AFB1标准品储存液,用10%甲醇/PBS配制成100ng/mL、0ng/mL的工作液,分别加入到包被有AFB1-BSA抗原的孔中,再每孔加入50 μ I上述菌液上清,每种工作液浓度重复3次;在包被有BSA的孔加入10%甲醇/PBS和50 μ I上述菌液上清作为对照,轻摇板子混匀后,置37°C温箱反应I h;PBST洗板10次后,每孔加入100 ul用PBS按I:5000比例稀释的HRP/ANT1-M13, 37°C保温I h ;PBST洗板6次,每孔加入100 μ I新鲜配制的TMB底物溶液,37°C保温15 min ;加2mol/L H2SO4,每孔50 μ I中止反应,用酶标仪分别测定OD45tl值;对BSA不吸附,对AFB1-BSA有吸附,并且加入黄曲霉毒素后存在竞争的即为阳性噬菌体克隆,由此筛选得到吸光值和灵敏度均较高的孔,得到噬菌体展示的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
[0028]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的抗体特异性,具体用交叉反应率描述,测试方法如下:将AFB1、AFB2、AFG1、AFG2和AFM1五种不同标准品储存液,用10%甲醇/PBS梯度稀释至十个不同的工作浓度,同等条件下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进行测定,依次绘制五种黄曲霉毒素的竞争ELISA曲线,求出各自抑制率为50%时的标准品浓度,用IC5tl表示,并根据下述计算公式计算交叉反应率:交叉反应率(%)= (AFB1IC50/类似物IC5tl) X 100%,所述类似物为AFB2、AFG1, AFG2或AFM1,得到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对于对黄曲霉毒素BI的50%抑制浓度IC5tl为0.66ng/mL,对黄曲霉毒素B2、G1、G2、M1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2.6%、10.95%,32.1%和26%。因此,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是一种抗黄曲霉毒素BI的特异性纳米抗体。经耐受性试验,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2014AFB-G15比常规鼠源与兔源抗体耐有机溶剂能力提高35%,耐高温能力提高46%。[0029]同时将筛选到的含有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的克隆菌液送至上海桑尼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分析,测序引物为噬菌体载体通用引物Rl:5’-CCA TGA TTACGC CAA GCT TTG GAG CC-3’。得到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7所示,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其中三个互补决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CDRl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CD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0:2所示、⑶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0:3所示;三个互补决定区的编码基因序列分别为ADRl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CDR2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 5所示,CDR3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0:6所示。
[0030]6.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2014AFB-G15的制备与纯化: (1)获得能分泌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的TGl菌液,使用Qiagen的DNA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转化到HB2151感受态细胞中,并涂布到LB氨苄平板上;
(2)挑取含有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质粒的HB2151菌落于IOOmLSB氨苄液体培养基中,250印111,371:培养至00600 = 0.5-0.8,加入20(^1 0.5M IPTG溶液诱导过夜。
[0031](3) 4°C, 10 000 rpm,冷冻离心15 min,无菌操作台中小心去除上清,菌体沉淀采用渗透休克法进行可溶性蛋白提取,得到上清蛋白。将上清蛋白过0.22Mm滤膜后,用平衡缓冲液(50mM磷酸盐,300mM氯化钠,20mM咪唑;pH 7.4)透析过夜。
[0032](4)采用His60镍柱(Clontech Technology)纯化抗体:首先用10倍柱体积的平衡缓冲液冲洗镍柱,将步骤(3)中透析后的上清蛋白上样His60镍柱(ClontechTechnology)进行抗体纯化,再用10倍柱体积淋洗缓冲液(50mM磷酸盐,300mM氯化钠,40mM咪唑;pH 7.4)洗涤柱子,最后用10倍柱体积的洗脱缓冲液(50mM磷酸盐,300mM氯化钠,300mM咪唑;pH 7.4)洗脱抗体2014AFB-G15,收集洗脱液,装入透析袋,用0.01M, 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透析2-3天后浓缩,分装于_20°C保存备用。
[0033]实施例2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吸附剂和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本实施例免疫亲和吸附剂包括固相载体(硅胶微球)和与该固相载体偶联的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具体制备方法如下:称取Ig丙烯酰胺硅胶微球,放入锥形瓶中,用纯水和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交替冲洗微球;量取5mL 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微球,得微球溶液,将微球溶液转移至搅拌杯中,开启搅拌器使微球全部悬起,用ImL 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2mg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然后逐滴加入到上述微球溶液中,称取70mg EDC,迅速导入搅拌杯中,4°C搅拌反应18_22h后,得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吸附剂。
[0034]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制备:将上述制备的免疫亲和吸附剂(0.2mL)填充于固相萃取管中,加入pH 6,0.01M的磷酸盐缓冲液后自然沉淀,再用pH 6,0.01M的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保存于含0.02wt%叠氮钠的pH 6,0.01M的磷酸盐缓冲液,即得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于4°C保存待用。
[0035]实施例3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吸附剂和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本实施例免疫亲和吸附剂包括固相载体(琼脂糖)和与该固相载体偶联的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具体制备方法如下:称取0.3g琼脂糖,放入锥形瓶中,用ImMHCl溶液反复冲洗15min以上,将琼脂糖溶于5mL偶联缓冲液中(0.1M的NaCO3,0.5M NaCl,pH8.3),再加入0.6mg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在室温下以150rpm的速度搅拌反应lh,得到琼脂糖凝胶溶液,将琼脂糖凝胶溶液转移到砂氏漏斗中,使得未偶联的含抗体的溶液流出,然后用体积是琼脂糖凝胶溶液5倍的偶联缓冲液冲洗琼脂糖凝胶,再加入体积是琼脂糖凝胶溶液2倍的封闭缓冲液(0.1M Tris-HCl缓冲液,pH8.0)室温反应2h,然后用高 pH 缓冲液(0.1M Tris-HCl 缓冲液,pH8.0)和低 pH (0.1M Tris-HCl 缓冲液,pH4.0)缓冲液交替冲洗凝胶三次后,得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吸附剂。
[0036]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制备:将上述制备的免疫亲和吸附剂(0.2mL)填充于固相萃取管中,加入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后自然沉淀,再用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保存于含0.02wt%叠氮钠的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即得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于4°C保存待用。
[0037]实施例4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柱容量的测定:
将实施例2或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免疫亲和柱用IOmL纯水冲洗,将IOmL 10%甲醇/PBS溶解的黄曲霉毒素BI标准品溶液(浓度为100ng/mL,黄曲霉毒素BI的含量总计为Img)过柱,用IOmL纯水冲洗柱子去除未结合的黄曲霉毒素,最后用5mL甲醇溶液洗脱,ImL/管分管收集,用液相色谱法检测洗脱液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为50(T600ng。将免疫亲和柱重复使用5次后,测定其柱容量,柱容量仍然能达到480ng ;该结果表明免疫亲和柱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同时交叉反应测定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可同时特异性结合黄曲霉毒素B1、B2、Gl、G2、M1,而不会结合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其他真菌毒素。
[0038]实施例5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分别称取不含黄曲霉毒素的空白样品花生、玉米、植物油、饲料三份,每份5g,并向其中分别添加黄曲霉毒素BI标准物质50ng、250ng、500ng,经常规方法提取:用15mL 70%甲醇水(含4% NaCl)于50°C超声提取lOmin,提取液用滤纸过滤,取4mL滤液加2mL石油醚,涡旋混匀,静置分层,取下层3mL,加SmL纯水,用0.45Mm有机膜过滤,得到过滤液,即样品提取液。将实施例2或实施例3制备好的免疫亲和柱用IOmL纯水冲洗,加8mL上述样品提取液,最后用IOmL纯水淋洗,待液体流干后,用ImL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上高效液相色谱(上机)检测洗脱液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然后计算回收率。结果显示: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对黄曲霉毒素BI的平均回收率为8(Tl00wt%。
【权利要求】
1.一种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吸附剂包括固相载体和与该固相载体偶联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所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为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N0:8所/Jn 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三个互补决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CDR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CD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 2所示、CD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3所示;三个互补决定区的编码基因序列分别为:⑶Rl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CDR2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CDR3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0:6所/Jn 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载体为琼脂糖凝胶或硅胶微球。
4.权利要求3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相载体选用娃胶微球时,制备方法为:称取l?5g娃胶微球,用纯水和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交替冲洗,再量取5?25mL 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硅胶微球,搅拌后使硅胶微球全部悬起,得到硅胶微球悬浮液;用I飞mL 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2?10mg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然后逐滴加入到硅胶微球悬浮液中;最后称取7(T350mg碳二亚胺,快速加入到硅胶微球悬浮液中,4°C搅拌反应18?22h后,得到以硅胶微球为固相载体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或者 所述固相载体选用琼脂糖凝胶时,制备方法为:称取0.3?Ig琼脂糖,用ImM HCl溶液反复冲洗,将琼脂糖溶于5?15mL偶联缓冲液中,再加入0.6"2mg黄曲霉毒素BI纳米抗体2014AFB-G15,在室温下搅拌反应f 2h,得到琼脂糖凝胶溶液,将琼脂糖凝胶溶液中未与琼脂糖凝胶偶联的抗体溶液过滤后,用偶联缓冲液冲洗琼脂糖凝胶,再加入0.1M、pH8.0的Tris-HCl缓冲液,室温下反应2h,然后用0.1Μ、ρΗ8.0的Tris-HCl缓冲液和0.1Μ、ρΗ4.0的Tris-HCl缓冲液交替冲洗琼脂糖凝胶后,得到以琼脂糖凝胶为固相载体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吸附剂,所述偶联缓冲液为0.1M NaC03、0.5M NaCl、pH8.3。
5.装载有权利要求广3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
6.权利要求5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吸附剂填充于固相萃取管中,加入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后自然沉淀,然后用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保存于含0.02被%叠氮钠的pH 6,0.0l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得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
7.权利要求5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对上机前样品提取液进行净化与浓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为:首先将制备好的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用纯水冲洗,然后加入样品提取液,最后用纯水淋洗,待液体流干后,再用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所述洗脱液即为净化与浓缩后的样品提取液,可直接用于上机检测。
【文档编号】B01J20/24GK103861569SQ201410121834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8日
【发明者】李培武, 张奇, 王妍入, 张兆威, 丁小霞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