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619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应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创造涉及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反应釜。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保温材料等化工加工制备的领域中,由于反应物的种类繁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反应物搅拌,使反应物均匀混合。

反应釜是综合反应容器,根据反应条件对反应釜结构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设计。从开始的进料-反应-出料均能够以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完成预先设定好的反应步骤,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力学控制(搅拌、鼓风等)、反应物/产物浓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严格的调控。其结构一般由釜体、传动装置、搅拌装置、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密封装置组成。相应配套的辅助设备:分馏柱、冷凝器、分水器、收集罐、过滤器等。

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有些物料的混合反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给工业生产带来困难,出现混合难以均匀的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果,工作可靠性低。

发明创造内容

本发明创造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物料难以混合均匀、产品质量低等问题,提供一种反应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上内设置有搅拌轴和测温仪,搅拌轴连接有电机,电机设置在釜体的上方,釜体的上方设置有进料口,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釜体的外部设置有夹套,所述夹套的内侧设置有加热器,所述搅拌轴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搅拌桨、第三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所述第一搅拌桨上设置有若干个向下倾斜安装的搅拌叶,所述第三搅拌桨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搅拌刺,所 述第二搅拌桨为螺旋式搅拌器。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叶的倾斜角为30°-4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搅拌桨为向下的工字形结构,所述搅拌刺包括竖直的搅拌棒及设置在搅拌棒上的若干个水平的搅拌棒。

具体地,所述第三搅拌桨的数量为2个。

进一步地,所述釜体内壁上设置有2-4个竖直的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器为电阻丝缠绕式的加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口包括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连接有伸入所述釜体内部的通管。

本发明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创造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和第三搅拌桨的配合工作,在对物料进行搅拌的同时,第三搅拌桨上的搅拌刺有助于将固态颗粒进行粉碎。

2、本发明创造中第一搅拌桨通过搅拌叶的功能将物料向下运输,同时有一定的消泡作用,第二搅拌桨利用螺旋式结构将物料向上输送,第三搅拌桨与挡板配合以顺时针和逆时针双方向对物料进行混合。

3、本发明创造中采用夹套式加热器,在加热的同时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进料口的数量为2个,其中第二进料口连接有伸入到釜体内部的通管,可方便一些液体物料的加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釜体 2、第一进料口 3、第二进料口 4、出料口

5、夹套 6、加热器 7、测温仪 8、电机

9、第一搅拌桨 10、第二搅拌桨 11、第三搅拌桨 12、搅拌刺

13、搅拌叶 1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1,釜体1上内设置有搅拌轴和测温仪7,搅拌轴连接有电机8,电机8设置在釜体1的上方,釜体1的上方设置有进料口,底部设置有出料口4,釜体1的外部设置有夹套5,夹套5的内侧设置有加热器6,搅拌轴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搅拌桨9、第三搅拌桨11和第二搅拌桨10,第一搅拌桨9上设置有若干个向下倾斜安装的搅拌叶13,第三搅拌桨11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搅拌刺12,第二搅拌桨10为螺旋式搅拌器。

搅拌叶13的倾斜角为30°-45°。有助于物料的向下运动。

第三搅拌桨11为向下的工字形结构,搅拌刺12包括竖直的搅拌棒及设置在搅拌棒上的若干个水平的搅拌棒。第三搅拌桨11的数量为2个。带动物料进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同时搅拌刺12有助于固体物料的粉碎,数量为两个增加混合动力。

釜体1内壁上设置有2-4个竖直的挡板14。与第三搅拌桨11配合,使物料具有了相反运动方向的动力,进行整体混合。

加热器6为电阻丝缠绕式的加热器。

进料口包括第一进料口2和第二进料口3,第二进料口3连接有伸入釜体1内部的通管。

本发明创造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第一搅拌桨9、第二搅拌桨10和第三搅拌桨11的配合工作,在对物料进行搅拌的同时,第三搅拌桨11上的搅拌刺12有助于将固态颗粒进行粉碎。

本发明创造中第一搅拌桨9通过搅拌叶13的功能将物料向下运输,同时有一定的消泡作用,第二搅拌桨10利用螺旋式结构将物料向上输送,第 三搅拌桨11与挡板14配合以顺时针和逆时针双方向对物料进行混合。

本发明创造中采用夹套5式加热器6,在加热的同时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进料口的数量为2个,其中第二进料口3连接有伸入到釜体1内部的通管,可方便一些液体物料的加料。

以上对本发明创造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创造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