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物质颗粒机的压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8889阅读:11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辊结构,具体为一种用于生物质颗粒机的压辊结构,属于颗粒机技术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颗粒机压辊是制粒机的心脏部件。工作时,环模由电动机经减速器带动旋转,安装于环模内的压辊由环模通过模辊间物料及其间的摩擦力使压辊自转而不公转,由于模辊的旋转,将模、辊间的物料钳入、挤压,最后成条柱状从模孔中被连续挤出来,再由安装在环模外面的固定切刀切成一定的长度的颗粒;然而压辊是个易损件,传统的压辊只有一个轴承,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磨损,更换周期频繁,影响用户的使用成本,也不利于发挥出颗粒机的效率。因此亟需设置一种有效生产生物质颗粒的压辊结构,并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压辊结构是个易损件,传统的压辊只有一个轴承,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磨损,更换周期频繁,影响用户的使用成本,也不利于发挥出颗粒机的效率的缺陷,提供一种喂料器旋转连接装置,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质颗粒机的压辊结构,包括压辊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压辊壳中心处的压辊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辊轴两端分别设置有喉塞和油杯,所述压辊轴外圈设置有四个轴承,每两个所述轴承对称固定在圆螺母中,所述圆螺母固定在所述压辊轴外侧,所述圆螺母外侧设置有孔用弹性挡圈,所述孔用弹性挡圈与压辊封盖相连,所述压辊封盖设置在所述压辊壳与所述压辊轴连接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轴承对称设置在所述压辊轴的外侧,所述轴承与所述圆螺母连接处设置有止退垫圈,所述止退垫圈设置在所述圆螺母内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圆螺母之间设置有隔圈二,每个所述圆螺母中心处均设置有隔圈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辊轴一端中心处套设有喉塞,所述压辊轴另一端内壁上设置有所述油杯。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压辊结构采用了4轴承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结构方式,大大提高了压辊壳和轴承的使用寿命,实际使用情况是传统结构的3倍寿命之多。压辊壳采用渗碳钢材质,其淬透性较高,在保证淬透情况下,特别是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从而又使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压辊轴;2、压辊封盖;3、孔用弹性挡圈;4、压辊壳;5、隔圈一;6、轴承;7、圆螺母;8、止退垫圈;9、油杯;10、喉塞;11、隔圈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质颗粒机的压辊结构,包括压辊壳4,以及设置在压辊壳4中心处的压辊轴1,其特征在于,压辊轴1两端分别设置有喉塞10和油杯9,压辊轴1外圈设置有四个轴承6,每两个轴承6对称固定在圆螺母7中,圆螺母7固定在压辊轴1外侧,圆螺母7外侧设置有孔用弹性挡圈3,孔用弹性挡圈3与压辊封盖2相连,压辊封盖2设置在压辊壳4与压辊轴1连接处。

进一步地,轴承6对称设置在压辊轴1的外侧,轴承6与圆螺母7连接处设置有止退垫圈8,止退垫圈8设置在圆螺母7内侧,两个圆螺母7之间设置有隔圈二11,每个圆螺母7中心处均设置有隔圈一5,压辊轴1一端中心处套设有喉塞10,压辊轴1另一端内壁上设置有油杯9。

具体的,本发明在使用时,环模由电动机经减速器带动旋转,安装于环模内的压辊由环模通过模辊间物料及其间的摩擦力使压辊自转而不公转;压辊壳4由压辊壳4中心处的压辊轴1的带动而转动,压辊轴1采用渗碳钢材质,渗碳钢材质是机械制造业使用最广泛的钢之一;其淬透性较高,在保证淬透情况下,调质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从而又使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而且在压辊壳4内腔通过圆螺母7固定轴承6,四个轴承6在圆螺母7的固定下,大大提高了压辊壳和轴承的承受能力,压辊安装于环模内由环模通过模辊间物料及其间的摩擦力使压辊自转,由于模辊的旋转,将模、辊间的物料钳入、挤压,最后成条柱状从模孔中被连续挤出来。可增大其压辊转动的动力,再由安装在环模外面的固定切刀切成一定的长度的颗粒,有效的减少了带料的摩擦力,可加长其使用寿命,有效的强化了制粒效果,提高了产量。

本压辊结构采用了4轴承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结构方式,大大提高了压辊壳和轴承的使用寿命,实际使用情况是传统结构的3倍寿命之多。压辊壳采用渗碳钢材质,其淬透性较高,在保证淬透情况下,特别是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从而又使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