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二甲基‑1,3‑丙二胺双进料精馏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721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N,N‑二甲基‑1,3‑丙二胺双进料精馏反应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尤其是一种N ,N-二甲基-1,3-丙二胺双进料精馏反应釜。



背景技术:

DMAPA(N-二甲基-1,3-丙二胺)是主要用于制取染料、离子交换树脂,也用于环氧树脂固化剂、无氰电镀添加剂、纤维及皮革处理剂的有机原料中间体;由二甲胺基丙腈为原料在Ni-Al催化剂存在下加氢,经过滤、精馏而成;中国专利公告号CN 102580658A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搅拌反应釜,主要包括反应釜体、反应釜体内的搅拌装置、反应釜体顶端的进料口和反应釜体底端的出料口,反应釜体侧壁上有一个或多个出液管,出液管一端位于反应釜体内,另一端穿过反应釜体侧壁并安装有阀门,阀门后安装有排液管道。传统的搅拌反应釜存在不适用于DMAPA的加氢反应和隔震效果差的不足;因此,设计一种适用于DMAPA的加氢反应且隔震效果好的反应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反应釜存在不适用于DMAPA的加氢反应且隔震效果差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DMAPA的加氢反应且隔震效果好的N ,N-二甲基-1,3-丙二胺双进料精馏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N ,N-二甲基-1,3-丙二胺双进料精馏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侧围设有若干层搅拌桨且与反应釜体枢接的主轴,与反应釜体连接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主轴上端连接;设于反应釜体上端的上进气管、进料管和催化剂进管,设于反应釜体下端的出料管和下进气管,设有滤网和与出料管的出口连接的球阀的过滤箱,进口与过滤箱出口连接的精馏塔,位于搅拌桨上侧且设有与主轴连接的锥形分散盘;锥形分散盘设有网格孔;催化剂进管的出口端与锥形分散盘上端相对;所述反应釜体设有减震脚。使用时通过减震脚进行安装,隔震效果好;下进气管与氢气源连接,原料从进料管加入,催化剂从催化剂进管加入;该一种加氢反应装置适用于DMAPA的加氢反应;上进气管和下进气管分别进气利于提高反应速度;锥形分散盘随主轴转动使催化剂分散散布提高催化效果;过滤箱滤除杂物提高纯度。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管道旋转接头,设于下进气管进口端的减压阀;主轴下端设有中孔;主轴的下端通过管道旋转接头与下进气管的出口端连接;主轴的侧围设有若干排与若干层搅拌桨间隔设置的喷嘴组;喷嘴组由若干个沿主轴圆周分布且分别与中孔连通的喷嘴构成。若干排与若干层搅拌桨间隔设置的喷嘴组增加氢气与原料的混合强度,缩短达到反应终点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导热油加热器,缠绕在反应釜体侧围外侧并与反应釜体的侧围连接的侧热管和与反应釜体的底面连接的底热管;侧热管的一端与底热管的一端连接;导热油加热器的两端分别与侧热管的另一端和底热管的另一端连接。加热装置简单实用;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提高加氢反应效率和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底热管包括外圈管、内圈管和若干个沿圆周均布且分别与外圈管和内圈管连通的径向连管。外圈管和内圈管的结构兼有加热和增强反应釜体底面的强度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侧热管为半圆管;底热管为半圆管。加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于反应釜体上部的安全阀和温控仪。安全阀提高反应安全性,温控仪利于测量控制反应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脚包括竖置的阻尼油缸和套设在阻尼油缸上的减震弹簧,所述阻尼油缸包括同所述反应釜体连接在一起的阻尼油缸缸体和设置于阻尼油缸缸体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通过活塞杆设有支撑座,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同所述活塞杆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同所述阻尼油缸缸体连接在一起,所述阻尼油缸缸体内还设有第二活塞和分离板,所述分离板和第一活塞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分离板和第二活塞之间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设有驱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产生对向移动的电磁力吸合机构,所述分离板设有连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铰接有朝向第二油腔单向开启的门板和设有使门板关闭上的门板复位机构,所述门板设有若干贯穿门板的主阻尼通道,所述连通孔内设有速度传感器;当所述速度传感器检测到油从第一油腔流向第二油腔时、所述电磁力吸合机构停止驱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对向移动,当所述速度传感器检测到油从第二油腔流向第一油腔时、所述电磁力吸合机构驱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对向移动。使用时通过支撑座同地面接触而实现本发明的安装。当受到路面冲击而导致减震弹簧收缩时,减震弹簧驱动活塞杆驱动第一活塞移动而使得第一油腔缩小,第一油腔缩小驱动阻尼油缸内的油经连通孔从第一油腔流向第二油腔,此时门板被推开使得油流经连通孔时门板不对油产生阻尼作用且电磁力吸合机构失去对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固定作用使得第二活塞能够相对于第一活塞自由移动,从而实现了阻尼作用较小而不会导致减震弹簧收缩受阻、也即弹簧能够及时收缩而降低弹簧收缩行程颠簸,弹簧收缩行程结束后在门板复位机构的作用下,门板重新阻拦在连通孔内。然后弹簧伸长复位而释放能量,伸长的结果导致阻尼油缸缸体和第一活塞产生分离运动使得第二油腔缩小而第一油腔变大,使得阻尼油缸内的油经连通孔从第二油腔流向第一油腔,此时电磁力吸合机构将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固定住保持相对位置不变且门板不能够被推开、使得油能够在整个弹簧收缩行程中从主阻尼通道通过而产生摩擦阻尼消能,从而降低弹簧伸长行程颠簸。

作为优选,所述主阻尼通道内穿设有阻尼杆,所述阻尼杆球面配合卡接在所述主阻尼通道内,所述阻尼杆设有支阻尼通道。油流过主阻尼通道、支阻尼通道时将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而消耗掉的同时会产生阻尼杆的晃动,阻尼杆晃动也会起到将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而消耗掉的作用。如果振动较小而而只有油的晃动,油晃动时阻尼杆产生晃动也能吸能,设置阻尼杆能够提高对低幅振动的吸收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阻尼杆的两端都伸出所述门板,所述阻尼杆的两个端面都为球面。能够使得油接受到非阻尼油缸缸体轴向的振动时也能够驱动阻尼杆运行而吸能。吸能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阻尼杆为圆柱形,所述阻尼杆的两个端面上都设有若干沿阻尼杆周向分布的增阻槽。能够提高阻尼杆同油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吸能效果和感应灵敏度。

作为优选,所述门板复位机构为设置于门板的转轴上的扭簧。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力吸合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活塞的电磁铁和设置于第二活塞的同电磁铁配合的铁磁性材料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油腔的内径大于第二油缸的内径。在弹簧伸长的过程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位移相同,此时第一油腔增大的容积大于第二油腔缩小的容积,从而使得第一油腔相对于第二油腔产生负压,产生负压的结果为油更为可靠地经门板流向第一油腔,从而更为可靠地降低弹簧伸长行程颠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适用于DMAPA的加氢反应;上进气管和下进气管分别进气利于提高反应速度;锥形分散盘随主轴转动使催化剂分散散布提高催化效果;过滤箱滤除杂物提高纯度。若干排与若干层搅拌桨间隔设置的喷嘴组增加氢气与原料的混合强度,缩短达到反应终点的时间。加热装置简单实用;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提高加氢反应效率和效果。外圈管和内圈管的结构兼有加热和增强反应釜体底面的强度的作用。侧热管为半圆管,底热管为半圆管,加热效果好。安全阀提高反应安全性,温控仪利于测量控制反应温度。隔震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减震脚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反应釜体1、搅拌桨2、主轴3、电机4、进料管5、催化剂进管6、出料管7、下进气管8、锥形分散盘28、管道旋转接头10、减压阀11、安全阀12、温控仪13、中孔14、喷嘴15、侧热管16、底热管17、外圈管18、内圈管19、径向连管20、网格孔21、导热油加热器22、上进气管23、滤网24、球阀25、过滤箱26、蒸馏塔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一种N ,N-二甲基-1,3-丙二胺双进料精馏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1,侧围设有三层搅拌桨2且与反应釜体1枢接的主轴3,与反应釜体1连接的电机4,设于反应釜体1上端的上进气管23、进料管5和催化剂进管6,设于反应釜体1下端的出料管7和下进气管8,设有滤网24和与出料管7的出口连接的球阀25的过滤箱26,进口与过滤箱26出口连接的精馏塔27,位于搅拌桨2上侧且设有与主轴3连接的锥形分散盘28,管道旋转接头10,设于下进气管8进口端的减压阀11,设于反应釜体1上部的安全阀12和温控仪13,加热装置;电机4的输出轴与主轴3上端连接;锥形分散盘28设有网格孔21;催化剂进管6的出口端与锥形分散盘28上端相对。

所述的主轴3下端设有中孔14;主轴3的下端通过管道旋转接头10与下进气管8的出口端连接;主轴3的侧围设有三排与三层搅拌桨2间隔设置的喷嘴组;喷嘴组由四个沿主轴3圆周分布且分别与中孔14连通的喷嘴15构成;喷嘴15为螺旋喷嘴。

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导热油加热器22,缠绕在反应釜体1侧围外侧并与反应釜体1的侧围连接的侧热管16和与反应釜体1的底面连接的底热管17;侧热管16的一端与底热管17的一端连接;导热油加热器22的两端分别与侧热管16的另一端和底热管17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的底热管17包括外圈管18、内圈管19和六个沿圆周均布且分别与外圈管18和内圈管19连通的径向连管20。

所述的侧热管16为半圆管;底热管17为半圆管。

反应釜体1设有至少3只减震脚9。减震脚9包括竖置的阻尼油缸91和套设在阻尼油缸上的减震弹簧92。阻尼油缸91包括阻尼油缸缸体911。阻尼油缸缸体911同反应釜体1连接在一起。阻尼油缸缸体911内设有第一活塞912。第一活塞912通过活塞杆913连接有支撑座93。减震弹簧92的一端同活塞杆913固接在一起、另一端同阻尼油缸缸体911固接在一起。

参见图2,阻尼油缸缸体911内还设有第二活塞914和分离板94。分离板94和阻尼油缸缸体911固接在一起。阻尼油缸缸体911和第一活塞912之间形成第一油腔915。分离板94和第二活塞914之间形成第二油腔916。第一油腔915的内径大于第二油腔916的内径。第一油腔915和第二油腔916沿上下方向分布。分离板94设有连通孔941。连通孔941连通第一油腔915和第二油腔916。

第一活塞912和第二活塞914之间设有电磁力吸合机构95。电磁力吸合机构95包括电磁铁951和铁磁性材料片952。电磁铁951设置于第一活塞912上。铁磁性材料片952设置于第二活塞914上。

连通孔941设有门板942。

参见图3,门板942通过门轴9421铰接在连通孔941内。分离板94设有门板复位机构。门板复位机构为设置于门板的转轴上的扭簧。门板942仅能朝向第二油腔916单向开启。连通孔941内设有速度传感器96。门板942设有若干贯穿门板的主阻尼通道9422。主阻尼通道9422内穿设有阻尼杆9423。阻尼杆9423球面配合卡接在主阻尼通道9422内。阻尼杆9423设有支阻尼通道9424。阻尼杆9423的两端都伸出门板942。阻尼杆9423的两个端面都为球面。阻尼杆9423为圆柱形。

参见图4,阻尼杆9423的两个端面上都设有若干沿阻尼杆周向分布的增阻槽9425。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使用时,第一油腔915和第二油腔916内填充油等液体。减震脚9通过支撑座93支撑在地面1。当受到地面冲击而导致减震弹簧92收缩时,减震弹簧92驱动活塞杆913驱动第一活塞912移动而使得第一油腔第一油腔915缩小,第一油腔915缩小驱动油经连通孔941从第一油腔915流向第二油腔916、油的该流向被速度传感器96检测到,速度传感器96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铁951失电、从而使得电磁力吸合机构95失去对第一活塞912和第二活塞914的固定作用(即第一活塞912和第二活塞914能够产生相对移动),油流过连通孔941时将门板942推开使得油流经连通孔941直通而进入第二油腔916(即门板942不对油产生阻尼作用),从而实现了阻尼作用较小而不会导致减震弹簧收缩受阻、也即弹簧能够及时收缩而降低弹簧收缩行程颠簸,弹簧收缩行程结束后在门板复位机构97的作用下(即由于门板保持向下倾斜且密度大于油)而自动转动而关,门板942重新阻拦在连通孔941内。然后减震弹簧92伸长复位而释放能量,伸长的结果导致阻尼油缸缸体911和第一活塞912产生分离运动使得第二油腔916缩小而第一油腔915变大,使得油经连通孔941从第二油腔916流向第一油腔915、油的该流向被速度传感器96检测到,速度传感器96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铁951得电、电磁铁951产生磁力从而使得电磁力吸合机构95将第一活塞912和第二活塞914固定住且压紧在油上,油该方向流道时门板942不能够被推开、使得油能够在整个弹簧收缩行程中门板942产生摩擦阻尼现象而吸能、从而降低弹簧伸长行程颠簸。

门板的阻尼吸能减震过程为:油流经主阻尼通道、支阻尼通道和阻尼杆晃动将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而消耗掉。如果振动较小而不足以促使盲孔变形时,此时只有油的晃动,油晃动时阻尼杆产生晃动而吸能。

参见图1,使用时,减压阀11与氢气源连接,侧热管16的另一端与底热管17的另一端分别与蒸汽源连接,原料从进料管5加入,催化剂从催化剂进管6加入。

本实用新型可改变为多种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改变不认为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有这样的对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