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1662阅读:9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包括尾气连接管,所述尾气连接管一端连接有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包括废液回收装置,所述吸收塔连接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底部连接吸收塔的废液回收装置,所述冷凝器顶部连接有防爆离心风机,所述防爆离心风机连接有吹风管,所述吹风管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吹风管连接在排气管中部,所述排气管竖直且底部连接废液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吸收塔顶部连接冷凝器,可使部分携带亚硫酸钠的水汽迅速液化,从冷凝器底部流到废液回收装置,提高除硫率,降低亚硫酸钠尾气的水汽,避免尾气在低空,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专利说明】
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的亚硫酸钠的尾气处理采用板式塔尾气处理装置,但是板式塔尾气处理装置处理结构单一,反应后的水汽会带着溶解在水汽中的亚硫酸离子,从瓶口出去,除硫效果不佳,同时处理后的尾气由于携带大量水汽,导致烟柱的浮升力差,逗留在低空中,容易对员工产生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提高脱硫效果的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包括尾气连接管,所述尾气连接管一端连接有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包括废液回收装置,所述吸收塔连接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底部连接吸收塔的废液回收装置,所述冷凝器顶部连接有防爆离心风机,所述防爆离心风机连接有吹风管,所述吹风管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吹风管连接在排气管中部,所述排气管竖直且底部连接废液回收装置。
[0005]通过采用上述方式,通过在吸收塔顶部连接冷凝器,可使部分携带亚硫酸钠的水汽迅速液化,从冷凝器底部流到废液回收装置,提高除硫率,降低亚硫酸钠尾气的水汽,避免尾气在低空,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又通过在冷凝器后连接防爆离心风机,防爆离心风机连接吹风管,吹风管连接排气管中部,排气管竖直且底部连接废液回收装置,通过防爆离心风机将亚硫酸钠尾气吹到排气管壁上,使水汽附着在排气管壁上液化,液化后的水汽带着溶解在其中的亚硫酸钠通过排气管底部流回废液回收装置,进一步提高除硫率。
[0006]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排气管对应吹风管的上方设置有测硫仪,所述排气管中部连接有重除管,所述重除管对应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吸收塔,所述排气管对应连接测硫仪和连接重除管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重除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000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排气管上设置测硫仪,可以实时检测排出的气体中硫的含量,当硫的含量超标时,可关闭第一电磁阀,打开第二电磁阀,使排出的气体通过重除管回到吸收塔再次进行除硫,进一步提高除硫效率。
[0008]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重除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000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重除管上设置有单向阀,可以有效防止未经过吸收塔的亚硫酸钠尾气直接通过重除管排出。
[0010]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吸收塔进气口处设置有限流阀。
[0011 ]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吸收塔进气口处设置有限流阀,避免亚硫酸钠尾气流速过快,导致除硫效果不佳的现象。
[0012]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尾气连接管上设置有溢流阀,所述溢流阀连接有水槽。
[001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限流阀关闭时,由于亚硫酸钠尾气仍在通入,尾气连接管和重除管气压过大时,溢流阀打开,将亚硫酸钠尾气导入水槽内,防止尾气连接管和重除管受压爆裂。
[0014]进一步改进设置为:吸收塔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
[001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在重除管向吸收塔通入亚硫酸钠尾气时,调节电动调节阀,使喷淋流量对应增大,重除管未通入亚硫酸钠尾气时对应减小,减少能耗。
[0016]进一步改进设置为:所述测硫仪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限流阀和电动调节阀连接PLC控制器。
[001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PLC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电动调节阀,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00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吸收塔顶部连接冷凝器,可使部分携带亚硫酸钠的水汽迅速液化,从冷凝器底部流到废液回收装置,提高除硫率,降低亚硫酸钠尾气的水汽,避免尾气在低空,对工作人员产生伤害,又通过在冷凝器后连接防爆离心风机,防爆离心风机连接吹风管,吹风管连接排气管中部,排气管竖直且底部连接废液回收装置,通过离心风机将亚硫酸钠尾气吹到排气管壁上,使水汽附着在排气管壁上液化,液化后的水汽带着溶解在其中的亚硫酸钠通过排气管底部流回废液回收装置,进一步提高除硫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
[0020]【附图说明】:1、排气管;2、第二电磁阀;3、单向阀;4、第一电磁阀;5、测硫仪;6、防爆离心风机;7、吹风管;8、废液回收装置;9、吸收塔;10、限流阀;11、溢流阀;12、冷凝器;13、重除管;14、喷淋装置;15、尾气连接管;16、电动调节阀;17、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0022]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包括尾气连接管15,所述尾气连接管15—端连接有吸收塔9,所述吸收塔9包括废液回收装置8,所述吸收塔9连接有冷凝器12,所述冷凝器12底部连接吸收塔9的废液回收装置8,所述冷凝器12顶部连接有防爆离心风机6,所述防爆离心风机6连接有吹风管7,所述吹风管7连接有排气管I,所述吹风管7连接在排气管I中部,所述排气管I竖直且底部连接废液回收装置8。
[0023]所述排气管I对应吹风管7的上方设置有测硫仪5,所述排气管I中部连接有重除管13,所述重除管13对应排气管I的另一端连接吸收塔9,所述排气管I对应连接测硫仪5和连接重除管13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所述重除管13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所述重除管13上设置有单向阀3,所述吸收塔9进气口处设置有限流阀10,所述尾气连接管15上设置有溢流阀11,所述溢流阀11连接有水槽17,吸收塔9还包括喷淋装置14,所述喷淋装置14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16,所述测硫仪5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第一电磁阀4、第二电磁阀2、限流阀10和电动调节阀16连接PLC控制器。
[0024]工作过程: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中,首先将亚硫酸钠尾气通入尾气连接管15中,由尾气连接管15带入吸收塔9内,亚硫酸钠尾气通过吸收塔9吸收,部分亚硫酸钠被吸收除去,部分随时水汽离开吸收塔9,进入冷凝器12中,部分受冷液化,由冷凝器12底部流回废液处理装置,部分到达防爆离心风机6处,通过吹风管7将亚硫酸钠尾气吹到排气管I壁上,使水汽附着在排气管I壁上液化,液化后的水汽带着溶解其中的亚硫酸钠流回废液处理装置,此时尾气部分通入测硫仪5检测硫含量,如果高于排放标准,则发出电信号给PLC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4关闭,第二电磁阀2开启,将未达标的亚硫酸钠尾气通入吸收塔9内重新吸收,此时PLC控制器控制电动调节阀16调节喷淋装置14加大喷淋流量,更好的吸除亚硫酸钠尾气,通入的亚硫酸钠尾气流量过大超过吸收塔9的最佳吸除范围时,PLC控制器控制限流阀10关闭,由于此时仍有部分亚硫酸钠尾气在检测,导致重除管13和尾气连接管15内压力过大,此时溢流阀11打开,将亚硫酸钠尾气通过溢流阀11通入水槽17,防止重除管13和尾气连接管15爆裂。
[0025]当测硫仪5无法吸收到亚硫酸钠尾气或者亚硫酸钠尾气中含硫量达标时,PLC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4打开排气,第二电磁阀2关闭,排放符合标准的亚硫酸钠尾气,同时限流阀10打开,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恢复工作。
[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尾气连接管,所述尾气连接管一端连接有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包括废液回收装置,所述吸收塔连接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底部连接吸收塔的废液回收装置,所述冷凝器顶部连接有防爆离心风机,所述防爆离心风机连接有吹风管,所述吹风管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吹风管连接在排气管中部,所述排气管竖直且底部连接废液回收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排气管对应吹风管的上方设置有测硫仪,所述排气管中部连接有重除管,所述重除管对应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吸收塔,所述排气管对应连接测硫仪和连接重除管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重除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重除管上设置有单向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吸收塔进气口处设置有限流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尾气连接管上设置有溢流阀,所述溢流阀连接有水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其特征是:吸收塔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亚硫酸钠尾气吸收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硫仪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限流阀和电动调节阀连接PLC控制器。
【文档编号】B01D53/18GK205700059SQ201620684855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7日
【发明人】金瑞浩, 童卫明
【申请人】浙江吉盛化学建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