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式深度除雾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1456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流式深度除雾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流式深度除雾除尘装置,可广泛应用于电厂脱硫吸收塔中烟气除雾除尘系统中。



背景技术:

“烟囱雨”是目前脱硫工业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烟囱雨”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早期的脱硫设备通常都安装有GGH(烟气换热器),脱硫后的烟气经过GGH加热后温度升高,进而提高烟气爬升高度,增强烟气扩散。但由于GGH换热元件经常发生堵塞、腐蚀,能耗较高,因此很快被淘汰。目前应对“烟囱雨”问题通常采用折板型除雾器和旋流板式除雾器,但由于折板型除雾器受二次夹带因素制约,气速不能太大,且通常只能分离粒径为20μm以上的液滴,除雾效果一般。

目前的旋流板除雾器,其流场中部湍流效果较差,仅靠近筒壁处的烟气湍流效果较好。且湍流段较短,导致液滴和颗粒在流场中的停留时间要小于分离时间,因此液滴和颗粒不能得到充分分离,因此除雾除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旋流式深度除雾除尘装置,该装置构简单,运行成本低,投资费用少,能显著降低烟气中粉尘和液滴的夹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旋流式深度除雾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除雾除尘单元。所述的除雾除尘单元包括筒体、旋流板以及湍流元件。在筒体内部,从入口到出口位置,依次布置一级旋流板,湍流元件和二级旋流板。筒体出口内壁设置有螺旋挡圈。一级旋流板与二级旋流板导流方向相同,湍流元件与旋流板的导流方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的旋流板由叶片、盲板、罩筒以及下液孔组成。

进一步,所述的旋流板叶片为外向板结构,叶片仰角α为25°,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整,通常在22°~30°之间。叶片数为12片,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节,通常在12~20之间。

进一步,所述的旋流板的盲板直径Dm与叶片直径Dx的关系为:通常0.25Dx≤Dm≤0.4Dx

进一步,所述的旋流板的罩筒高度与叶片外缘高度相等。

进一步,所述的湍流元件由内筒和焊接在内筒上的旋流叶片组成。湍流元件高度h与整个圆筒高度H的关系为:h=1/2H,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节。为保证颗粒在流场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且避免压降过大,调节范围应在1/3H≤h≤2/3H。

进一步,所述的旋流叶片倾角为30°,叶片数为6片。叶片倾角和叶片数可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整,以获得最好的湍流效果为宜。

进一步,所述的湍流元件可以为单级布置,也可为多级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湍流部件显著增加了圆筒内部烟气的湍流运动,增加了颗粒之间的团聚概率,增加了颗粒在湍流流场中的停留时间。显著提高了除雾除尘能力。出口粉尘含量可降低到5mg/Nm3以下,可脱除的雾滴极限粒径降低到10μm,除雾效率达到99.9%以上,基本消除了“烟囱雨”的现象。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易于维护,投资较低,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湍流元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湍流元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旋流式深度除雾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除雾除尘单元。所述的除雾除尘单元包括筒体1、旋流板2以及湍流元件3。在筒体1内部,从入口到出口位置,依次布置一级旋流板2,湍流元件3和二级旋流板2。筒体1出口内壁设置有螺旋挡圈4。一级旋流板与二级旋流板导流方向相同,湍流元件与旋流板的导流方向相反。

所述的旋流板2由叶片5、盲板6、罩筒7以及下液孔8组成。

所述的旋流板2的叶片5为外向板结构,叶片仰角α为25°,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整,通常在22°~30°之间。叶片数为12片,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节,通常在12~20之间。

所述的旋流板2的盲板6直径Dm与叶片直径Dx的关系为:通常0.25Dx≤Dm≤0.4Dx

所述的旋流板2的罩筒7高度与叶片5外缘高度相等。

所述的湍流元件3由内筒9和焊接在内筒上的旋流叶片10组成。湍流元件3高度h与整个圆筒1高度H的关系为:h=1/2H,也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节。为保证颗粒在流场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且避免压降过大,调节范围应在1/3H≤h≤2/3H。

所述的旋流叶片10倾角为30°,叶片数为6片。叶片倾角和叶片数可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整,以获得最好的湍流效果为宜。

所述的湍流元件可以为单级布置,也可为多级布置。

除尘除雾的过程如下:

包含大量液滴和颗粒的烟气自下而上进入装置,首先进入第一级旋流板2,在旋流板2的作用下,烟气发生旋转,烟气中的液滴和颗粒彼此发生碰撞团聚,同时也与旋流板2的叶片5发生碰撞。在此过程中,一些较大的颗粒和液滴首先在离心力和惯性力的共同作用下首先被分离,一些较小的颗粒和液滴则发生团聚,逐渐生长为较大的颗粒。接着烟气进入湍流元件,由于旋流板2和湍流元件3导流方向相反,因此烟气方向也发生反转,烟气中的液滴和颗粒再次发生强烈的碰撞团聚。进入湍流元件3后,在旋流叶片10的作用下,烟气的湍流运动得以一直保持,在流场中较长的停留时间使得液滴和颗粒有充分的时间团聚生长或分离。接着烟气离开湍流元件3进入第二级旋流板2,此时由于液滴和颗粒的粒径都有所增长,因此更易于分离。分离后的液滴通过旋流板2上的下液孔8导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