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0917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传统的智能手机屏幕厚重触感不灵活,通常采用OGS全贴合技术让玻璃面板和触控层直接贴合,这样做的好处是制作成本会降低,并且屏幕的透光率更高,可视角度增大,提高了手机的触控灵敏性,但手机的屏幕在室外阳光下的显示效果并不好,因此,需要使用一种油墨涂层结构。在油墨涂层的制作工艺过程中,需要对涂层结构进行加热烘干。

目前,现有技术中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通常是以热风或者直接以火焰的加热方式来烘干,但是这种加热烘干方式无法对温度进行准确的控制,更无法对各种涂层结构快速加热干燥。此外,这种加热方式不利于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此环境工作,且容易造成工作人员或设备不必要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增加使用的安全性,可对各种涂层结构快速加热干燥,形成涂层硬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装置本体,所述加热装置本体包括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的机架、加热线圈和控制器,所述容置空间的下部设有加热轴,所述加热轴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所述机架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报警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报警器均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加热轴上设有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设有多个并沿加热轴向相邻设置,且每个加热线圈均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加热线圈的下方设有加热窗口,所述加热窗口的下方设有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上等间距设有多个涂层结构。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上设有显示屏、功能键和数字键。

优选的,所述报警器设为蜂鸣报警器。

优选的,所述加热线圈由多芯式绞线一线到底缠绕而成并呈扁平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输送装置设为传送带。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通过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控制加热线圈,使其提供稳定的加热温度,从而可对各种涂层结构快速加热干燥,形成涂层硬膜,此外,在报警器的配合下,可在加热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进行报警,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热装置本体;2、容置空间;3、机架;4、加热线圈;5、控制器;6、加热轴;7、温度传感器;8、报警器;9、加热窗口;10、输送装置;11、涂层结构;51、显示屏;52、功能键;53、数字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装置本体1,所述加热装置本体1包括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2的机架3、加热线圈4和控制器5,所述容置空间2的下部设有加热轴6,所述加热轴6的两端固定安装在机架3上,所述机架3上设有温度传感器7和报警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7和报警器8均与控制器5相连接,所述加热轴6上设有加热线圈4,所述加热线圈4设有多个并沿加热轴6向相邻设置,且每个加热线圈4均与控制器5相连接,所述加热线圈4的下方设有加热窗口9,所述加热窗口9的下方设有输送装置10,所述输送装置10上等间距设有多个涂层结构11。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5上设有显示屏51、功能键52和数字键53,控制加热线圈4,使其提供稳定的加热温度,从而可对各种涂层结构11快速加热干燥,形成涂层硬膜;所述报警器8设为蜂鸣报警器8,可在加热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进行报警,工作人员可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所述加热线圈4由多芯式绞线一线到底缠绕而成并呈扁平状结构,可提供稳定的加热温度,且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所述输送装置10设为传送带,便于传输待加热的涂层结构1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涂层结构的加热装置,通过在机架3上设有温度传感器7和控制器5可以控制加热线圈4,使其提供稳定的加热温度,从而可对各种涂层结构11快速加热干燥,形成涂层硬膜,此外,在报警器8的配合下,可在加热温度超过设定范围时进行报警,工作人员可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