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957阅读:9449来源:国知局
沉淀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淀池。



背景技术:

编织袋如水泥袋等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废旧袋再加工,加工过程是依次将废旧袋清洗破碎、制粒、高温制成薄膜、水冷、切成细长丝及编织。目前,在对废旧袋进行清洗破碎的过程中,废旧袋上残留的水泥残渣通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池,能对水泥废旧袋清洗破碎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残渣充分沉淀回收,避免污染环境和造成浪费。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沉淀池,包括矩形池体,所述矩形池体内前后间隔并列布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滑动密封连接,第一隔板的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隔板的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滑动密封连接,第二隔板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第一隔板与矩形池体前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隔板与矩形池体后侧壁之间形成第三通道,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底部均与矩形池体底部滑动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矩形池体内左右间隔并列设置有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第一丝杠与第二丝杠的前后两端均分别与矩形池体前侧壁及矩形池体后侧壁转动连接,第一丝杠穿过第一隔板且与第一隔板螺纹连接,第一丝杠穿过第二隔板且与第二隔板滑动连接,第二丝杠穿过第一隔板且与第一隔板滑动连接,第二丝杠穿过第二隔板且与第二隔板螺纹连接。

进一步,第一隔板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之间设置有橡胶垫,第二隔板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之间也设置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包括矩形池体,所述矩形池体内前后间隔并列布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滑动密封连接,第一隔板的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隔板的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滑动密封连接,第二隔板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第一隔板与矩形池体前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隔板与矩形池体后侧壁之间形成第三通道,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底部均与矩形池体底部滑动密封连接。该结构的沉淀池,能对水泥废旧袋清洗破碎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残渣充分沉淀回收,不仅避免了污染环境,而且避免了造成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沉淀池,包括矩形池体1,所述矩形池体内前后间隔并列布置有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所述第一隔板的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滑动密封连接,第一隔板的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4,所述第二隔板的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滑动密封连接,第二隔板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5,第一隔板与矩形池体前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6,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7,第二隔板与矩形池体后侧壁之间形成第三通道8,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底部均与矩形池体底部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矩形池体内左右间隔并列设置有第一丝杠9和第二丝杠10,第一丝杠与第二丝杠的前后两端均分别与矩形池体前侧壁及矩形池体后侧壁转动连接,第一丝杠穿过第一隔板且与第一隔板螺纹连接,第一丝杠穿过第二隔板且与第二隔板滑动连接,第二丝杠穿过第一隔板且与第一隔板滑动连接,第二丝杠穿过第二隔板且与第二隔板螺纹连接。该结构的沉淀池,含有水泥残渣的污水通过水泵抽送至第一通道,依次流经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使得水泥残渣逐步沉淀至矩形池体底部,而后定期清理回收、并将其转运至水泥厂进行再利用。在沉淀回收水泥残渣的过程中,由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为主要沉淀回收区域,可根据污水的流速以及所含水泥残渣的含量调整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的宽度,以便达到最佳的沉淀效果和效率,具体的调整过程为:转动第一丝杠,可带动第一隔板沿前后方向移动,转动第二丝杠,可带动第二隔板沿前后方向移动,当污水流速快且含水泥残渣的量较多时,带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移动,拓宽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宽度,以便降低水流流速,达到最佳的沉淀效果。综上所述,该结构的沉淀池,能对水泥废旧袋清洗破碎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残渣充分沉淀回收,不仅避免了污染环境,而且避免了造成浪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隔板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之间设置有橡胶垫11,第二隔板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之间也设置有橡胶垫。能分别保证第一隔板左侧与矩形池体左侧壁以及第二隔板右侧与矩形池体右侧壁之间的密封效果。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