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器无电增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0029阅读:57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水器无电增压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器无电增压泵。



背景技术:

RO(reverse osmosis反渗透)机是一种通过国际流行的反渗透过滤净水技术,对原水进行加压,利用物理原理过滤处理,然后不添加任何化合物,生产出可供人类直接饮用的纯净水机器。

增压泵是RO机重要部件,目前RO膜的滤水功能单次过滤出来的废水量要远高于净水量,由于净水水压不足需要设置增压泵对净水进行增压。现有的增压泵一般采用电能驱动,消耗功率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净水器无电增压泵,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净水器无电增压泵,包括RO膜及泵体,所述泵体设置有废水腔及净水腔,所述废水腔设置有废水导出口及废水导入口,所述净水腔设置有净水导出口及净水导入口,所述RO膜的废水出口连接泵体的废水导入口,所述RO膜的净水出口连接泵体的净水导入口,所述泵体还设置有压缩腔,所述压缩腔设置有连通废水腔的废水阀道及连通净水腔的净水阀道,所述废水阀道及净水阀道分别设置有可滑动的废水阀及净水阀,所述废水阀一端伸入废水导出口,所述净水阀一端伸入净水导出口,所述废水腔设置有一摆动臂,所述摆动臂两端分别铰接废水阀及净水阀,所述摆动臂与净水阀之间通过一缓冲弹簧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水流通过RO膜净化后净水流入净水腔的净水导入口再由净水导出口流出,而废水流入废水腔的废水导入口再由废水导出口流出。工作工程中,当废水阀堵住废水导出口时,废水腔内水压增大,推动废水阀滑动,压缩腔被增压,从而推动净水阀滑动,对净水腔施压,加速净水流出。需要注意的是,废水导入口及净水导入口均设置有防止倒流的单向阀。当废水阀及净水阀达到行程终点后摆动臂另一端被拉至行程至高点,缓冲弹簧受到拉伸,此时缓冲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净水导入口的进水水压对净水阀施加压力,净水阀返程运动,此时压缩腔受压推动废水阀同时做返程运动,形成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废水阀设置有废水止流杆伸入废水导出口,所述净水阀设置有净水止流杆伸入净水导出口,所述净水阀还设置有连接杆伸入废水腔,所述摆动臂铰接废水止流杆,所述缓冲弹簧连接连接杆端部。

设置废水止流杆及净水止流杆分别可滑动对废水导出口及净水导出口进行开关,能够有效的对废水腔及净水腔进行增压,提高效率。废水止流杆堵住废水导出口时,增大废水腔的压力来推动废水阀,当净水止流杆堵住净水导出口时,增大净水腔的压力来推动净水阀的返程。

进一步的,所述废水止流杆及净水止流杆末端分别设置有泄流槽。

设计准确的行程让废水止流杆及净水止流杆直接堵住废水导出口及净水导出口仍存在问题,当水压过大时可能导致废水止流杆及净水止流杆在移动过程中出现端部偏移,不能精准进入废水导出口及净水导出口,也就不能实现其功能。开设泄流槽能够降低水压对废水止流杆及净水止流杆的影响,能够设置更长长度的废水止流杆及净水止流杆,使其提前进入废水导出口及净水导出口,工作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RO膜产出的废水直接进行增压,对资源的利用率高,而且运作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泵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净水器无电增压泵,如图1-图2所示,包括RO膜1及泵体2,所述泵体2设置有废水腔3及净水腔4,所述废水腔3设置有废水导出口31及废水导入口32,所述净水腔4设置有净水导出口41及净水导入口42,所述RO膜1的废水出口连接泵体2的废水导入口32,所述RO膜1的净水出口连接泵体2的净水导入口42,所述泵体2还设置有压缩腔5,所述压缩腔5设置有连通废水腔3的废水阀道51及连通净水腔4的净水阀道52,所述废水阀道51及净水阀道52分别设置有可滑动的废水阀6及净水阀7,所述废水阀6一端伸入废水导出口31,所述净水阀7一端伸入净水导出口41,所述废水腔3设置有一摆动臂8,所述摆动臂8两端分别铰接废水阀6及净水阀7,所述摆动臂8与净水阀7之间通过一缓冲弹簧9连接。

所述废水阀6设置有废水止流杆61伸入废水导出口31,所述净水阀7设置有净水止流杆71伸入净水导出口41,所述净水阀7还设置有连接杆72伸入废水腔3,所述摆动臂8铰接废水止流杆61,所述缓冲弹簧9连接连接杆72端部。

所述废水止流杆61及净水止流杆71末端分别设置有泄流槽。

所述泄流槽可选用任一技术实现。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