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4549阅读:15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及其余热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废气与燃煤烟气的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形成的雾霾天气已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健康。我们知道现有的各种干法除尘技术不能脱硫脱硝,湿法烟气净化技术虽然能脱硫脱硝,但脱水问题较难解决,烟囱里冒出大量的水蒸气也是一种“白色”污染和能源浪费,而且还存在“石膏雨”和“氨逃逸”的现象发生,把本来已被净化液吸收的部分污染物如PM2.5等,又随水蒸气排放了出去,是造成雾霾天气的成因之一。

众所周知,烟气中也是含有较多的热量的,烟气在释放的同时,也会带走较多的热量,据统计,烟气带热是锅炉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一般达到8-12%左右,所以,回收烟气热量是节能减排重要工作;一般烟气在烟气管道内的流速只有4m/s左右,当含有烟气水蒸气以一定速度流经除雾器时,由于流速慢,单位体积相对密度小,除雾吸热效率非常低,热量回收非常小,所以急需生产一种烟气脱水蒸气与余热回收的装置,从而减少能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及其余热的回收方法,该装置中烟气管道分为九段,且每段之间的夹角60°安装水喷嘴,喷水雾化与烟气换热,除雾器增加了雾沫被捕集的机会,未被除去的雾沫在下一个转弯处经过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烟气流动时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受到了惯性力与重力的共同作用,很快将烟气中夹带的液滴分离出来,大大增大了烟气中水蒸气的去除概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下端设有支架,所述壳体内设有烟气管道,所述烟气管道为九段,所述烟气管道的每一段上均设有除雾器,所述除雾器上设有喷雾头,所述喷雾头设在烟气管道的上部内壁上,所述喷雾头的头端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向;所述壳体下部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上部远离进气口的一侧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进气口均与烟气管道相联通,所述烟气管道下端设有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与烟气管道联通,所述出水管道上设有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与烟气管道之间设有加压泵,所述加压泵分别与进气口、烟气管道联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烟气管道上每段之间均设有一定夹角,所述夹角范围为6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道的出口端与浆液池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是:

1.壳体的进气口处设置有加压泵,从进气口进入的烟气在加压泵的作用下,流速可达到9m/s,提高2倍的反应效率,这即提高了烟气的处理速率,又使烟气在去除水蒸气时的效果更加明显。

2.烟气管道分为九段,且每段之间的夹角在60°,除雾器增加了雾沫被捕集的机会,未被除去的雾沫在下一个转弯处经过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烟气流动时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受到了惯性力与重力的共同作用,很快将烟气中夹带的液滴分离出来,大大增大了烟气中水蒸气的去除概率。

3.烟气中水蒸气被捕捉时,也会将烟气中的热量吸收,吸收的热量被回收至浆液池内,再采用热管回收热量,浆液池热管与锅炉循环水回水管连接,实现了热量的回收,节约了资源。

4.本实用新型余热的回收方法为:烟气从进气口进入,在加压泵作用下进入烟气管道,以一定的速度流经除雾器,烟气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因离心力和惯性的作用,烟气内的雾滴撞击到除雾器上喷雾头所喷出的雾滴被捕集下来,同时烟气中的热量被留在雾滴内,雾滴汇集形成水流,因重力的作用,下落至出水管道,回收到浆液池内;浆液池内汇集烟气中热量的热水,再采用热管回收热量,浆液池热管与锅炉循环水回水管连接,采用大流量循环泵换热,换热系统安装自动化控制设备,余热回收系统与锅炉回水温差达到3℃(假设余热回收系统温度53℃,锅炉回水温度达到50℃),自动化停止循环泵运行,存储水池温度超过锅炉回水温度10℃温差(假设余热回收系统温度63℃,锅炉回水温度达到50℃),循环泵开始运行,从而达到回收热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中管道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的余热的回收方法流程图。

图中:1壳体、2支架、3烟气管道、4加压泵、5进气口、6出气口、7除雾器、8喷雾头、9、出水管道、10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一种烟气脱水蒸气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下端设有支架2,壳体1内设有烟气管道3,烟气管道3为九段,烟气管道3的每一段上均设有除雾器7,除雾器7上设有喷雾头8,喷雾头8设在烟气管道3的上部内壁上,喷雾头8的头端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向;壳体1下部一侧设有进气口5,壳体1上部远离进气口5的一侧设有出气口6,出气口6、进气口5均与烟气管道3相联通,烟气管道3下端设有出水管道9,出水管道9与烟气管道3联通,出水管道9上设有阀门10;进气口5与烟气管道3之间设有加压泵4,加压泵4分别与进气口5、烟气管道3联通,加压泵4的型号为GD40-30;烟气管道3上每段之间均设有一定夹角,夹角范围为50°~60°;出水管道9的出口端与浆液池相连。

壳体1的进气口5处设置有加压泵4,从进气口5进入的烟气在加压泵4的作用下,流速可达到9m/s,提高2倍的反应效率,这即提高了烟气的处理速率,又使烟气在去除水蒸气时的效果更加明显;烟气管道3分为九段,且每段之间的夹角在60°,除雾器7增加了雾沫被捕集的机会,未被除去的雾沫在下一个转弯处经过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烟气流动时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受到了惯性力与重力的共同作用,很快将烟气中夹带的液滴分离出来,大大增大了烟气中水蒸气的去除概率;烟气中水蒸气被捕捉时,也会将烟气中的热量吸收,吸收的热量被回收至浆液池内,再采用热管回收热量,浆液池热管与锅炉循环水回水管连接,实现了热量的回收,节约了资源。

本实用新型中余热的回收方法为:烟气从进气口5进入,在加压泵4作用下进入烟气管道3,以一定的速度流经除雾器7,烟气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因离心力和惯性的作用,烟气内的雾滴撞击到除雾器7上喷雾头8所喷出的雾滴被捕集下来,同时烟气中的热量被留在雾滴内,雾滴汇集形成水流,因重力的作用,下落至出水管道9,回收到浆液池内;浆液池内汇集烟气中热量的热水,再采用热管回收热量,浆液池热管与锅炉循环水回水管连接,采用大流量循环泵换热,换热系统安装自动化控制设备,余热回收系统与锅炉回水温差达到3℃(假设余热回收系统温度53℃,锅炉回水温度达到50℃),自动化停止循环泵运行,存储水池温度超过锅炉回水温度10℃温差(假设余热回收系统温度63℃,锅炉回水温度达到50℃),循环泵开始运行,从而达到回收热量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