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1831发布日期:2018-12-19 07:20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过滤器,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水过滤器,通过由壳体和滤料组成,滤料在长时间使用后,在滤料的表面会沉积较多的污染物,为了提高工作持续性,需要用水冲洗。但是常规的冲洗用水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具有生产成本低,且实际节水效果明显的过滤器。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污水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壳体,在过滤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污水进口管和滤液出口管,在过滤器壳体内部装填有一层滤料,在过滤器壳体上还设置有冲洗出水口,冲洗出水口的出水方向指向滤料朝着污水进口管的一面;冲洗出水口,竖直连接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实现出水,包括外管、第一内管、第二内管、风扇叶、环式盖板、控制模块、电源、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和至少三根连杆,以及至少三片外扇叶片;其中,电源、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控制模块和电源设置于外管的外壁上;外管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外管的口径与供水管出水端口的口径相等,外管的其中一端端口连接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且外管竖直设置;第一内管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第一内管的外径小于外管的内径,第一内管竖直固定设置于外管的内部,第一内管的中心线与外管的中心线彼此共线,第一内管底端端口所在面与外管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向上、分别位于不同高度,且第一内管敞开端端口所在面高于外管底端端口所在面;第二内管的其中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第二内管的内径与第一内管的外径相适应,且第二内管的外径小于外管的内径,第二内管的敞开端活动套设在第一内管的顶端端口,第一内管的中心线与第二内管的中心线彼此共线,第一内管的位置相对外管的位置彼此固定,第二内管相对于第一内管彼此发生相对移动,实现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所构整体的伸缩动作,且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所构整体的最大长度小于第二内管长度与第一内管长度之和,以及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所构整体呈最大长度时,第二内管的封闭端低于外管的顶端端口,第一内管的侧壁一周与第二内管的侧壁一周均分别设置各个气孔;电控伸缩杆的外径小于第一内管的内径,电控伸缩杆经支架固定设置于第一内管中,电控伸缩杆的位置相对第一内管的位置彼此固定,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与第二内管封闭端的内侧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第一内管的中西线彼此共线,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所构整体在电控伸缩杆的控制下实现伸缩;连杆的数量与外扇叶片的数量彼此相等,且外扇叶片的数量与风扇叶上各个子扇叶的数量相等,外扇叶片、连杆、风扇叶上的子扇叶三者彼此一一对应;风扇叶的外径小于第一内管的内径,风扇叶活动设置于第一内管敞开端端口位置,且风扇叶上转轴所在中心线与第一内管中心线彼此共线,风扇叶以其转轴为轴进行转动,转速传感器设置于风扇叶上,用于检测风扇叶的转速;各根连杆的其中一端分别与风扇叶上对应子扇叶的外边缘相固定连接,各根连杆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该水平面低于第一内管敞开端端口所在面,以及各根连杆分别所在直线均与风扇叶上转轴所在中心线相交;各片外扇叶片的内边分别与对应连杆的另一端相固定连接,定义外管内边与第一内管外边在竖直方向上所投影两圆环的彼此之间区域为封闭环区域,各片外扇叶片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均位于封闭环区域中;风扇叶、各根连杆,以及各片外扇叶片所构整体在竖直方向上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外管底端端口所在面,定义第一内管敞开端端口所在面与外管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高度差为a,以及定义连杆在竖直方向上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与外管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高度差为b,a与b相适应;外管与第一内管在竖直方向上所投影的圆环图案尺寸与环式盖板的尺寸相等,环式盖板外边缘一周与外管底端端口一周相固定连接,第一内管与环式盖板内边一周在竖直方向方向上的投影彼此重叠,环式盖板上分布设置各个贯穿其上下面的出水孔;由供水管出水端口输出,竖直通过外管内壁与第一内管外壁之间区域的水流与各个外扇叶片相接触,触发各个外扇叶片以风扇叶的转轴为轴进行转动,进而由各个外扇叶片带动风扇叶转动,且风扇叶转动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竖直向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杆的电机为无刷电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风扇叶为塑料材质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根连杆均为塑料材质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片外扇叶片均为塑料材质制成。

本发明所述一种冲洗出水口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计的过滤器在工作时,可以有效地清洗滤料的表面,使过滤器的持续工作时间较长,其中主要采用的冲洗出水口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创新外管、第一内管双套管结构设计,并引入风扇叶与外扇叶片所构成的内、外环动力驱动结构,在水流竖直流经外管内壁与第一内管、第二内管所构整体外壁之间区域的过程中,通过水流与外扇叶片所构成外环动力驱动结构的接触,触发各片外扇叶片以风扇叶的转轴为轴进行转动,并由此带动风扇叶的转动,在风扇叶工作气流的作用下,由外部空间向第一内管内部进行空气输送,并配合第一内管、第二内管壁上的各个气孔,实现向水流的空气注入操作;并且根据风扇叶转速的检测,针对所设计第二内管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其与第一内管的相对移动,智能调节第一内管与第二内管所构整体内部的空间大小,以实现与空气注入速率的匹配,如此基于出水孔设计的环式盖板,在实现向水流途径区域的主动式空气注入操作,改善了出水效果,在保证大出水量、提高出水水滴饱满性的同时,实现了优异的节水效果,并且生产制造成本低,易于推广;

(2)本发明所设计的冲洗出水口针对电控伸缩杆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发明所设计冲洗出水口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冲洗出水口具有高效的节水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3)本发明所设计的冲洗出水口中,针对风扇叶、各根连杆,以及各片外扇叶片,均进一步设计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流经水流与外扇叶片接触所发生的撞击声,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风扇叶和各片外扇叶片在转动过程中的噪声,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污水过滤器的结构图;

图2是出水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出水器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外管,2.第一内管,3.风扇叶,4.环式盖板,5.连杆,6.外扇叶片,7.气孔,8.出水孔,9.第二内管,10.控制模块,11.电源,12.电控伸缩杆,13.支架;14、过滤器壳体;15、污水进口管;16、滤液出口管;17,滤料;18、冲洗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过滤器的结构图,包括过滤器壳体14,在过滤器壳体14的两端分别设污水进口管15和滤液出口管16,在过滤器壳体14内部装填有一层滤料17,在过滤器壳体14上还设置有冲洗出水口18,冲洗出水口18的出水方向指向滤料17朝着污水进口管15的一面。

过滤工作时,从污水进口管15进入污水,滤液从滤液出口管16流出,滤料17用于过滤,当滤料表面积累过多杂物时,冲洗出水口18供出清洗液,用于清洗滤料17的表面。

如图2和图3所示,冲洗出水口18竖直连接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实现出水,包括外管1、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风扇叶3、环式盖板4、控制模块10、电源11、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12和至少三根连杆5,以及至少三片外扇叶片6;其中,电源11、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12分别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电源11经过控制模块10分别为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12进行供电;控制模块10和电源11设置于外管1的外壁上;外管1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外管1的口径与供水管出水端口的口径相等,外管1的其中一端端口连接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且外管1竖直设置;第一内管2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第一内管2的外径小于外管1的内径,第一内管2竖直固定设置于外管1的内部,第一内管2的中心线与外管1的中心线彼此共线,第一内管2底端端口所在面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向上、分别位于不同高度,且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所在面高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第二内管9的其中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第二内管9的内径与第一内管2的外径相适应,且第二内管9的外径小于外管1的内径,第二内管9的敞开端活动套设在第一内管2的顶端端口,第一内管2的中心线与第二内管9的中心线彼此共线,第一内管2的位置相对外管1的位置彼此固定,第二内管9相对于第一内管2彼此发生相对移动,实现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的伸缩动作,且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的最大长度小于第二内管9长度与第一内管2长度之和,以及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呈最大长度时,第二内管9的封闭端低于外管1的顶端端口,第一内管2的侧壁一周与第二内管9的侧壁一周均分别设置各个气孔7;电控伸缩杆12的外径小于第一内管2的内径,电控伸缩杆12经支架13固定设置于第一内管2中,电控伸缩杆12的位置相对第一内管2的位置彼此固定,电控伸缩杆12上伸缩杆的顶端与第二内管9封闭端的内侧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12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第一内管2的中西线彼此共线,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在电控伸缩杆12的控制下实现伸缩;连杆5的数量与外扇叶片6的数量彼此相等,且外扇叶片6的数量与风扇叶3上各个子扇叶的数量相等,外扇叶片6、连杆5、风扇叶3上的子扇叶三者彼此一一对应;风扇叶3的外径小于第一内管2的内径,风扇叶3活动设置于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位置,且风扇叶3上转轴所在中心线与第一内管2中心线彼此共线,风扇叶3以其转轴为轴进行转动,转速传感器设置于风扇叶3上,用于检测风扇叶3的转速;各根连杆5的其中一端分别与风扇叶3上对应子扇叶的外边缘相固定连接,各根连杆5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该水平面低于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所在面,以及各根连杆5分别所在直线均与风扇叶3上转轴所在中心线相交;各片外扇叶片6的内边分别与对应连杆5的另一端相固定连接,定义外管1内边与第一内管2外边在竖直方向上所投影两圆环的彼此之间区域为封闭环区域,各片外扇叶片6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均位于封闭环区域中;风扇叶3、各根连杆5,以及各片外扇叶片6所构整体在竖直方向上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定义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所在面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高度差为a,以及定义连杆5在竖直方向上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高度差为b,a与b相适应;外管1与第一内管2在竖直方向上所投影的圆环图案尺寸与环式盖板4的尺寸相等,环式盖板4外边缘一周与外管1底端端口一周相固定连接,第一内管2与环式盖板4内边一周在竖直方向方向上的投影彼此重叠,环式盖板4上分布设置各个贯穿其上下面的出水孔8;由供水管出水端口输出,竖直通过外管1内壁与第一内管2外壁之间区域的水流与各个外扇叶片6相接触,触发各个外扇叶片6以风扇叶3的转轴为轴进行转动,进而由各个外扇叶片6带动风扇叶3转动,且风扇叶3转动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竖直向上。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冲洗出水口,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创新外管1、第一内管2双套管结构设计,并引入风扇叶3与外扇叶片6所构成的内、外环动力驱动结构,在水流竖直流经外管1内壁与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外壁之间区域的过程中,通过水流与外扇叶片6所构成外环动力驱动结构的接触,触发各片外扇叶片6以风扇叶3的转轴为轴进行转动,并由此带动风扇叶3的转动,在风扇叶3工作气流的作用下,由外部空间向第一内管2内部进行空气输送,并配合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壁上的各个气孔7,实现向水流的空气注入操作;并且根据风扇叶3转速的检测,针对所设计第二内管9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其与第一内管2的相对移动,智能调节第一内管2与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内部的空间大小,以实现与空气注入速率的匹配,如此基于出水孔8设计的环式盖板4,在实现向水流途径区域的主动式空气注入操作,改善了出水效果,在保证大出水量、提高出水水滴饱满性的同时,实现了优异的节水效果,并且生产制造成本低,易于推广。

基于上述设计冲洗出水口技术方案基础之上,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电控伸缩杆12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发明所设计冲洗出水口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冲洗出水口具有高效的节水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风扇叶3、各根连杆5,以及各片外扇叶片6,均进一步设计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流经水流与外扇叶片6接触所发生的撞击声,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风扇叶3和各片外扇叶片6在转动过程中的噪声,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要求。

本发明设计的冲洗出水口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竖直连接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实现出水,包括外管1、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风扇叶3、环式盖板4、控制模块10、电源11、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12和至少三根连杆5,以及至少三片外扇叶片6;其中,电控伸缩杆12的电机为无刷电机;电源11、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12分别与控制模块10相连接,电源11经过控制模块10分别为转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12进行供电;控制模块10和电源11设置于外管1的外壁上;风扇叶3、各根连杆5和各片外扇叶片6均分别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外管1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外管1的口径与供水管出水端口的口径相等,外管1的其中一端端口连接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且外管1竖直设置;第一内管2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第一内管2的外径小于外管1的内径,第一内管2竖直固定设置于外管1的内部,第一内管2的中心线与外管1的中心线彼此共线,第一内管2底端端口所在面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向上、分别位于不同高度,且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所在面高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第二内管9的其中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第二内管9的内径与第一内管2的外径相适应,且第二内管9的外径小于外管1的内径,第二内管9的敞开端活动套设在第一内管2的顶端端口,第一内管2的中心线与第二内管9的中心线彼此共线,第一内管2的位置相对外管1的位置彼此固定,第二内管9相对于第一内管2彼此发生相对移动,实现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的伸缩动作,且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的最大长度小于第二内管9长度与第一内管2长度之和,以及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呈最大长度时,第二内管9的封闭端低于外管1的顶端端口,第一内管2的侧壁一周与第二内管9的侧壁一周均分别设置各个气孔7;电控伸缩杆12的外径小于第一内管2的内径,电控伸缩杆12经支架13固定设置于第一内管2中,电控伸缩杆12的位置相对第一内管2的位置彼此固定,电控伸缩杆12上伸缩杆的顶端与第二内管9封闭端的内侧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12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第一内管2的中西线彼此共线,第二内管9与第一内管2所构整体在电控伸缩杆12的控制下实现伸缩;连杆5的数量与外扇叶片6的数量彼此相等,且外扇叶片6的数量与风扇叶3上各个子扇叶的数量相等,外扇叶片6、连杆5、风扇叶3上的子扇叶三者彼此一一对应;风扇叶3的外径小于第一内管2的内径,风扇叶3活动设置于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位置,且风扇叶3上转轴所在中心线与第一内管2中心线彼此共线,风扇叶3以其转轴为轴进行转动,转速传感器设置于风扇叶3上,用于检测风扇叶3的转速;各根连杆5的其中一端分别与风扇叶3上对应子扇叶的外边缘相固定连接,各根连杆5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该水平面低于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所在面,以及各根连杆5分别所在直线均与风扇叶3上转轴所在中心线相交;各片外扇叶片6的内边分别与对应连杆5的另一端相固定连接,定义外管1内边与第一内管2外边在竖直方向上所投影两圆环的彼此之间区域为封闭环区域,各片外扇叶片6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均位于封闭环区域中;风扇叶3、各根连杆5,以及各片外扇叶片6所构整体在竖直方向上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高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定义第一内管2敞开端端口所在面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高度差为a,以及定义连杆5在竖直方向上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与外管1底端端口所在面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之间的高度差为b,a与b相适应;外管1与第一内管2在竖直方向上所投影的圆环图案尺寸与环式盖板4的尺寸相等,环式盖板4外边缘一周与外管1底端端口一周相固定连接,第一内管2与环式盖板4内边一周在竖直方向方向上的投影彼此重叠,环式盖板4上分布设置各个贯穿其上下面的出水孔8;由供水管出水端口输出,竖直通过外管1内壁与第一内管2外壁之间区域的水流与各个外扇叶片6相接触,触发各个外扇叶片6以风扇叶3的转轴为轴进行转动,进而由各个外扇叶片6带动风扇叶3转动,且风扇叶3转动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竖直向上。实际应用当中,如图1所示,供水管经其出水端口,向外管1顶端端口输送水流,由于外管1竖直设置,以及套设于第一内管2顶端端口的第二内管9的顶端端口为封闭端,因此,流入外管1顶端端口的水流会由外管1内壁与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外壁之间的区域继续向下流动,由于定义外管1内边与第一内管2外边在竖直方向上所投影两圆环的彼此之间区域为封闭环区域,各片外扇叶片6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均位于封闭环区域中,则继续在外管1内壁与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外壁之间区域向下流动的水流,会与各片外扇叶片6相接触,触发各片外扇叶片6以风扇叶3的转轴为轴进行转动,进而由各个外扇叶片6带动风扇叶3转动,此时一方面水流由环式盖板4上的各个出水孔8流出,实现出水;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在水流作用经各片外扇叶片6带动风扇叶3转动的过程中,风扇叶3转动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竖直向上,则此时在风扇叶3的作用下,外部空间的空气会源源不断的经过风扇叶3流向第一内管2与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的内部空间当中,并在风扇叶3不断产生的驱动动力作用下,流入第一内管2与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壁上所设计的各个气孔7,向外管1内壁与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外壁之间区域进行输送,由此实现了针对水流流经区域的主动式空气注入操作,与此同时,实时工作的转速传感器实时检测获得风扇叶3的转速检测结果,并实时上传至控制模块当中,由控制模块针对所接收到的转速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并分别作出相应控制,当转速检测结果变大,则控制模块据此判断流入第一内管2与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内部空间的空气气流速率变大,则控制模块据此随即控制与之相连接的电控伸缩杆12工作,控制电控伸缩杆12上伸缩杆伸长,使得第二内管9相对于第一内管2发生相对移动,扩大第一内管2与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内部空间的体积,以适应变大的空气流入速率;当转速检测结果变小,则控制模块据此判断流入第一内管2与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内部空间的空气气流速率变小,则控制模块据此随即控制与之相连接的电控伸缩杆12工作,控制电控伸缩杆12上伸缩杆缩短,使得第二内管9相对于第一内管2发生相对移动,缩小第一内管2与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内部空间的体积,以适应变小的空气流入速率;这样位于外管1内壁与第一内管2、第二内管9所构整体外壁之间区域流淌的水流会充分与所注入的空气相接触,然后再由环式盖板4上的各个出水孔8流出,如此大大改善了出水效果,在保证大出水量、提高出水水滴饱满性的同时,实现了优异的节水效果,并且生产制造成本低,易于推广。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