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萤石粉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2249发布日期:2019-07-24 13:07阅读:9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萤石粉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氢氟酸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萤石粉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氢氟酸生产领域中,利用浓硫酸与萤石粉制成氢氟酸的过程中,浓硫酸与萤石粉中参杂的杂质反应会生成少量的氟磺酸以及氟硅酸,氢氟酸生产环中,氢氟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洗涤酸(具体包括水、氢氟酸、浓度为70-80%的硫酸、氟磺酸以及氟硅酸)再利用的过程中,采用混合酸液(回收的洗涤酸与浓硫酸混合脱水产物)与萤石粉反应生产氢氟酸,由于萤石粉的温度较低,在反应的过程中,萤石粉与混合酸液输入外混器中,如果萤石粉的温度较低会发生无法发生反应或者造成反应不完全的现象,会影响氢氟酸的产能从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且反应残渣中的硫酸以及氟化钙含量偏高,提高了残留物的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萤石粉加热装置,来解决萤石粉温度过低影响氟化氢产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萤石粉加热装置,包括导热油罐、萤石粉槽、导热油泵、计量绞龙、加热绞龙以及外混器,所述导热油罐用于容置导热油,所述导热油罐内设置有加热设备,所述导热油罐的侧壁下方开设有导热油罐出液口,所述导热油罐的顶部开设有导热油罐进液口,所述加热绞龙的绞龙杆为中空结构,且加热蛟龙的壳体为夹层结构,所述加热绞龙绞龙杆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导热油输入口以及第一导热油输出口,所述加热绞龙的夹层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导热油输入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出口,所述导热油罐出液口通过导热油泵分别与第一导热油输入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热油输出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均与导热油罐进液口相连接,所述萤石粉槽下方开设有萤石粉槽出料口,所述计量绞龙进料端与萤石粉槽出料口相连接,所述计量绞龙出料端连接于加热绞龙进料端,所述加热绞龙出料端连接于外混器进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油罐出液口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导热油输入口处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入口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一导热油输出口处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处设置有第五阀门,所述导热油罐进液口处设置有第六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阀门以及第三阀门的个数均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计量绞龙以及加热绞龙均水平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入口开设于加热绞龙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开设于加热绞龙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设备为电热棒。

进一步地,所述电热棒的个数为两个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油罐包括液位计,所述液位计固设于导热油罐槽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计量绞龙出料端通过软管与加热绞龙进料端相连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利用电加热棒对导热油罐内的导热油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导热油分别从第一导热油输入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入口输入加热绞龙中,分别从加热绞龙的绞龙杆内腔以及加热绞龙壳体夹层对加热绞龙中输送的萤石粉进行加热,且通过第一导热油输出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将导热油回收到导热油罐内重复利用,该萤石粉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对导热油进行重复利用,且具有高效加热萤石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萤石粉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热油罐;

11、液位计;

2、萤石粉槽;

3、导热油泵;

4、计量绞龙;

41、软管;

5、加热绞龙;

51、绞龙杆;

52、夹层结构;

6、外混器;

71、第一阀门;

72、第二阀门;

73、第三阀门;

74、第四阀门;

75、第五阀门;

76、第六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萤石粉加热装置,包括导热油罐1、萤石粉槽2、导热油泵3、计量绞龙4、加热绞龙5以及外混器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混器的型号为WF-520。所述导热油罐用于容置导热油,导热油也称热载体油,是用于间接传递热量且热稳定性较好的专用油品。所述萤石粉槽是上方设置有开口的容器,用于容置待加热萤石粉,导热油泵用于输送导热油,计量绞龙用于计量萤石粉重量,且将萤石粉输送至加热绞龙中进行加热,加热绞龙用于加热萤石粉,外混器是加热后的萤石粉与混合酸液的预混合装置。

所述导热油罐内设置有加热设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设备是电热棒,电热棒的型号为DL-65,电热棒插设于导热油罐内的导热油中进行加热,加热棒的个数是两个以上,加热棒横设于导热油罐内,相邻电热棒并列设置。

所述导热油罐的侧壁下方开设有导热油罐出液口,导热油罐内的导热油从导热油罐出液口输出,所述导热油罐的顶部开设有导热油罐进液口,导热油自导热油罐进液口回流入导热油罐,导热油罐的形状是带上盖的罐体结构,导热油罐的上方还开设有排气口,在导热油的加热过程中,导热油罐内因加热而膨胀的气体从排气口处排出。

所述加热绞龙的绞龙杆51为中空结构,加热绞龙的叶片旋转固连于绞龙杆的外壁,导热油从绞龙杆内流过,导热油的热量从绞龙杆内经绞龙杆杆壁以及叶片传导至加热绞龙运输腔内的萤石粉,所述导热油罐出液口通过导热油泵与第一导热油输入口相连接,所述加热绞龙绞龙杆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导热油输入口以及第一导热油输出口,导热油自第一导热油输入口输入绞龙杆内,再由第一导热油输出口输出,对加热绞龙腔体内的萤石粉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蛟龙的壳体为夹层结构52,所述导热油罐出液口通过导热油泵与第二导热油输入口相连接,所述加热绞龙的夹层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导热油输入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导热油自第二导热油输入口输入加热绞龙壳体夹层内,再由第二导热油输出口输出,对加热绞龙腔体内的萤石粉进行加热,导热油的热量自加热绞龙夹层通过加热绞龙壳体传输至加热绞龙腔体内的萤石粉,对萤石粉进行加热。

所述第一导热油输出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均与导热油罐进液口相连接,从绞龙杆内以及加热绞龙夹层结构中流出的导热油从第一导热油输出口以及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回流至导热油罐内。

所述萤石粉槽下方开设有萤石粉槽出料口,萤石粉槽内的萤石粉自萤石粉槽出料口输出,所述计量绞龙进料端与萤石粉槽出料口相连接,所述计量绞龙出料端连接于加热绞龙进料端,计量绞龙将计量好的萤石粉输入加热绞龙内,所述加热绞龙出料端连接于外混器进料口,萤石粉在加热绞龙内经加热后从加热绞龙出料端输出,排入外混器内与混合酸液进行混合以备后续反应。

所述导热油罐出液口设置有第一阀门71,第一阀门控制导热油罐出液口处的通断,所述第一导热油输入口处设置有第二阀门72,第二阀门控制第一导热油输入口处的通断,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入口设置有第三阀门73,第三阀门控制第二导热油输入口处的通断,所述第一导热油输出口处设置有第四阀门74,第四阀门控制第一导热油输出口处的通断,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处设置有第五阀门75,第五阀门控制第二导热油输出口的通断,所述导热油罐进液口处设置有第六阀门76,第六阀门控制导热油罐进液口处的通断。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门以及第三阀门的个数均为两个,一个第二阀门靠近导热油泵出液口设置,另一个第二阀门靠近第一导热油输入口设置;一个第三阀门靠近导热油泵出液口设置,另一个第三阀门靠近第二导热油输入口设置。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计量绞龙以及加热绞龙均水平设置。使得萤石粉在计量绞龙以及加热绞龙内均匀平铺。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入口开设于加热绞龙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热油输出口开设于加热绞龙的上方,其有益效果在于,导热油自下而上充盈加热绞龙壳体夹层。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油罐包括液位计11,所述液位计固设于导热油罐槽壁上,通过液位计来监控导热油罐内的导热油液面高度。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计量绞龙出料端通过软管41与加热绞龙进料端相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方便对计量绞龙以及加热绞龙的安装定位,计量绞龙以及加热绞龙之间的安装误差可以通过软管的可变形性来补偿。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