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雾消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9273发布日期:2019-11-08 23:4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雾消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气治理环保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除雾消白装置。



背景技术:

在湿法脱硫的工艺过程中,高温烟气携带了大量饱和水蒸气及液滴,经烟囱排放时进入温度较低的环境空气中,由于烟气露点温度高于环境空气温度,湿烟气在环境中扩散与空气混合的过程中,烟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形成小液滴,导致烟囱出口出现水蒸气“白烟”和“拖尾”现象,烟气带出水分在烟囱周围降落,烟气中携带的脱硫浆液和石膏产物也随之降落,形成“石膏雨”,造成明显的视觉污染,同时也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申请号为CN205090396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烟囱除沫降噪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一侧紧贴外管一侧内壁,内管底部设有进烟管,进烟管穿过外管连通外界与内管管腔,水蒸气进入外管内部时逐渐冷凝,冷凝水通过外管上的集水管进入热水收集槽。

该方案通过水蒸气进入外管冷却,解决烟囱的“白烟”问题,因此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湿法脱硫过程中产生的“白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雾消白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的双层套筒,使得高温烟气能够充分降温冷却,水蒸气冷凝液化,从而达到减少或者消除“白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除雾消白装置,包括烟囱、安装于烟囱顶端的冷凝机构,所述冷凝机构包括安装于烟囱顶端且环绕烟囱上底面的若干支撑件、连接支撑件且与烟囱同轴设置的第一套筒、环绕烟囱周壁且环绕于第一套筒外侧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开口方向与烟囱开口方向相对,所述第二套筒开口方向与烟囱开口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套筒与烟囱之间留有空隙,第一套筒于第二套筒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支撑件之间留有空隙。

通常使用的烟囱开口朝上,烟气从烟囱开口处直接排出,高温烟气进入温度较低的环境空气中,由于烟气露点温度高于环境空气温度,湿烟气在环境中扩散与空气混合的过程中,烟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形成小液滴,导致烟囱出口出现水蒸气“白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烟气从烟囱口排出之后不直接排放到外界空气中,而是穿过支撑件之间的空隙,流入第一套筒中,首先在第一套筒中冷却,然后沿着第一套筒的开口方向,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空隙流动,进行第二次冷却,经过两次冷却之后,再排放到外界,使得“白烟”的生成概率减小甚至消失,从而达到减少或者消除“白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为波浪状。

由于从烟囱中排出的高温烟气中不仅含有高温水蒸气,还含有脱硫浆液和石膏产物等,如果直接排放到外界,会形成“石膏雨”,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周围居民也会造成伤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温烟气首先沿穿过支撑件之间的空隙,由于支撑件呈波浪状,支撑件之间的空隙呈波浪状,使得高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不会直接穿出,而是会不停地碰撞在支撑件的侧壁上,使得高温烟气中的脱硫浆液及石膏产物等粘附在支撑件的弯折处,从而达到吸附脱硫浆液及石膏产物的目的;

同时,高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可以逐渐散热,使得水蒸气降温液化,起到逐步去除水蒸气的作用,进而达到减少或者消除“白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筒包括安装于支撑件远离烟囱一端且与烟囱同轴设置的第一圆板、环绕第一圆板周壁且向下延伸的第一圆筒;所述第二套筒包括环绕烟囱周壁设置且环绕自身周壁连接有第二圆筒的第二圆板,所述第二圆筒向上延伸;其中,第一圆板的直径大于烟囱的直径;第二圆板的直径大于第一圆板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圆筒与烟囱的侧壁及第二圆筒侧壁组成一条通道,当高温烟气穿过支撑件之后,进入三者组成的通道中,在通道中充分冷却,使得高温烟气中的水蒸气能够得到冷却,降温液化为水滴附着在第一圆筒及第二圆筒的侧壁上,从而达到减少甚至消除“白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圆筒顶端环绕端面安装有冷却盖,所述冷却盖顶端开设有第一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温烟气经过支撑件、第一圆筒与烟囱的侧壁和第二圆筒侧壁组成的通道,得到冷却,其中的水蒸气得到降温,而液化为水滴;但是为防止高温烟气在前面的过程中没有完全冷却,增加冷却盖,使得废气在排出至外界之前,再与冷却盖发生碰撞,使得高温气体进一步降温,然后再从第一通孔处排出,从而达到减少或者消除“白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圆筒靠近第一圆板一端水平截面的内径大于第一圆筒远离第一圆板一端水平截面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筒靠近第二圆板一端水平截面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筒远离第二圆板一端水平截面的内径;所述第一圆筒侧壁平行于第二圆筒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圆筒内径大小的直接反映是第一圆筒的侧壁的下端靠近烟囱,而上端相对于下端远离烟囱,第一圆筒与烟囱侧壁组成的通道延长,从而延长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进而达到充分冷却高温烟气的目的;

与第一圆筒的原理相同,第二圆筒内径大小的直接反映则是第二圆筒下端靠近烟囱,上端相对于下端远离烟囱,而第一圆筒侧壁与第二圆筒侧壁之间则相对平行,使得第一圆筒与第二圆筒组成的通道延长,从而延长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进而达到充分冷却高温烟气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除雾消白装置还包括安装于回流机构,所述回流机构包括开设于第二圆板的第二通孔、穿过第二通孔且环绕于第一套筒外周壁的回流管、连接于回流管且安装有泵水机的冷凝水箱,所述回流管与第一套筒之间留有空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高温烟气流动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空隙处时,启动泵水机,使得泵水机从冷凝水箱中泵水进入回流管中;

回流管配合本实用新型的形状,设置为环绕于第一套筒外周壁的形状,且与第一套筒之间留有空隙,即回流管环绕于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空隙的部分,增强了高温烟气的冷却效果;

当高温烟气经过回流管时,由于回流管中流动的冷凝水,高温烟气进一步降温,使得高温烟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凝结成滴,从而达到减少甚至消除“白烟”的目的;

回流管中的冷凝水继续流动,汇入冷凝水箱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圆板安装有收集机构,所述收集机构包括开设于第二圆板的第三通孔、安装于第三通孔底端且连通冷凝水箱的收集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温烟气在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之间的通道冷却,并在通过回流管时进一步冷却,使得高温烟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滴,降落至第二圆板上,汇集流向第三通孔中,并最终通过收集管流向冷凝水箱,从而达到冷凝水循环使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圆板靠近烟囱的一端低于远离烟囱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冷凝水汇集至第三通孔处,并从第三通孔处流向收集管,从而达到顺利回收利用冷凝水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的双层套筒,使得高温烟气能够充分降温冷却,水蒸气冷凝液化,从而达到减少或者消除“白烟”的目的;

其二,通过设置波浪形的支撑件,使得高温烟气中的水蒸气能够进一步冷却,并且使得其中的脱硫浆液及石膏等产物与支撑件碰撞,附着在支撑件上,从而达到降温高温烟气及消除烟气中脱硫浆液及石膏等产物的目的;

其三,通过设置回流机构及收集机构,使得高温烟气进一步得到冷却并且能够循环利用收集的冷凝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烟囱;2、冷凝机构;21、支撑件;22、第一套筒;221、第一圆板;222、第一圆筒;23、第二套筒;231、第二圆板;232、第二圆筒;3、冷却盖;4、第一通孔;5、回流机构;51、第二通孔;52、回流管;53、冷凝水箱;54、泵水机;6、收集机构;61、第三通孔;62、收集管;63、螺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除雾消白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烟囱1、安装于烟囱1顶端的冷凝机构2、回流机构5、收集机构6。

如图2、图3所示,冷凝机构2由支撑件21、第一套筒22、第二套筒23组成;支撑件21呈波浪状且有若干件,支撑件21固定于烟囱1顶面,并且若干件支撑件21沿烟囱1顶面均匀分布,相邻支撑件21之间留有空隙,支撑件21之间的空隙呈波浪状,高温烟气通过时,碰撞在波浪状的空隙中,其中的脱硫浆液及石膏等粘附在支撑件21上。

如图3所示,支撑件21远离烟囱1的一端表面安装有第一圆板221。第一圆板221与烟囱1上底面同轴设置,且第一圆板221的直径大于烟囱1上底面的外径,环绕第一圆板221侧壁固定有第一圆筒222,第一圆筒222下端环绕烟囱1外侧壁且之间留有通道;第一圆筒222顶端水平截面的内径与第一圆板221的直径相同,第一圆筒222底端水平截面的内径小于第一圆板221的直径,大于烟囱1水平截面的外径,第一套筒22整体呈帽状扣接在烟囱1顶端。

第二圆板231位于第一圆筒222下方,第二圆板231环绕于烟囱1周壁,第二圆板231为环状,第二圆板231的内径与烟囱1外径相同,第二圆筒232的外径与第一圆板221的直径相同,并且第二圆板231靠近烟囱1的一端低于远离烟囱1一端;环绕第二圆板231的外侧周壁固定有第二圆筒232,第二圆筒232与第二圆板231及烟囱1同轴设置,第二圆筒232底端水平截面的内径与第二圆板231的外径相同,第二圆筒232顶端水平截面的内径大于第一圆筒222顶端水平截面的外径,且大于第二圆筒232底端水平截面的内径,第二圆筒232的侧壁与第一圆筒222的侧壁平行,且第二圆筒232内侧壁与第一圆筒222外侧壁之间留有通道。

第二圆筒232顶端安装有冷却盖3,冷却盖3内部中空且顶端开设与中空部分连通的第一通孔4,冷却盖3的底端水平截面的内径与第二圆筒232顶端水平截面的内径相同,并且冷却盖3的底端水平截面的外径与第二圆筒232顶端水平截面的外径相同。

回流机构5由冷凝水箱53、泵水机54、回流管52组成;第二圆板23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51,回流管52穿过第二通孔51进入第二套筒23内部,回流管52的进水部分与泵水机54相连,泵水机54安装于冷凝水箱53外侧壁;回流管52穿插于第一圆筒222外侧壁与第二圆筒232内侧壁组成的通道中,整体呈螺旋式上升,并最终穿过第二圆筒232侧壁顶端,通向冷凝水箱53,将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箱53中。

收集机构6主要由收集管62组成,第二圆板231靠近烟囱1的位置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61,第三通孔61比第二通孔51靠近烟囱1;收集管62穿过第三通孔61,与第三通孔61的上端齐平,两处收集管62之间连接有环绕烟囱1侧壁的螺旋管63,螺旋管63的靠近冷凝水箱53的一端低于远离冷凝水箱53的一端,两处收集管62最终汇集到一处,并通向冷凝水箱53。

工作过程:烟气从烟囱1口排出之后,穿过支撑件21之间的空隙,由于支撑件21呈波浪状,使得高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不会直接穿出,而是会不停地碰撞在支撑件21的侧壁上,使得高温烟气中的脱硫浆液及石膏产物等粘附在支撑件21的弯折处。

高温烟气继续流入第一套筒22中,首先在第一套筒22中冷却,然后沿着第一套筒22的开口方向,在第一套筒22与第二套筒23之间的空隙流动,进行第二次冷却;

高温烟气流经第一圆筒222与第二圆筒232之间通道时,由于回流管52中流动的冷凝水,高温烟气进一步降温,使得高温烟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凝结成滴;

凝结成滴的水蒸气通过收集管62,最终流入冷凝水箱53中,进行冷凝水的回收利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