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2998发布日期:2020-05-06 23:56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和釜,具体涉及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



背景技术:

调和釜一般是将多种物质加入釜中进行混合调配,其中加入的液体物质一般密度不一,密度大的沉在下层,密度小的浮于上层,普通调和釜只是在内部进行单一的搅拌,常常会使物料混合不均,影响产品质量;若加长搅拌时间,虽能提高均匀程度,但也增加了时间等成本损耗,影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针对物料密度不同进行多级搅拌的调和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包括外壳体、内壳体、第一叶片、第二叶片、搅拌子篮和控制单元;所述内壳体紧贴所述外壳体内侧设置,且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间布有电热丝;所述外壳体外部顶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下部、内壳体内腔垂直转动设有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自上而下依次固定有螺旋设置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且所述传动轴底部、第二叶片下方位置处固定有篮状的搅拌子篮;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间距小于第一叶片的螺旋间距;所述搅拌子篮内散布多个磁性搅拌子;所述搅拌子篮下部位置处、外壳体中间设有永磁铁板的空腔,空腔内容纳有圆形永磁铁板;所述永磁铁板下部传动连接有减速电机;所述外壳体顶部、电机一侧位置处设有贯穿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后与内壳体内腔相连通的进料口;所述内壳体底部一侧内腔向壳体外延伸形成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与伸出壳体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电热丝、电机、减速电机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管从所述内壳体内向上延伸至顶部并于顶部向所述内壳体内部贯穿形成回流腔;所述回流腔顶部的贯穿处设有单向阀;所述回流腔中部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连接的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片位置处的传动轴上与所述第一叶片相对螺旋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外端固定有球形的过滤网罩。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子篮由聚四氟乙烯纤维交织成一体的网状;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底部为外凸的弧形;所述搅拌子篮底部为弧形,且与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底部弧度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内设有螺旋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搅拌子为圆柱状或橄榄状,且大小尺寸不同;所述磁性搅拌子的外部包裹有聚四氟乙烯包裹层。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搅拌调和釜,设置有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搅拌子篮,针对密度不同的物料进行强度不同的搅拌,使物料混合更加均匀,反应效率更高。

2.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搅拌调和釜,底层密度最大甚至沉底的物料可以通过回流腔回流至装置顶部反复参与搅拌混合,防止物料一直沉于装置底部,最终收集产品时发生混合不完全的情况,保证产品质量。

3.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搅拌调和釜,在对物料进行调和的同时,过滤网罩可以收集物料中的杂质,保证产品的纯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搅拌调和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搅拌调和釜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搅拌调和釜的b-b’剖面示意图

图中:1-电机;2-外壳体;3-进料口;4-螺旋通道;5-内壳体;6-传动轴;7-单向阀;8-回流腔;9-水泵;10-第一叶片;11-过滤网罩;12-固定杆;13-第二叶片;14-搅拌子篮;15-磁性搅拌子;16-永磁铁板;17-出料管;18-出料口;19-减速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包括外壳体2、内壳体5、第一叶片10、第二叶片13、搅拌子篮14和控制单元。内壳体5紧贴外壳体2内侧设置,且外壳体2和内壳体5间布有电热丝。外壳体2外部顶部设有电机1,电机1下部、内壳体5内腔垂直转动设有与电机1传动连接的传动轴6,传动轴6上自上而下依次固定有螺旋设置的第一叶片10和第二叶片13,且传动轴6底部、第二叶片13下方位置处固定有篮状的搅拌子篮14;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间距小于第一叶片的螺旋间距。搅拌子篮14内散布多个磁性搅拌子15。搅拌子篮14下部位置处、外壳体2中间设有永磁铁板16的空腔,空腔内容纳有圆形永磁铁板16,永磁铁板16下部传动连接有减速电机19。外壳体2顶部、电机1一侧位置处设有贯穿所述外壳体2与内壳体5后与内壳体内腔相连通的进料口3。优选的,进料口3内设有螺旋通道4。内壳体5底部一侧内腔向壳体外延伸形成出料管17,出料管17与伸出壳体的出料口18相连通。电热丝、电机1、减速电机19与控制单元控制连接。

优选的,出料管17从内壳体5内向上延伸至顶部并于顶部向内壳体5内部贯穿形成回流腔8,回流腔8顶部的贯穿处设有单向阀7。回流腔8中部设有与控制单元控制连接的水泵9。

优选的,第一叶片10位置处的传动轴6上与第一叶片10相对螺旋设有固定杆12,固定杆12外端固定有球形的过滤网罩11。

优选的,搅拌子篮14由聚四氟乙烯纤维交织成网状.外壳体2与内壳体5底部为外凸的弧形,搅拌子篮14底部为弧形,且与外壳体2与内壳体5底部弧度一致。

基于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搅拌调和釜,在操作过程中,将物料投入入进料口3,物料经螺旋通道4进入内壳体5的内腔。将各种物料添加完毕后,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电机1,使第一叶片10、第二叶片13和搅拌子篮14以传动轴6为中心按一定速率转动,且对于需要加热的物料可同时启动电热丝。当需要对底部的物料加强搅拌时,启动减速电机19,使永磁铁板16旋转,从而带动搅拌子篮14内的磁性搅拌子15以一定速率转动。若添加的物料中,某些物料极易沉底,或需要加快调和的效率,可启动水泵9,将底层物料泵至内壳体5内腔的顶部,实现整体物料的大循环,增大调和速率。

在操作过程中,若调和过程是在某些物料的搅拌中逐步添加另一种物料,可直接将新添加的物料自进料口3缓慢倒入,进料口3内的螺旋通道4可以防止添加物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物料飞溅。调和过程中,若需要查看物料是否调和完毕,可以自出料口18取少量底层物料查看是否调和完毕,若没有达到所需调和标准,可将取出的物料样品从进料口3倒入,继续进行调和,不会造成浪费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2)、内壳体(5)、第一叶片(10)、第二叶片(13)、搅拌子篮(14)和控制单元;所述内壳体(5)紧贴所述外壳体(2)内侧设置,且所述外壳体(2)和内壳体(5)间布有电热丝;所述外壳体(2)外部顶部设有电机(1);所述电机(1)下部、内壳体(5)内腔垂直转动设有与所述电机(1)传动连接的传动轴(6);所述传动轴(6)上自上而下依次固定有螺旋设置的第一叶片(10)和第二叶片(13),且所述传动轴(6)底部、第二叶片(13)下方位置处固定有篮状的搅拌子篮(14);所述第二叶片的螺旋间距小于第一叶片的螺旋间距;所述搅拌子篮(14)内散布多个磁性搅拌子(15);所述搅拌子篮(14)下部位置处、外壳体(2)中间设有永磁铁板(16)的空腔,空腔内容纳有圆形永磁铁板(16);所述永磁铁板(16)下部传动连接有减速电机(19);所述外壳体(2)顶部、电机(1)一侧位置处设有贯穿所述外壳体(2)与内壳体(5)后与内壳体内腔相连通的进料口(3);所述内壳体(5)底部一侧内腔向壳体外延伸形成出料管(17);所述出料管(17)与伸出壳体的出料口(18)相连通;所述电热丝、电机(1)、减速电机(19)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17)从所述内壳体(5)内向上延伸至顶部并于顶部向所述内壳体(5)内部贯穿形成回流腔(8);所述回流腔(8)顶部的贯穿处设有单向阀(7);所述回流腔(8)中部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连接的水泵(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10)位置处的传动轴(6)上与所述第一叶片(10)相对螺旋设有固定杆(12);所述固定杆(12)外端固定有球形的过滤网罩(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子篮(14)由聚四氟乙烯纤维交织成一体的网状;所述外壳体(2)与内壳体(5)底部为外凸的弧形;所述搅拌子篮(14)底部为弧形,且与所述外壳体(2)与内壳体(5)底部弧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3)内设有螺旋通道(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搅拌子(15)为圆柱状或橄榄状,且大小尺寸不同;所述磁性搅拌子(15)的外部包裹有聚四氟乙烯包裹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级搅拌调和釜,包括外壳体、内壳体、第一叶片、第二叶片、搅拌子篮和控制单元。内壳体紧贴外壳体内侧。外壳体外部顶部设有电机,电机下部、内壳体内腔垂直转动设有与电机传动连接的传动轴,传动轴上自上而下依次固定有螺旋设置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且传动轴底部、第二叶片下固定有内部散布磁性搅拌子的搅拌子篮。搅拌子篮下部、外壳体内设有圆形永磁铁板,永磁铁板下部传动连接有减速电机。外壳体顶部、电机一侧位置处设有贯穿外壳体与内壳体的进料口。内壳体底部一侧设有出料口。电热丝、电机、减速电机与控制单元控制连接。本实用新型多级搅拌调和釜,可针对物料密度不同进行多级搅拌,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吴松;付婷;段绕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瑞隆化工(宿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1
技术公布日:2020.05.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