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8762发布日期:2020-07-10 16:12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污水处理的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沉淀池中污水来源包括地面污水和地下污水,不同来源水源其污水处理的过程也不同,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底端连通有底污水进管,且底污水进管上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沉淀池顶端连接有顶污水进管,且顶污水进管上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沉淀池顶端内侧设有溢流罩,且溢流罩底端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安装有出水阀,所述溢流罩下侧设有斜管,且斜管固定于沉淀池内池壁上,所述沉淀池两侧池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导泥板和第二导泥板,且第一导泥板和第二导泥板的底板壁上均设有导泥槽,所述沉淀池底端设有集泥槽,所述沉淀池底端连通有排泥管,且排泥管上安装有排泥阀,所述排泥管位于集泥槽的管段上设有进泥口,沉淀池外侧设有plc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上连通有循环水管,且循环水管远离出水管的一端和沉淀池相连通,所述循环水管上安装有循环水管阀,且出水管上位于循环水管连接端前侧安装有浊度仪。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泥板自左内池壁朝池心呈逐步降低状设置,且第二导泥板自右内池壁朝池心呈逐步降低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导泥槽沿第一导泥板底板壁和第二导泥板底板壁均呈锥齿状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沉淀池内配合设有第一导泥板和第二导泥板,且两个导泥板底板面上均设导泥槽,通过底污水进管进入的污水基本被隔绝于两个导泥板底侧位置,携带泥沙的水流在导泥槽的隔绝导向作用下,使泥沙堆积于集泥槽内,而顶污水进管进入污水水泥分离后,在斜管和两个导泥板导向作用下,保证泥沙沉淀收集于集泥槽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提高了残泥排出的效率,使出水水质得到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中:1沉淀池、2底污水进管、3第一水泵、4顶污水进管、5第二水泵、6集泥槽、7进泥口、8排泥管、9排泥阀、10第一导泥板、11第二导泥板、12导泥槽、13溢流罩、14出水管、15浊度仪、16出水阀、17斜管、18plc控制器、19循环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1,沉淀池1底端连通有底污水进管2,且底污水进管2上安装有第一水泵3,沉淀池1顶端连接有顶污水进管4,且顶污水进管4上安装有第二水泵5,沉淀池1顶端内侧设有溢流罩13,且溢流罩13底端连通有出水管14,出水管14上安装有出水阀16,出水管14上连通有循环水管19,且循环水管19远离出水管14的一端和沉淀池1相连通,循环水管19上安装有循环水管阀,且出水管14上位于循环水管19连接端前侧安装有浊度仪15,浊度仪15、出水阀16,循环水管阀和plc控制器18电性连接,通过plc控制器18控制浊度仪15运作,检测出水管14内水质,水质达标时,plc控制器18控制出水阀16打开,从而合格水源排除,水质不达标时,plc控制器18控制循环水管阀打开,不合格水质重新进入沉淀池1内进行水泥分离。

溢流罩13下侧设有斜管17,且斜管17固定于沉淀池1内池壁上,沉淀池1两侧池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导泥板10和第二导泥板11,且第一导泥板10和第二导泥板11的底板壁上均设有导泥槽12,第一导泥板10自左内池壁朝池心呈逐步降低状设置,且第二导泥板11自右内池壁朝池心呈逐步降低状设置,从顶污水进管4进入沉淀池1内的污水水泥分离后,泥沙会通过斜管17,且在两个导泥板11上板面的导向作用下,泥沙下落收集于集泥槽6内。

导泥槽12沿第一导泥板10底板壁和第二导泥板11底板壁均呈锥齿状设置,从底污水进管2进入的污水中泥沙会随水流上升,在导泥槽12的阻隔作用下,水流又下落,在不断上下流动过程中,污泥会收集于集泥槽6内,导泥槽12呈锥齿状设置增加和水流中泥沙的摩擦,缩短其流动的时长,利于泥沙尽快沉淀于集泥槽6内。

沉淀池1底端设有集泥槽6,沉淀池1底端连通有排泥管8,且排泥管8上安装有排泥阀9,排泥管8位于集泥槽6的管段上设有进泥口7,沉淀池1外侧设有plc控制器18。

工作原理:从顶污水进管4进入沉淀池1内的污水水泥分离后,泥沙会通过斜管17,且在两个导泥板11上板面的导向作用下,泥沙下落收集于集泥槽6内,从底污水进管2进入的污水中泥沙会随水流上升,在导泥槽12的阻隔作用下,水流又下落,在不断上下流动过程中,污泥会收集于集泥槽6内,导泥槽12呈锥齿状设置增加和水流中泥沙的摩擦,缩短其流动的时长,利于泥沙尽快沉淀于集泥槽6内,通过plc控制器18控制浊度仪15运作,检测出水管14内水质,水质达标时,plc控制器18控制出水阀16打开,从而合格水源排除,水质不达标时,plc控制器18控制循环水管阀打开,不合格水质重新进入沉淀池1内进行水泥分离。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底端连通有底污水进管(2),且底污水进管(2)上安装有第一水泵(3),所述沉淀池(1)顶端连接有顶污水进管(4),且顶污水进管(4)上安装有第二水泵(5),所述沉淀池(1)顶端内侧设有溢流罩(13),且溢流罩(13)底端连通有出水管(14),所述出水管(14)上安装有出水阀(16),所述溢流罩(13)下侧设有斜管(17),且斜管(17)固定于沉淀池(1)内池壁上,所述沉淀池(1)两侧池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导泥板(10)和第二导泥板(11),且第一导泥板(10)和第二导泥板(11)的底板壁上均设有导泥槽(12),所述沉淀池(1)底端设有集泥槽(6),所述沉淀池(1)底端连通有排泥管(8),且排泥管(8)上安装有排泥阀(9),所述排泥管(8)位于集泥槽(6)的管段上设有进泥口(7),沉淀池(1)外侧设有plc控制器(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4)上连通有循环水管(19),且循环水管(19)远离出水管(14)的一端和沉淀池(1)相连通,所述循环水管(19)上安装有循环水管阀,且出水管(14)上位于循环水管(19)连接端前侧安装有浊度仪(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泥板(10)自左内池壁朝池心呈逐步降低状设置,且第二导泥板(11)自右内池壁朝池心呈逐步降低状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泥槽(12)沿第一导泥板(10)底板壁和第二导泥板(11)底板壁均呈锥齿状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底端连通有底污水进管,且底污水进管上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沉淀池顶端连接有顶污水进管,且顶污水进管上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沉淀池顶端内侧设有溢流罩,且溢流罩底端连通有出水管。本实用新型在沉淀池内配合设有第一导泥板和第二导泥板,且两个导泥板底板面上均设导泥槽,通过底污水进管进入的污水基本被隔绝于两个导泥板底侧位置,携带泥沙的水流在导泥槽的隔绝导向作用下,使泥沙堆积于集泥槽内,而顶污水进管进入污水水泥分离后,在斜管和两个导泥板导向作用下,保证泥沙沉淀收集于集泥槽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提高了残泥排出的效率,使出水水质得到了保证。

技术研发人员:毛勇先;幸响付;牟联华;卢明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泓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9
技术公布日:2020.07.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