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48337发布日期:2020-09-01 16:3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脱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峻,灰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加大对大气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国家陆续出台节能减排政策,强化了对燃煤电厂、燃煤工业锅炉等重点行业对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并将烟气脱硫列入了治理日程。目前,通常采用湿法脱硫进行烟气的脱硫,由于湿法脱硫技术上具有脱硫效率高、比较成熟、操作经验比较丰富、实用性强等优点,已成为应用最多、最普遍的烟气脱硫技术。湿法脱硫主要是通过脱硫塔喷雾机构向脱硫塔塔体内喷淋雾化脱硫用石灰浆液,使脱硫用石灰浆液雾滴与烟气充分接触而达到除去烟气中so2的目的。

在湿法脱硫,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不仅含有水分,它还溶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同时也造成风机、热交换器及烟道的玷污和严重腐蚀,因此,湿法脱硫工艺上对吸收设备提出除雾的要求,被净化的气体在离开吸收塔之前要除雾。

现有技术中的除雾多数为简单的除雾器,或者管束除雾器,由于烟气流速等原因,导致除雾效果不理想,废气中的大量雾气未被除净,如果不除去携带腐蚀性物质的雾气,则会造成后续处理设备腐蚀,如果将这些雾气直接对外排放,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折流板格栅装置、滤芯式除雾装置、反冲洗装置、丝网除沫器,折流板格栅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底部,折流板格栅装置上部设有滤芯式除雾装置,反冲洗装置安装在滤芯式除雾装置内部,丝网除沫器设置在滤芯式除雾装置上部,气相进口设置在壳体侧面靠底部的位置,气相出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液相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进水管口设置在壳体侧面靠顶部的位置,所述折流板格栅装置包括折板框架、折板、转动机构、旋转支撑轮,折板框架转动连接设置在壳体内壁上的旋转支撑轮,折板设置在折板框架内,折板框架连接外部的转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芯式除雾装置包括骨架,纤维填料及外套筒;所述的骨架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支撑架;下端盖下方安装有降液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软管、冲洗管和喷嘴,进口管口一端通过法兰与软管连接,软管连接冲洗管,喷嘴固定安装在冲洗管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折板框架上的齿条,条与齿轮,齿轮通过固定的驱动电机驱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多级结构式除雾装置,多级捕集、由大到小系统的捕集雾滴,首先是粗除雾,捕集大液滴,并凝并小液滴,之后进入上部精除雾,拦截小液滴,最终通过丝网除沫器,保证出口雾滴≤30mg/nm3。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折流板格栅装置、3滤芯式除雾装置、4反冲洗装置、5丝网除沫器、6进水管口、7气相进口、8气相出口、9液相出口、10骨架、11纤维填料、12外套筒、13上端盖、14下端盖、15支撑架、16降液管、17软管、18冲洗管、19喷嘴、20折板框架、21折板、22转动机构、23旋转支撑轮、24齿条、25齿轮、26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壳体1,折流板格栅装置2、滤芯式除雾装置3、反冲洗装置4、丝网除沫器5,折流板格栅装置2设置在壳体1内底部,折流板格栅装置2上部设有滤芯式除雾装置3,反冲洗装置4安装在滤芯式除雾装置3内部,丝网除沫器5设置在滤芯式除雾装置3上部,气相进口7设置在壳体1侧面靠底部的位置,气相出口8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液相出口9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进水管口6设置在壳体1侧面靠顶部的位置,所述折流板格栅装置2包括折板框架20、折板21、转动机构22、旋转支撑轮23,折板框架20转动连接设置在壳体1内壁上的旋转支撑轮23,折板21设置在折板框架20内,折板框架20连接外部的转动机构22,所述转动机构22包括设置在折板框架20上的齿条24,齿条24与齿轮25,齿轮25通过固定的驱动电机26驱动。

所述滤芯式除雾装置3包括骨架10,纤维填料11及外套筒12;所述的骨架10包括上端盖13,下端盖14和支撑架15;下端盖14下方安装有降液管16。

所述反冲洗装置4包括软管17、冲洗管18和喷嘴19,进水管口6一端通过法兰与软管17连接,软管17连接冲洗管18,喷嘴19固定安装在冲洗管18上。

工作时,首先经气相进口7进入到折流板格栅装置2,折流板格栅装置2转动作业,烟气经过转动的除雾器内部时,在折板转动的作用下,烟气撞击折板的面积加大,进行粗除雾,捕集大液滴,并凝并小液滴,之后进入滤芯式除雾装置3,由外表面进入纤维填料11中,液滴吸附在纤维上,随着气体的流动,液滴逐渐变大,并在滤芯式除雾内芯的内表面脱离纤维填料11,脱离填料的液滴由降液管输送至除雾器下部,通过折流板格栅装置2至除雾器下部,累积到一定量后由液相出口9排出,拦截小液滴,最终通过丝网除沫器,保证出口雾滴≤30mg/nm3。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技术特征:

1.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折流板格栅装置(2)、滤芯式除雾装置(3)、反冲洗装置(4)、丝网除沫器(5),折流板格栅装置(2)设置在壳体(1)内底部,折流板格栅装置(2)上部设有滤芯式除雾装置(3),反冲洗装置(4)安装在滤芯式除雾装置(3)内部,丝网除沫器(5)设置在滤芯式除雾装置(3)上部,气相进口(7)设置在壳体(1)侧面靠底部的位置,气相出口(8)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液相出口(9)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进水管口(6)设置在壳体(1)侧面靠顶部的位置,所述折流板格栅装置(2)包括折板框架(20)、折板(21)、转动机构(22)、旋转支撑轮(23),折板框架(20)转动连接设置在壳体(1)内壁上的旋转支撑轮(23),折板(21)设置在折板框架(20)内,折板框架(20)连接外部的转动机构(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式除雾装置(3)包括骨架(10),纤维填料(11)及外套筒(12);所述的骨架(10)包括上端盖(13),下端盖(14)和支撑架(15);下端盖(14)下方安装有降液管(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装置(4)包括软管(17)、冲洗管(18)和喷嘴(19),进水管口(6)一端通过法兰与软管(17)连接,软管(17)连接冲洗管(18),喷嘴(19)固定安装在冲洗管(18)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2)包括设置在折板框架(20)上的齿条(24),齿条(24)与齿轮(25),齿轮(25)通过固定的驱动电机(26)驱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硫系统组合结构式除雾装置,主要涉及脱硫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折流板格栅装置、滤芯式除雾装置、反冲洗装置、丝网除沫器,折流板格栅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底部,折流板格栅装置上部设有滤芯式除雾装置,反冲洗装置安装在滤芯式除雾装置内部,丝网除沫器设置在滤芯式除雾装置上部,气相进口设置在壳体侧面靠底部的位置,气相出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液相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进水管口设置在壳体侧面靠顶部的位置,所述折流板格栅装置包括折板框架、折板、转动机构、旋转支撑轮,折板框架转动连接设置在壳体内壁上的旋转支撑轮,折板设置在折板框架内,折板框架连接外部的转动机构。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吟;孙卫元;孙云川;王长城;李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海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6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