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板输送涂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7908发布日期:2021-08-03 13:13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板输送涂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板输送涂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寻找代替石油能源的产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中电池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是一个趋势,其在工业生产、生活等方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城市电动公交车已悄然启动。电池通常包括电芯模组,电芯模组是由外壳和多个电芯组装而成。

在电芯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会对外壳中端板进行涂胶,以将端板与电芯粘接固定,现有的端板涂胶作业中,大多是通过人工将堆叠的端板拆垛后进行涂胶,存在端板涂胶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端板输送涂胶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电芯模组的端板涂胶以人工涂胶为主,存在端板涂胶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端板输送涂胶装置,包括:

机座,形成有下料工位和涂胶工位;

输送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座上,所述输送机构用于将端板从所述下料工位输送至所述涂胶工位;

端板下料机构,设置于所述下料工位处,所述端板下料机构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供端板上下堆叠放置,所述端板下料机构用于将所述容纳腔内的端板依次下料至所述输送机构上;

端板涂胶定位机构,所述端板涂胶定位机构用于对所述涂胶工位处的端板进行定位;以及,

涂胶机构,用于对所述涂胶工位处的端板进行涂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端板输送线和搬运机构;

所述端板输送线靠近所述下料工位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方,使得所述容纳腔内的端板能下落至所述端板输送线上;

所述搬运机构对应所述端板输送线靠近所述涂胶工位的一端设置,所述搬运机构用于将所述端板输送线上的端板搬运至所述端板涂胶定位机构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端板输送线沿着输送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

所述第一输送段与所述端板下料机构对接,所述第二输送段沿远离所述第一输送段的方向上为朝上倾斜设置;

所述端板输送线设置有防滑结构,所述防滑结构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输送段上的端板下滑。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端板输送线为带式输送线,所述带式输送线包括输送带;

所述防滑结构包括凸设于所述输送带的外表面的防滑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端板下料机构包括:

固定结构,与所述机座连接;

端板堆叠放置结构,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上,所述端板堆叠放置结构形成有所述容纳腔;以及,

拆垛结构,对应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上,所述拆垛结构用于支撑所述容纳腔内堆叠的端板,并至下而上地将堆叠的端板逐一拆垛下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朝下敞口,所述拆垛结构包括:

两个托举件,水平相对且可水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使得两个所述托举件能相互靠拢,以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并从下方托起堆叠的端板;

两个夹持件,位于两个所述托举件的上方,两个所述夹持件水平相对且可水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使得两个所述夹持件能相互靠拢,以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并从端板在水平向上相对的两侧夹住倒数第二个端板;以及,

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托举件和两个所述夹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端板堆叠放置结构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抵接件并行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件之间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多个所述抵接件中的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结构可水平移动调节,以对应端板调节所述容纳腔的大小;和/或,

每一个所述抵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结构可上下移动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壁凸设有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导向凸起用于与端板抵接,以对所述容纳腔内的端板进行上下堆叠导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所述端板涂胶定位机构包括工装座、第一抵接件、第二抵接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

所述工装座与所述机座连接,所述工装座形成有用于承载端板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上凸设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

所述第一抵接件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第一抵接件与所述第一阻挡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

所述第二抵接件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第二抵接件与所述第二阻挡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

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移动,所述第一驱动件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后,卸掉对端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夹持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先通过端板下料机构对端板拆垛下料至输送机构上,再通过输送机构将端板输送至端板涂胶定位机构处进行定位后,通过涂胶机构对端板进行涂胶,实现了端板的自动拆垛涂胶,从而避免了人工涂胶所存在的涂胶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板输送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端板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端板涂胶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端板涂胶定位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端板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端板输送线的一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端板输送涂胶装置;100:机座;200:端板下料机构;210: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1:容纳腔;212:抵接件;212a:第一抵接件;212b:第二抵接件;213:第一限位部;214:第二限位部;215:导向凸起;220:固定结构;221a:第一立杆;221b:第二立杆;222:横杆;223a:第一纵杆;223b:第二纵杆;224a:第一滑块;224b:第二滑块;224c:第三滑块;230:拆垛结构;231:托举件;232:夹持件;233:驱动件;300: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10:工装座;311:承载面;312:第一工装板;313:第二工装板;314:连接柱;315:滑槽;320:第一抵接件;330:第二抵接件;340:第一驱动件;350:第二驱动件;360:第一阻挡部;370:第二阻挡部;380:滑动座;390:直线导轨;400:端板输送线;410:第一输送段;420:第二输送段;430:第三输送段;440:支撑主体;450:输送带;451:防滑凸起;461:第一滚轴;462:第二滚轴;463:第三滚轴;464:第四滚轴;470:第一张紧轮;480:第二张紧轮;491:端板输送传感器;492:端板搬运传感器;493:阻挡结构;500:搬运机构;510:夹爪;520:夹爪驱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板输送涂胶装置,如图1所示,端板输送涂胶装置1000包括机座100、输送机构、端板下料机构200、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和涂胶机构(未在图中示出)。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机座100形成有下料工位和涂胶工位;输送机构设置于机座100上,输送机构用于将端板从下料工位输送至涂胶工位;端板下料机构200设置于下料工位处,端板下料机构200形成有容纳腔211,容纳腔211用于供端板上下堆叠放置,端板下料机构200用于将容纳腔211内的端板拆垛下料至输送机构上;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设置于涂胶工位处,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用于对涂胶工位处的端板进行定位;涂胶机构设置于涂胶工位处,涂胶机构用于对涂胶工位处的端板进行涂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输送涂胶装置1000先通过端板下料机构200对端板拆垛下料至输送机构上,再通过输送机构将端板输送至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处进行定位后,通过涂胶机构对端板进行涂胶,实现了端板的自动拆垛涂胶,从而避免了人工涂胶所存在的涂胶效率低的问题。

通过端板下料机构200能将容纳腔211内的端板逐一拆垛下料,具体地,如图2所示,端板下料机构200包括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0、固定结构220和拆垛结构230。

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结构220与机座100连接,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0设置于固定结构220上,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0形成有容纳腔211。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0的样式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0包括抵接件212,抵接件212沿上下方向延伸,抵接件212并行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抵接件212之间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容纳腔211。多个抵接件212为沿容纳腔211周向间隔布置,此种容纳腔211的形成方式较为简单。例如,抵接件212设置有四个,四个抵接件212沿纵向和横向呈阵列布置,端板通常为方形板,通过四个抵接件212就能对端板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限位。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抵接件212包括相连的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限位部214;第一限位部213的朝向为纵向,第二限位部214的朝向为横向。四个抵接件212分别对应端板的四个转角处设置,这样四个抵接件212对端板在水平向的限位效果较好。

如图2所示,拆垛结构230对应容纳腔211的底部设置于固定结构220上,拆垛结构230用于支撑容纳腔211内堆叠的端板,并至下而上地将堆叠的端板逐一拆垛下料。在端板下料机构200拆垛下料前,拆垛结构230能支撑起容纳腔211内堆叠的端板,以防止容纳腔211内的端板下落;在端板下料机构200拆垛下料时,拆垛结构230能至下而上地将堆叠的端板逐一拆垛下料。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211的底部朝下敞口,拆垛结构230包括两个托举件231、两个夹持件232以及驱动件233;两个托举件231水平相对且可水平移动地设置于固定结构220,使得两个托举件231能相互靠拢,以伸入容纳腔211内并从下方托起堆叠的端板;两个夹持件232位于两个托举件231的上方,两个夹持件232水平相对且可水平移动地设置于固定结构220,使得两个夹持件232能相互靠拢,以伸入容纳腔211内并从端板在水平向上相对的两侧夹住倒数第二个端板(倒数第二个端板是指从上往下数的倒数第二个端板);驱动件233用于驱动两个托举件231和两个夹持件232,其中,驱动件233可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托举件231水平移动,以让两个托举件231相互靠拢和相互远离;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夹持件232水平移动,以让两个夹持件232相互靠拢和相互远离。初始状态下,两个托举件231是相互靠拢的,且两个夹持件232是相互远离的,这样就能在容纳腔211内且在两个托举件231上堆叠放置端板;在端板下料机构200进行拆垛下料时,第二驱动件先驱动两个夹持件232相互靠拢,以通过两个夹持件232夹住倒数第二个端板,第一驱动件再驱动两个托举件231相互远离,这样最下方的一个端板就会自然下落,实现最下方的一个端板的拆垛下料;然后,第一驱动件先驱动两个托举件231相互靠拢,第二驱动件再驱动两个夹持件232相互远离,这样剩下的端板会下落至两个托举件231上,即可对剩下的端板继续进行拆垛下料。其中,托举件231和夹持件232均是位于相邻两个抵接件212之间,这样托举件231和夹持件232就能从相邻两个抵接件212之间的间隙处伸入容纳腔211内。

两个托举件231和两个夹持件232均可水平移动,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托举件231布置于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0在纵向上的两侧,两个托举件231沿纵向可移动设置;两个夹持件232布置于端板堆叠放置结构210在纵向上的两侧,两个夹持件232沿纵向可移动设置,并且,两个夹持件232分别位于两个托举件231的正上方。如此设置,托举件231和夹持件232的空间布置较为合理。

如上所介绍的,通过多个抵接件212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容纳腔211,容纳腔211的上端形成了上料口,容纳腔211的下端形成了下料口,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抵接件212中的至少部分相对于固定结构220可水平移动调节,以对应端板调节容纳腔211的大小;针对不同尺寸大小的端板,通过水平移动抵接件212能对应调节容纳腔211的大小,增加了端板下料机构200的通用性。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抵接件212相对于固定结构220可上下移动调节,通过上下调节抵接件212,能调节容纳腔211的上料口和下料口的高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抵接件212设置有四个,四个抵接件212沿纵向和横向呈阵列布置;四个抵接件212包括两个第一抵接件212a和两个第二抵接件212b;两个第一抵接件212a在纵向上相对,每一个第一抵接件212a相对于固定结构220可纵向和上下向移动调节;两个第二抵接件212b在纵向上相对,每一个第二抵接件212b相对于固定结构220可纵向、横向和上下向移动调节。通过纵向移动两个第一抵接件212a和两个第二抵接件212b,能调节容纳腔211在纵向上的尺寸;通过横向移动两个第二抵接件212b,能调节容纳腔211在横向上的尺寸;通过上下移动两个第一抵接件212a和两个第二抵接件212b,能调节容纳腔211的上料口和下料口的高度。

进一步,如图2所示,固定结构220与抵接件212之间通过移动调节结构连接,移动调节结构包括第一立杆221a、第二立杆221b、横杆222、第一纵杆223a和第二纵杆223b;第一立杆221a对应两个第一抵接件212a设置有两个,第二立杆221b对应两个第二抵接件212b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立杆221a和两个第二立杆221b位于四个抵接件212的外围;每一个第一立杆221a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调节的第一滑块224a,每一个第二立杆221b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调节的第二滑块224b;横向相对的第一立杆221a和第二立杆221b之间连接有横杆222,横杆2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立杆221a上的第一滑块224a和第二立杆221b上的第二滑块224b,每一个横杆222上设置有可横向移动调节的第三滑块224c;每一个第一抵接件212a与对应的第一立杆221a之间连接有第一纵杆223a,第一纵杆223a远离第一抵接件212a的一端可纵向移动地连接第一立杆221a上的第一滑块224a;每一个第二抵接件212b与相靠近的横杆222之间连接有第二纵杆223b,第二纵杆223b远离第二抵接件212b的一端可纵向移动地连接横杆222上的第三滑块224c。这样抵接件212的移动调节结构的设置方式较为简单,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224a、第二滑块224b和第三滑块224c均设置有自锁结构,在调节好四个抵接件212的位置后,通过自锁结构能实现四个抵接件212的固定。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211的内侧壁凸设有导向凸起215,导向凸起215沿上下方向延伸,导向凸起215用于与端板抵接,以对容纳腔211的端板进行上下堆叠导向。在将端板堆叠放置于容纳腔211内时,导向凸起215能对容纳腔211内的端板起到上下堆叠导向的作用,这样不易出现端板卡在容纳腔211内的情况。其中,导向凸起215的截面可为弧形、梯形、半圆形等形状。

如图2所示,导向凸起215通常会沿容纳腔21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抵接件212具有相互靠近的内侧面,每一个抵接件212的内侧面设置有导向凸起215,这样更不易出现端板卡在容纳腔211内的情况。一个抵接件212可以是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导向凸起215,例如,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抵接件212的第一限位部213和第二限位部214均设置有导向凸起215。

端板下料机构200将端板拆垛下料至输送机构上后,输送机构能将端板输送至涂胶工位,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输送机构包括端板输送线400和搬运机构500;端板输送线400靠近下料工位的一端位于容纳腔211的下方,使得容纳腔211内的端板能下落至端板输送线400上;搬运机构500对应端板输送线400靠近涂胶工位的一端设置,搬运机构500用于将端板输送线400上的端板搬运至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上。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板输送线400靠近涂胶工位设置有端板搬运传感器492和阻挡结构493,阻挡结构493用于阻挡端板继续向前输送,端板搬运传感器492用于检测是否有端板被阻挡结构493所阻挡,若有端板被阻挡结构493所阻挡,则驱动搬运机构500搬运该端板至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上。

在进行人工上料时,端板下料机构200的上料口的离地高度通常为端板输送线400与端板下料机构200的高度之和(例如,端板输送线400为水平输送线,端板输送线400与端板下料机构200的高度之和通常超过2m),使得端板下料机构200的上料口的离地高度过高,从而造成上料不方便的问题,故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板输送线400沿着端板输送线400的输送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输送段410和第二输送段420;第一输送段410与端板下料机构200对接(如图1所示),第二输送段420沿远离第一输送段410的方向上为朝上倾斜设置。端板输送线400通过第一输送段410来与端板下料机构200对接,通过降低第一输送段410的高度(第一输送段410通常为水平布置的输送段,第二输送段420远离第一输送段410的一端的高度为现有的水平输送线的高度,那么第一输送段410的高度要低于现有的水平输送线的高度),这样能有效避免端板下料机构200的上料口的离地高度过高的问题。例如,第一输送段410为朝上设置,容纳腔211的底部形成有朝下的下料口,且端板下料机构200的下料口位于第一输送段410的上方,容纳腔211的顶部形成有朝上的上料口,操作者能自端板下料机构200的上料口处将端板堆叠放置于容纳腔211内,而自端板下料机构200的上料口的离地高度大致等于第一输送段410和端板下料机构200的高度之和,通过降低第一输送段410的高度,就能有效避免端板下料机构200的上料口的离地高度过高的问题。容纳腔211内的端板能自下料口处逐一下料至第一输送段410上,并通过端板输送线400输送至预设工位。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板输送涂胶装置1000还包括端板输送传感器491,端板输送传感器491位于端板下料机构200与第一输送段410之间。通过端板输送传感器491能检测是否有端板下料至第一输送段410上,若检测到有端板下料至第一输送段410上,则驱动端板输送线400;若未检测到有端板下料至第一输送段410上,则不驱动端板输送线400。其中,端板输送线400的样式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如图5所示,端板输送线400通常为带式输送线。

下料至第一输送段410上的端板会经第一输送段410输送至第二输送段420,由于第二输送段420为倾斜设置,为了避免出现第二输送段420上的端板下滑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端板输送线400设置有防滑结构,防滑结构用于防止第二输送段420上的端板下滑。防滑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是跟端板输送线400的样式类型相关的,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板输送线400为带式输送线,带式输送线包括输送带450;防滑结构包括凸设于输送带450的外表面的防滑凸起451,此种防滑结构的设置方式较为简单,其中,防滑凸起451可为点状、条状、波浪形或者锯齿形等形状,例如,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防滑凸起451为沿输送带450的带宽方向延伸的条状设置。

如图5所示,防滑凸起451沿输送带450的周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防滑凸起451的间距被设置为大于端板的边长,以使端板可被限位于相邻两个防滑凸起451之间,这样能有效防止第二输送段420上的端板下滑。优选地,相邻两个防滑凸起451的间距可被设置为比端板的边长大30%~40%。

端板输送线400上的端板依次经过第一输送段410和第二输送段420后,会被输送至预设工位,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板输送线400还形成有第三输送段430,第三输送段430为水平布置的输送段;第二输送段420位于第一输送段410与第三输送段430之间。设置水平的第三输送段430,便于将第三输送段430上的端板输送至预设工位。

如上所介绍的,端板输送线400可为带式输送线,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带式输送线包括支撑主体440、输送带450、防滑凸起461、第二滚轴462、第三滚轴463和第四滚轴464;防滑凸起461、第二滚轴462、第三滚轴463和第四滚轴464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主体440,防滑凸起461、第二滚轴462、第三滚轴463和第四滚轴464沿水平向延伸且为并行设置,防滑凸起461、第二滚轴462、第三滚轴463和第四滚轴464之间通过输送带450传动连接;第三滚轴463位于第二滚轴462的上方,防滑凸起461与第二滚轴462之间形成第一输送段410,第二滚轴462与第三滚轴463之间形成第二输送段420,第三滚轴463与第四滚轴464之间形成第三输送段430。并且,带式输送线还包括与滚轴连接的驱动电机(未在图中示出),例如,如图5所示,驱动电机与第四滚轴464连接。

进一步,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带式输送线还包括第一张紧轮470,第一张紧轮470沿与第二滚轴462的轴向平行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主体440,第一张紧轮470对应第二滚轴462设置于输送带450的上方,第一张紧轮470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张紧轮470用于分别压接输送带450在带宽方向上的两侧部;和/或,带式输送线还包括第二张紧轮480,第二张紧轮480沿与第三滚轴463的轴向平行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主体440,第二张紧轮480对应第三滚轴463设置于输送带450的下方,第二张紧轮480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张紧轮480用于分别压接输送带450在带宽方向上的两侧部。设置张紧轮不但能绷紧输送带450,还能避免输送带450出现中部坍塌的情况。

通过搬运机构500能将端板输送线400上的端板搬运至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上,如图1所示,搬运机构500设置于机座300上,搬运机构500的具体样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搬运机构500包括夹爪510以及夹爪驱动结构520,夹爪510为朝承载面311且可开合设置,夹爪510沿与承载面311平行的方向和沿与承载面311垂直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机座300上;夹爪驱动结构520用于驱动夹爪510移动。例如,承载面311为朝上设置,夹爪510为朝下设置且位于承载面311的上方,夹爪驱动结构520能驱动夹爪510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上下向移动,夹爪510可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开合。其中,夹爪510可为柔性夹爪等。

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能对涂胶工位处的端板进行定位,具体地,如图3所示,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包括工装座310、第一抵接件320、第二抵接件330、第一驱动件340和第二驱动件350。

如图3所示,工装座310形成有用于承载端板的承载面311,承载面311上凸设有第一阻挡部360和第二阻挡部370。承载面311上会形成与端板形状相适配的预设定位区,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能将端板定位于预设定位区内。而第一阻挡部360和第二阻挡部370位于预设定位区外,第一阻挡部360和第二阻挡部370用于对预设定位区内的端板进行抵接定位。其中,第一阻挡部360和第二阻挡部370可以是与工装座310一体成型;第一阻挡部360和第二阻挡部370也可以是设置于承载面311上的单独部件,例如,如图3所示,承载面311上设置有第一基准挡块和第二基准挡块,第一基准挡块和第二基准挡块用于分别形成第一阻挡部360和第二阻挡部370。

如图3所示,第一抵接件320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承载面311上,第一抵接件320与第一阻挡部36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第二抵接件330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承载面311上,第二抵接件330与第二阻挡部370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第一抵接件320和第二抵接件330也位于预设定位区外,当第一抵接件320向第一阻挡部360移动靠拢时,第一抵接件320和第一阻挡部360会分别抵接预设定位区内的端板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以在第一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当第二抵接件330向第二阻挡部370移动靠拢时,第二抵接件330和第二阻挡部370会分别抵接预设定位区内的端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端,以在第二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与承载面311平行的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例如,当端板为方板时,预设定位区为一方形区域,第一方向可以为方形区域的长度方向,第一抵接件320和第一阻挡部360在长度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第二方向可以为方形区域的宽度方向,第二抵接件330和第二阻挡部370在宽度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

如图3和图4,第一驱动件340和第二驱动件350用于分别驱动第一抵接件320和第二抵接件330移动,第一驱动件340被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后,可卸掉对端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夹持力。首先,在将端板放置于承载面311上后,第一驱动件340会先驱动第一抵接件320,通过第一抵接件320推动端板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向第一阻挡部360靠拢,使得端板被夹持于第一抵接件320与第一阻挡部360之间,以实现端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定位;然后,第一驱动件340会卸掉对端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夹持力,即第一抵接件320不再对端板施加压力;再然后,第二驱动件350会驱动第二抵接件330,通过第二抵接件330推动端板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向第二阻挡部370靠拢,由于此时第一抵接件320不再对端板施加压力,故第二抵接件330能较为容易地推动端板,使得端板被夹持于第二抵接件330与第二阻挡部370之间,以实现端板在第二方向上的定位。其中,第一驱动件340可以包括中泄式电磁阀和驱动气缸,驱动气缸连接第一抵接件320,中泄式电磁阀连接驱动气缸,中泄式电磁阀用于控制驱动气缸(驱动气缸可以为圆柱型气缸等),以实现在第一方向上对端板进行夹持定位后,可卸掉对端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夹持力。而第二驱动件350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抵接件330可以为沿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条状设置,第二驱动件350为双联气缸,第二抵接件33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双联气缸的两个活塞杆。

通过第一抵接件320、第二抵接件330、第一阻挡部360和第二阻挡部370四者对端板夹持定位,上述四者中的每一个均可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件320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第一抵接件320可以设置有两个;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360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第一阻挡部360可以设置有两个;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阻挡部370沿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第二阻挡部370可以设置有两个。

第一抵接件320、第二抵接件330、第一驱动件340和第二驱动件350均设置于工装座310上,工装座310的具体样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工装座310包括第一工装板312、第二工装板313和连接柱314;第一工装板312与第二工装板313为板面间隔相对设置,连接柱314连接于第一工装板312与第二工装板313之间,连接柱314沿第一工装板312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工装板312远离第二工装板313的板面为承载面311。此种工装座310的结构样式较为简单。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40设置于第二工装板313靠近第一工装板312的板面上;承载面311上设置有滑槽315,滑槽315沿第一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一工装板312,第一抵接件320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滑槽315处,第一抵接件320沿与第一工装板312的板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抵接件32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均伸出至滑槽315外,第一抵接件320靠近第二工装板313的一端连接第一驱动件340;第二驱动件350设置于承载面311上。将工装座310设置为多层结构,并将第一驱动件340和第二驱动件350分别设置于工装座310的不同层,能使端板涂胶定位机构300的结构变得紧凑。

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面311上并行设置有多个滑槽315,多个第一抵接件320分别设置于多个滑槽315处;第二工装板313靠近第一工装板312的板面上设置有滑动座380,滑动座380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工装板313上,滑动座380连接第一驱动件340和多个第一抵接件320靠近第二工装板313的一端。这样能通过一个第一驱动件340来同步驱动多个第一抵接件320移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工装板313靠近第一工装板312的板面上设置有直线导轨390,直线导轨390沿第一方向布置,滑动座380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直线导轨390上,直线导轨390能对滑动座380起到导向的作用。其中,直线导轨390可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例如,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直线导轨390并行设置有两个。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