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霾吸收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98516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霾吸收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呼吸健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霾吸收液。
【背景技术】
[0002]雾霾污染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天气污染现象,PM2.5又称细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污染的主因。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在空气中能停留很长时间且能被大气环流带到很远的地方。颗粒物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细菌、病毒及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能直接进入人体的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在肺泡内积聚,引起鼻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长期处于雾霾环境中还会诱发肺癌、心血管疾病等。
[0003]目前市场上常见的PM2.5口罩主要是棉质口罩或在棉质口罩中添加活性碳层的过滤口罩,大多采用无纺布-过滤材料-无纺布的三层结构,过滤材料有活性炭层和PTFE层,活性碳层有去除异味的作用,对颗粒的去除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对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臭氧等成分几乎没有作用;且PTFE层结构复杂,透气性较差,不适宜长时间佩戴。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雾霾吸收液,将其应用于PM2.5口罩中,对雾霾的吸收效果好,能有效除去酸性成分和臭氧等有害物质,并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
[000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种雾霾吸收液,包括水和挥发抑制剂,所述的挥发抑制剂包括多元醇和增稠剂。
[0007]该雾霾吸收液中的多元醇的质量含量为5?30%,增稠剂的质量含量为I?10%。
[0008]所述的多元醇为甘油、丙二醇或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9]所述的增稠剂为黄原胶或海藻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0010]本发明所选用的多元醇和增稠剂的种类及含量在人体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添加过少,不能起到抑制水分挥发的作用,添加过多,会对人体有害。
[0011 ]该雾霾吸收液还包括添加剂,所述的添加剂选自碱性物质、还原性物质、植物提取剂、防腐剂或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该雾霾吸收液中碱性物质的质量含量为I?5% ;所述的碱性物质选自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或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3 ]该雾霾吸收液中还原性物质的质量含量为5?I OOOppm。
[0014]所述的还原性物质选自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异维生素C或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或几种。
[0015]所述的植物提取剂为芦荟汁,质量含量为I?5%。本发明的芦荟汁能够起到保湿杀菌的作用。
[0016]该雾霾吸收液的pH值为7?8。
[0017]将该雾霾吸收液应用于PM2.5 口罩,在口罩的滤芯中浸含5?30g该雾霾吸收液,能够阻截颗粒物,并有效去除酸性气体和臭氧等有害成分。雾霾吸收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水具有吸收和吸附的作用,主要用来阻截颗粒物。另外优选在水中加入挥发抑制剂,该抑制剂由多元醇和增稠剂组成,用以抑制水分从滤芯中挥发以及降低水的流动性,延长滤芯的有效作用时间,同时能够降低水的冰点,使得其在较低温度下也可以很好的起到作用。此外雾霾吸收液中还可适当添加碱性物质、还原性物质、植物提取剂、防腐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碱性物质与雾霾中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以此来达到对酸性成分的吸收作用。还原性物质能够破坏雾霾中的臭氧和自由基等,减少其对人体的损害。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19](I)对空气中的PM2.5具有很好的捕集性和吸附性,能够改善人的呼吸质量。
[0020](2)对空气的中的酸性成分、臭氧等有害物质进行去除,以减少污染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0021](3)原料易得,制造成本低,适合大规模推广、生产和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3]实施例1
[0024]一种雾霾吸收液,由水和3wt%碳酸氢钠混匀,并冷却至室温,加入30wt%甘油、6界1:%黄原胶和Iwt %的十二烧基磺酸钠混勾,最后加入100ppm的异维生素C(最终配成的雾霾吸收液中的异维生素C的质量含量为lOOOppm),配制成雾霾吸收液。将该雾霾吸收液应用于PM2.5 口罩,该PM2.5 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设置在口罩本体两侧的束缚带和含有雾霾吸收液的可替换滤芯,可替换滤芯设置在口罩本体之中。口罩本体的形状与面部贴合,由第一本体层和第二本体层缝制而成,第一本体层朝向面部,第一本体层的外部缝制有收纳部,可替换滤芯位于收纳部中。束缚带为挂耳式束缚带,采用具有弹性的材质,第二本体层的外部设有鼻夹。由内到外包括吸液层、防护层和接触层,吸液层含有雾霾吸收液,接触层和防护层上均布有用于透气的孔洞,孔洞的大小及孔洞的间距不做具体要求。中口罩本体的材质选用棉布,吸液层的材质为脱脂棉,防护层的材质为聚酰胺纤维,接触层的材质为水刺无纺布。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使空气中PM2.5降低95%以上,挥发性有机物下降70%以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几乎测不出。
[0025]实施例2
[0026]一种雾霾吸收液,由水和5wt %氢氧化钠混匀,并冷却至室温,再加入30wt %甘油、2wt%海藻酸钠、3wt%+二烷基磺酸钠,最后加入5ppm山梨酸钾(最终配成的雾霾吸收液中的山梨酸钾的质量含量为5ppm),配制成雾霾吸收液。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使空气中PM2.5降低95%以上,挥发性有机物下降80%以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几乎测不出。将该雾霾吸收液应用与PM2.5 口罩,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使空气中PM2.5降低95 %以上,挥发性有机物下降80 %以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几乎测不出。
[0027]实施例3
[0028]一种雾霾吸收液,由水和lwt%碳酸钠混匀,并冷却至室温,再加3(^丨%甘油和9?七%的黄原胶,最后加入5ppm的异维生素C(最终配成的雾霾吸收液中的异维生素C的质量含量为5ppm),配制成雾霾吸收液。将该雾霾吸收液应用于PM2.5 口罩,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使空气中PM2.5降低95%以上,挥发性有机物下降80%以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几乎测不出。
[0029]实施例4
[0030]一种雾霾吸收液,由水和3wt %氢氧化钠混匀,并冷却至室温,再加入5wt %丙二醇、1wt %海藻酸钠、Iwt %十二烷基磺酸钠,最后加入Iwt %的芦荟汁,配制成雾霾吸收液。
[0031]实施例5
[003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还原性物质为维生素A0
[0033]实施例6
[003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还原性物质为维生素C。
[0035]实施例7
[003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还原性物质为维生素
E0
[0037]实施例8
[003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还原性物质为维生素C和异维生素C的混合物。
[0039]实施例9
[00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还原性物质为类胡萝卜素。
[0041 ] 实施例10
[0042]一种雾霾吸收液,由水、30wt %的甘油和Iwt %黄原胶混合制得,制得的雾霾吸收液的PH值为7。
[0043]实施例11
[0044]—种雾霾吸收液,由水、5wt %的甘油和1wt %黄原胶混合制得,制得的雾霾吸收液的PH值为7。
[0045]实施例12
[0046]—种雾霾吸收液,由水和Iwt %氢氧化钠混匀,并冷却至室温,再加入5wt %丙二醇、1wt %海藻酸钠、配制成雾霾吸收液,制得的雾霾吸收液的pH值为8。
【主权项】
1.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和挥发抑制剂,所述的挥发抑制剂包括多元醇和增稠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该雾霾吸收液中的多元醇的质量含量为5?30%,增稠剂的质量含量为I?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元醇选自甘油、丙二醇或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或海藻酸钠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添加剂,所述的添加剂选自碱性物质、还原性物质、植物提取剂、防腐剂或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该雾霾吸收液中碱性物质的质量含量为I?5 % ;所述的碱性物质选自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或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该雾霾吸收液中还原性物质的质量含量为5?lOOOppm。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还原性物质选自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异维生素C或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或几种。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提取剂为芦荟汁,质量含量为I?5%。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霾吸收液,其特征在于,该雾霾吸收液的pH值为7?8。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雾霾吸收液,包括水和挥发抑制剂,所述的挥发抑制剂包括多元醇和增稠剂。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其应用于PM2.5口罩中,对雾霾的吸收效果好,能有效除去酸性成分和臭氧等有害物质,并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
【IPC分类】B01D53/14, B01D53/60, B01D50/00, B01D53/40, B01D53/78, B01D47/00, B01D53/66
【公开号】CN105664670
【申请号】CN201610033589
【发明人】周彬杰, 申哲民, 纪文超, 苏平如, 程治文, 杨博闻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原研究院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