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7910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为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尤指一种可将空气中的臭气与微杂质曝气于水中阻断臭气再回外界空间,该含曝气的水再经过滤装置过滤水中的气体与杂质,形成除臭与过滤空气中微杂质的功效,主要一滤筒,其内缘设数个间隔的环片,并于中间供设置一螺旋形及具有无数气孔的曝气管和一阻板架体,该滤筒上端内部设有一打水扇,形成一气体过滤筒体,又滤筒具有一出水管结合一过滤装置及一水压装置、一入水管接回滤筒,该滤筒内注满水循环,其中,滤筒的曝气管一端串结一气体增压装置、一吸气罩体,而另端结合一气滤筒。
【专利说明】
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为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属于空气过滤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小吃店和餐厅厨房或者工厂的运作,均常会形成有香气或恶臭异味,而一般直接用风扇排出,但以风扇排出香气或恶臭异味,仅可保持工作场所空气的清新,而排出外面的香气或恶臭异味,还是会造成公共场所空气污染。
[0003]因此,前述的缺陷极待改进,故发明人依业界多年的经验不断的思考,如何得以达到完全消除工作场所产生的香气或恶臭异味的功效,经多次的实验终研究出一更优秀的结构。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主要为一滤筒,其内缘设有数个间隔的环片,并于中间设置一螺旋形及具有无数气孔的曝气管和一阻板架体,该滤筒上端内部设有一打水扇;
其中,滤筒具有一出水管结合一过滤装置及一水压装置、一入水管接回滤筒,该滤筒内注满水以供循环,该滤筒的曝气管一端为一引气管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和一吸气罩体,而曝气管另端结合一气滤筒;
所述阻板架体,是一柱体结合了数个间隔设置的阻板;
由吸气罩体吸入的气体,经引气管和气体增压装置增压引入曝气管,再经曝气管各气孔曝气于滤筒内的水中,并融合形成无数的微小气泡,其中,阻板架体与滤筒的各环片可令滤筒内水的循环路径增长以延长曝气时间,且,滤筒上端内部的打水扇不断的打水,以增进曝气与水的融合,经过曝气的水经出水管进入过滤装置过滤异味及微杂物,再经水压装置及入水管回滤筒内不断的循环达到过滤的功效。
[000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主要为一滤筒,其内缘设有数个间隔的环片,并于中间设置一螺旋形及具有无数气孔的曝气管和一阻板架体,该滤筒上端内部设有一打水扇;
其中,滤筒具有一出水管结合一过滤装置及一水压装置、一入水管接回滤筒,该滤筒内注满水以供循环,该滤筒的曝气管一端,为一引气管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和一吸气罩体,而曝气管另端结合一气滤筒;
所述阻板架体,是一柱体结合了数个间隔设置的阻板;
以数个气体过滤筒体藉以串接水管对其滤筒串接,及以串接气管对曝气管相互串接,该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内的曝气管一端,由一引气管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和一吸气罩体,而最后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内的曝气管结合一气滤筒,且,其滤筒具有一出水管结合一过滤装置及一水压装置,一入水管接回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其中,各气体过滤筒体滤筒内注满水以作循环; 由吸气罩体吸入的气体,经引气管和气体增压装置增压引入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曝气管,经串接气管引气入后面的各气体过滤筒体的曝气管,藉各曝气管的各气孔曝气于各滤筒内的水中,并融合形成无数的微小气泡,其中,阻板架体与滤筒的各环片令滤筒内水的循环路径增长以延长曝气时间,且,各滤筒上端内部的打水扇不断的打水,以增进曝气与水的融合,该经过曝气的水经水流串接水管引入各滤筒至最后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并经其出水管进入过滤装置过滤异味及微杂物,再经水压装置及入水管回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内不断的循环达到过滤的功效。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将空气中的异味与微杂质,经由吸气罩体吸入经气体增压装置、引气管入曝气管由各气孔,曝气入滤筒的水中结合,以阻断臭气再回外界空间,该含曝气的水再经过滤装置过滤,形成除臭与过滤空气中微杂质的功效。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发明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简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滤筒局部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阻板架体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图1为本发明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简易示意图,如图所示,主要一滤筒10 (另参照图2),其内缘设有数个间隔的环片101,并于中间设置一螺旋形及具有无数气孔201的曝气管20和一阻板架体30,该滤筒10上端内部设有一打水扇40,即形成一气体过滤筒体
1000
[0009]其中,滤筒10具有一出水管50结合一过滤装置60及一水压装置70、一入水管80接回滤筒10,该滤筒10内注满水供作循环,该滤筒10的曝气管20 —端,一引气管202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90、一吸气罩体91,而曝气管20另端结合一气滤筒92。
[0010]其中,阻板架体30,(参照图3)是一柱体301结合了数个间隔设置的阻板302。
[0011]由吸气罩体91吸入的气体,经引气管202和气体增压装置90增压引入曝气管20,经曝气管20各气孔201曝气于滤筒10内的水中相融合形成无数的微小气泡,其中,阻板架体30与滤筒10的各环片101可令滤筒10内水的循环路径增长以延长曝气时间,且,滤筒10上端内部的打水扇40不断的打水,以增进曝气与水的相融合,经曝气的水经出水管50入过滤装置60过滤异味及微杂物,再经水压装置70及入水管80回滤筒10内不断的循环达到过滤的功效。
[0012]图4为本发明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以数个气体过滤筒体1000通过串接水管51对其滤筒10串接及以串接气管203对曝气管20相互串接,该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1000的滤筒10内的曝气管20 —端,为一引气管202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90、一吸气罩体91,而最后一个气体过滤筒体1000的滤筒10内的曝气管20结合一气滤筒92,又其滤筒10具有一出水管50结合一过滤装置60及一水压装置70、一入水管80接回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1000的滤筒10,其中,各气体过滤筒体1000滤筒10内注满水以作循环。
[0013]由吸气罩体91吸入的气体,经引气管202、气体增压装置90增压引入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1000的曝气管20,经串接气管203引气入后面的各气体过滤筒体1000的曝气管20,借各曝气管20的各气孔201曝气于各滤筒10内的水中相融合形成无数的微小气泡,其中,阻板架体30与滤筒10的各环片101可令滤筒10内水的循环路径增长以延长曝气时间,又,各滤筒10上端内部的打水扇40不断的打水,以增进曝气与水的相融合,该经曝气的水经水流串接水管51引入各滤筒10至最后一个气体过滤筒体1000的滤筒10,并经其出水管50入过滤装置60过滤异味及微杂物,再经水压装置70及入水管80回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1000的滤筒10内不断的循环达到过滤的功效。
[001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为一滤筒,其内缘设有数个间隔的环片,并于中间设置一螺旋形及具有无数气孔的曝气管和一阻板架体,该滤筒上端内部设有一打水扇; 其中,滤筒具有一出水管结合一过滤装置及一水压装置、一入水管接回滤筒,该滤筒内注满水以供循环,该滤筒的曝气管一端为一引气管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和一吸气罩体,而曝气管另端结合一气滤筒; 所述阻板架体,是一柱体结合了数个间隔设置的阻板; 由吸气罩体吸入的气体,经引气管和气体增压装置增压引入曝气管,再经曝气管各气孔曝气于滤筒内的水中,并融合形成无数的微小气泡,其中,阻板架体与滤筒的各环片可令滤筒内水的循环路径增长以延长曝气时间,且,滤筒上端内部的打水扇不断的打水,以增进曝气与水的融合,经过曝气的水经出水管进入过滤装置过滤异味及微杂物,再经水压装置及入水管回滤筒内不断的循环达到过滤的功效。2.一种气体过滤筒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为一滤筒,其内缘设有数个间隔的环片,并于中间设置一螺旋形及具有无数气孔的曝气管和一阻板架体,该滤筒上端内部设有一打水扇; 其中,滤筒具有一出水管结合一过滤装置及一水压装置、一入水管接回滤筒,该滤筒内注满水以供循环,该滤筒的曝气管一端为一引气管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和一吸气罩体,而曝气管另端结合一气滤筒; 所述阻板架体,是一柱体结合了数个间隔设置的阻板; 以数个气体过滤筒体藉以串接水管对其滤筒串接,及以串接气管对曝气管相互串接,该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内的曝气管一端,由一引气管串接一气体增压装置和一吸气罩体,而最后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内的曝气管结合一气滤筒,且,其滤筒具有一出水管结合一过滤装置及一水压装置,一入水管接回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其中,各气体过滤筒体滤筒内注满水以作循环; 由吸气罩体吸入的气体,经引气管和气体增压装置增压引入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曝气管,经串接气管引气入后面的各气体过滤筒体的曝气管,藉各曝气管的各气孔曝气于各滤筒内的水中,并融合形成无数的微小气泡,其中,阻板架体与滤筒的各环片令滤筒内水的循环路径增长以延长曝气时间,且,各滤筒上端内部的打水扇不断的打水,以增进曝气与水的融合,该经过曝气的水经水流串接水管引入各滤筒至最后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并经其出水管进入过滤装置过滤异味及微杂物,再经水压装置及入水管回第一个气体过滤筒体的滤筒内不断的循环达到过滤的功效。
【文档编号】B01D53/00GK105833625SQ201510017773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4日
【发明人】李俊德
【申请人】李俊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