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98908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纯水机领域,尤其是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所述的余水通路,包括,余水出通路、源水进通路、纯水通路、自清洗通路、双斜面凸块、快速驳接头及快速驳接盖;所述的快速驳接盖上部的后侧及左、右侧,分设有余水比配器及安装于通路管中的单向阀;所述的单向阀,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左、右两侧的双斜面凸块;当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连接并锁紧时,单向阀的阀芯杆在双斜面凸块的挤压下,作前移运动,单向阀开启,过滤器处工作状态;当用户更换滤芯或产品检测时,解除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锁紧,单向阀的阀杆复位,源水进、余水出通路均被闭路,使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为用户及企业产品装配、检测提供方便。
【专利说明】
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家用净水器的领域,尤其是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
【背景技术】
[0002]净水器在日常使用中,清洗及更换滤芯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拆卸滤芯的作业却是一种专业的操作,而拆卸作业又必须在止水情况下才能实施。所以,发明一种在实施清洗及更换滤芯操作时,能自动止水的过滤器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专利:20132017242.1,专利名称:净水过滤器的单向阀及净水过滤器,公开了纵横结构、多层设置水通路止水措施的技术。但是,该发明虽解决了更换拆卸滤芯作业时的止水问题,然而,该技术方案结构复杂、用料又多,故制造成本偏高;此外,还存在与现行RO膜过滤器同样的缺陷,处理后的余水,采用不科学的短路式的输出模式;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向社会开一种单层设置进水及止水机构、水路安排科学合理、布局紧凑、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密封可靠的RO膜三通路过滤器,为企业生产及用户生活带来方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属于纯水机领域,尤其是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所述的余水通路,包括,余水出通路、源水进通路、纯水通路、自清洗通路、双斜面凸块、快速驳接头及快速驳接盖;所述的快速驳接盖上部的后侧及左、右侧,分设有余水比配器及安装于通路管中的单向阀;所述的单向阀,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左、右两侧的双斜面凸块;当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连接并锁紧时,单向阀的阀芯杆在双斜面凸块的挤压下,作前移运动,单向阀开启,过滤器处工作状态;当用户更换滤芯或产品检测时,解除快速驳接头与快速驳接盖锁紧,单向阀的阀杆复位,源水进、余水出通路均被闭路,使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为用户及企业产品装配、检测提供方便。
[0004]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05]节省应用成本。常规的纯水机,由于用户较难没定清洗机制,连续工作一二月后的滤芯表面,会出现一层厚厚的过滤污物,不但影响过滤的效力,还会使纯水机产生大量的细菌及污垢,所以,定期更换滤芯是常规纯水机维持日常运营的唯一出路,从而增大了纯水机用户的使用成本;应用本发明自清洗技术后的纯水机,对滤芯可采取定时的自动清洗,可随时保持滤芯的卫生要求及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节省了用户的运营成本。
[0006]更换滤芯快捷方便。本发明采用止水式更换滤芯的技术方案,使企业的生产装配及用户自行更换滤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0007]体积小巧、结构紧凑、密封可靠。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结构紧凑,既节省空间又增强了运作的可靠性。
[0008]合理利用水资源。常规的纯水机,采用二路出水的过滤机制,对日常的运作的纯水机无疑会带来不方便。采用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增加余水处理的通路后,摆脱了“二路出水”的困惑。
[0009]本发明的技术方是这样实现的。
[0010]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包括,接口卡抓(I)、快速驳接盖(2)、接口密封圈(3)、余水出单向阀(4)、快速驳接头(5)、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8 )、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源水进单向阀(17 )、源水进通路入口( 20 )、源水通路A
(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 )、RO滤芯(31)、余水导流软管(37 )、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
(25)、余水比配器出管(40)、双斜面凸块(43)、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及余水出接口(46);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余水出通路(29)的出口,设于快速驳接盖(2)的一侧,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
(42);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采用余水导流软管(37)引流;位于过滤器右下方的余水导流软管(37)的管口即是余水出通路(29)的进入口;所述的余水,径由余水出通路A(S)转折,与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出管(40)相连接;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位于快速驳接盖
(2)后侧的过滤器座(42)上;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0)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经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的余水,通过余水出单向阀(4)从余水出接口
(46)输出,进入下道工艺流程的余水压力罐中;所述的余水出单向阀(4)启闭,受控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余水出单向阀(4)中的单向阀阀芯杆(19 ),作前移的运动,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余水出通路(29 )进入工作状态;;当需拆卸快速驳接头(5)时,只要旋转快速驳接头(5),就可解除锁紧连接,单向阀阀芯杆(19)复位,余水出通路(29)被闭路,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
[0011]所述的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包括,纯水通路(25)及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
[0012]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的“源水”,是指上一水处理工艺所得初滤水。
[0013]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包括,快速驳接盖(2)、快速驳接头(5)、源水进通路入口(20 )、源水进单向阀(17 )及源水通路A( 21)。
[0014]所述的“源水”,经高压栗加压,从快速驳接盖(2)—侧的源水进通路入口(20)由高压栗注入,径由:开启的源水进单向阀(17)中的阀底过水孔(12)、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滤芯上定位圈(23)之间的源水通路A( 21),进入环绕RO滤芯四周的源水进通路(28),在高压状态下经RO滤芯过滤获得纯水。
[0015]所述的纯水通路(25),包括,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纯水导柱定位柱(35)及比配器座(42)。
[0016]所述的纯水,由位于RO滤芯中心的、安装于纯水导柱定位柱(35)上的纯水导柱
(26)导流。
[0017]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柱壁上遍布有导柱透水孔(27)。
[0018]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上口,与比配器座(42)相连接;所述的纯水,通过纯水通路
(25)贮存于纯水罐中。
[0019]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包括,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出单向阀(4)及余水出接口(46)。
[0020]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0021 ]所述的余水,由位于滤芯右侧下方的余水出通路软管(38)的管口进入,径由,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出通路A(8)、余水比配器入管(44)、余水比配器(41)、余水比配器出管(40),并由位于快速驳接头(5)后侧的快速驳接盖(2)上的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0)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余水处理的下一工艺流程。
[0022]所述的自清洗通路(36),包括,滤筒底扣盖(32)、滤芯下定位圈(33)、辐射式导流条(34)及自清洗通路(36)。
[0023]所述的辐射式导流条(34),位于滤筒底扣盖(32)与滤芯下定位圈(33)之间,当RO滤芯过滤器实施自清洗作业时,自清洗作业的水流由滤芯的四周汇流于器底后经由辐射式导流条(34),导向器底中心的自清洗通路(36)排出。
[0024]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上部,设置有与快速驳接盖(2)实现互相锁连的、对称的双斜面凸块(43)。
[0025]所述的双斜面凸块(43)下方与阀芯杆(19)对准的的位置上,设置有对称式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0026]上述的双斜面凸块(43)、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外形,均为呈斜面结构的、前端凸出于本体圆周的斜块;所述的斜块具有使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相紧锁的作用。
[0027]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内侧,对应于双斜面凸块(4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位置上,设有推进式的、分层的、推进式的、实现锁合连接的竖槽及斜横槽,以实现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的锁紧连接。
[0028]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的内、外沿与滤芯及滤筒的结合部,设置有分层结构的滤芯上定位圈(23)及滤筒上扣盖(24)。
[0029]所述的分层设置的滤芯上定位圈(23)与滤筒上扣盖(24)层间,设有源水通路A(21)及余水出通路A(8)。
[0030]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及两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及安装接口卡抓(1)、源水进单向阀(17)和余水出单向阀(4)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及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
[0031]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是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相同部件,现按照源水进单向阀(17)为例,对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结构特征及与相关部件的位置关联描述如下。
[0032]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包括,接口卡抓(I)、快速驳接盖(2 )、快速驳接头(5 )、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 8)、阀架(11)、阀底过水孔(12)、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阀芯杆定位孔(14)、阀簧座(15)、阀芯杆复位簧(16)、阀芯挡(18)、阀芯杆(19),源水通路A(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源水进通路(28)、自清洗通路(36)、余水出通路软管(38)、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25)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余水出接口(46 )及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 )。
[0033]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安装在前端设有接口卡抓(I)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
(47)中。
[0034]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 ),由阀架(11)、阀芯杆复位簧(16 )及阀芯杆(19 )组装而成。
[0035]所述的阀芯杆(19),呈“箭杆状”,所述的阀芯杆(19)的杆尾,穿过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与阀芯杆(19)的直径等同的阀芯杆定位孔(14);
所述的阀芯杆(19)的中下位上,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阀簧座(15)。
[0036]所述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周环,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阀底过水孔(12)。
[0037]所述的阀底过水孔(12)与源水通路A( 21)相通,源水经由源水通路A(21),进入RO滤芯(31)内的源水进通路(28 )中。
[0038]所述的阀架(11)呈中空圆柱体,阀架(11)的前端,设有与阀芯杆(19)的“箭头”互配的阀芯挡(18),阀芯挡(18)的中心,设有小于阀芯杆(19)“箭头”直径的过水孔。
[0039]所述的过水孔的背面,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安装槽,阀芯杆复位簧(16)的一端,着力于过水孔背面的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定位安装槽中,阀芯杆复位簧(16)的另一端,定位并安装于阀芯杆(19)中下部的阀簧座(15)上。
[0040]所述的阀芯杆(19)复位及定位,受控于阀芯杆复位簧(16)及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双重定位及给力。
[0041]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开启,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5)两侧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0042]进一步,当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实施锁紧连接时,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阀芯杆(19)在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下,作前移运动,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 )开路,过滤器进入工作状态。
[0043]再进一步,当用户更换滤芯、装配产品或检测产品时,解除滤芯与头盖锁紧,在阀芯杆复位簧(16)的弹力作用下,阀芯杆(19)复位,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闭路断流,使更换滤芯作业在止水的状态下操作,为用户更换滤芯及产品装配和检测提供方便。
[0044]所述的接口密封圈(3),位于接口卡抓(I)与接口密封圈挡之间;所述的快速驳接头上密封圈(6)及快速驳接头下密封圈(10),分别设置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和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的上、下方;所述的滤筒上密封圈(9)滤筒下密封圈(22),分别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快速驳接盖(2)结合部的上、下方;所述的底扣盖密封圈(39),位于RO滤芯(31)与滤筒底扣盖(32)的结合部。
【附图说明】
[0045]附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6]附图2为本发明局部细节放大示意图。
[0047]附图3为本发明头盖结构俯视示意图。
[0048]图1、图2、图3统一的标记名称为:接口卡抓(I)、快速驳接盖(2)、接口密封圈(3)、余水出单向阀(4)、快速驳接头(5)、快速驳接头上密封圈(6)、右双斜面阀芯尾杆驱动凸块(7 )、余水出通路A (8 )、滤筒上密封圈(9 )、快速驳接头下密封圈(1 )、阀架(11)、阀底过水孔(12)、左双斜面阀芯尾杆驱动凸块(13 )、阀芯尾杆定位孔(14 )、阀簧座(15 )、阀芯尾杆复位簧(16)、源水进单向阀(17)、阀芯挡(18)、阀芯尾杆(19)、源水进通路入口(20)、源水通路A
(21)、滤筒下密封圈(22)、滤芯上定位圈(23)、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滤筒(30)、R0滤芯(31)、滤筒底扣盖(32)、滤芯下定位圈(33)、辐射式导流条(34)、纯水导柱定位柱(35)、自清洗通路(36)、自清洗通路接口(37)、余水出通路软管(38)、底扣盖密封圈(39)、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比配器座(42)、双斜面凸块(43)、余水比配器入管(44)、余水单向阀安装管
(45)、余水出接口(46)、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0050]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
[0051]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的出口,设于快速驳接盖(2)的一侧。
[0052]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
[0053]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采用余水导流软管(37)引流;位于过滤器右下方的余水导流软管(37)的管口即是余水出通路(29)的进入口。
[0054]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径由余水出通路A(S)转折,与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入管(44)相连接。
[0055]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位于快速驳接盖(2)后侧的过滤器座
(42)上;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4)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经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的余水,通过余水出单向阀(4)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下道工艺流程的余水压力罐中。
[0056]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单向阀(4)启闭,受控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
(7),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余水出单向阀(4)中的单向阀阀芯杆(19),作前移的运动,余水出单向阀(4 )开启,余水出通路(29 )进入工作状态。
[0057]如图1、图2所示,进一步,当需拆卸快速驳接头(5)时,只要旋转快速驳接头(5),就可解除锁紧连接,单向阀阀芯杆(19)复位,余水出通路(29)被闭路,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
[0058]如图1、图2所示,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包括,纯水通路(25)及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
[0059]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的“源水”,是指上一水处理工艺所得初滤水。
[0060]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包括,快速驳接盖(2)、快速驳接头(5)、源水进通路入口( 20)、源水进单向阀(17)及源水通路A( 21)。
[0061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经高压栗加压,从快速驳接盖(2)—侧的源水进通路入口(20)由高压栗注入,径由:开启的源水进单向阀(17)中的阀底过水孔(12)、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滤芯上定位圈(23)之间的源水通路A(21),进入环绕RO滤芯四周的源水进通路(28),在高压状态下经RO滤芯过滤获得纯水。
[0062]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通路(25 ),包括,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纯水导柱定位柱(35)及比配器座(42)。
[0063]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由位于RO滤芯中心的、安装于纯水导柱定位柱(35)上的纯水导柱(26)导流。
[0064]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柱壁上遍布有导柱透水孔(27)。
[0065]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上口,与比配器座(42)相连接;所述的纯水,通过纯水通路(2 5 )贮存于纯水罐中。
[0066]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包括,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出单向阀(4)及余水出接口(46)。
[0067]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
[0068]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余水,由位于滤芯右侧下方的余水出通路软管(38)的管口进入,径由,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出通路A(S)、余水比配器入管(44)、余水比配器
(41)、余水比配器出管(40),并由位于快速驳接头(5)后侧的快速驳接盖(2)上的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0)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余水处理的下一工艺流程。
[0069]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自清洗通路(36),包括,滤筒底扣盖(32)、滤芯下定位圈(33),辐射式导流条(34 )及自清洗通路(36 )。
[0070]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辐射式导流条(34),位于滤筒底扣盖(32)与滤芯下定位圈
(33)之间,当RO滤芯过滤器实施自清洗作业时,自清洗作业的水流由滤芯的四周汇流于器底后经由辐射式导流条(34),导向器底中心的自清洗通路(36)排出。
[0071]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上部,设置有与快速驳接盖(2)实现互相锁连的、对称的双斜面凸块(43 )。
[0072]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双斜面凸块(43)下方与阀芯杆(19)对准的的位置上,设置有对称式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0073]如图1、图2所示,上述的双斜面凸块(43)、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外形,均为呈斜面结构的、前端凸出于本体圆周的斜块;所述的斜块具有使快速驳接头(5 )与快速驳接盖(2 )相紧锁的作用。
[0074]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内侧,对应于双斜面凸块(4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位置上,设有推进式的、分层的、推进式的、实现锁合连接的竖槽及斜横槽,以实现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的锁紧连接。
[0075]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的内、外沿与滤芯及滤筒的结合部,设置有分层结构的滤芯上定位圈(23)及滤筒上扣盖(24)。
[0076]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分层设置的滤芯上定位圈(23)与滤筒上扣盖(24)层间,设有源水通路A (21)及余水出通路A (8 )。
[0077]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及两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及安装接口卡抓(1)、源水进单向阀(17)和余水出单向阀(4)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 )及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 )。
[0078]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是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相同部件,现按照源水进单向阀(17)为例,对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结构特征及与相关部件的位置关联描述如下。
[0079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 ),包括,接口卡抓(I)、快速驳接盖(2 )、快速驳接头(5)、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8)、阀架(11)、阀底过水孔(12)、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阀芯杆定位孔(14)、阀簧座(15 )、阀芯杆复位簧(16 )、阀芯挡(18)、阀芯杆(19)、源水通路A(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源水进通路
(28)、自清洗通路(36)、余水出通路软管(38)、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25)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余水出接口(46)及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
[0080]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安装在前端设有接口卡抓(I)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中。
[0081 ]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 ),由阀架(11)、阀芯杆复位簧(16 )及阀芯杆(19)组装而成。
[0082]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芯杆(19),呈“箭杆状”,所述的阀芯杆(19)的杆尾,穿过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与阀芯杆(19)的直径等同的阀芯杆定位孔(14);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芯杆(19)的中下位上,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阀簧座(15)。
[0083]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周环,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阀底过水孔(12)。
[0084]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底过水孔(12 )与源水通路A( 21)相通,源水经由源水通路A( 21),进入RO滤芯(31)内的源水进通路(28)中。
[0085]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架(11)呈中空圆柱体,阀架(11)的前端,设有与阀芯杆
(19)的“箭头”互配的阀芯挡(18),阀芯挡(18)的中心,设有小于阀芯杆(19)“箭头”直径的过水孔。
[0086]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过水孔的背面,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安装槽,阀芯杆复位簧(16)的一端,着力于过水孔背面的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定位安装槽中,阀芯杆复位簧(16)的另一端,定位并安装于阀芯杆(19)中下部的阀簧座(15)上。
[0087]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阀芯杆(19)复位及定位,受控于阀芯杆复位簧(16)及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双重定位及给力。
[0088]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开启,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5)两侧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0089]如图1、图2所示,进一步,当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实施锁紧连接时,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阀芯杆(19)在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下,作前移运动,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开路,过滤器进入工作状态。
[0090]如图1、图2所示,再进一步,当用户更换滤芯、装配产品或检测产品时,解除滤芯与头盖锁紧,在阀芯杆复位簧(16)的弹力作用下,阀芯杆(19)复位,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闭路断流,使更换滤芯作业在止水的状态下操作,为用户更换滤芯及产品装配和检测提供方便。
[0091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接口密封圈(3 ),位于接口卡抓(I)与接口密封圈挡之间;所述的快速驳接头上密封圈(6)及快速驳接头下密封圈(10),分别设置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和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的上、下方;所述的滤筒上密封圈(9)滤筒下密封圈(22),分别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快速驳接盖(2)结合部的上、下方;所述的底扣盖密封圈(39),位于RO滤芯(31)与滤筒底扣盖(32)的结合部。
【主权项】
1.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包括,接口卡抓(I)、快速驳接盖(2)、接口密封圈(3)、余水出单向阀(4)、快速驳接头(5)、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余水出通路A(8 )、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源水进单向阀(17 )、源水进通路入口( 20 )、源水通路A(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源水进通路(28)、余水出通路(29 )、RO滤芯(31)、余水导流软管(37 )、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25)、余水比配器出管(40)、双斜面凸块(43)、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及余水出接口(4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余水出通路(29)的出口,设于快速驳接盖(2)的一侧,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采用余水导流软管(37)引流;位于过滤器右下方的余水导流软管(37)的管口即是余水出通路(29)的进入口;所述的余水,径由余水出通路A(8)转折,与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出管(40)相连接;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位于快速驳接盖(2)后侧的过滤器座(42)上;所述的余水比配器(41),通过余水比配器出管(40)与余水出单向阀(4)相连接;经余水比配器(41)配流后的余水,通过余水出单向阀(4)从余水出接口(46)输出,进入下道工艺流程的余水压力罐中;所述的余水出单向阀(4)启闭,受控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余水出单向阀(4)中的单向阀阀芯杆(19),作前移的运动,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余水出通路(29)进入工作状态;;当需拆卸快速驳接头(5)时,只要旋转快速驳接头(5),就可解除锁紧连接,单向阀阀芯杆(19)复位,余水出通路(29)被闭路,滤芯更换操作在止水情况下作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通路RO膜过滤器的“三通路”,包括,源水进通路(28)、纯水通路(25)及余水出通路(29);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的“源水”,是指上一水处理工艺所得初滤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源水进通路(28),包括,快速驳接盖(2)、快速驳接头(5)、源水进通路入口( 20 )、源水进单向阀(17)及源水通路A(21);所述的“源水”,经高压栗加压,从快速驳接盖(2)—侧的源水进通路入口(20)由高压栗注入,径由:开启的源水进单向阀(17)中的阀底过水孔(12)、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滤芯上定位圈(23)之间的源水通路A(21),进入环绕RO滤芯四周的源水进通路(28),在高压状态下经RO滤芯过滤获得纯水;所述的纯水通路(25),包括,纯水导柱(26)、导柱透水孔(27)、纯水导柱定位柱(35)及比配器座(42);所述的纯水,由位于RO滤芯中心的、安装于纯水导柱定位柱(35)上的纯水导柱(26)导流;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柱壁上遍布有导柱透水孔(27);所述的纯水导柱(26)的上口,与比配器座(42)相连接;所述的纯水,通过纯水通路(25 )贮存于纯水罐中;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 ),是释放经纯化处理后余水的通道,所述的余水出通路(29),包括,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比配器出管(40)、余水比配器(41)、余水出单向阀(4)及余水出接口(46);所述的余水,由位于滤芯右侧下方的余水出通路软管(38)的管口进入,径由,余水出通路软管(38)、余水出通路A(S)、余水比配器入管(44)、余水比配器(41)、余水比配器出管(40)进入余水处理的下一工艺流程;所述的自清洗通路(36),包括,滤筒底扣盖(32)、滤芯下定位圈(33)、辐射式导流条(34)及自清洗通路(36);所述的辐射式导流条(34),位于滤筒底扣盖(32)与滤芯下定位圈(33)之间,当RO滤芯过滤器实施自清洗作业时,自清洗作业的水流由滤芯的四周汇流于器底后经由辐射式导流条(34),导向器底中心的自清洗通路(36 )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其特征在于,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是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相同部件,现按照源水进单向阀(17)为例,对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结构特征及与相关部件的位置关联描述如下;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包括,接口卡抓(I)、快速驳接盖(2 )、快速驳接头(5 )、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 )、余水出通路A( 8 )、阀架(11)、阀底过水孔(12 )、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 )、阀芯杆定位孔(14)、阀簧座(15)、阀芯杆复位簧(16)、阀芯挡(18)、阀芯杆(19)、源水通路A(21)、滤筒上扣盖(24)、纯水通路(25)、源水进通路(28)、自清洗通路(36)、余水出通路软管(38)、比配器座(42)、纯水通路(25)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余水出接口(46)及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安装在前端设有接口卡抓(I)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中;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由阀架(11)、阀芯杆复位簧(16)及阀芯杆(19)组装而成;所述的阀芯杆(19),呈“箭杆状”;所述的阀芯杆(19)的中下位上,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 )的阀簧座(15);所述的阀芯杆(19)的杆尾,穿过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与阀芯杆(19)的直径等同的阀芯杆定位孔(14);所述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周环,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阀底过水孔(12);所述的阀底过水孔(12)与源水通路A( 21)相通,源水经由源水通路A( 21),进入RO滤芯(31)内的源水进通路(28)中;所述的阀架(11)呈中空圆柱体,阀架(11)的前端,设有与阀芯杆(19)的“箭头”互配的阀芯挡(18),阀芯挡(18)的中心,设有小于阀芯杆(19)“箭头”直径的过水孔,过水孔的背面,设有定位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安装槽,阀芯杆复位簧(16)的一端,着力于过水孔背面的阀芯杆复位簧(16)的定位安装槽中,阀芯杆复位簧(16)的另一端,定位并安装于阀芯杆(19)中下部的阀簧座(15)上;所述的阀芯杆(19)复位及定位,受控于阀芯杆复位簧(16)及位于阀架(11)底部中心的阀芯杆定位孔(14)的双重定位及给力;所述的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开启,受控于位于快速驳接头(5)两侧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当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实施锁紧连接时,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的阀芯杆(19)在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挤压下,作前移运动,源水进单向阀(17)及余水出单向阀(4)开启,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开路,过滤器进入工作状态;当用户更换滤芯、装配产品或检测产品时,解除滤芯与头盖锁紧,在阀芯杆复位簧(16)的弹力作用下,阀芯杆(19)复位,源水进通路(28)及余水出通路(29),闭路断流,使更换滤芯作业在止水的状态下操作,为用户更换滤芯及产品装配和检测提供方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上部,设置有与快速驳接盖(2)实现互相锁连的、对称的双斜面凸块(43);所述的双斜面凸块(43)下方与阀芯杆(19)对准的的位置上,设置有对称式的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所述的双斜面凸块(43)、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及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外形,均为呈斜面结构的、前端凸出于本体圆周的斜块;所述的斜块具有使快速驳接头(5)与快速驳接盖(2)相紧锁的作用;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内侧,对应于双斜面凸块(43)及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位置上,设有推进式的、分层的、推进式的、实现锁合连接的竖槽及斜横槽,以实现快速驳接头(5 )与快速驳接盖(2 )的锁紧连接;所述的快速驳接头(5 )的内、外沿与滤芯及滤筒的结合部,设置有分层结构的滤芯上定位圈(23)及滤筒上扣盖(24);所述的分层设置的滤芯上定位圈(23)与滤筒上扣盖(24)层间,设有源水通路A(21)及余水出通路A(8);所述的快速驳接盖(2)的后侧及两侧,设有安装余水比配器(41)的余水比配器卡座(42)及安装接口卡抓(I)、源水进单向阀(17)和余水出单向阀(4)的源水单向阀安装管(47)及余水单向阀安装管(4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驳接三通路RO膜过滤器余水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口密封圈(3),位于接口卡抓(I)与接口密封圈挡之间;所述的快速驳接头上密封圈(6)及快速驳接头下密封圈(10),分别设置于右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7)和左双斜面阀芯杆驱动凸块(13)的上、下方;所述的滤筒上密封圈(9)滤筒下密封圈(22),分别位于滤筒上扣盖(24)与快速驳接盖(2)结合部的上、下方;所述的底扣盖密封圈(39 ),位于RO滤芯(31)与滤筒底扣盖(32)的结合部。
【文档编号】C02F1/44GK105854607SQ20161025015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1日
【发明人】李万红, 何水兵
【申请人】李万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