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56672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体积液体进样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涉及从大体积液体样品中富集痕量化合物的技术方法有圆盘固相萃取膜技术,SPE小柱萃取技术,以及在线大体积SPE固相萃取技术等,但是这些技术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圆盘固相萃取膜技术主要是采用膜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富集分离,目前使用的膜片主要是CS和C18两种膜片,面对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化合物仅采用CS和C18两种膜片进行分离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采用SPE小柱萃取技术,由于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与之配套的大体积进样系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只能依靠手动进行,在大量样品处理过程中手动大体积进样是一个十分耗时且浪费人力的过程。而在线大体积SPE固相萃取技术由于对仪器设备依赖性高,而且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很多实验室还未配备此类设备,同时,由于在线固相萃取系统的管路是固定的,在处理不同的样品时,存在交叉污染的情况,因此就需要大量的溶剂对较易吸附在管路系统中的化合物进行冲洗,需要耗费大量的溶剂。因此,就目前的技术来说,还是SPE小柱种类丰富能满足实际测定分析工作中对不同物化性质的化合物进行有效分离富集的目的,而且其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一般实验室都有的SPE固相萃取装置就能满足实验需要。而在大体积进样方面需要新的仪器装置与之配套使用,以把测定分析人员从繁琐的进样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实验效率。在大体积液体进样技术方面,有使用机械泵将液体从样品瓶中泵出进入SPE小柱进行富集分离的,但是这种技术需要电源提供动力驱动,而且在处理不同的样品时存在交叉污染的情况,不能很好是满足对痕量化合物富集分离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无法达到普遍使用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大体积液体样品进样过程中需要繁琐的人工加样过程以及需要动力驱动且易导致交叉污染的情况的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贯通的V型接头、流路控制器、液体管路、液体收集管、液体过滤器以及SPE小柱;所述V型接头包括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与液体管路之间分别设置有流路控制器,所述流路控制器用于控制从V型接头进入液体管路系统的两个流路系统的流止。
[0006]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接口与流路控制器之间和/或第二接口与流路控制器之间的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相贯通,另一端上设置有空气过滤头。
[0007]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上的穿刺头。
[0008]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穿刺头是硬质塑料穿刺头。
[0009]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套装在穿刺头外部的保护套。
[0010]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液体收集管与液体过滤器之间的流量调节器。
[0011]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液体过滤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排气孔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筛板;所述筛板上设置有滤膜;所述液体收集管依次通过滤膜以及筛板与SPE小柱相贯通。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巧妙地利用了重力作用的原理,无需额外的动力驱动,样品就能从样品瓶中顺液体管路流至SPE小柱中,同时管路系统中的流量调节器可以方便地控制流速,而且整个管路系统可以做到一次性使用,避免不同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同时管路上端设置的V型接头,能将两个或多个样品瓶中的液体方便快捷地导入SPE小柱中,能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处理不同体积的样品,实际可操作性强。省去了传统大体积液体样品过SPE小柱需要人工频繁加样的繁琐过程,也克服了传统的机械泵需要动力供能及对样品的污染的缺点,具有结构简单、零能耗以及零污染的优点,能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体积样品及各种流速需要下的SPE固相萃取操作。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液体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
[0017]31-穿刺头;32_保护套;33_空气过滤器;34_空气过滤头;35_流路控制器;36-液体管路;37_液体收集管;38_流量调节器;39_液体过滤器;310_SPE小柱;391_排气孔;392_滤膜;393_筛板;394_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体积液体进样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管路系统是由自上而下依次相贯通的穿刺头31、空气过滤器33、流路控制器35、液体管路36、液体收集管37、流量调节器38、液体过滤器39及SPE小柱310组成(图1)。
[0020]穿刺头是硬质塑料穿刺头,穿刺头外部套装由保护套32,在液体收集管37和液体过滤器39之间的流量调节器38。
[0021]空气过滤器33用于保证进样过程中样品瓶中保持一定的大气压力,这样样品瓶中的液体才能在大气压力下依靠重力作用不断流入管路系统中。同时,为了保证进入样品瓶中的空气是洁净的,在空气过滤器的顶端还安装有空气过滤头34,以除去空气中的污染物,避免空气对样品的污染。
[0022]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液体过滤器39是由其上的排气孔391、滤膜392、筛板393和壳体394组成。
[002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两个穿刺头31分别接在上端为V型的双接头的聚四氟乙烯软管的最上端,选择一端的穿刺头31刺破倒置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辅助管路系统顶部的样品瓶外面包裹的铝制瓶盖使穿刺头31穿透倒置放置的样品瓶瓶盖的氟橡胶塞,此时打开该端的流路控制器,同时调节流量调节器38就能轻松地控制从V型管一端流出的流入液体过滤器39的液体流速,让待处理的液体样品以均匀的速度流经液体管路并最终流入SPE小柱310中以达到提取和浓缩液体样品中微量的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002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液体样品自上向下从V型管的一端流出顺着管路自上而下地流向液体收集管37中收集,当液体收集管中的液体压力大于大气压力时,样品瓶中的液体就会顺着软管自上而下地流入到液体过滤器39中。液体过滤器39中的滤膜392可以对存在于液体样品中的固形物进行预过滤,使液体样品中颗粒较大的固形物被过滤掉,防止其堵塞SPE小柱310。同时,为了防止液体过滤器39中的滤膜392被液体样品中的固形物完全堵塞,此处的液体过滤器39被设计成可拆卸式的。在液体过滤器中的滤膜392被完全堵塞后,可以拆卸掉滤膜392,换上新的滤膜继续进行固相萃取操作,而不损失样品或影响实验结果。
[0025]当一个进样瓶里的液体样品进样完之后就能通过关闭这一端的流路控制器控制样品瓶中的液体不再进入该管路系统中,而此时可以通过调节V形管另一端的流路控制器打开该端的管路系统,该端样品瓶中的液体就可以进入管路系统并最终进入SPE小柱310中进行分离富集。
[0026]除了硬质塑料穿刺头31、硬质塑料液体收集管37和液体过滤器39以外的管路系统均是由聚四氟乙烯软管组成的上端为V形的双接头管路系统。
【主权项】
1.一种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贯通的V型接头、流路控制器、液体管路、液体收集管、液体过滤器以及SPE小柱;所述V型接头包括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与液体管路之间分别设置有流路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接口与流路控制器之间和/或第二接口与流路控制器之间的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相贯通,另一端上设置有空气过滤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上的穿刺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头是硬质塑料穿刺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套装在穿刺头外部的保护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液体收集管与液体过滤器之间的流量调节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过滤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排气孔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筛板;所述筛板上设置有滤膜;所述液体收集管依次通过滤膜以及筛板与SPE小柱相贯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体积液体进样的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固相萃取辅助管路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贯通的V型接头、流路控制器、液体管路、液体收集管、液体过滤器以及SPE小柱;V型接头包括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与液体管路之间分别设置有流路控制器,流路控制器用于控制从V型接头进入液体管路系统的两个流路系统的流止。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大体积液体样品进样过程中需要繁琐的人工加样过程以及需要动力驱动且易导致交叉污染的情况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零能耗以及零污染的优点,能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体积样品及各种流速需要下的SPE固相萃取操作。
【IPC分类】B01D15-14
【公开号】CN204364947
【申请号】CN201420849682
【发明人】甘金华, 李进平, 李 荣, 周殿芳, 喻亚丽, 周运涛, 何力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