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86014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
【背景技术】
[0002]由于燃料(煤、油、气)中含有硫、氯、氟等元素,在燃烧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又与烟气中过剩的氧结合,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烟气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硫酸蒸汽,就是通常所说的酸雾,为除去烟气中的烟尘颗粒和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大气环境是锅炉环保治理的重要一环。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为CN200720055585.2,专利名称为脱硫除尘装置)公开了一种脱硫除尘装置,特征在于塔体、文丘里管、吸收液连通管,在塔体上部设有脱硫除尘室,脱硫除尘室的底部与塔体内腔连通;吸收液连通管伸入脱硫除尘室内,在脱硫除尘室内的吸收液连通管上设有喷嘴;文丘里管与脱硫除尘室内切并连通,文丘里管远离脱硫除尘室的一端与锅炉尾气出口连通;还设有气水分离管,气水分离管的上端与锅炉烟窗连通,气水分离管下端穿过脱硫除尘室伸入塔体内腔中央,气水分离管的底部与塔体内腔连通;塔体内腔下部设有与塔体内腔连通的封液室,在封液室下部设有废液出口。上述锅炉脱硫除尘装置的设计较为复杂,使烟道阻力增加不少,引风机电耗升尚O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其特征在于:包括烟气进口、布水沿板、挡水板、喷淋组件、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烟气出口、塔本体、刮板排灰机、收集池。所述烟气进口、布水沿板、挡水板、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烟气出口沿烟气的流向依次排列并与塔本体连接,所述喷淋组件与塔本体连接,所述收集池在塔本体的下部,所述刮板排灰机安装在收集池内与塔本体连接。
[0004]所述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设计在塔本体内,为一块封板,中心设计一个直径较大的通孔,围绕这个通孔的圆心均布若干个直径较小的通孔。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喷淋组件向烟气喷出碱液中和烟气中的SO2,气流通过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时,中间通孔与周边通孔形成的压差使烟气形成螺旋上升的状态,烟气裹挟烟尘颗粒、水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向塔壁,烟尘颗粒混合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收集池,使烟气清洁排放,除尘脱硫的效率较高;2、结构简单,烟道阻力较小,风机电耗较低,较为节能。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发明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07]图2为本发明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08]图3为本发明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的B向结构示意图。
[0009]I 一烟气进口 2—布水沿板 3 —挡水板 4 一喷淋组件
[0010]5 —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 6—烟气出口 7 —塔本体 8—刮板排灰机9 一收集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装置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2]本发明如附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其特征在于:包括烟气进口 1、布水沿板2、挡水板3、喷淋组件4、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5、烟气出口 6、塔本体
7、刮板排灰机8、收集池9。所述烟气进口 1、布水沿板2、挡水板3、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5、烟气出口 6沿烟气的流向依次排列并与塔本体7连接,所述喷淋组件4与塔本体7连接,所述收集池9在塔本体7的下部,所述刮板排灰机8安装在收集池9内与塔本体7连接。
[0013]所述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5设计在塔本体7内,为一块封板,中心设计一个直径较大的通孔,围绕这个通孔的圆心均布若干个直径较小的通孔。
【主权项】
1.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其特征在于:烟气进口、布水沿板、挡水板、喷淋组件、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烟气出口、塔本体、刮板排灰机、收集池,烟气进口、布水沿板、挡水板、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烟气出口沿烟气的流向依次排列并与塔本体连接,喷淋组件与塔本体连接,收集池在塔本体的下部,刮板排灰机安装在收集池内与塔本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其特征是:设计在塔本体内,为一块封板,中心设计一个直径较大的通孔,围绕这个通孔的圆心均布若干个直径较小的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流水膜除尘喷淋脱硫塔。其特征在于:包括烟气进口、布水沿板、挡水板、喷淋组件、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烟气出口、塔本体、刮板排灰机、收集池。喷淋组件向烟气喷出碱液中和烟气中的SO2,气流通过脱水除尘旋风导流板时,中间通孔与周边通孔形成的压差使烟气形成螺旋上升的状态,烟气裹挟烟尘颗粒、水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向塔壁,烟尘颗粒混合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收集池,使烟气清洁排放,除尘脱硫的效率较高;结构简单,烟道阻力较小,风机电耗较低,较为节能。
【IPC分类】B01D53/79, B01D47/06, B01D53/50, B01D45/12, B01D53/73
【公开号】CN204637796
【申请号】CN201520279686
【发明人】杨亚菊, 郑国华, 陈振锟
【申请人】杨松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