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48350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
【背景技术】
[0002]生命科学科研单位、医学科研单位、检验检疫机构相关实验室中通常采用生物样品混悬液进行分离提纯后,即对生物样品纯化,以便于应用在不同的实验中,完成多种实验。例如,将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血浆进行分离。
[0003]实验室内通常采用手工分离生物样品混悬液,通过在生物样品混悬液加入裂解液后进行分离,再通过过滤膜包,将分离后的混悬液进行分装,以便应用在日后的实验中。
[0004]实验室内所采用的过滤膜包内设有过滤网,该过滤网结构较为复杂,在清洗的过程中,很难清洗得很干净,并且无法根据分离的纯度来调节过滤的强度,很难满足实验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过滤膜包的过滤网结构复杂、难以清洗干净以及难以满足试验要求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包括过滤网以及外包袋;所述过滤网封闭在所述外包袋中,所述过滤网包括多个膜丝,所述膜丝表面中设有多个用于将生物样品混悬液中的悬浮物与浆液进行分离的过滤孔;所述外包袋具有供悬浮液排入的进口以及两个出口,两个所述出口分别对应与所述膜丝的内部及外部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膜丝的两端分别抵接着所述外包袋的内侧,呈封闭状布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外包袋上的两个出口包括供浆液及废液流出的第一出口及供悬浮物排出的第二出口。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膜丝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二出口则与所述膜丝的内部连通,所述外包袋上的进口与所述膜丝的内部连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膜丝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膜丝的外部连通,所述外包袋上的进口与所述膜丝的外部连通。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上方,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下方。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下方,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上方。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进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端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通过多个膜丝按面积及空间要求排列后,采用外包袋将多个膜丝封装,可以根据实验所需,增加或减少膜丝的数量,按照面积及空间的要求排列,即可增大或减小整个过滤膜包的过滤能力,满足实验的要求,并且,整个过滤膜包的结构简单,膜丝可以单个拆下来清洗,清洗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9]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0]参照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0021]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可以运用在实验室中,用于实现自动分离和提纯生物样品混悬液;或者,可以运用在其他场所,用于实现分离和提纯混悬液。
[0022]本实施例中,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用于将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血浆进行分离,当然,也可以用于对其他生物样品混悬液进行分离,将生物样品混悬液中的浆液与悬浮物进行分离,如对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血浆进行自动分离,悬浮物则是红细胞,浆液则是血浆。
[0023]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包括过滤网10以及外包袋101,过滤网10封闭在外包袋101中,过滤网10包括多个膜丝102,膜丝102设有过滤孔,过滤孔用于将生物样品混悬液中的悬浮物与浆液进行分离;外包袋101具有供悬浮液排入的进口 105以及两个出口,两个出口分别对应与膜丝101的内部及外部连通。
[0024]当需要对大量的生物混悬液进行分离或者需要对生物混悬液的分离和提纯的纯度要求较高时,可以增加膜丝102的数量,按照面积及空间的要求排列,即可增大整个过滤膜包的过滤能力。
[0025]上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通过多个膜丝102按面积及空间要求排列后,采用外包袋101将多个膜丝102封装,可以根据实验所需,增加或减少膜丝102的数量,按照面积及空间的要求排列,即可增大或减小整个过滤膜包的过滤能力,满足实验的要求,并且,整个过滤膜包的结构简单,膜丝102可以单个拆下来清洗,清洗较为方便。
[0026]在本实施例中,膜丝102的两端分别抵接着外包袋101的内侧,呈封闭状布置;外包袋101的两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 104及第二出口,其中,第一出口 104供浆液及废液流出,第二出口供悬浮物排出。
[0027]上述的过滤膜包在对生物样品混悬液进行分离时,悬浮物可以粘附在膜丝102内,浆液充满整个外包袋101,此时的第一出口 104与膜丝102的外部连通,第二出口则与膜丝102的内部连通,并且,外包袋101上的进口与膜丝102的内部连通,膜丝102的过滤孔直径小于悬浮物的直径,悬浮液引入后,浆液充满整个外包袋101,悬浮物则粘附在整个膜丝的内部。
[0028]当然,悬浮物也可以粘附在膜丝102外,浆液充满整个外包袋101,这样,第一出口104则与膜丝102的内部连通,第二出口则与膜丝102的外部连通,并且,外包袋101上的进口与膜丝102的外部连通,膜丝102的过滤孔直径小于悬浮物的直径,悬浮液引入后,浆液充满整个外包袋101,悬浮物则粘附在整个膜丝的外部。
[0029]当然,根据的过滤网10的结构不同,第一出口104及第二出口的设置也对应不同设置,具体可视实际需要而定,不仅限制于上述的结构设置。利用过滤膜包对生物样品混悬液进行分离时,将悬浮物从进口 105排入到外包袋101内,通过膜丝102的过滤孔对混悬液中的悬浮物以及浆液进行分离后,从两个出口分别排出悬浮物以及浆液。
[0030]具体地,第一出口 104位于外包袋101的上方,第二出口位于外包袋101的下方,这样,可以将第一出口 104和第二出口间隔开一段距离,便于第一出口 104及第二出口连接管道的安置。
[0031]作为其他实施例,第一出口104可以位于外包袋101的下方,第二出口位于外包袋101的上方。
[0032]为了减少进口处管道的长度,进口105位于外包袋101的端部。
[00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网以及外包袋;所述过滤网封闭在所述外包袋中,所述过滤网包括多个膜丝,所述膜丝表面中设有多个用于将生物样品混悬液中的悬浮物与浆液进行分离的过滤孔;所述外包袋具有供悬浮液排入的进口以及两个出口,两个所述出口分别对应与所述膜丝的内部及外部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膜丝的两端分别抵接着所述外包袋的内侧,呈封闭状布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袋上的两个出口包括供浆液及废液流出的第一出口及供悬浮物排出的第二出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膜丝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二出口则与所述膜丝的内部连通,所述外包袋上的进口与所述膜丝的内部连通。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膜丝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膜丝的外部连通,所述外包袋上的进口与所述膜丝的外部连通。6.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上方,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下方。7.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下方,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上方。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位于所述外包袋的端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技术领域,公开生物样品混悬液分离的过滤膜包,包括过滤网以及外包袋;过滤网封闭在外包袋中,过滤网包括多个膜丝,膜丝表面中设有多个用于将生物样品混悬液中的悬浮物与浆液进行分离的过滤孔;外包袋具有供悬浮液排入的进口以及两个出口,两个出口分别对应与膜丝的内部及外部连通,通过多个膜丝按面积及空间要求排列后,采用外包袋将多个膜丝封装,可以根据实验所需,增加或减少膜丝的数量,按照面积及空间的要求排列,即可增大或减小整个过滤膜包的过滤能力,满足实验的要求,并且,整个过滤膜包的结构简单,膜丝可以单个拆下来清洗,清洗较为方便。
【IPC分类】B01D17/02
【公开号】CN205360677
【申请号】CN201520987421
【发明人】陈汉良
【申请人】重庆浪尖渝力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