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及管槽式集液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48724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及管槽式集液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及管槽式集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燃煤电厂导致的大气污染受到日益重视,我国对燃煤发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最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对502排放限值提高较大,一般要求在100mg/Nm3以内,局部地区要求50mg/Nm3。而《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中则提出“东部地区燃煤发电机组502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排放限值”的要求,即要求SO2排放限值35mg/Nm3。这要求脱硫效率必须要达到98%、甚至99%以上才能满足排放要求,此时,传统的单塔单循环湿法脱硫技术已很难实现该目标。
[0003]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最早由德国诺尔公司提出,其吸收塔中烟气分两级洗涤:下部主要是冷却、预洗涤烟气以及亚硫酸钙氧化成石膏,下循环回路的PH值为4.0 —5.0;上部则主要起吸收SO2的作用,上循环回路的pH值为5.5 — 6.5。烟气经冷却区后,通过集液装置导流板进入上部的吸收回路。此技术具有很好的SO2负荷波动缓冲能力,特别适合于尚含硫量、尚脱硫效率的电厂烟气脱硫。
[0004]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中,集液装置是其关键核心装置,其作用是将具有不同PH值的上、下循环浆液分隔开,以保证两循环回路独立控制。
[0005]目前,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对于集液装置的研究主要为锥斗形式,如:美国专利US4250152A、US 4322392A和US 7294322 B2以及中国专利CN 203494395 U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均为锥斗形式的集液装置,美国专利US 5451250A为在锥斗形式的集液装置上开孔。中国专利CN 102764583 A公开了一种斜板形式的集液装置,可使浆液流向一侧以便于浆液排出。上述的专利文献代表了本技术领域内对于集液装置的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但是,上述的集液装置都存在以下弊端:烟气流经这些集液装置由下循环进入上循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较大的阻力损失,上循环回路中烟气流速分布也会变的不均匀,使得塔内气液接触不充分,传质能力下降,最终影响脱硫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及管槽式集液装置,该脱硫塔及集液装置不但能实现上喷淋层浆液的收集,而且通过管槽的均流,可以获得更好的气液流场分布,强化气液传质性能,提高脱硫效率。
[000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槽式集液装置,包括若干集液管槽,集液管槽在纵向上设置有多层,相邻的两层集液管槽交错排列以承接上方落下的液体,集液管槽之间的缝隙形成烟气通道,所述集液管槽倾斜布置,集液管槽的低端与导流槽相连通,导流槽的底面为倾斜面。
[0008]集液管槽用于收集上喷淋层的浆液,要避免上喷淋层的浆液落入下喷淋层,进一步的,位于同一层的集液管槽均匀布置,同一层上相邻的两个集液管槽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集液管槽开口处的宽度。同时,又要尽量的降低烟气向上运行时的阻力,因此,优选的方案为同一层上相邻的两个集液管槽之间的距离等于集液管槽开口处的宽度。
[0009]为使烟气顺利的通过槽栅式排列的集液管槽同时尽量降低阻力损失,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相邻的两层集液管槽相互平行,上层集液管槽和下层集液管槽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同一层上相邻的两个集液管槽之间的距离。
[0010]一种可选择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集液管槽在导流槽的两侧对称分布。导流槽在中部同时与全部的集液管槽相连通,集液管槽与导流槽连通的一端低于另一端,从而使整体集液管槽构成“V”形排列,该种布置方式结构紧凑并便于集液管槽内的浆液向导流槽内汇集。
[0011]另一种可选择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集液管槽在一支撑杆的两侧对称分布,导流槽环绕在集液管槽远离支撑杆的一端。导流槽位于集液管槽的外端并同时与全部的集液管槽相连通,集液管槽与导流槽连通的一端低于另一端,从而使整体集液管槽构成“Λ”形排列。该种布置方式的导流槽位于集液管槽外沿位置,即位于脱硫塔壁面,此时导流槽还可起到烟气集气环的作用,避免烟气在塔壁面形成“短路”,可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
[0012]再一种可选择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集液管槽整体向同一方向倾斜排列,导流槽位于集液管槽的低端并同时与全部的集液管槽相连通。该种布置方式的导流槽位于集液管槽外沿位置,即位于脱硫塔壁面,此时导流槽还可起到烟气集气环的作用,避免烟气在塔壁面形成“短路”,可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
[0013]为避免对烟气流动产生影响同时让浆液易于流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导流槽的底面包括与浆液接触的内层底面和与烟气接触的外层底面,内层底面为倾斜面,夕卜层底面为水平面。
[0014]为了减小烟气的阻力损失,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集液管槽为顶端开口的长条状凹槽,集液管槽的横断面为半圆形、圆弧形、平底“U”形或者“V”形,集液管槽的开口直径为 I OOmm ?300mm。
[0015]为保证集液管槽收集的浆液顺利的汇集到导流槽并经导流槽排出,同时尽量的减小对气液交换的影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集液管槽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8°;所述导流槽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8°。若是角度太小,浆液不能顺利的流出,导致浆液从集液管槽内溢出;若是角度太大,会导致集液管槽的长度增加过多,还会使烟气在上喷淋层的流程变短。
[001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单塔双循环湿法烟气脱硫塔,包括塔体,塔体的底部设有进烟口,塔体的顶部设有出烟口,塔体内部在进烟口和出烟口之间设有上喷淋层和下喷淋层,在所述上喷淋层和下喷淋层之间安装有上述管槽式集液装置,管槽式集液装置将上喷淋层和下喷淋层的浆液分隔开,所述的导流槽的最低点与浆液回流管相连通,导流槽汇集的浆液通过浆液回流管输送到塔体外部。
[0017]为保证管槽式集液装置安装的牢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塔体侧壁的内表面上设有集液装置支撑架,管槽式集液装置通过集液装置支撑架安装在塔体内部。
[0018]为便于浆液回流管顺利的将浆液输送至脱硫塔外高pH值循环浆液箱,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浆液回流管倾斜布置,浆液回流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0]1、集液管槽多层交错排列,形成槽栅式集液装置,流场分布均匀,既能够将上喷淋层和下喷淋层的浆液分隔开,又能够减小烟气的阻力损失,气液接触效果好,因此,可在实现收集上喷淋层浆液的同时降低系统阻力,提高脱硫效率。
[0021 ] 2、当导流槽位于集液管槽外沿位置,即位于脱硫塔壁面时,导流槽还可起到烟气集气环的作用,避免烟气在塔壁面形成“短路”,可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脱硫塔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管槽式集液装置安装在脱硫塔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管槽式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管槽式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槽式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i塔体,2集液管槽,3浆液回流管,4集液装置支撑架,5导流槽,6支撑杆,7进烟口,8出烟口,9高pH值浆液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9]实施例一:
[0030]如图3所示。一种管槽式集液装置,包括若干集液管槽2,集液管槽2为顶端开口的长条半圆管槽,集液管槽2在纵向上设置有两层,两层集液管槽2交错排列,位于同一层的集液管槽均匀布置,同一层上相邻的两个集液管槽之间的距离等于集液管槽开口处的宽度,实现收集上喷淋层浆液的同时降低系统阻力,集液管槽2之间的缝隙形成烟气通道,集液管槽2与导流槽5相连通从而将收集的浆液汇集到导流槽5。
[0031]为使烟气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