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60058阅读:1222来源:国知局
油气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其内设置有装置槽的油分桶、可拆卸设置于油分桶上的且与装置槽相对应的油分桶盖、设置于装置槽一侧的油分桶上的且一端设置于装置槽内的转接件、设置于装置槽端的转接件上的油分芯连接块、以及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油分芯连接块上的且其开口朝下设置的油分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上设置的油分芯为开口朝下,气管和回油管从油分桶侧面接出,换油分芯时打开油分桶盖,拧开一个固定油分芯的螺栓,即可更换油分芯,油分芯更换简单;且油是从油分芯底部回油,因重力的原因,油不会积聚于油分芯底部,从而使压缩空气里含油量更少,同时油的耗损也更小,且能减少对外部空气的污染。
【专利说明】
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压缩技术及其压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其提供用于空气压缩设备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空气压缩技术中,部分场合需要将压缩空气中的油进行分离,故需应用油气分离设备用于油气分离;
[0003]现阶段一般使用油分桶进行油气分离,油分桶内设置有开口朝上的用于将气态油和压缩空气分离开来的油分芯;
[0004]压缩后的油气混合物排至油分桶,在油分桶内沿着桶壁旋转利用重用和离心力分离出大部分的润滑油;润滑油沿油分桶其桶壁沉入到桶底,沿着桶底部的出油口经过冷却器的冷却循环进入主机;同时空气较轻,通过安装在桶上部的油气分离滤芯过滤出内部残留的油,再沿着桶盖上面的接管,经过冷却处理输送到用气单位。
[0005]现阶段使用的油分桶,回油方式是将回油管装配于油分桶盖上面,穿过桶盖,从油分上部的开口插入到油分芯底部,等油积聚到淹没回油管回油口时,开始回油;
[0006]因为油分桶盖以及油分芯的尺寸有公差,回油管的长短不好控制:
[0007]I)回油管过短,导致回油管回油口离油分芯底部距离较远,油分芯底部需积聚大量的油,直至淹没回油管的回油口;此时油分芯底部积油太多,积油容易被高流速的压缩空气带走,造成了油的耗损,同时也输出的压缩空气容易造成油污染;
[0008]2)回油管过长,则会和油分芯底部干涉,装配无法进行。
[0009]同时,油分芯为耗材,根据工况需要定期更换;现阶段使用的油分桶其进行油分芯更换时,需拆除上面的管路,严重占据人力资源,同时对售后人员技术水准要求较高。
[0010]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上设置的油分芯为开口朝下,气管和回油管从油分桶侧面接出,换油分芯时打开油分桶盖,拧开一个固定油分芯的螺栓,即可更换油分芯,油分芯更换简单;且油是从油分芯底部回油,因重力的原因,油不会积聚于油分芯底部,从而使压缩空气里含油量更少,同时油的耗损也更小,且能减少对外部空气的污染。
[0012]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13]—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其内设置有装置槽的油分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油分桶上的且与所述装置槽相对应的油分桶盖、设置于所述装置槽一侧的所述油分桶上的且一端设置于所述装置槽内的转接件、设置于所述装置槽端的转接件上的油分芯连接块、以及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油分芯连接块上的且其开口朝下设置的油分芯。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转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槽一侧的所述油分桶上的且一端设置于所述装置槽内的转接件主体、设置于所述转接件主体上的气管和回油管,所述油分芯其底端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气管和所述回油管相对应且相匹配的油分芯开口和回油口。
[0015]进一步的,所述转接件主体另一端的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回油单向阀。
[0016]进一步的,所述转接件主体另一端的所述气管上设置有最小压力阀。
[0017]进一步的,所述油分桶上设置有内部导流环,且所述内部导流环一侧的油分桶上设置有油分桶入口。
[0018]进一步的,所述油分桶底部设置有出油口。
[0019]进一步的,所述油分芯包括油分芯外壳、设置于所述油分芯外壳内部的油分芯过滤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油分芯过滤层上的油分芯加强板。
[°0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为螺栓。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上设置的油分芯为开口朝下,气管和回油管从油分桶侧面接出,换油分芯时打开油分桶盖,拧开一个固定油分芯的螺栓,即可更换油分芯,油分芯更换简单;且油是从油分芯底部回油,因重力的原因,油不会积聚于油分芯底部,从而使压缩空气里含油量更少,同时油的耗损也更小,且能减少对外部空气的污染。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油分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油分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5]图中数字表示:
[0026]I油分桶,101内部导流环,102油分桶入口,103出油口 ;
[0027]2油分芯,201油分芯过滤层,202油分芯开口,203回油口,204油分芯加强板;
[0028]3转接件,301气管,302回油单向阀,303油分芯连接块,304油管,305最小压力阀;
[0029]4油分桶盖,5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实施例:
[0031]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其内设置有装置槽(图中未标出)的油分桶1、可拆卸设置于油分桶I上的且与装置槽(图中未标出)相对应的油分桶盖
4、设置于装置槽(图中未标出)一侧的油分桶I上的且一端设置于装置槽(图中未标出)内的转接件3、设置于装置槽(图中未标出)端的转接件3上的油分芯连接块303、以及通过固定件
5固定连接于油分芯连接块303上的且其开口朝下设置的油分芯2;
[0032]转接件3包括设置于装置槽(图中未标出)一侧的油分桶I上的且一端设置于装置槽(图中未标出)内的转接件主体(图中未标出)、设置于转接件主体(图中未标出)上的气管301和回油管304,油分芯2其底端设置有分别与气管301和回油管304相对应且相匹配的油分芯开口 202和回油口 203 ;
[0033]转接件主体(图中未标出)另一端的回油管304上设置有回油单向阀302;
[0034]转接件主体(图中未标出)另一端的气管301上设置有最小压力阀305;
[0035]油分桶I上设置有内部导流环101,且内部导流环101—侧的油分桶I上设置有油分桶入口 102;
[0036]油分桶I底部设置有出油口 103;
[0037]油分芯2包括油分芯外壳(图中未标出)、设置于油分芯外壳(图中未标出)内部的油分芯过滤层201、以及设置于油分芯过滤层201上的油分芯加强板204;
[0038]固定件5为螺栓。
[0039]本实施例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的对压缩空气的油气分离包括如下步骤:
[0040]I)压缩后的油气混合物通过油分桶入口 102进入油分桶I内部,并经由内部导流环101进行初步分离,将大部分的油分离并通过出油口 103导出再次参与循环;
[0041]2)经内部导流环101分离出的气体上升到达油分芯2处;油分芯2的油分芯过滤层201过滤气体中残留的油,此时残留的油经过滤汇聚于油分芯2底部并通过回油口 203、回油管304、以及回油单向阀302导出再次参与循环;同时经油分芯2过滤的气体通过气管301、最小压力阀305并通过一系列处理后输送到用气单位。
[004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上设置的油分芯2为开口朝下,气管301和回油管304从油分桶I侧面接出,换油分芯2时打开油分桶盖4,拧开一个固定油分芯2的螺栓,即可更换油分芯2,油分芯2更换简单;且油是从油分芯2底部回油,因重力的原因,油不会积聚于油分芯2底部,从而使压缩空气里含油量更少,同时油的耗损也更小,且能减少对外部空气的污染。
[0043]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其内设置有装置槽的油分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油分桶上的且与所述装置槽相对应的油分桶盖、设置于所述装置槽一侧的所述油分桶上的且一端设置于所述装置槽内的转接件、设置于所述装置槽端的转接件上的油分芯连接块、以及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油分芯连接块上的且其开口朝下设置的油分芯。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槽一侧的所述油分桶上的且一端设置于所述装置槽内的转接件主体、设置于所述转接件主体上的气管和回油管,所述油分芯其底端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气管和所述回油管相对应且相匹配的油分芯开口和回油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主体另一端的所述回油管上设置有回油单向阀。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主体另一端的所述气管上设置有最小压力阀。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桶上设置有内部导流环,且所述内部导流环一侧的油分桶上设置有油分桶入口。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桶底部设置有出油口。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芯包括油分芯外壳、设置于所述油分芯外壳内部的油分芯过滤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油分芯过滤层上的油分芯加强板。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螺栓。
【文档编号】B01D50/00GK205650014SQ201620407410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公开号201620407410.2, CN 201620407410, CN 205650014 U, CN 205650014U, CN-U-205650014, CN201620407410, CN201620407410.2, CN205650014 U, CN205650014U
【发明人】张碧霞, 张磊, 杨超
【申请人】苏州强时压缩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