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0075阅读:871来源:国知局
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包括进气口、活性炭吸附塔及排气筒,所述进气口呈蜗壳式,所述活性炭吸附塔位于进气口的轴心处,所述活性炭吸附塔为沿中心轴对称的中空柱状体,所述中空柱状体的内外层均由透气材料构成,透气材料内包覆有活性炭滤层,所述排气筒设于活性炭吸附塔的中空区顶端,且排气筒的内径小于中空区的内径;废气进入蜗壳式进气口后,经由截面逐渐缩小的蜗壳通道均匀分配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塔内进行吸附,干净的气体经由排气筒排出。采用该种吸附塔,不仅可以适应大气量气体的净化需求,还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
【专利说明】
_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净化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
【背景技术】
[0002]在化工、机械、电子、电器、涂装、制鞋、橡胶、塑料、印刷及其它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害废气,包括1.酸性废气和酸雾(例如:^)2、出304、11(:1、冊等)、2.碱性废气(例如:NH3等)、3.有机废气和臭味(例如:苯类、酚类、醇类、酊类)。按照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各种废气必须净化达标后才能排放。
[0003]活性炭吸附法是常用的气体净化工艺之一。活性碳吸附的工作原理:由于固体表面上存在着未平衡和未饱和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因此当此固体表面与气体接触时,就能吸引气体分子,使其浓聚并保持在固体表面,此现象称为吸附。利用固体表面的吸附能力,使废气与大表面的多孔性固体物质相接触,废气中的污染物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使其与气体混合物分离,达到净化目的。
[0004]车间内的含有废气和颗粒物的气体经捕集罩收集,通过管道输送进入活性炭吸附塔。活性炭吸附塔是活性炭吸附工艺的核心设备,一般是罐式或厢式结构,气体垂直或水平流过吸附塔,这种直进直出的进气方式决定了进气口和出气口都是在一个平面内,只有两个维度的尺寸变化,因此可调整的余地小。活性炭吸附塔由箱(罐)体和装填在箱(罐)体内的活性炭组成。活性炭吸附箱(罐)选择不同填料可以处理多种不同废气。当气体进入塔内后,风速瞬间降低,气体内的较大颗粒杂物便自然沉降入塔底部,而气体内的废气部分随气体通过活性炭过滤层,废气被活性炭吸附进炭内微孔内,而干净的空气则穿过炭层进入出气口,最后排入大气中。
[0005]活性碳吸附装置具有不产生二次污染、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性能稳定、可同时处理多种混合气体、净化效率高等性能特点。活性炭吸附塔在处理小气量气体(小于10000m3/h)时,设备的长宽高结构比较合理,但在处理大气量气体(大于20000m3/h)时则存在“大型化”的困难。具体来说,当处理大气量气体时,由于要保证合适的过滤风速(一般小于0.8m/s),则过滤面积比较大,但在滤层的停留时间不变,即沿气流方向的长度不变,因此处理的气体量越大则设备的长高比越悬殊,进气口、出气口都需要用很长的过渡段(俗称的喇叭口)来调整气流,带来的后果就是气体沿截面的分布不均匀,气体偏流很厉害,阻力增加,净化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6]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现有的吸附塔在大气量条件下气流分布不均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该吸附塔不仅可以适应大气量气体的净化需求,还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
[000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0008]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包括进气口、活性炭吸附塔及排气筒,所述进气口呈蜗壳式,所述活性炭吸附塔位于进气口的轴心处,所述活性炭吸附塔为沿中心轴对称的中空柱状体,所述中空柱状体的内外层均由透气材料构成,透气材料内包覆有活性炭滤层,所述排气筒设于活性炭吸附塔的中空区顶端,且排气筒的内径dl小于等于中空区的内
/i§d2 ο
[0010]废气进入蜗壳式进气口后,经由截面逐渐缩小的蜗壳通道均匀分配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塔内进行吸附,干净的气体经由排气筒排出。
[0011]进一步地,所述活性炭吸附塔为沿中心轴对称的中空圆柱体。
[0012]进一步地,所述活性炭吸附塔包括N个吸附单元,每个吸附单元处理1/N的废气量,所述N2 3。
[0013]所述吸附单元为长方体状。
[0014]优选地,所述N=6。
[0015]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活性炭吸附塔的形状,改为圆环形的结构。直进直出的进气方式改为从四周进气中间出气,使得进气口和出气口在一个空间曲面内,具有三个维度的尺寸变化,解决了大气量条件下设备长宽高比例不协调、气流分布不均的难题。为了保证截面各处的流速均匀,进气口设计为以环形吸附塔中心为中心的蜗壳式。出气口从设备中心引出,垂直向上。排气筒可以直接安装在出气口上,可以节约占地,共用吸附塔的设备基础。
[0016]在实际的工程中,为了减少现场的制作工作量,可以把环形吸附塔分为N个吸附单元,该吸附单元具有合适的长宽高,且每个单元能够处理1/N气量。这N个吸附单元通过环形阵列组合在一起,进气口为蜗壳式,需处理气体从四周径向水平进入到吸附单元,经过活性炭吸附后的洁净气体从中心处汇总向上排出。
[0017]有益效果: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19]1.通过蜗壳式进气口,把直进直出的进气方式改为四周进中间出,解决了大气量条件下设备长宽高比例不协调、气流分布不均的难题。
[0020]2.可以使吸附塔的生产加工标准化、模块化,避免在现场制作,可缩短施工工期。
[0021]3.可以在吸附塔的中心位置设置排气筒,使得烟气流程更加简洁,节约占地。
[0022]因此,采用该种吸附塔,不仅可以适应大气量气体的净化需求,还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炭吸附塔的主视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活性炭吸附塔的俯视图;
[00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活性炭吸附塔的俯视图;
[0026]其中,1、进气口;2、活性炭吸附塔;3、活性炭滤层;4、排气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包括进气口1、活性炭吸附塔2及排气筒4,所述进气口 I呈蜗壳式,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位于进气口 I的轴心处,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为沿中心轴对称的中空圆柱体,所述中空圆柱体的内外层均由透气材料构成,透气材料内包覆有活性炭滤层3,所述排气筒4设于活性炭吸附塔2的中空区顶端,且排气筒4的内径dl小于等于中空区的内径d2;废气进入蜗壳式进气口 I后,经由截面逐渐缩小的蜗壳通道均匀分配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塔2内进行吸附,净化后的气体经由排气筒4排出。
[0030]本实施例中,活性炭吸附塔为一个圆环整体,体积较大,一般适用于现场制作。
[0031]实施例2
[0032]当由于工期要求比较紧或现场制作有困难时,可以进一步改变活性炭吸附塔的形状,将活性炭吸附塔2拆分为N个吸附单元,每个吸附单元处理1/N的废气量,所述N 2 3。
[0033]具体的,以N=6为例,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包括进气口 1、活性炭吸附塔2及排气筒4,所述进气口 I呈蜗壳式,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位于进气口 I的轴心处,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为沿中心轴对称的中空柱状体,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包括6个长方体状的吸附单元,每个长方体状的吸附单元处理1/6的废气量。所述中空柱状体的内外层均由透气材料构成,透气材料内包覆有活性炭滤层3,所述排气筒4设于活性炭吸附塔2的中空区顶端,且排气筒4的内径dl小于等于中空区的内径d2;废气进入蜗壳式进气口 I后,经由截面逐渐缩小的蜗壳通道均匀分配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塔2内进行吸附,净化后的气体经由排气筒4排出。
[0034]下面以处理一个40000m3/h气量的气体净化工程为例,对传统的吸附塔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吸附塔所需尺寸进行对比说明。
[0035]传统的吸附塔设备尺寸:4.5m(宽),5m(高),0.6m(废气流动方向长度)
[0036]本实用新型的吸附塔设备尺寸:4.35m(直径d),3m(高)。
【主权项】
1.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包括进气口(I)、活性炭吸附塔(2)及排气筒(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I)呈蜗壳式,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位于进气口(I)的轴心处,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为沿中心轴对称的中空柱状体,所述中空柱状体的内外层均由透气材料构成,透气材料内包覆有活性炭滤层(3),所述排气筒(4)设于活性炭吸附塔(2)的中空区顶端,且排气筒(4)的内径dl小于等于中空区的内径d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为沿中心轴对称的中空圆柱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塔(2)包括N个吸附单元,每个吸附单元处理1/N的废气量,所述N2 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单元为长方体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蜗壳式进气的活性炭吸附塔,其特征在于,所述N=6。
【文档编号】B01D53/04GK205650031SQ201620075937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7日 公开号201620075937.X, CN 201620075937, CN 205650031 U, CN 205650031U, CN-U-205650031, CN201620075937, CN201620075937.X, CN205650031 U, CN205650031U
【发明人】卢作基, 丁继成, 王高
【申请人】南京碧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