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76519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包括底座、反应容器以及三个加热搅拌单元,三个加热搅拌单元均包括芯杆和加热框架,芯杆上设置搅拌桨叶,所述加热框架上均缠绕有加热电阻丝,芯杆内设置有用于与加热电阻丝电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底座内设置有三个加热搅拌单元一一对应的三个接线柱,接线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接线端进入的第一圆形滑道和供第二接线端进入的第二圆形滑道,所第一接线端与第一圆形滑道滑动配合且与第一圆形滑道的底壁电连接,第二接线端与第二圆形滑道滑动配合且与第二圆形滑道的底壁电连接。加热搅拌反应器能够同步实现对物料的搅拌和加热,有效确保对物料搅拌均匀,进而提高了物料的反应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搅拌反应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加热搅拌反应器有的是采用棍棒进行搅拌,这种搅拌方式搅拌不均匀,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还有的加热搅拌反应器是采用电机带动的动力搅拌机进行搅拌,而加热则是通过内置的电加热棒进行加热,或者通过外部的电阻丝进行加热,采用这种方式时,其搅拌与加热分开进行,无法确保对物料的搅拌均匀,影响了反应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该加热搅拌反应器能够同步实现对物料的搅拌和加热,有效确保对物料搅拌均匀,进而提高了物料的反应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反应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容器内的第一加热搅拌单元、第二加热搅拌单元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所述反应容器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第二加热搅拌单元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转动的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包括第一芯杆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芯杆上的第一加热框架,所述第一芯杆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框架内的第一搅拌桨叶,所述第二加热搅拌单元包括第二芯杆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芯杆上的第二加热框架,所述第二芯杆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加热框架内的第二搅拌桨叶,所述第三加热搅拌单元包括第三芯杆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芯杆上的第三加热框架,所述第三芯杆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框架内的第三搅拌桨叶,所述第一加热框架、第二加热框架和第三加热框架上均缠绕有加热电阻丝,所述第一芯杆、第二芯杆和第三芯杆内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加热电阻丝电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第二加热搅拌单元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一一对应的三个接线柱,所述接线柱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接线端进入的第一圆形滑道和供第二接线端进入的第二圆形滑道,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一圆形滑道滑动配合且与第一圆形滑道的底壁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圆形滑道滑动配合且与第二圆形滑道的底壁电连接。
[0005]上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框架、第二加热框架和第三加热框架均包括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第四竖杆、第一上横杆、第二上横杆、第三上横杆、第四上横杆、第一下横杆、第二下横杆、第三下横杆和第四下横杆,所述加热电阻丝串联缠绕在所述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第四竖杆、第一上横杆、第二上横杆、第三上横杆、第四上横杆、第一下横杆、第二下横杆、第三下横杆和第四下横杆上;所述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和第四竖杆按照四方形的位置布设,所述第一上横杆、第二上横杆、第三上横杆和第四上横杆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上方框,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第二竖杆的上端、第三竖杆的上端、第四竖杆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方框相连接;所述第一下横杆、第二下横杆、第三下横杆和第四下横杆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下方框,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第二竖杆的下端、第三竖杆的下端、第四竖杆的下端均与所述下方框相连接;所述上方框通过多个上连杆和与其相对应的芯杆相连接,所述下方框通过多个下连杆和与其相对应的芯杆相连接。
[0006]上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三竖杆和第四竖杆上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多个搅拌头。
[0007]上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减速电机和设置在所述反应容器上端的齿轮箱,所述第一芯杆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并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第二芯杆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并在所述第二芯杆伸入所述齿轮箱的部位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三芯杆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并在所述第三芯杆伸入所述齿轮箱的部位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
[0008]上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供地脚螺栓穿过的螺栓孔。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0]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
[001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加热搅拌单元、第二加热搅拌单元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对反应容器内的物料进行搅拌和加热,具体是通过第一加热搅拌单元上的第一搅拌桨叶、第二加热搅拌单元上的第二搅拌桨叶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上的第三搅拌桨叶对物料进行搅拌,同时通过第一加热搅拌单元上的第一加热框架、第二加热搅拌单元上的第二加热框架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上的第三加热框架对物料进行加热和搅拌,使得物料能够被充分搅拌。
[0012]3、本实用新型通过地脚螺栓将底座与地面连接,这样能够确保该加热搅拌反应器在工作时,不会引起过大的振动。
[0013]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搅拌头,增大了第一加热框架、第二加热框架和第三加热框架与物料接触的表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0014]5、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001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加热搅拌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I—底座;1-1 一螺栓孔;2—反应容器;
[0022]2-1—进料口;2-2—出料口;3—动力装置;
[0023]3-1一减速电机;3-2—齿轮箱;3-3—主动齿轮;
[0024]3-4一第一从动齿轮;3-5—第二从动齿轮;4一第一加热揽摔单兀;
[0025]4-1一第一芯杆;4-2—第一加热框架;4-2-1—第一竖杆;
[0026]4-2-2 一第二竖杆;4_2_3 一第三竖杆;4_2_4 一第四竖杆;
[0027]4-2-5—第一上横杆;4-2-6—第二上横杆;4-2-7—第三上横杆;
[0028]4-2-8一第四上横杆;4_2_9 一第一下横杆;4_2_10一第二下横杆;
[0029]4-2-11 一第三下横杆;4-2-12—第四下横杆;4-2-13—上连杆;
[0030]4-2-H—下连杆;4-2-15—搅拌头;4-3—第一搅拌桨叶;
[0031]5一第二加热揽摔单兀;5-1—第二芯杆;5-2—第二加热框架;
[0032]5-3一第二搅拌桨叶;6—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1—第三芯杆;
[0033]6-2—第三加热框架;7—接线柱;7-1—第一圆形滑道;
[0034]7-2 一第二圆形滑道;8—第一接线端;9 一第二接线端;
[0035]1—排料管;11 一排料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包括底座1、设置在所述底座I上的反应容器2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容器2内的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所述反应容器2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转动的动力装置3,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包括第一芯杆4-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芯杆4-1上的第一加热框架4-2,所述第一芯杆4-1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框架4-2内的第一搅拌桨叶4-3,所述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包括第二芯杆5-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芯杆5-1上的第二加热框架5-2,所述第二芯杆5-1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加热框架5-2内的第二搅拌桨叶5-3,所述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包括第三芯杆6-1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芯杆6-1上的第三加热框架6-2,所述第三芯杆6-1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框架
6-2内的第三搅拌桨叶6-3,所述第一加热框架4-2、第二加热框架5-2和第三加热框架6-2上均缠绕有加热电阻丝,所述第一芯杆4-1、第二芯杆5-1和第三芯杆6-1内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加热电阻丝电连接的第一接线端8和第二接线端9,所述底座I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一对应的三个接线柱7,所述接线柱7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接线端8进入的第一圆形滑道7-1和供第二接线端9进入的第二圆形滑道7-2,所述第一接线端8与所述第一圆形滑道7-1滑动配合且与第一圆形滑道7-1的底壁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9与所述第二圆形滑道7-2滑动配合且与第二圆形滑道7-2的底壁电连接。
[0037]本实施例中,该加热搅拌反应器在工作时,向反应容器2的进料口2-1加入待搅拌的物料,开启动力装置3,通过动力装置3带动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转动,通过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上的第一搅拌桨叶4-3、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上的第二搅拌桨叶5-3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上的第三搅拌桨叶6-3对物料进行搅拌,同时所述第一芯杆4-1、第二芯杆5-1和第三芯杆6-1内的第一接线端8和第二接线端9与其相对应的接线柱7电连接,进而为第一加热框架4-2、第二加热框架5-2和第三加热框架6-2上缠绕的加热电阻丝供电,所述第一加热框架4-2、第二加热框架5-2和第三加热框架6-2在为物料加热的同时也对物料产生搅拌作用。所述反应容器2内的物料在搅拌和加热的作用下充分反应后从反应容器2的出料口2-2排出,进而通过排料管10排出,所述排料管10上设置有排料阀门11。
[0038]本实施例中,伸入第一圆形滑道7-1内的第一接线端8沿第一圆形滑道7-1滑动配合,伸入第二圆形滑道7-2内的第二接线端9沿第二圆形滑道7-2滑动配合,进而确保第一接线端8与接线柱7电连接、第二接线端9与接线柱7电连接的同时,还能够确保第一接线端8和第二接线端9随与其相对应的加热搅拌单元一起转动。其中,所述接线柱7上第一圆形滑道
7-1的底壁与电源正极电连接,所述接线柱7上第二圆形滑道7-2的底壁与电源负极电连接。
[0039]本实施例中,该加热搅拌反应器能够同步实现对物料的搅拌和加热,有效确保对物料搅拌均匀,进而提高了物料的反应效率。
[0040]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加热框架4-2、第二加热框架5-2和第三加热框架6-2均包括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2-2、第三竖杆4-2-3、第四竖杆4_2_4、第一上横杆4_2_5、第二上横杆4-2-6、第三上横杆4-2-7、第四上横杆4-2-8、第一下横杆4_2_9、第二下横杆4_2_10、第三下横杆4-2-11和第四下横杆4-2-12,所述加热电阻丝串联缠绕在所述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2-2、第三竖杆4-2-3、第四竖杆4-2-4、第一上横杆4_2_5、第二上横杆4_2_6、第三上横杆4-2-7、第四上横杆4-2-8、第一下横杆4-2-9、第二下横杆4-2-10、第三下横杆4-2-11和第四下横杆4-2-12上;所述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_2_2、第三竖杆4_2_3和第四竖杆4-2-4按照四方形的位置布设,所述第一上横杆4-2-5、第二上横杆4-2-6、第三上横杆4-2-7和第四上横杆4-2-8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上方框,所述第一竖杆4-2-1的上端、第二竖杆4-
2-2的上端、第三竖杆4-2-3的上端、第四竖杆4-2-4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方框相连接;所述第一下横杆4-2-9、第二下横杆4-2-10、第三下横杆4-2-11和第四下横杆4-2-12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下方框,所述第一竖杆4-2-1的下端、第二竖杆4-2-2的下端、第三竖杆4-2-3的下端、第四竖杆4-2-4的下端均与所述下方框相连接;所述上方框通过多个上连杆4-2-13和与其相对应的芯杆相连接,所述下方框通过多个下连杆4-2-14和与其相对应的芯杆相连接。
[0041 ]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2-2、第三竖杆4_2_3和第四竖杆4_2_4上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多个搅拌头4-2-15。通过设置多个搅拌头4-2-15,增大了第一加热框架4-2、第二加热框架5-2和第三加热框架6-2与物料接触的表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0042]如图1所示,所述动力装置3包括减速电机3-1和设置在所述反应容器2上端的齿轮箱3-2,所述第一芯杆4-1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3-2并与减速电机3-1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减速电机3-1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3-3,所述第二芯杆5-1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
3-2,并在所述第二芯杆5-1伸入所述齿轮箱3-2的部位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3-4,所述第三芯杆6-1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3-2,并在所述第三芯杆6-1伸入所述齿轮箱3-2的部位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3-5,所述主动齿轮3-3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4相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4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3-5相啮合。
[0043]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3在使用时,减速电机3-1带动第一芯杆4-1转动的同时也带动主动齿轮3-3转动,所述主动齿轮3-3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从动齿轮3-4转动,进而使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4带动第二芯杆5-1转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4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5转动,进而使所述第二从动齿轮3-5带动第三芯杆6-1转动。
[0044]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I上开设有供地脚螺栓穿过的螺栓孔1-1。通过地脚螺栓将底座I与地面连接,这样能够确保该加热搅拌反应器在工作时,不会引起过大的振动。
[00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I)、设置在所述底座(I)上的反应容器(2)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容器(2)内的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所述反应容器(2)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转动的动力装置(3),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包括第一芯杆(4-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芯杆(4-1)上的第一加热框架(4-2),所述第一芯杆(4-1)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框架(4-2)内的第一搅拌桨叶(4-3),所述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包括第二芯杆(5-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芯杆(5-1)上的第二加热框架(5-2),所述第二芯杆(5-1)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加热框架(5-2)内的第二搅拌桨叶(5-3),所述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包括第三芯杆(6-1)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芯杆(6-1)上的第三加热框架(6-2),所述第三芯杆(6-1)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加热框架(6-2)内的第三搅拌桨叶(6-3),所述第一加热框架(4-2)、第二加热框架(5-2)和第三加热框架(6-2)上均缠绕有加热电阻丝,所述第一芯杆(4-1)、第二芯杆(5-1)和第三芯杆(6-1)内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加热电阻丝电连接的第一接线端(8)和第二接线端(9),所述底座(I)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加热搅拌单元(4)、第二加热搅拌单元(5)和第三加热搅拌单元(6)--对应的三个接线柱(7),所述接线柱(7)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接线端(8)进入的第一圆形滑道(7-1)和供第二接线端(9)进入的第二圆形滑道(7-2),所述第一接线端(8)与所述第一圆形滑道(7-1)滑动配合且与第一圆形滑道(7-1)的底壁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9)与所述第二圆形滑道(7-2)滑动配合且与第二圆形滑道(7-2)的底壁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框架(4-2)、第二加热框架(5-2)和第三加热框架(6-2)均包括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2-2)、第三竖杆(4-2-3)、第四竖杆(4-2-4)、第一上横杆(4-2-5)、第二上横杆(4-2-6)、第三上横杆(4-2-7)、第四上横杆(4-2-8)、第一下横杆(4-2-9)、第二下横杆(4-2-10)、第三下横杆(4-2-11)和第四下横杆(4-2-12),所述加热电阻丝串联缠绕在所述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2-2)、第三竖杆(4-2-3)、第四竖杆(4-2-4)、第一上横杆(4-2-5)、第二上横杆(4-2-6)、第三上横杆(4-2-7)、第四上横杆(4-2-8)、第一下横杆(4-2-9)、第二下横杆(4-2-10)、第三下横杆(4-2-11)和第四下横杆(4-2-12)上;所述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2-2)、第三竖杆(4-2-3)和第四竖杆(4-2-4)按照四方形的位置布设,所述第一上横杆(4-2-5)、第二上横杆(4-2-6)、第三上横杆(4-2-7)和第四上横杆(4-2-8)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上方框,所述第一竖杆(4-2-1)的上端、第二竖杆(4-2-2)的上端、第三竖杆(4-2-3)的上端、第四竖杆(4-2-4)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方框相连接;所述第一下横杆(4-2-9)、第二下横杆(4-2-10)、第三下横杆(4-2-11)和第四下横杆(4-2-12)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下方框,所述第一竖杆(4-2-1)的下端、第二竖杆(4-2-2)的下端、第三竖杆(4-2-3)的下端、第四竖杆(4-2-4)的下端均与所述下方框相连接;所述上方框通过多个上连杆(4-2-13)和与其相对应的芯杆相连接,所述下方框通过多个下连杆(4-2-14)和与其相对应的芯杆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杆(4-2-1)、第二竖杆(4-2-2)、第三竖杆(4-2-3)和第四竖杆(4-2-4)上均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多个搅拌头(4-2-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3)包括减速电机(3-1)和设置在所述反应容器(2)上端的齿轮箱(3-2),所述第一芯杆(4-1)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3-2)并与减速电机(3-1)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减速电机(3-1)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3-3),所述第二芯杆(5-1)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3-2),并在所述第二芯杆(5-1)伸入所述齿轮箱(3-2)的部位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3-4),所述第三芯杆(6-1)的上端伸入所述齿轮箱(3-2),并在所述第三芯杆(6-1)伸入所述齿轮箱(3-2)的部位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3-5),所述主动齿轮(3-3)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4)相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3-4)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3-5)相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搅拌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上开设有供地脚螺栓穿过的螺栓孔(1-1)。
【文档编号】B01J19/18GK205667841SQ201620536054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3日
【发明人】蔡向朝
【申请人】西安航空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