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分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72816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垃圾分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分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活垃圾特别是厨余物处理的垃圾分选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而如今,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能够对原生垃圾作出合适的处理,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对于垃圾的再生利用。目前,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处理,大都采用液选分离方式;也即将生活垃圾抓运于搅拌池内并通过注入液体以及搅拌和静置 操作,相对质重的固体如砖块等下坠并沉于液体底部处,而质轻的如塑料袋、含水厨余物如黄瓜等则上浮,从而实现其分选以及便于后续再生利用的目的。上述结构的缺陷在于首先,每批原生生活垃圾,都必须待搅拌甚至静置一段时间后方可实现其分离效果,处理效率低下;其次,对于处理量大的垃圾处理厂,必须设立多组搅拌池,不但占地面积过大,对各搅拌池的相应配件投资也极大的加剧了厂家的实际运作成本;最后,上述结构仅能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初步分拣处理,难以实现如黄瓜等含水厨余物与塑料带间的进一步分拣处理等更精细的处理操作,从而无法实现上述各者后续的各自分别再生利用功能,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迫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垃圾分选装置,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分选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在实际使用时,原生垃圾在进行简单处理后,首先被倾泻在输送带带面上并经由带面开始向前输送;当负载上述垃圾的带体进入输送带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时,显然,质重的如西红柿、黄瓜等固体含水厨余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其输出端下坠并落于位于其下方的质重垃圾收集池内,而由于上述负压吸取组件的功能,质轻的如布片、塑料袋等则在带体孔隙部的负压吸取作用下被始终吸在输送带带面上从而逐渐离开质重垃圾收集池上方;当输送带继续输送时,带体继续产生动作,吸取有质轻垃圾的带体开始逐渐离开输送带输出端所在辊轮的辊面;其带体离辊轮上的负压作用端越远,其孔隙部产生的吸力越小,最终因输送带上孔隙部再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力而致使质轻垃圾下坠并落于其下方的质轻垃圾收集池内,从而周而复始实现其垃圾分选目的。综上述,本发明结构简单而使用可靠稳定,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闻。


图I是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I结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遮蔽板及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垃圾分选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10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11 ;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本发明的实际结构如图1-3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原生垃圾在进行简单处理后,首先被倾泻在输送带带体10的带面上并经由带面开始向前输送;当负载上述垃圾的带体10进入输送带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时,显然质重的如西红柿、黄瓜等固体厨余物B在重力作用下沿其输出端下坠并落于位于其下方的质重垃圾收集池内,而由于上述负压吸取组件的功能,质轻的如布片、塑料袋A等则在带体10上孔隙部11的负压吸取作用下被始终吸在输送带带面上从而逐渐离开质重垃圾收集池上方;当输送带继续输送时,带体10继续产生动作,吸取有质轻垃圾的带体10开始逐渐离开输送带输出端所在辊轮的辊面;其带体10离辊轮上的负压作用端越远,其孔隙部11产生的吸力越小,最终因输送带上孔隙部11再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力而致使质轻垃圾下坠并落于其下方的质轻垃圾收集池内,实际如图2-3所示,从而周而复始实现其垃圾分选目的。当然,为保证本发明的正常快速工作,建议在其原生垃圾的预先处理工序中,包含对于原生垃圾的初步冲洗操作,从而实现对于待分拣垃圾的高效分离目的;本发明结构简单而使用可靠稳定,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高。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输送带包括位于其输出端的第一棍轮部20以及位于其输入端所在处的第二辊轮部30,所述第一辊轮部20外形呈密闭滚筒状且其空壳状内腔构成负压单元的负压腔a,第一辊轮部20沿其筒体外周贯穿设置有贯穿孔21,所述第一辊轮部20上的贯穿孔21与输送带带体10上的孔隙部11共同组成贯穿其辊轮部内腔与外界的负压通道b ;所述孔隙部11与贯穿孔21外形均成直孔状且分别相应沿输送带上的带体10带面和第二辊轮部20辊面密布设置。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负压单元本身产生负压,也即其作用如真空泵等负压产生器;而第一辊轮部20的负压腔a则是则是负压单元吸取其密闭空壳状内腔处的空气形成;由于第一辊轮部20上开设有贯穿孔21,而输送带带体10上相应布置有透气孔隙部11,依靠上述两者概率交合而形成的用于通气的负压通道b,如图2所示,从而产生对于带体10上输送垃圾的真空吸附效果;其吸取强度则应当根据实际带体10的一次运载能力及质量相应设置,以相应实现对于不同质量垃圾的精细分拣操作,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进一步的,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遮蔽第一辊轮部20上贯穿孔21的弧形遮蔽带40,所述遮蔽带40始终位于输送带围合而成的区域内且沿第一辊轮部20辊面上的与带体10分离面顺延布置;所述遮蔽带40轴线与第一辊轮部20轴线同轴且其两者等宽设置。上述遮蔽带40的设计,则为考虑到第一辊轮部20本身内腔空间大小以及其是否能产生足够的负压以作用于孔隙部11并产生相应的吸取强度;由于输送带的辊轮与带体10间始终会存在非配合面也即分离面;由于第一辊轮部20上遍布贯穿孔21,即使在其非配合面上也会有大量贯穿孔21密布,而该区域的贯穿孔21实际上不但产生不了任何对于垃圾的负压吸取能力,同时由于其直接连通负压腔a,因此极大的减弱了负压腔a的真空吸压能力,从而变相削弱了负压通道b对于待分拣垃圾的真空吸附强度;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 遮蔽带40,从而实现了对于上述非配合面的有利密封,进而起到遮蔽及堵塞位于非配合面上的贯穿孔21的目的,最终保证第一辊轮部20的负压腔a乃至本发明的负压通道b对于待分拣垃圾的实际吸取效果。实际上,由上述可知,遮蔽带40的设置要点在于,其应当始终位于第一辊轮部20与带体10的非配合面也即前述分离面上;因此,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遮蔽带40在其周向的两侧端处均布置有滚轮41,所述遮蔽带40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间构成滚动配合,所述遮蔽带40内弧面、滚轮41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共同形成仅由贯穿孔21连接至负压腔a处的半密闭空腔C,实际如图1-3所示。换句话说,此处可看作遮蔽带40内弧面、滚轮41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共同形成了由贯穿孔21衔接的用于连通第一辊轮部20内腔的另一个半密闭空腔;当第一辊轮部20在转动并带动带体10作输送动作时,第一辊轮部20的与带体20的非配合面也即分离面始终在更迭替换,由于弧形遮蔽带40与其构成滚动配合,也即保证了弧形遮蔽带40位置恒定并始终位于第一辊轮部20与带体10的非配合面上,从而起到始终对于上述非配合面处的贯穿孔21的遮蔽堵塞作用,最终确保第一辊轮部20内腔压强始终满足其对于待分拣垃圾的真空吸附所需。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遮蔽第一辊轮部20上的与带体10分离面处贯穿孔21的遮蔽板50,所述遮蔽板50外形呈半圆板状且与第一辊轮部20轴线同轴设置,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顺延布置于遮蔽板50外侧板面各边缘处的密封垫或密封圈60,所述密封垫或密封圈60与遮蔽板50外侧板面间固接设置且其与第一辊轮部20内腔弧面间形成滑动配合关系。实际上,上述技术方案作为对于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即为与“遮蔽带”并列的技术方案,其产生的作用及使用机理也与遮蔽带的作用及机理相同,均为保证第一辊轮部20内负压腔a的固有负压强度。其实现方式可参照图4-5所示;由于本发明为保证垃圾的分拣效率,其辊轮转速必然不会过快,此处采用遮蔽板50并通过在其外侧板面也即其外弧面布置密封圈60,同样可使遮蔽板50外弧面、密封圈60与第一棍轮部20内腔弧面共同形成仅由贯穿孔21连接至负压腔a处的半密闭空腔,从而实现上述保压目的。至于遮蔽板50的进一步固接方式,或为遮蔽板50还包括与其轴线同轴设置的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与遮蔽板50间构成固接配合关系,所述第一辊轮部20转轴呈空心套筒状,所述固定轴由第一辊轮部20内腔穿出其转轴并固定于外部固定设备处;也即直接通过在其轴线处布置固接其内弧面的固定轴或布置有固定轴的用于固定遮蔽板50的固定架,并将第一辊轮部20的转轴掏空后,将固定轴穿设出去并固接于外部固定设备以实现其固定目的,为保证负压腔a的密封效果,甚至还可将其套筒装转轴与固定轴配合处布置为密封配合;或为通过在第一辊轮部20内腔直接布置异步传动设备等,具体实现方式为多种,只需实现遮蔽板50的相对第一辊轮部20的静止动作即可,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同样,为减少密封垫或密封圈60对于第一辊轮部20内腔弧面的摩擦力,实际配合时两者间不必特意压合过紧,甚至可考虑只需实现两者间的松散密闭效果即可,亦能很大程度的实现上述保压目的,具体可依厂家及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加以设定。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辊轮部20为从动辊,第二辊轮部30为主动辊,所述第一辊轮部20外径大于第二辊轮30部外径设置。由于第一辊轮部20上需要布置大量的相关负压部件,因此,将其布置为从动辊从而为其预留出相应的安装空间,而第二辊轮部30作为主动辊来使用也就是可以理解了 ;此外,为保证在垃圾倾泻至输送带的输送面上时避免垃圾反向滑动,此处输送带的输送面呈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逐渐下斜的倾斜状构造,其倾斜角度可依据现场情形而定,从而在重力作用下实现对于垃圾行进的“助推”作用,最终确保其正常而有效的随输送带动作方向作前行动作。
·
权利要求
1.一种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10)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11);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包括位于其输出端的第一辊轮部(20)以及位于其输入端所在处的第二辊轮部(30),所述第一辊轮部(20)外形呈密闭滚筒状且其空壳状内腔构成负压单元的负压腔,第一辊轮部(20)沿其筒体外周贯穿设置有贯穿孔(21),所述第一辊轮部(20)上的贯穿孔(21)与输送带带体(10)上的孔隙部(11)共同组成贯穿其辊轮部内腔与外界的负压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部(11)与贯穿孔(21)外形均成直孔状且分别相应沿输送带上的带体(10)带面和第二辊轮部(20)辊面密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遮蔽第一辊轮部(20 )上贯穿孔(21)的弧形遮蔽带(40 ),所述遮蔽带(40 )始终位于输送带围合而成的区域内且沿第一辊轮部(20)辊面上的与带体(10)分离面顺延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带(40)轴线与第一辊轮部(20)轴线同轴且其两者等宽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带(40)在其两侧端处均布置有滚轮(41 ),所述遮蔽带(40)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间构成滚动配合,所述遮蔽带(40)内弧面、滚轮(41)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共同形成仅由贯穿孔(21)连接至负压腔处的半密闭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遮蔽第一辊轮部(20)上的与带体(10)分离面处贯穿孔(21)的遮蔽板(50),所述遮蔽板(50)外形呈半圆板状且与第一辊轮部(20)轴线同轴设置,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顺延布置于遮蔽板(50)外侧板面各边缘处的密封垫或密封圈(60),所述密封垫或密封圈(60)与遮蔽板(50)外侧板面间固接设置且其与第一辊轮部(20)内腔弧面间形成滑动配合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板(50)还包括与其轴线同轴设置的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与遮蔽板(50)间构成固接配合关系,所述第一辊轮部(20)转轴呈空心套筒状,所述固定轴由第一辊轮部(20)内腔穿出其转轴并固定于外部固定设备处。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轮部(20)为从动辊,第二辊轮部(30)为主动辊,所述第一辊轮部(20)外径大于第二辊轮(30)部外径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面呈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逐渐下斜的倾斜状构造。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垃圾分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活垃圾特别是厨余物处理的垃圾分选装置。本发明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本发明结构简单而使用可靠稳定,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高。
文档编号B07B13/14GK102814288SQ20121031923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日
发明者王其凤 申请人:王其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