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079208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涉及粗煤泥分选【技术领域】。由精矿收集箱、主分选段、底流段组成。其中:主分选段上部分布有溢流倾斜板,外围设有精矿收集箱,收集箱下设有精矿溢流管。溢流倾斜板下方是过渡层,过渡层下方是精矿缓冲段。精矿缓冲段下为流态化床层段,入料由此段以摆线方式给入。流化床下设有气泡分散器,气泡分散器与微泡发生器及加药装置相连。尾矿缓冲段设在气泡分散器下方,尾矿缓冲段下方为脉动水流层,脉动水流层下方是提供上升水流的流体分布器,最下方为锥形底流段,底流段下布置有底流管。本实用新型结构分布明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选效率及处理量,并能改善传统粗煤泥分选机分选时粒度范围窄的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选煤方面的重力选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利用重力选煤技术对粗煤泥进行分选的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技术。
【背景技术】:
[0002]液固流化床是一种基于两相流理论的分选设备,它是根据不同的密度、粒度和形状的物料在水中的沉降速度的差异进行分选的。颗粒的沉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沉降;另一种是干扰沉降。液固流化床主要有给料系统、排料系统、密度控制系统和分选床体四部分构成。其工作原理实质上是基于重力场中颗粒的干扰沉降理论,具体分选过程是:矿浆通过入料系统给入分选机与上升水流相遇而形成干扰床层,固体颗粒在分选机内做干扰沉降运动,达到稳定状态时密度低于干扰床层平均密度的颗粒将浮起进入溢流;密度大于干扰床层平均密度的颗粒将穿透床层进入底流通过排矸口排出。
[0003]对于传统的液固流化床分选机而言,对粗煤泥的分选存在入料粒度范围窄的缺点。当入料粒度范围变宽时,粒度对分选的不利影响表现得非常显著,低密度的粗颗粒很容易进入高密度的底流中去,虽然可以通过提高上升水流速度来加强低密度粗颗粒的回收,但过高的上升水流速度又会造成高密度细颗粒进入到溢流中去,导致分选效率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干扰床分选机仅仅采用了单一的上升水流,且在整个分选室内上升水流速度基本保持不变所致。
[0004]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是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和修改部分构件后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液固流化床分选机对粗煤泥分选时存在的入料粒度范围窄的问题,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粗煤泥的分选效率。

【发明内容】
: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涉及粗煤泥分选【技术领域】。由精矿收集箱、主分选段、底流段组成。其特征是:主分选段上部分布有溢流倾斜板,分布角度为75°,外围设有精矿收集箱,收集箱下布置有精矿溢流管。溢流倾斜板下布置有筛网,筛网下方为一过渡层,过渡层下方是精矿缓冲段,此段是由一定数量相互交错布置的倾斜板及上下筛网组成,倾斜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均为75°,筛网起支撑作用。精矿缓冲段下为流态化床层段,此段为分选的主分选段,入料由此段以摆线的方式给入。流化床以下为气泡分散器,气泡分散器则通过管道与微泡发生器及加药装置相连。尾矿缓冲段设在气泡分散器的下方,此段也是由一定数量相互交错布置的倾斜板及上下筛网组成,倾斜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均为75 °,筛网起支撑作用。尾矿缓冲段下方为脉动水流层,此处布置有由频率调节装置控制的脉动水流管,脉动水流管下方是提供上升水流的流体分布器,最下方为锥形底流段,底流段下布置有底流管。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分布明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选效率及处理量,并能改善传统粗煤泥分选机分选时粒度范围窄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0]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2是倾斜板的一种布置方式示意图。
[0012]附图1中,1.精矿收集箱、2.精矿溢流管、3.溢流倾斜板、4.溢流倾斜板下筛网、
5.过渡层、6.精矿缓冲段上筛网、7.精矿缓冲段、8.精矿缓冲斜板、9.精矿缓冲段下筛网、10.流态化床层段、11.摆线式入料管、12.微泡发生器、13.加药装置、14.气泡分散器、
15.药剂气泡管道、16.尾矿缓冲段上筛网、17.尾矿缓冲斜板、18.尾矿缓冲段、19.尾矿缓冲段下筛网、20.脉动水流层、21.频率调节器、22.脉动水流管、23.流体分布器、24.上升水流进水管、25.锥形底流段、26.底流管。
[0013]附图2中,1.颗粒从斜板下方进入到斜板通道的过程、2.颗粒在斜板通道中向斜板表面沉降过程、3.从斜板滑落至竖直分选区的沉淀层下滑过程、4.竖直分选区的颗粒在上升水流作用下被再次分选过程、5、沿斜板上升的轻颗粒运动方向、6.分选后的重颗粒运动方向、7.上升水流、8.沉淀层、9.斜板与水平方向夹角、10.斜板通道宽度、11.斜板通道、12.竖直分选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5]如图1所示,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由精矿收集箱1、精矿溢流管2、溢流倾斜板3、溢流倾斜板下筛网4、过渡层5、精矿缓冲段上筛网6、精矿缓冲段7、精矿缓冲斜板8、精矿缓冲段下筛网9、流态化床层段10、摆线式入料管11、微泡发生器12、力口药装置13、气泡分散器14、药剂气泡管道15、尾矿缓冲段上筛网16、尾矿缓冲斜板17、尾矿缓冲段18、尾矿缓冲段下筛网19、脉动水流层20、频率调节器21、脉动水流管22、流体分布器23、上升水流进水管24、锥形底流段25、底流管26组成。
[0016]正常工作时,入料以摆线的方式由入料管11给入流态化床层段10进行分选,形成一定容积浓度的悬浮液,处于其中的颗粒进行干扰沉降运动。微泡发生器12产生微小气泡,加药装置13加入起泡剂和适量捕收剂,气泡和药剂经药剂气泡管道15由气泡分散器14进入到流态化床层段10与矿浆混合接触。上升水流进水管24给入上升水流,并由流体分布器23均匀地分布在主分选段底部,调节频率调节器21,经脉动水流管22以产生适当频率的脉动水流。给入的矿浆在上升水流和脉动水流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分选,干扰沉降速度小于上升水流速度的颗粒向上运动,进入精矿缓冲段7,在精矿缓冲斜板8的作用下,缓冲段流态较为稳定,颗粒在此处的沉降面积大,沉降距离短,颗粒很容易沉降到精矿缓冲斜板8上形成沉淀层,沉淀层又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重新进入流态化床层段10反复分选,因此,可防止高密度颗粒混入精矿。精矿在过渡层5中重新形成稳定的流态后进入溢流倾斜板3区域,在上升水流的作用下,进入精矿收集箱1,并从精矿溢流管2排出。干扰沉降速度大于上升水流速度的颗粒向下运动,进入尾矿缓冲段18,在尾矿缓冲斜板17的作用下,颗粒沉降到尾矿缓冲斜板17上形成沉淀层,沉淀层透过尾矿缓冲段下筛网19进入脉动水流层20中,在脉动水流的作用下,可防止低密度颗粒混入底流。高密度颗粒进入锥形底流段25,由底流管26排出。
[0017]附图2中,在上升水流7的作用下,矿物颗粒经I过程从竖直分选区12进入到斜板通道11,在斜板通道11中,颗粒沉降面积大,沉降距离短,容易沉降到斜板上,颗粒经2过程向斜板表面沉降形成沉淀层8。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层8经3过程沿斜板表面向竖直分选区12下滑,在上升水流7作用下,颗粒经I过程被再次带入斜板通道11内,从而进行重新分选。颗粒在斜板通道与竖直分选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循环,如图1 — 2 — 3 — 4所示。
[0018]本实用新型中的溢流倾斜板3、精矿缓冲段7中的精矿缓冲斜板8、尾矿缓冲段18中的尾矿缓冲斜板17,均能起到增加沉淀面积,缩短沉降距离,稳定矿浆流态的作用。加入药剂,可以提高对低密度颗粒的分选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矿浆处理量,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对宽粒级的分选问题。
[001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相应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微泡脉动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涉及粗煤泥分选【技术领域】;由精矿收集箱、主分选段、底流段组成,其特征是:主分选段上部分布有溢流倾斜板,分布角度为75°,外围设有精矿收集箱,收集箱下布置有精矿溢流管;溢流倾斜板下布置有筛网,筛网下方为一过渡层,过渡层下方是精矿缓冲段,此段是由一定数量相互交错布置的倾斜板及上下筛网组成,倾斜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均为75°,筛网起支撑作用;精矿缓冲段下为流态化床层段,此段为分选的主分选段,入料由此段以摆线的方式给入;流化床以下为气泡分散器,气泡分散器则通过管道与微泡发生器及加药装置相连;尾矿缓冲段设在气泡分散器的下方,此段也是由一定数量相互交错布置的倾斜板及上下筛网组成,倾斜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均为75°,筛网起支撑作用;尾矿缓冲段下方为脉动水流层,此处布置有由频率调节装置控制的脉动水流管,脉动水流管下方是提供上升水流的流体分布器,最下方为锥形底流段,底流段下布置有底流管。
【文档编号】B03B5/66GK203565186SQ201320398027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5日
【发明者】费之奎, 朱金波, 王刚, 丁光耀, 汪朋 申请人:安徽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