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选柱微泡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0585阅读:8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选柱微泡发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选矿浮选柱供气造泡设备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一种浮选柱微泡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选矿浮选柱上使用的微泡发生器,俗称发泡器或发泡枪,驱动内部喷气孔开闭的塞子运动的机构,安装在尾部,这种机构常见的有气缸结构、隔膜结构、专利《一种浮选柱发泡器》(专利号:ZL201120267862.2)公示的气囊结构等。当向发泡器充入压缩空气时,靠空气压力推动尾部机构构件轴向运动,带动内部用以控制喷气孔开闭的塞子运动,打开喷气孔向浮选柱喷气造泡。反之,关闭压缩空气源,用以驱动上述尾部机构的空气压力减小或消失,在另一侧压缩弹簧作用下,带动内部用以控制喷气孔开闭的塞子反向运动,将喷气孔关闭,阻止浮选柱内矿浆向发泡器内灌注。

气缸结构需清洁气源,使用环境一般无法保证;隔膜结构与专利《一种浮选柱发泡器》(专利号:ZL201120267862.2)公示的气囊结构,原理一致,由压缩空气压力变化引起密封气室容积变化,两种结构其实质都是橡胶件沿轴向的弹性变形,虽然对气源清洁度要求不严,但当密封气室轴向膨胀时,会受其橡胶本身材料影响,气囊与外部壳体摩擦力较大、或膜片与夹紧密封压板摩擦力较大,推动连杆轴向运动不够灵活。隔膜式与气囊式结构,还需考虑材料本身弹性参数与压缩空气压力、浮选柱矿浆压力、弹簧压力的参数等进行匹配,当隔膜与气囊材料老化后,弹性参数将发生很大变化,从而使设计结构的参数失衡,引起驱动机构出现异常,发泡器喷气孔打不开或关不严。总之,常见的这几种结构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不能很好的控制喷气孔处塞子的开闭动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泡发生器,解决驱动机构容易出现的异常问题,从而解决喷气孔打不开或关不严的常见故障,使发泡器性能更稳定、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结构的浮选柱发泡器,包括喷头、耐磨喷嘴、塞头、连杆、管体、压缩空气管接头、端盖接头体、气囊、气囊支撑套、弹簧、壳体、夹紧气囊螺纹套、螺母等。对于驱动内部塞子运动机构的气囊等,在专利《一种浮选柱发泡器》(专利号:ZL201120267862.2)公示的技术结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使气囊端面向内凹陷,就是将气囊底端面压入其内部,形成凹腔,对应的气囊内腔部分变为环状缝隙腔,将专利《一种浮选柱发泡器》(专利号:ZL201120267862.2)说明书附图之序号10密封压板,直径缩小厚度增加,撑紧在改进后气囊的凹腔内,称之为气囊支撑套,对气囊起到支撑作用;上述专利技术的气囊壁不再选用褶皱结构,平滑规整即可,气囊壁贴在壳体内壁及气囊支撑套外圆柱壁面上,气囊在壳体内壁及支撑套外圆柱壁面之间部分,形成环形缝隙状腔室。当微泡发生器安装到浮选柱后,压缩空气或弹簧驱动连杆轴向运动时,气囊壁与其中一贴紧壁面分离,径向运动贴紧在另一壁面上。(就像两手掌夹着充了气的气球将气球压扁后,搓动一样,气球壁相应部分与一手掌面开始分离,与另一手掌面开始贴合,手掌不会感觉到气球壁与手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与上述专利技术相比,本使用新型的微泡发生器气囊壁外圆面不再与外壳体相对滑动,从而消除了气囊与壳体间滑动摩擦问题;与目前在用的膜片结构相比,消除了膜片与压板间的滑动摩擦问题。由于消除了上述摩擦力,本实用新型技术使驱动塞头的动作更加灵活、可靠,从而使微泡发生器功能得到根本保证。该发明受气囊材料弹性影响较小,本发明气室容积变化不依靠橡胶件本身弹性,只对其柔韧性有高的要求。作用在环形缝隙腔底面的空气压力,对驱动力影响,在空气压力一定时,基本是定值,无需考虑材料老化问题,打开或关闭喷气孔塞子机构需的弹簧压力,可较为准确计算确定,或调定后基本不会变化,该技术实施后将使微泡发生器性能更加稳定、可靠。对于气囊9,可以通过合理选材、合理的装配前尺寸及形状、合理的制造工艺等保证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盆状气囊剖视图(放大)。

图5为杯状气囊剖视图(放大)。

三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喷气孔都处于关闭状态。

图中:1、喷头,2、耐磨喷嘴,3、塞头,4、连杆,5、管体,6、压缩空气管接头,7、端盖接头体,8、螺钉,9、气囊,10、气囊支撑套,11、弹簧,12、壳体,13、螺母,14、止退垫圈,15、夹紧气囊螺纹管,16、抗扭块,17、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例:

结构如图1所示:该种浮选柱微泡发生器包括喷头1、耐磨喷嘴2、塞头3、连杆4、管体5、压缩空气管接头6、端盖接头体7、螺钉8、气囊9、气囊支撑套10、弹簧11、壳体12、螺母13、止退垫圈14、夹紧气囊螺纹管15、抗扭块16、螺钉17等。耐磨喷嘴2安装在喷头1内,喷头1与管体5的一端螺纹连接,管体5的另一端与端盖接头体7固定连接,端盖接头体7上连通有压缩空气管接头6,壳体12通过螺钉8与端盖接头体7连接,在壳体12内设置有气囊9、气囊支撑套10、弹簧11。连杆4位于管体5和壳体12内,与夹紧气囊螺纹管15焊接在一起,一端与塞头3固定连接,塞头3与耐磨喷嘴2内锥面压紧时可关闭喷气孔,离开时可打开喷气孔,连杆4的另一端伸出壳体12之外。气囊9形似底向内凹陷的盆状结构,如图4所示,由弹性橡胶制作,气囊的底部正中心开有一圆孔,与连杆4焊接固定的夹紧气囊螺纹管15从其中间穿过,与气囊支撑套10一起对其夹紧,通过螺母13止退垫圈14压紧固定;气囊9前部(如图示左端)的法兰位于端盖接头体7与壳体12之间,通过螺钉8压紧二者固定密封。气囊支撑套10插入到气囊9后部(如图1示右端)凹陷的腔中,气囊壁贴在壳体12内壁及气囊支撑套10外圆柱壁面上,气囊9内腔在此部分形成环形缝隙状腔室。气囊支撑套10外径稍大,对气囊凹陷的腔壁撑紧形成第二道密封。气囊支撑套10可设计为实心结构也可设计成杯状结构,安装在壳体12内的弹簧11,左端顶紧在气囊支撑套10实心端面上,或杯状结构的内底面上,右端顶紧在壳体12底面上。为了防止连杆4转动而损坏气囊9,夹紧气囊螺纹管15左端截面设计为非圆结构,插入到抗扭块16内,抗扭块16用螺钉固定在端盖接头体7上,它与气囊支撑套10间为轴向可滑动不可转动的间隙配合,用于防止连杆转动对气囊的破坏。关于防止连杆扭转的结构,也可在连杆4上实现;防止连杆4扭转问题,也可以忽略,不设计抗扭块16。

气囊9与连杆4连接方式也可以是气囊支撑套10与连杆(4)焊接,连杆上设计螺纹,增加压板,螺母从左侧对气囊夹紧密封。

第二种实施例: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是关于气囊9与连杆4连接方法的优化方案。气囊支撑套10设计为杯状结构,直接与连杆4焊接固定,气囊支撑套10撑紧安装在气囊9凹陷的腔中。与附图1比较,底面不需用螺母压板等压紧方式密封固定,其余结构相同。该方案是基于微泡发生器气囊内腔压缩空气的压力作用、及前述的撑紧安装方式设计的,气囊9与气囊支撑套10间接触面会自动形成密封面,从受力方向分析,气囊没有脱落可能。该方案结构简单,可以降低加工制造成本。

第三种实施例: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是第二种实施例气囊与壳体12连接固定方法的变化,与附图1比较,气囊9取消了左端的法兰,气囊由盆状变为杯状,左端撑紧在壳体12内壁上,或内壁的槽中,其余结构相同。该结构使装配变得方便。

本实用新型上述三种实施例,针对气囊的创新改进设计思路一致。

本实用新型上述三种实施例,驱动连杆带动塞头开闭喷气孔的动作原理一致。

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微泡发生器工作原理描述如下:

如图1,当压缩空气管接头6接通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通过端盖接头体7或抗扭块16与连杆4间缝隙,进入由端盖接头体7、气囊9、夹紧气囊螺纹管15以及连杆4等构成的密封气室中,在压缩空气作用下,气囊9膨胀,气囊壁贴紧在壳体12内壁与气囊支撑套10外圆柱面及左端面上,随着压力增大,作用在夹紧气囊螺纹管15左端面及通过气囊底面作用在气囊支撑套10左端面上的力,大于右侧弹簧11的压力,夹紧气囊螺纹管15、气囊支撑套10、连杆4等将向右运动,通过连杆4带动塞头3同步向右移动,从而将微泡发生器喷气孔打开,压缩空气进入浮选柱实现其造泡功能。如图1示,由气囊9构成的A部分环形缝隙腔,缝隙腔壁即气囊9的构造材料,在气囊支撑套10向右移动时,气囊壁与气囊支撑套10外圆柱面分离,延径向向外运动,与壳体12内圆柱面贴合。

当关闭进入接头6压缩空气时,上述密封气室气压下降,作用在夹紧气囊螺纹管15左端面及通过气囊底面作用在气囊支撑套10左端面上的力减小,右侧弹簧11将推动气囊支撑套10向左移动,通过连杆4带动塞头3同步向左移动,从而将微泡发生器喷气孔关闭,阻止矿浆进入。同样的,由气囊9构成的A部分环形缝隙腔,在气囊支撑套10向左移动时,气囊9的壁与壳体12内圆柱面分离,延径向向内运动,与气囊支撑套10外圆柱面贴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