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08550发布日期:2019-12-13 23:51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测试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测试线。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电子产品进行测试,以保证电子产品的质量,例如,平板电脑的性能测试。现有技术中,对电子产品的测试一般采用双层传输线进行产品传输及同步测试的模式,但此种模式需要人工参与操作,且单位时间内测试的电子产品数量较少,进而导致电子产品的测试耗时较长,且测试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线。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测试线包括次序设置的上料装置、测试仓储装置及下料装置;测试仓储装置具有竖向排列的测试位;上料装置用于测试件的上料,测试仓储装置接收测试件,并转移测试件至测试位进行测试,下料装置用于测试完后的测试件的下料。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夹具及夹具回流装置;夹具用于测试件上料、测试及下料过程中的承载;夹具回流装置的一端与上料装置连接,其另一端与下料装置连接;夹具回流装置用于空载的夹具的回流。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上料装置包括测试件上料机构以及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测试件上料机构与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相邻,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与夹具回流装置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上料装置还包括上料传送缓存机构;上料传送缓存机构的一端与回流夹具接驳机构连接,其另一端与测试仓储装置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下料装置包括合格品下料机构以及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合格品下料机构与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相邻,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与夹具回流装置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下料装置还包括回流中转机构、不合格品分流机构以及不合格品回流机构;不合格品分流机构用于不合格测试件分流;回流中转机构接收不合格品回流机构回流的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不合格品分流机构与不合格品回流机构相邻。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测试仓储装置包括入库提升机构、转运机构以及仓储机构;转运机构设于入库提升机构的提升路径上,仓储机构设于转运机构的转运路径上;入库提升机构接收上料装置上料的测试件,并提升测试件,转运机构接收测试件,并转运测试件至仓储机构的测试位。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测试仓储装置还包括入库等候机构;入库等候机构位于上料装置以及入库提升机构之间。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测试仓储装置还包括出库提升机构;出库提升机构用于接收并转移转运机构转运出的测试完成后的测试件。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测试仓储装置还包括出库等候分流机构;出库等候分流机构位于出库提升机构以及下料装置之间;出库等候分流机构接收出库提升机构转移的测试件,并分别转移合格测试件以及不合格测试件至下料装置。

本申请通过上料装置、测试仓储装置及下料装置的次序设置,实现测试件的自动化检测,同时通过测试仓储装置竖向排列的测试位对测试件进行测试,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测试件的测试数量,进而减少了测试时间,提升了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中测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上料装置、夹具及夹具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下料装置、夹具及夹具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入库等候机构、入库提升机构、转运机构以及仓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a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转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承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下料装置及夹具回流装置的下层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料装置;11、测试件上料机构111、测试件上料支撑架112、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2、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121、回流夹具支撑架122、接驳传输线123、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1、提升件1232、提升转移件;13、上料传送缓存机构131、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2、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3、转盘接驳组件1331、接驳件;2、测试仓储装置;21、入库提升机构;211、提升驱动组件212、提升组件2121、提升位承载2122、提升转移件;21221、同步传送带213、提升架22、转运机构;221、转运位移组件;222、转运组件;2221、第一转运驱动件;2222、第二转运驱动件;2223、转运滑台;2224、转运板;223、转运导向组件;2231、转运轨道件;2232、转移中转平台;23、仓储机构231、测试架232、测试仓位;233、承接组件;2331、承接件;23311、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1、滚珠;2332、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1、测试连接支撑架;23322、母座;2333、通电保护件;2334、对接件;23341、第一对接头;23342、第二对接头;2335、导向件;23351、导引部23352、第二辅助滑动件;233521、滚柱;2336、限位缓冲件;23361、限位缓冲块24、入库等候机构;241、入库等候驱动组件;2411、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2、入库等候组件;243、入库等候平台;2431、平台滚珠;244、入库等候支撑架25、出库提升机构26、出库等候分流机构;3、下料装置;31、合格品下料机构311、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2、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2、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321、下料转盘接驳部;322、下料部33、回流中转机构331、回流中转架34、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1、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2、不合格品传送线;35、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1、不合格品回流支撑架;352、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6、回流接驳机构;37、处理机构;38、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9、辅助处理机构;4、夹具;41、承载件;411、滑动位;412、限位件移动位42、固定件;421、固定位;422、限制位43、第一限位件44、第二限位件45、第一测试连接件;451、连接件承载架;452、公座;46、辅助测试固定件;461、卡位;47、位移辅助件;5、夹具回流装置;51、第二接驳提升组件;52、夹具回流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图1,图1为本实施例中测试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测试线包括次序设置的上料装置1、测试仓储装置2及下料装置3。测试仓储装置2具有竖向排列的测试位。上料装置1用于测试件的上料,测试仓储装置2接收测试件,并转移测试件至测试位进行测试,下料装置3用于测试完后的测试件的下料。通过上料装置1、测试仓储装置2及下料装置3的次序设置,实现测试件的自动化检测,同时通过测试仓储装置2竖向排列的测试位对测试件进行测试,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测试件的测试数量,进而减少了测试时间,提升了测试效率。本实施例中的测试件可为终端电子产品,例如,平板电脑。

继续参照图2和图3,图2为本实施例中上料装置、夹具及夹具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下料装置、夹具及夹具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测试线还包括夹具4及夹具回流装置5。夹具4用于测试件上料、测试及下料过程中的承载。夹具回流装置5的一端与上料装置1连接,其另一端与下料装置3连接。夹具回流装置5用于空载的夹具4的回流。通过夹具4的设置以便于测试件的上料、测试及下料等工序的流畅进行;通过夹具回流装置5的设置使得空载的夹具4能由下料装置3回流至上料装置1,实现空载夹具4的自动且高效的重复利用。

继续参照图4,图4为本实施例中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夹具4包括承载件41以及固定件42。固定件42设于承载件41,固定件42上开设有固定位421,测试件放于固定件42的固定位421,固定位421对测试件的侧面进行承载固定。放于固定位421的测试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下陷,固定位421对测试件的侧面进行承载固定,操作方便,且能适配到多种规格尺寸的测试件。优选的,夹具4还包括第一限位件43以及第二限位件44。第一限位件43设于承载件41,并与固定件42的一端相邻。第一限位件43对测试件的一端部进行限位。第一限位件43与固定件42的固定位421相对,测试件放于固定件42的固定位421时,其端部是露于固定件42外,使测试件露于固定件42的一端的端部与第一限位件43相抵接,以达到对测试件进行限位的目的,进而使得测试件设于固定位421的位置能够确定,以便于后续的测试。第二限位件44活动设于承载件41,并与固定件42的另一端相邻。调节第二限位件44与第一限位件43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得第二限位件44与第一限位件43配合对测试件的两端进行限位。第二限位件44与固定件42的固定位421相对,优选的,第二限位件44与第一限位件43正对。测试件放于固定件42的固定位421时,其两个端部均是露于固定件42外。在放置测试件之前,先根据测试件的长度调节好第二限位件44相对于第一限位件43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限位件44与第一限位件43之间的相对距离与测试件的长度一致,测试件放置于固定位421后,使测试件露于固定件42的两端的端部分别与第二限位件44以及第一限位件43相抵接,以达到对测试件的两端分别进行限位的目的,并能够与固定位421相互配合,对测试件的侧面以及两端部同时进行限位固定,使得测试件稳固于固定位421上,不会因为夹具4的移动而产生错位移动。而当测试件的规格尺寸改变时,可相适配的调节第二限位件44相对于第一限位件43之间的距离,使之与测试件的长度保持一致,从而达到对不同规格尺寸的测试件的兼容,能适用于多种规格尺寸的测试件的测试需求。

复参照图4,更进一步,夹具4还包括第一测试连接件45。第一测试连接件45设于承载件41,并位于第一限位件43远离固定件42的一侧。第一测试连接件45用于测试件的电连通。测试件设于固定位421后,会先与第一测试连接件45连通。优选的,夹具4还包括辅助测试固定件46。辅助测试固定件46设于承载件41,并位于固定件42的侧边。可以理解的是,测试件在供电测试时需要电源适配器进行电源适配,例如平板电脑,通过辅助测试固定件46对电源适配器进行固定,使得测试件能够通过电源适配器与第一测试连接件45连接。优选的,夹具4还包括位移辅助件47。位移辅助件47设于承载件41。通过位移辅助位的设置,便于其他机构作用于位移辅助件47上,以便于对夹具进行整体移动。

复参照图4,进一步,承载件41开设有滑动位411。其中,承载件41为矩形板状,优选采用长方形的板状,滑动位411沿着承载件41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承载件41的下表面,本实施例中的滑动位411为横截面为条形的凹槽状。优选的,滑动位411位于承载件41的中间位置。承载件41还开设有限位件移动位412,限位件移动位412开设于承载件41上表面,限位件移动位412位于承载件41的一端,并与滑动位411的一端部正对。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移动位412为长条形的滑槽,其与滑动位411平行。固定件42设于承载件41的上表面,并与限位件移动位412相邻,优选的,固定件42位于承载件41的中间位置,优选的,固定件42的中心轴线与滑动位411的中心轴线重叠。固定位421的纵截面为″v″形结构。v形结构的固定位421更能与板状的测试件相适配,例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当测试件被置于固定位421后,测试件的侧面与固定位421的内侧面相贴合,而后在测试件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测试件稳固承载于固定位421上。优选的,固定件42上还开设有限制位422。限制位422位于固定位421的下方,并与固定位421连通。优选的,限制位422的纵截面为矩形或弧形结构。在v形结构的固定位421的下端设置矩形或弧形结构的限制位422,在测试件的侧面与v型结构的内侧面贴合的同时,使得测试件的下侧边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陷于限制位422内,进而使得测试件能够更为稳定的承载于固定位421内。优选的,固定件4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件42沿着承载件4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位于多个固定件42中末位的固定件42与限位件移动位412相邻。通过多个固定件42的设置,以便于测试件的稳固承载,此外,相邻两个固定件42之间的间隔空间还能为测试件的放置与移开留出作动空间。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42的数量为三个。优选的,固定件42还可采用中空结构,以节省制备用料,进而节省成本。第一限位件43为块状,其设于承载件41的上表面,并与多个固定件42中位于首位的固定件42正对。优选的,第一限位件43的中心轴线与固定件42的中心轴线重叠。第二限位件44为块状,其通过限位件移动位412滑动连接于承载件41的上表面,并与多个固定件42中位于末位的固定件42正对,第二限位件44、限位件移动位412以及第一限位件43的中心轴线重叠。推动第二限位件44于限位件移动位412上滑动,可调节第二限位件44与第一限位件43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具体应用时,第二限位件44设置有固定件(图中未显示),滑动后的第二限位件44通过固定件与承载件41形成固定关系,例如,螺钉、旋钮或插销等,此处不做限定。当测试件的规格尺寸变化时,操作者先拧松螺钉,而后根据测试件的长度对应的滑动第二限位件44,使得第二限位件44与第一限位件43之间的距离与测试件的长度一致,而后再拧紧螺钉,使得第二限位件44固定于承载件41,之后再放置测试件于固定件42的固定位421,测试件的下侧边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陷于限制位422内,其相对的两端被分别限制在第二限位件44与第一限位件43之间,如此,即可对测试件形成稳固承载结构。第一测试连接件45包括连接件承载架451以及公座452。连接件承载架451设于承载件41的上表面,其位于第一限位件43远离固定件42的一侧,且连接件承载架451与承载件41的端部的端面相邻,优选的,连接件承载架451的侧面与承载件41的端面齐平。公座452设于连接件承载架451内,公座452的面向固定件42的一面具有能与测试件相连接的接头,公座452背向固定件42的一面具有与母座相适配的插接结构。辅助测试固定件46设于承载件41的上表面,其一侧与固定件42的外侧相邻,其另一侧与承载件41的侧边相邻。优选的,辅助测试固定件46为块状,其上设置有卡位461,电源适配器可稳固卡设于该卡位461上。优选的,辅助测试固定件46的数量为并排设置的多个,每相邻两个辅助测试固定件46之间具有间隔,其具体数量可根据电源适配器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调整。本实施例中的辅助测试固定件46的数量为四个,两个辅助测试固定件46并排设置在固定件42的一侧,另两个辅助测试固定件46设置在固定件42相对的另一侧。位移辅助件47垂直设于承载件41的上表面,其可为横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的柱状。优选的,位移辅助件47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位移辅助件47分别位于承载件41的四角,如此可便于其他机构从多个方位通过位移辅助件47对夹具4进行作用,进而使得夹具4移动。此外,通过对位移辅助件47的移动限制,还可以起到对夹具4的位移限位作用。

复参照图1和图2,更进一步,上料装置1包括测试件上料机构11以及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12。测试件上料机构11与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12相邻,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12与夹具回流装置5连接。具体的,测试件上料机构11包括测试件上料支撑架111以及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设于测试件上料支撑架111的上端。待测试的测试件放置于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的始端,而后在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的带动下向着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的末端移动,本实施例中的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采用传送辊,当然也可以传送带,此处不做限定。优选的,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采用带回流的双辊筒线或环形的皮带传送线,如此,当待测试的测试件采用托盘上料时,可对托盘进行回流。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带回流的双辊筒线。第一回流夹具接驳机构12包括回流夹具支撑架121、接驳传输线122以及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回流夹具支撑架121与测试件上料支撑架111相邻;优选的,两者的高度一致;优选的,回流夹具支撑架121的上端为″l″型支撑结构,测试件上料支撑架111的末端与回流夹具支撑架121的拐角位置相对。接驳传输线122设于回流夹具支撑架121的上端,接驳传输线122的始端与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相邻,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与夹具回流装置5连接。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设于接驳传输线122的传送路线上。具体的,接驳传输线122采用的为″l″形的传送线,使得其可适配的设于回流夹具支撑架121的上端,接驳传输线122可采用传送辊或传送带,优选的采用传送辊。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的末端与″l″形的接驳传输线122的拐角位置相对。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与接驳传输线122的始端相邻。具体的,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包括提升件1231以及提升转移件1232,提升转移件1232设于提升件1231的提升端,提升件1231用于空载的夹具4的提升,提升转移件1232用于转移提升后的夹具4至接驳传输线122上。本实施例中的提升件1231可采用提升机,提升转移件1232设于提升件1231的提升平台上;提升转移件1232可采用传送带机构或传送辊机构,其可自身上的空载的夹具4进行转移。优选的,提升件1231的提升平台上设置有到位检测件,例如光电传感器,到位检测件的检测端面向提升转移件1232的表面上方,到位检测件用于检测提升转移件1232上是否有夹具4,以便于空载的夹具4的接驳控制。初始时,提升转移件1232位于接驳传输线122的下方,其与夹具回流装置5的末端对接,从夹具回流装置5回流的空载的夹具4被传递至提升转移件1232上,而后,提升件1231带动提升转移件1232上升至接驳传输线122所在平面,使得提升转移件1232与接驳传输线122的始端对接,而后,提升转移件1232传递空载的夹具4至接驳传输线122上,之后,空载的夹具4在接驳传输线122的传送下经过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的末端,此时,操作者拿取测试件上料传输线112传送过来的测试件,并转移放置于接驳传输线122上空载的夹具4内,接驳传输线122带动承载有测试件的夹具4继续传送。

复参照图1和图2,更进一步,上料装置1还包括上料传送缓存机构13。上料传送缓存机构13的一端与回流夹具接驳机构12连接,其另一端与测试仓储装置2连接。具体的,上料传送缓存机构13包括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以及转盘接驳组件133。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设于回流夹具支撑架121远离测试件上料支撑架111的一侧,优选的,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与回流夹具支撑架121垂直。夹具回流装置5的末端从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的下方穿过后,再向着提升件1231延伸,并最终与下移的提升件1231对接。优选的,提升件1231与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相邻,以使得上料装置1的布局紧凑,节省空间。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设于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的上端,优选的,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与接驳传输线122齐平。转盘接驳组件133设于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端部的一侧,并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始端相邻,且转盘接驳组件133与接驳传输线122的末端相邻,优选的,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与接驳传输线122垂直。具体的,转盘接驳组件133包括转盘件(图中未显示)以及接驳件1331,接驳件1331设于转盘件上,转盘件驱动接驳件1331旋转,接驳件1331为支架与传送辊的配合,转盘件为转盘机构。接驳传输线122带动承载有测试件的夹具4传送到接驳传输线122末端,此时,转盘件驱动接驳件1331旋转,使得接驳件1331与接驳传输线122的末端对接,之后,接驳传输线122再继续带动夹具4转移至接驳件1331上,而后,转盘件再驱动接驳件1331旋转90度,使得接驳件1331与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始端对接,之后,接驳件1331带动夹具4转移至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始端,而后,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继续带动夹具4向着自身的末端移动。优选的,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可采用双辊筒线,以此来设置上料传送缓存线132的始端与末端相邻,以便于节省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占地空间,便于整个上料装置1的合理布局。优选的,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始端正对,接驳件1331位于两个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始端之间,两个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末端相邻。通过两个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对已经承载测试件的夹具4进行缓存上料,以保证后续的测试仓储装置2对测试件的数量需求,进而保证了测试效率。此外,为便于理解测试件的上料路线、空载夹具4的回流提升转移路线以及承载测试件后的夹具4的传送缓存路线,现在图2内对应上述路线进行箭头指引标注。

继续参照图1和图5,图5为本实施例中入库等候机构、入库提升机构、转运机构以及仓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测试仓储装置2包括入库提升机构21、转运机构22以及仓储机构23。转运机构22设于入库提升机构21的提升路径上,仓储机构23设于转运机构22的转运路径上。入库提升机构21接收上料装置1上料的测试件,并提升测试件,转运机构2接收测试件,并转运测试件至仓储机构23的测试位。优选的,测试仓储装置2还包括入库等候机构24。入库等候机构24位于上料装置1以及入库提升机构21之间。优选的,测试仓储装置2还包括出库提升机构25。出库提升机构25用于接收并转移转运机构22转运出的测试完成后的测试件。优选的,测试仓储装置2还包括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位于出库提升机构25以及下料装置3之间;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接收出库提升机构25转移的测试件,并分别转移合格测试件以及不合格测试件至下料装置3。通过入库等候机构24、入库提升机构21、转运机构22、仓储机构23、出库提升机构25以及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配合设置,实现测试件的自动入库、测试及出库等工序,整个过程流畅且高效;其中,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对测试合格测试件及不合格测试件进行分流出库,以便于对不合格测试件的后续处理。

继续参照图5和图6,图6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a部放大图。更进一步,入库等候机构24包括入库等候驱动组件241、入库等候组件242以及入库等候平台243。入库等候驱动组件241的输出端与入库等候组件242的一端连接,入库等候组件242的另一端面向入库等候平台243。具体的,入库等候机构24还包括入库等候支撑架244。入库等候支撑架244设于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远离回流夹具支撑架121的一侧,入库等候平台243设于入库等候支撑架244的上端,并与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末端相对;优选的,入库等候平台243与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齐平。入库等候平台243的表面嵌设有多个平台滚珠2431,平台滚珠2431露于入库等候平台243的表面,且平台滚珠2431可相对于入库等候平台243滚动。本实施例中的入库等候平台243为矩形板状,多个平台滚珠2431呈矩阵状排布于入库等候平台243上。入库等候驱动组件241包括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1以及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1设于入库等候支撑架244的上端,并位于入库等候平台243的一侧,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1的输出端与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连接,其驱动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沿着平行于入库等候平台243的方向线性移动。入库等候组件242的一端与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的输出端连接,入库等候组件242的另一端面向入库等候平台243的表面,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驱动入库等候组件242旋转,本实施例中的入库等候组件242为长条形的板状。初始时,入库等候组件242位于入库等候平台243的一侧,并与入库等候平台243垂直;承载有测试件的夹具4从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末端转移至入库等候平台243上,具体的,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末端的传送辊之间的设置有可提升的传送带,有传送带顶出夹具4,并传送出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使得夹具4移动至入库等候平台243上,使得承载有测试件的夹具4被置于入库等候平台243上。入库提升机构21与入库等候机构24相邻设置,入库等候机构24的入库等候平台243接受到夹具4后,等到入库提升机构21的提升位达到与入库等候平台243的齐平位置时,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1以及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再配合驱动夹具4移动至入库提升机构21的提升位。具体而言,上料时,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1先驱动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移动至入库等候平台243靠近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一侧,进而带动入库等候组件242移动至入库等候平台243靠近上料传送缓存传送线132的一侧;而后,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驱动入库等候组件242旋转90度,使得入库等候组件242与夹具4的承载件41平行,并面向夹具4的位移辅助件47;之后,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1再驱动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向着入库提升机构21的方向线性移动,带动入库等候组件242推动夹具4向着入库提升机构21的提升位移动使得承载有测试件的夹具4被转移至入库提升机构21的提升位。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入库等候驱动件2411可采用线性模组,第二入库等候驱动件2412可采用旋转气缸。

复参照图5和图6,更进一步,入库提升机构21包括提升驱动组件211以及提升组件212。提升驱动组件211的输出端与提升组件212连接,提升驱动组件211驱动提升组件212沿着仓储机构23的高度方向线性移动。具体的,入库提升机构21还包括提升架213。提升架213设于入库等候支撑架244远离上料传送缓存支撑架131的一侧,且提升架213的设置方向与仓储机构23的高度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提升架213位于转运机构22远离仓储机构23的一侧,优选的,提升架213位于转运机构22与入库等候支撑架244之间。提升驱动组件211沿着提升架213的高度方向设于提升架213,提升驱动组件211的输出端与提升组件212连接,提升组件212滑动连接于提升架213,提升驱动组件211驱动提升组件212沿着平行于仓储机构23的高度方向线性移动,且能够对应暂停在转运机构22的各个转运位。本实施例中的提升驱动组件211可采用线性模组,当然也可采用电机、传输辊及传送带的配合,此处不做限定。提升组件212包括提升位承载2121以及提升转移件2122。提升位承载2121与提升驱动组件211的输出端连接,提升位承载2121滑动连接于提升架213。提升位承载2121与入库等候平台243平行,提升转移件2122设于提升位承载2121上,提升转移件2122即为入库提升机构21的提升位。提升转移件2122为电机、主动轮、从动轮以及同步传送带21221配合形成的双传送带机构;具体而言,主动轮、从动轮以及同步传送带21221的数量均为两个,一同步传送带21221分别饶设于一主动轮及一从动轮,形成一传送带组,两个转送带组分别转动连接于提升位承载2121的两端,且两个同步传送带21221平行,电机通过连轴带动两个主动轮同步转动,进而带动两个同步传送带21221同步转动。初始时,提升转移件2122与入库等候平台243齐平,入库等候平台243的夹具4被推送到提升转移件2122的两个同步传送带21221上,该两个同步传送带21221对夹具4进行承载;而后,提升驱动组件211的驱动提升位承载2121上升,进而带动提升转移件2122上升至转运机构22的各个转运位并暂停,使得夹具4正对转运机构22的各个转运位,之后,电机带动同步传送带21221转动,即可转移夹具4至转运机构22的转运位上。

继续参照图5至图7,图7为本实施例中转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转运机构22包括转运位移组件221以及转运组件222。转运位移组件221的输出端与转运组件222连接,转运位移组件221带动转运组件222沿着仓储机构23的测试位的排布方向运动。具体的,转运机构22还包括转运导向组件223。转运导向组件223包括多个转运轨道件2231以及多个转移中转平台2232。转运轨道件2231沿着仓储机构23的长度方向设于仓储机构23的侧边,多个转运轨道件2231沿着仓储机构23的高度方向依次依次间隔排列,使得多个转运轨道件2231分别按照仓储机构23的测试位的排布方向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转运轨道件2231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导轨。转移中转平台2232沿着仓储机构23的宽度方向设于仓储机构23的侧边,多个转移中转平台2232沿着仓储机构23的高度方向依次依次间隔排列,一转运轨道件2231对应与一转移中转平台2232配合,转移中转平台2232的端部与转运轨道件2231的侧面相邻,本实施例中的转移中转平台2232即为转运机构22的转运位。在具体设置时,转运轨道件2231以及转移中转平台2232可分别通过具有加强筋的支撑架固定在仓储机构23上,以保证两者的稳固性,此处不再赘述。提升转移件2122在提升驱动组件211的驱动下,被对应提升至各个转移中转平台2232的侧边并暂停,使得夹具4暂停并正对各个转移中转平台2232,之后,同步传送带21221转动,即可带动夹具4转移至转移中转平台2232上。本实施例中的转移中转平台2232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入库等候平台24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转运位移组件221以及转运组件22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转运位移组件221分别对应设于多个转运轨道件2231上。转运位移组件221可在转运轨道件2231上移动,进而带动转运组件222经过转移中转平台2232以及仓储机构23的各个测试位。本实施实施例中的转运位移组件221可采用穿梭车,此处不再赘述。转运组件222包括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转运滑台2223以及转运板2224。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以及转运滑台2223分别设于转运位移组件221的同一侧的侧壁上,其中转运滑台2223位于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的下方,转运滑台2223与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平行。优选的,转移中转平台2232的表面与转运滑台2223的表面齐平。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连接,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的输出端与转运板2224连接,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驱动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沿着平行于转运滑台2223的方向线性移动进而带动转运板2224线性移动,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驱动转运板2224旋转。初始时,转运位移组件221在转运轨道件2231移动,使得转运滑台2223与转移中转平台2232正对且相邻,而后,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驱动转运板2224移动至转移中转平台2232上夹具4远离转运轨道件2231的一侧,之后,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驱动转运板2224旋转,使得转运板2224靠近夹具4的位移辅助件47,之后,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再驱动转运板2224向着转运滑台2223的方向移动,带动夹具4移动至转运滑台2223上;之后,转运位移组件221继续在转运轨道件2231移动,带动转运滑台2223移动,并在转运滑台2223与仓储机构23的测试位正对的位置暂停,而后,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再驱动夹具4移动至仓储机构23的测试位。在具体应用时,转运滑台2223可采用与转移中转平台2232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中的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可采用线性模组,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可采用旋转气缸。优选的,每一转运位移组件221上的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以及转运板2224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具有两个输出端,两个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分别与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的两个输出端连接,两个转运板2224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二转运驱动件2222的输出端,在具体应用时,第一转运驱动件2221上可设置两个滑台作为输出端。通过上述设置,两个转运板2224可分别从相对的两个方位对转运滑台2223上的夹具4进行移动,使得夹具4可分别移动至转运导轨231相对的两侧的仓储机构23的测试位上,以提升单位转运组件222可转运的测试位的数量,进而节省转运空间。优选的,每一转运轨道件2231上的转运位移组件221以及转运组件222为两组;其中,两个转运位移组件221并排设置于转运轨道件2231上,两个转运位移组件221相向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两个转运位移组件221上的两个转运组件222正对设置,两个转运组件222公用一个转运滑台2223,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转运滑台2223上一次性转移承载两个夹具4后再分别转运至不同的仓储机构23的测试位上,实现同时对两个夹具4进行转运操作,提升单位时间内的转运数量,进而提升测试效率。

继续参照图6和图8,图8为本实施例中承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仓储机构23包括测试架231以及多个测试仓位232。多个测试仓位232沿着测试架231的高度方向或/和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优选的,仓储机构23还包括多个承接组件233。多个承接组件233分别对应设于多个测试仓位232。承接组件233与夹具4相适配。优选的,测试仓位232的数量与承接组件233的数量一致,使得承接组件233可与测试仓位232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每一个测试仓位232内均具有一个承接组件233,进而形成一个个的独立测试位。如此,通过多个承接组件233与多个测试仓位232形成多个独立的测试位,当单个测试位出现故障时,可对应停止该故障测试位的测试动作,并对其进行维护,如此,无需停线即可处理单个的测试位的故障情况,使得故障维护的范围只是集中在了故障测试位,降低了维护成本的同时,也避免影响其他测试位的正常测试动作,保证了测试效率。

复参照图6和图8,更进一步,多个测试仓位232沿着测试架231的高度方向或/和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具体而言,多个测试仓位232沿着测试架231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相邻两个测试仓位232之间具有间距,一测试仓位232对应设置有一承接组件233。或者,多个测试仓位232沿着测试架23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相邻两个测试仓位232之间具有间距,一测试仓位232对应设置有一承接组件233。或者,一部分多个测试仓位232沿着测试架231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相邻两个测试仓位232之间具有间距,另外一部分测试仓位232沿着测试架23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相邻两个测试仓位232之间具有间距,一测试仓位232对应设置有一承接组件233;如此,使得多个测试仓位232在测试架231的高度以及长度方向形成了矩阵型的排列方式,其中,在高度方向上可以为单列或多列,在长度方向可以为单排或多排,此处不做限定。通过多个测试仓位232和多个承接组件233配合在测试架231的横向和纵向排列,使得多个测试位得到有序的排布,节省了企业测试位的占用厂房的面积,尤其是纵向空间的测试位的设置,使得单位面积的厂房内能够承载更多的测试位,降低了企业的厂房空间成本,还提升单位时间内测试件的测试数量,间接的提升了测试效率。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矩阵式排列的测试位。测试架231采用的是可通电的测试架,优选的,测试架231可通电的位置设置在测试仓位232,为设置在测试仓位232的承接组件233提供电源连接。优选的,测试架23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测试架231并排设置,转运轨道件231位于两个测试架231之间,转运位移组件21带动的转运组件22以及夹具4在两个测试架231之间移动,并分别转运夹具4至两个测试架231的测试位的承接组件233上,使得承接组件233与转运夹具4适配对接,进而对测试件进行后续的通电测试。

复参照图8,更进一步,承接组件233包括承接件2331、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以及通电保护件2333。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设于承接件2331。通电保护件2333与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连接。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与夹具4的第一测试连接件45相适配,两者可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测试件依次通过第一测试连接件45、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以及通电保护件2333后,再与测试仓位32的电源连接。在具体应用时,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与第一测试连接件45连接时,通电保护件2333处于断开状态,当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与第一测试连接件45连接后,通电保护件2333才转化为通电状态。如此,即可通过通电保护件2333的设置,避免了因为电火花或短路引起的安全问题,提升了测试件测试时的安全性。优选的,承接组件233还包括对接件2334。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通过对接件2334与通电保护件2333连接。其中,对接件2334包括第一对接头23341以及第二对接头23342。第一对接头23341与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连接,第二对接头23342与通电保护件2333连接。第一对接头23341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对接头2334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与通电保护件2333因为频繁的使用及频繁通断电,会出现损坏的问题;而通过对接件2334的设置,使得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与通电保护件2333之间分别形成独立的可处理单元,当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以及通电保护件2333中的任一个损坏需要更换时,无需对整个承接组件233进行移除,只需要断开第一对接头23341与第二对接头23342,使得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与通电保护件2333形成单独的个体,而后再对单独的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或通电保护件2333进行更换即可,降低维护成本,且能够实现了损坏部件的快速拆装更换。优选的,承接组件233还包括导向件2335。导向件2335设于承接件2331。导向件2335的一端与承接件2331的端部相邻,其另一端向着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延伸。导向件2335与夹具4的滑动位411相适配,通过导向件2335的设置,便于夹具4与承接组件233的连接,并能对夹具4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第一测试连接件45能够准确向着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移动便于第一测试连接件45与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的准确对接。优选的,导向件2335与承接件2331的端部相邻的一端设置有导引部23351,导向部3351纵截面的面积小于导向件2335纵截面的面积。通过导引部23351的设置,便于夹具4与承接组件233对接时的滑动导引。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承接组件233还包括限位缓冲件2336。限位缓冲件2336设于承接件2331。限位缓冲件2336位于导向件2335以及承接件2331之间。通过限位缓冲件2336的设置,对夹具4在沿着导向件2335方向位移进行限制,便于夹具4承载的测试件能移动到限定的位置,在该限定位置上,第一测试连接件45恰好可与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实现准确对接;此外,限位缓冲件2336还对夹具4位移产生的冲力进行缓冲,避免夹具与承接组件233的硬性接触造成震动与损伤,进而避免了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及其他部件的损坏。优选的,承接件2331上设置有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与导向件2335平行。优选的,导向件2335上设置有第二辅助滑动件23352。第二辅助滑动件23352沿着导向件2335的长度方向设于导向件2335的外壁。通过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以及第二辅助滑动件23352的设置,减少了夹具与承接件2331以及导向件2335之间摩擦力,使得夹具与承接组件233之间滑动位移过程更为流畅。

复参照图8,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承接件2331为矩形板状,优选采用长方形的板状。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设于承接件2331的上表面,具体的,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包括多个滚珠233111,多个滚珠233111分别嵌设于承接件2331内,且每一滚珠233111均露于承接件2331的上表面,滚珠233111可相对于承接件2331进行滚动。多个滚珠233111分别沿着承接件233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个滚珠233111之间具有间距,多个滚珠233111的顺次连线为直线,该直线与承接件2331的长侧边平行,并与导向件2335平行。优选的,滚珠233111与承接件2331的长侧边相邻。优选的,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辅助滑动件23311分别位于导向件2335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承接件2331的两个长侧边相邻。导向件2335为长条形的块状。导向件2335沿着承接件2331的长度方向设于承接件2331的上表面,优选的,导向件2335的中心轴线与承接件2331的中心轴线重叠。导向件2335的一端与承接件2331的一短边相邻,其另一端向着承接件2331的另一短边延伸。优选的,导引部23351设于导向件2335与承接件2331短边相邻的一端,该导引部23351为具有向着承接件2331上表面倾斜的倾斜面,使得导引部23351呈现为斜坡状,优选的,上述倾斜面为弧形面。优选的,导引部23351的两侧面向着其自身的内部收拢。本实施例中的导向件2335的两端均具有导引部23351,以便于夹具滑动上导向件2335及退下导向件2335。第二辅助滑动件23352包括多个滚柱233521,多个滚柱233521分别嵌设于导向件2335的外侧壁内,且每一滚柱233521的表面露于导向件2335的外侧壁;滚柱233521分别与导向件2335以及承接件2331形成转动连接关系。多个滚柱233521沿着导向件2335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相邻两个滚柱233521之间具有间距。优选的,第二辅助滑动件233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辅助件3352分别设于导向件2335的相对的两个外侧壁。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包括测试连接支撑架23321以及母座23322。测试连接支撑架23321设于承接件2331的上表面,并与导向件2335的端部相对。母座23322设于测试连接支撑架23321内。母座23322与公座452相适配,优选的,母座23322的中心轴线与导向件2335的中心轴线重叠。通电保护件2333设于承接件2331,并位于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远离导向件2335的一侧。优选的,通电保护件2333与第二测试连接件2332相邻。本实施例中的通电保护件2333采用的是继电器。第一对接头23341通过电线与母座23322电连接,第二对接头23342通过电线与通电保护件2333电连接。第一对接头23341与第二对接头23342为相适配的公母端子,两者可进行灵活的卡接和拔出,进而实现母座23322与通电保护件2333的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固定在夹具4上的测试件先与公座452连接,在转运板2224的拨动下,使得夹具4向着承接组件233移动,并在滑动位411与导向件2335的滑动导向下,使得公座452正对向着母座23322的方向线性移动,最终使得公座452与母座23322之间形成插接关系,进而对测试件通电,其中,作为继电器的通电保护件2333对母座23322与公座的插接进行保护,避免了电火花的产生,保证了对接时的安全。优选的,限位缓冲件2336包括两个两个限位缓冲块23361。两个限位缓冲块23361分别设于测试连接支撑架23321以及导向件2335之间,且两个限位缓冲块23361分别位于母座23322的相对的两侧,避免对公座452与母座23322的插接造成影响。优选的,限位缓冲块23361面向导向件2335的一面设置有软体材质,例如,软胶材质。夹具4于导向件2335以及承接件2331上滑动至限位缓冲块23361的位置时,夹具4的公座452可恰好插接于母座23322内,其中,限位缓冲块23361对夹具4的移动进行限位和缓冲,保证了公座452与母座23322的插接准确,又能避免了夹具冲力过大对母座23322造成损坏。

复参照图1,出库提升机构25设于仓储机构23远离入库提升机构21的一侧,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设于出机构提升机构25远离仓储机构23的一侧,且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与下料装置3相邻。仓储机构23完成测试件的测试任务后,转运机构22转运测试完成后的夹具4至出库提升机构25,由出库提升机构25转移夹具4至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而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在对夹具4进行中转出库至下料装置3。本实施例中的出库提升机构25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入库提升机构21的一致,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入库等候机构24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3和图9,图9为本实施例中下料装置及夹具回流装置的下层部分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下料装置3包括合格品下料机构31以及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32。合格品下料机构31与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32相邻,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32与夹具回流装置5连接。优选的,下料装置3还包括回流中转机构33、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以及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用于不合格测试件的分流。回流中转机构33接收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回流的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与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相邻。通过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以及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的相邻设置,以及回流中转机构33与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配合设置,使得处理后的不合格的测试件能够快速的返回进行二次测试,提升了二次测试的效率,且能够降低人工成本。

复参照图1、图3和图9,更进一步,回流中转机构33还包括回流中转架331以及回流中转组件(图中未显示)。回流中转架331设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表面,回流中转组件设于回流中转架331的表面,使得回流中转组件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形成上下结构的层级关系。合格品下料机构31以及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位于下料装置3的下层,合格品下料机构31以及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设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远离出库提升机构25的一侧,且合格品下料机构31以及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的入料端均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分流端相邻。如图9所示,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合格品下料机构31以及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均位于下料装置3的下层,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接收出库提升机构25转移出来的测试件,并根据测试件的测试结果分为合格测试件以及不合格测试件,其中合格测试件被分流至合格品下料机构31,不合格测试件被分流至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具体的,合格品下料机构31包括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以及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平行,且两者相邻,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设于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的上端,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的始端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分流端相邻,优选的,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表面齐平。不合格品分流机构34包括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1以及不合格品传送线342。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1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平行,且两者相邻,不合格品传送线342设于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1的上端,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始端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分流端相邻,优选的,不合格品传送线342与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表面齐平。优选的,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与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1的中心轴线重叠,优选的,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与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1一体成型,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的始端与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始端相邻,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以及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传送方向相反,优选的,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的始端与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始端重叠,且该重叠部分可进行方向相反的传送。本实施例中的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以及不合格品传送线342采用传送辊,在两者始端重叠的部分设置单独的驱动电机,以实现两个方向的传送。优选的,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采用带回流的双辊筒线,使得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的始端与末端相邻,以节省空间,便于下料装置3的布局。可以理解的是,测试件上具有表示自身身份的识别码,例如二维码或条形码,在测试进行测试前,通过扫描枪对测试件进行扫描识别,确定测试件的身份,并能根据测试件在测试位的不合格和合格的测试结果对上述识别码进行标记,以区分合格测试件及不合格测试件,当测试件被移动至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上,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根据合格测试件以及不合格测试件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流,其中,合格测试件被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转移至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的始端,而后被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带着向着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的末端移动,而不合格测试件被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转移至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始端,而后被不合格品传送线342带着向着不合格传送线342的末端移动,如此,实现了合格测试件与不合格测试件的分流。

复参照图9,更进一步,第二回流夹具接驳机构32包括下料转盘接驳部321以及下料部322。下料转盘接驳部321设于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远离出库等候分流机构26的一侧,且下料转盘接驳部321与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的末端相邻。下料部322设于下料转盘接驳部321远离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的一侧,下料部322的始端与下料转盘接驳部321相邻,下料部322的末端与夹具回流装置5的始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下料转盘接驳部321与转盘接驳组件13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下料部322为传送辊,优选的,下料部322可采用l型结构的传送辊,以便于合格测试件的下料作业以及下料部322与夹具回流装置5始端的合理连接布局。优选的,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下料转盘接驳部321以及下料部322三者的表面齐平。承载合格测试件的夹具4经过合格品下料传送线312传送至下料转盘接驳部32,再由下料转盘接驳部32转移至下料部322上继续传送,操作者站在下料部322的一侧,取下夹具4内合格测试件,夹具4变成空载状态,而后空载的夹具4则继续传送至夹具回流装置5的始端,由夹具回流装置5传送至提升转移件1232。

复参照图1、图3和图9,更进一步,回流中转组件用于把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重新返回测试仓储装置2进行二次测试,具体而言,回流中转组件把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先转移至出库提升机构25的提升位,再由出库提升机构25转移至转运机构22,转运机构22再转运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重新返回测试位进行测试。在具体应用时,回流中转组件可以采用与入库等候机构24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的结构,当然,回流中转组件也可以传送带机构,以达到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能转移至出库提升机构25的提升位即可。不合格传送线342末端的不合格测试件与夹具4一同被取下,而后在外部对不合格测试件进行检测处理,处理完成后,再把该测试件放置于夹具4内,而后,再通过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返回至中转回流机构33的回流中转组件。具体的,不合格品回流机构35包括不合格品回流支撑架351以及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不合格品回流支撑架351设于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1的上端,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设于不合格品回流支撑架351的上端,使得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与不合格品传送线342形成上下结构的层级关系,且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末端与中转回流机构33的回流中转组件的回流接收端相邻。优选的,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始端与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末端相邻,如此,就可在同一位置对不合格测试件进行下料处理,以及放回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便于节省布局空间,同时提升测试件二次测试的效率。本实施例中的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采用的是传送辊。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末端的传送辊之间设置有可顶出的传送带机构,其可顶出夹具4,而后转移承载有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的夹具4至中转回流机构33的回流中转组件上。在具体应用时,操作者也可直接放置处理后的不合格品测试件于回流中转组件上。

优选的,下料装置3还包括回流接驳机构36以及处理机构37。回流接驳机构36的一端与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始端相邻,其另一端处理机构37相邻,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及夹具4,被放置于处理机构37上,而后通过回流接驳机构36转移到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始端。具体的,回流接驳机构36设于不合格品回流支撑架351的一侧,且回流接驳机构36与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始端相邻,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始端也设置有可顶出的传送带机构,可转移夹具4至回流接驳机构36;本实施例中的回流接驳机构36与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处理机构37为传送辊结构,其设于回流接驳机构36的一侧,其末端与回流接驳机构36相邻,其始端向着远离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一侧延伸,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及夹具4一同被放置于处理机构37的始端。优选的,回流接驳机构36还与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末端相邻,如此,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末端传送过来的不合格测试件,可通过回流接驳机构36转移到处理机构37上,而后与夹具4一同被取下处理。在具体应用时,回流接驳机构36与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末端相邻时的接驳方向以及处理机构37的处理传送方向,与回流接驳机构36与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始端相邻时的接驳方向以及处理机构37的处理传送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回流接驳机构36有两个接驳方向,一个是接驳分流的不合格测试件至处理机构37进行处理,另一个是接驳处理机构37传送过来的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在具体应用时,可通过在处理机构37处设置切换按钮,由操作者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回流接驳机构36在不合格品传送线342的末端以及不合格回流传输线352的始端之间的接驳切换,以及对应的处理机构37的传送方向的切换。优选的,下料装置3还包括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以及辅助处理机构39。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设于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传送路径上。辅助处理机构39设于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远离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处理机构37的处理位是有限的,当不合格测试件的数量较多时,处理机构37的处理位满载后,多出的不合格测试件被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回传,并转移至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如此即可通过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对其他的不合格测试件进行处理转移。此外,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与回流接驳机构36之间可以形成接驳配合,例如,在回流接驳机构36接驳不合格测试件时,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对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进行回流接驳。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以及辅助处理机构39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回流接驳机构36以及处理机构37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在具体应用时,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的接驳端与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相邻,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与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相邻的部位设置有可顶出的传送带机构,使得不合格测试件由该部位转移至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上。优选的,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为带回流的双辊筒线,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与不合格品回流传输线352的弯折回流的部位相邻,不合格品回流支撑架351可对应设于合格品下料支撑架311以及不合格分流支撑架341上。优选的,辅助回流接驳机构38以及辅助处理机构39与回流接驳机构36以及处理机构37对称设置,并分别位于下料部322相对的两侧。此外,为便于理解不合格测试件的下料路线,合格测试件的下料路线,以及空载的夹具4的回流路线,现在图9内对应上述路线进行箭头指引标注。为便于理解处理后的不合格测试件的回流路线,现在图3中对应上述路线进行箭头指引标注。

复参照图1、图2、图3和图9,夹具回流装置5包括第二接驳提升组件51以及夹具回流线52。第二接驳提升组件51的一端与下料部322的末端相邻,其另一端与夹具回流线52的始端相邻,夹具回流线52的末端与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相邻。夹具回流线52设于下料装置3、测试仓储装置2以及上料装置1的下方,以此来节省整个夹具回流装置5的占用面积。第二接驳提升组件51接收下料部322末端传送的空载夹具4,而后下移夹具4使之靠近夹具回流线52的始端,而后转移夹具4至夹具回流线52的始端,而后夹具4在夹具回流线52的带动下移动夹具回流线52末端,并转送至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的提升转移件1232上,使得空载的夹具4被重新利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接驳提升组件51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一接驳提升组件12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夹具回流线52采用的是传送辊。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测试线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测试件的测试数量,提升了测试效率;而且形成单独的测试位进行测试,便于维修,且安全可靠;此外,整个测试线布局合理,节省了企业的厂房成本。

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