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正、反转的炉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7059阅读:8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以正、反转的炉条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气发生炉中连接原动力与排灰装置运行的中间减速装置,主要涉及的是一种可以正、反转的炉条机。
背景技术
煤气发生炉正常运行时,炉条机朝一个方向连续不停运行;因多种原因,煤气发生炉炉内经常结大块,整个炉内结死,造成排灰系统无法运行;工厂目前处理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1、将煤气发生炉熄火,人工清理;2、使供应炉条机的原动力反向转动一段时间,炉内疤块松动后,再转入正常方向运转,发生炉转入正常生产;第1种方法费时费工,浪费原料,对工厂生产影响很大;第2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目前煤气发生炉排灰装置反转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如图1、2所示为现有炉条机结构示意图,主要由蜗杆2、蜗轮18、立轴17、小齿轮10以及大链轮8构成,大链轮8通过键9和蜗杆2连接,蜗轮18和立轴17连接,小齿轮10固定在立轴17的上端,小齿轮10与大齿圈21上的齿条啮合,蜗杆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在左右深沟球轴承4、6内,在深沟球轴承6的内侧设置一单向推力球轴承5,立轴上设置有上、中、下深沟球轴承12、13、15、蜗杆上的单向推力球轴承5用来平衡单向轴向力,解决了蜗杆2正常运行时轴向力的平衡,而在实际操作中,反转现象经常发生,此时,蜗杆2上各处受力就不平衡了,继而造成左端盖1、左、右深沟球轴承4、6与轴承压盖以及立轴17上部的立轴上压盖11和上深沟球轴承12在短时间内损坏,被迫停车检修,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以正、反转的炉条机,使其在处理故障时可以正常反转,从而可延长炉条机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主要包括蜗杆、蜗轮、立轴、大链轮以及立轴上的小齿轮,立轴下部和蜗轮连接,大链轮固定在蜗杆的右侧,蜗杆的两侧设置在左、右深沟球轴承内,立轴由深沟球轴承定位,在蜗杆上设置有用于轴向受力的双向推力轴承,其压盖内侧与蜗杆固定,外侧与左端盖固定。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不改变现有炉条机的主要结构,将原蜗杆的单向推力球轴承设置为双向推力球轴承即可实现炉条机的正、反转,使装置不论正转或反转,蜗杆和立轴在运行时,蜗杆上的左、右深沟球轴承将蜗杆产生径向力消除,双向推力轴承将正转或反转时产生的轴向力消除,达到平衡,从而使所有运动部件能够在设计允许的间隙范围内运行和得到润滑,使用寿命比过去延长两倍以上。


附图1为现有炉条机的结构示意图(顶视)。
附图2为图1的A-A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图3的B-B视图。
图中,1、左端盖,2、蜗杆,3、蜗杆壳,4、左深沟球轴承,5、单向推力球轴承,6、右深沟球轴承,7、右轴承压盖,8、大链轮,9、键,10、小齿轮,11、立轴上压盖,12、上深沟球轴承,13、中深沟球轴承,14、蜗壳,15、下深沟球轴承,16、立轴下端盖,17、立轴,18、蜗轮,19、双向推力球轴承,20、单向推力球轴承,21、大齿圈。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蜗杆2、蜗轮18、大链轮8、立轴17、小齿轮10,大链轮8通过键9和蜗杆2连接,蜗杆2和蜗轮18连接,蜗轮18通过立轴17上的下键和立轴17连接,立轴17通过立轴17上的上键和小齿轮10连接,小齿轮10通过啮合将力传递给大齿圈21,蜗杆2设置在左深沟球轴承4和右深沟球轴承6内,在蜗杆2一端,即在右深沟球轴承4外侧的蜗杆2上设置一套双向推力球轴承19,通过左端盖1、轴承压盖最终和蜗杆壳3固定,小齿轮10固定在立轴17上端,立轴17设置在上、中、下深沟球轴承12、13、15内,在立轴17下端即下深沟球轴承15的下部设置单向推力球轴承20,以平衡立轴17上的轴向力。
权利要求1.一种可以正、反转的炉条机,主要包括蜗杆(2)、蜗轮(18)、立轴(17)、大链轮(8)以及立轴上的小齿轮(10),立轴下部和蜗轮连接,大链轮固定在蜗杆上,蜗杆的两侧设置在左、右深沟球轴承内,其特征在于在蜗杆上设置有用于轴向受力的双向推力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正、反转的炉条机,其特征在于在立轴(17)下部设置有单向推力球轴承(2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以正、反转的炉条机主要包括蜗杆(2)、蜗轮(18)、立轴(17)、大链轮(8)以及立轴上的小齿轮(10),立轴下部和蜗轮连接,大链轮固定在蜗杆上,蜗杆的两侧设置在左、右深沟球轴承内,在蜗杆上设置有用于轴向受力的双向推力轴承。本实用新型不改变现有炉条机的主要结构,将原蜗杆的单向推力球轴承设置为双向推力球轴承即可实现炉条机的正、反转,使装置不论正转或反转,蜗杆和立轴在运行时,蜗杆上的左、右深沟球轴承将蜗杆产生径向力消除,双向推力轴承将正转或反转时产生的轴向力消除,达到平衡,从而使所有运动部件能够在设计允许的间隙范围内运行和得到润滑,使用寿命比过去延长两倍以上。
文档编号C10J3/40GK2695443SQ200420010709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6日
发明者田建安, 宋文健 申请人:田建安, 宋文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