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3457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且更具体地涉及适当地组成为四 轮机动车辆中的滑柱连杆式独立悬架(麦弗逊式)的推力滑动轴承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 轴承。
背景技术
通常,滑柱连杆式独立悬架主要用于四轮机动车辆的前轮,并被构造成将滑柱组 件与螺旋弹簧相组合,该滑柱组件将液压减震器结合到与主轴一体形成的汽缸中。在这种 悬架中,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螺旋弹簧的轴线相对于滑柱的轴线活动地偏移,以使结合 在滑柱中的减震器的活塞杆的滑动流畅地进行。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其中,通过将螺旋弹簧 的轴线与滑柱的轴线对齐来设置螺旋弹簧。在这两种结构中,推力轴承均被设置在用于机 动车辆的安装构件与螺旋弹簧的上弹簧座之间,以在通过转向操作使滑柱组件与螺旋弹簧 一起旋转时使转动流畅地进行。在这种推力轴承中,使用采用滚珠、滚针的滚动轴承或合成树脂制的滑动轴承。然 而,滚动轴承可能会因例如无限小的摆动和振动载荷而在滚珠或滚针中引起疲劳断裂,因 此存在难以保持流畅的转向操作的问题。与滚动轴承相比,滑动轴承具有高摩擦转矩,因此 有转向操作变重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并卡合以防止诸如灰尘等异物 进入到滑动界面上的防尘密封件的高摩擦力,这两种轴承都具有转向操作变重的问题,合 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尤其具有转向操作变得重得多的问题。为克服如上所述问题,本申请提出的推力滑动轴承由合成树脂制上壳、合成树脂 制下壳以及置于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推力轴承片构成,其中,上壳与下壳通过弹 性卡合来连结,基于迷宫作用的弹性卡合部和密封部被分别形成在上壳与下壳之间以及内 周面侧与外周面侧之间,以通过密封部来防止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轴承滑动面上(参照 专利文献专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参照如下附图对这种推力轴承进行说明。图9中,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1包 括合成树脂制上壳10、合成树脂制下壳20以及置于上壳10与下壳20之间的合成树脂制 推力轴承片30。上壳10包括圆环形平板状部12,该圆环形平板状部12在其中心部具有 圆孔11 ;圆筒状配合悬挂部13,该圆筒状配合悬挂部13被一体形成在圆环形平板状部12 的外周缘上;以及钩形配合部14,该钩形配合部14形成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13的一端部 的内周面上。同时,下壳20包括圆筒部22,该圆筒部22具有限定插入孔21的内周面;环 形宽套环部对,该环形宽套环部M以使圆筒部22的一部分23伸出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圆 筒部22的外周面上;圆筒状配合突出部25,该圆筒状配合突出部25 —体形成在环形宽套 环部M的外周缘;以及配合部沈,该配合部沈形成在圆筒状配合突出部25的一端的外周 面。通过使配合部14与下壳20的配合部沈弹性卡合,从而将上壳10与下壳20连结。[专利文件1]实公平4-5M88号公报[专利文件2]实公平2-1532号公报
[专利文件3]实公平2-6263号公报[专利文件4]实公平8-2500号公报[专利文件5]实公平4-474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这些推力滑动轴承中,不需要设置这样的防尘密封件该防尘密封件是由橡胶 弹性体制成且以围绕滑动面的方式卡合在其间介有润滑脂的滑动面之间,从而能克服由防 尘密封件引起的转向操作力的增加的问题,并且它还能通过尽可能实际地防止诸如灰尘等 异物进入到滑动面上来获得稳定且流畅的转向操作力。然而,在其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即在如上所述的推力滑动轴承中,依靠用于形 成上壳、下壳和置于上壳与下壳件之间的推力轴承片的合成树脂的连结、以及除了这些合 成树脂的连结之外还依靠介于上壳及下壳与置于上壳及下壳间的推力轴承片之间的滑动 界面的润滑脂的结合,会在上壳、下壳及推力轴承片彼此之间产生粘滑现象,并且经常会产 生归因于该粘滑现象的异常摩擦声。作为出现该粘滑现象的因素,本发明人着眼于介于滑动界面之间的润滑脂。通常, 使用具有如下显著特性的硅脂作为介于润滑界面间的润滑脂(a)即使长时间暴露在高温 下也很稳定;(b)因温度引起的粘性变化小,且热阻性和抗氧化性卓越;(c)挥发量非常小; 以及(d)粘度不会在剪切速度下有很大改变。然而,纵然使用这种硅油脂,基于诸如用于形 成硅脂的基础油的种类和粘度、或是在基础油中具有增稠剂的油脂的工作渗入量的相对程 度,所存在的问题是摩擦和磨损性能下降,而粘滑现象的产生会增加。本发明人为克服上述问题而进行潜心研究,结果发现,硅脂介于推力滑动轴承中 的上壳及下壳与置于上壳及下壳间的推力轴承片之间的滑动界面,在上述硅脂中,用于形 成硅脂的基础油的运动粘度系数和在基础油中含增稠剂的油脂的工作渗入量有着规定的 范围,表现出低摩擦特性以使流畅的滑动持续进行,且能避免在滑动过程中出现粘滑现象, 由此能避免归因于粘滑现象的出现而产生异常摩擦声。本申请是基于上述发现设计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 承,其由合成树脂制上壳及下壳和置于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推力轴承片构成,并 能持续保持低摩擦性能且在滑动过程中避免出现粘滑现象,由此能避免归因于粘滑现象的 出现而产生异常摩擦声。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该上壳具有上环形平 板状部;合成树脂制下壳,该下壳具有下环形平板状部、第一及第二环形突起以及下环形切 槽,其中,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被叠在上壳上以使其能绕上壳的轴线旋转、并与上环形平板 状部相对,所述第一及第二环形突起与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同心地设置在该下环形平板状 部上,所述下环形切槽被所述第一和第二环形突起围绕;以及合成树脂制推力轴承片,该推 力轴承片由圆盘组成,该圆盘被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该推力轴承片与限定该下环形切槽 的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以及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并在其中心部 具有圆孔,通过使上壳的外周缘与下壳的外周缘弹性卡合,从而将上壳与下壳连结,该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的特征在于,硅脂介于以下两者之间的滑动界面上一方面是限定下 环形切槽的底面的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和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而另一 方面是分别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和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接触的推力轴 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硅脂的基础油为硅油,所述硅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不 低于IOOdt且不高于500000CM且还具有增稠剂以将所述硅脂的工作渗入量调整至不低 于200且不高于400。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硅脂介于合成树脂制上壳及下壳与置于 上壳及下壳间的合成树脂制推力轴承片之间的滑动界面,其中,所述硅脂的基础油为硅油、 所述硅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不低于IOOdt且不高于500000cSt(不低于100mm2/S 且不高于500000mm2/s)、优选不低于IOOOcM且不高于100000cSt (不低于1000mm2/s且不 高于100000mm2/s),该硅油还具有增稠剂以将硅脂的工作渗入量调整至不低于200且不高 于400、优选不低于250且不高于350。因此,持续表现出低摩擦特性以进行流畅的滑动,且 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粘滑现象,因此,不会产生归因于粘滑现象的异常摩擦声。若工作渗 入量低于200,则油脂太硬且表现出推力滑动轴承启动转矩增加的趋向,而若工作渗入量超 过400,则由于油脂太软而难以停留在滑动界面上,并且容易从界面上挤出,因而会缩短油 脂的工作寿命且有从推力滑动轴承泄漏到外部的可能性。用于形成基础油的硅油选自例如二甲基硅油和甲基苯基硅油之类的纯硅油 (straight silicone);或是含有烷基团、氨基丙基团、聚醚基团、氟基团等的改性的硅油, 特别地,优选使用纯硅油。作为基础油中含有的增稠剂,选自以下中的一种皂基增稠剂,例如锂皂、钠皂、铝 皂、钙皂及钡皂;复合皂基增稠剂,例如锂络合物、铝络合物、钙络合物及钡络合物;脲基增 稠剂,例如脂族双脲、脂环族双脲、芳香族双脲、三脲及聚脲;有机增稠剂,例如对苯二酸钠 盐(sodiumter印hthalate)、聚四氟乙烯(PTFE)及氰脲酸三聚氰胺(MCA);以及无机增稠 剂,例如膨润土、二氧化硅、石墨、二硫化钼及炭黑。其中,优选使用诸如硬脂酸锂、羟基硬脂 酸锂(12-羟基硬脂酸锂12 (OH) StLi)之类的锂皂、PTFE、氰脲酸三聚氰胺、二硫化钼等。增稠剂优选以不小于3重量%且不大于50重量%的比例包含在由上述硅油组成 的基础油中。在相对于基础油的配比小于3重量%时,工作渗入量低且这种油脂难以使用, 而在增稠剂混合超过50重量%时,所得的油脂的工作渗入量大且这种油脂太硬,结果引起 转矩增大,在实际使用中不优选这种油脂。根据需要,可以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使用的硅脂中添加各种添 加剂,以提高各种特性。例如,添加剂包括抗氧化剂,包括诸如苯基-ι-萘胺等的胺化合 物、基于2,6_叔丁基苯酚的化合物、硫化合物及基于二硫代磷酸锌的化合物;防锈剂,包括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有机磺酸盐、诸如烷基琥珀酸酯或烯基琥珀酸酯等的烷基琥珀酸或烯 基琥珀酸的衍生物、诸如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等的多元醇的偏酯;以及诸如脂肪酸和动 物、植物油等的油性剂。这些添加剂的化合物配比为0. 1 1. 0重量%或其附近。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上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中心部具有圆 孔,下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中心部具有与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连通的插入孔。而且,上壳 可具有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上的圆筒状配合悬挂部和形成在圆筒状配合 悬挂部的内周面上的配合部,下壳具有形成在第二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被配合部,第一环形突起具有与下环形平板状部的插入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且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 部的上表面上,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 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上,以形成与第一环形突起协配的下环形切槽和下环形平板状 部的上表面,通过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上壳与下壳连结。根据该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由于通过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弹性卡合就能将 上壳与下壳互相连结,因此能非常简单地进行组装操作。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在其中心部分限定圆孔的推力轴承片的 内周面可具有比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径,且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可具有比第二环形 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而且,推力轴承片可带有环形空隙地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其中,所 述环形空隙分别在限定圆孔的内周面与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所述推力轴承 片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周面之间,可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保持在各环 形空隙中。根据这种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由于将硅脂连续供应到推力轴承片的下表面 与限定环形切槽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上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因此持续表现出低摩擦特 性以进行流畅的滑动。在一个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能以如下方式构造上环形 平板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下环形平板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与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 连通的插入孔,上壳具有圆筒状悬挂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及配合部,其中,所述圆筒状 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的周缘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 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 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圆筒状悬挂部协配来形成上部外 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周面上,下壳具有环形配合突起和 被配合部,其中,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二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 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以与第二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 述被配合部形成在环形配合突起的外周面上,第一环形突起具有与下环形平板状部的插入 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且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 地与第一环形突起空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第 一环形突起和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形凹槽,通过将圆筒状悬挂部设置 在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径向重叠在第二环形突起和环形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配 合部与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上壳与下壳连结。根据依这一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形成在圆筒 状悬挂部与第二环形突起及环形配合突起的重叠部上,且位于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弹性卡 合部上。其结果是,能防止诸如灰尘等的异物进入上壳与下壳之间的滑动界面上,进而能防 止它们进入上壳及下壳与置于上壳及下壳间的推力轴承片之间,从而能实现连续流畅的滑 动。在如上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在推力轴承片的中心部限定圆孔的推 力轴承片内周面可具有比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径,且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可具有比 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而且,推力轴承片可带有环形空隙地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 其中,环形空隙分别在限定圆孔的内周面与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所述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周面之间,可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保持在各 环形空隙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根据这种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由于将硅脂连续供应到推力轴承片的下表面 与限定下壳的环形切槽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上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因此持续表现出低 摩擦特性以进行流畅的滑动。与此同时,当硅脂被注入并保持在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时,从 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弹性卡合部进入的诸如灰尘等异物能被注入并保持在下部外侧环形 凹槽中的硅脂捕获,由此能防止它们进入滑动界面。因而,依靠硅脂和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 部,对于异物的进入表现出双重的阻止效果。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上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中心部具有圆 孔,下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中心部具有与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连通的插入孔。而且,上壳 可具有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及配合部,其中,所述 第一圆筒状悬挂部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且具有与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 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的外周面 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从而与第一圆筒状悬挂部和 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协配来形成上环形切槽,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 第二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上,从而与第 二圆筒状悬挂部协配来形成上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 周面上。此外,下壳可具有环形配合突起和被配合部,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第 二环形突起的外周面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第 二环形突起和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被配合部形成 在环形配合突起的外周面上,第一环形突起以经由环形肩部径向向外地与下环形平板状部 的插入孔间隔开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 地与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以与第一 环形突起和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形切槽,通过将第一圆筒状悬挂部设 置重叠在第一环形突起上、通过将第二圆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径 向重叠在第二环形突起和环形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 将上壳与下壳连结。根据依这一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被形成在第 一圆筒状悬挂部与第一环形突起的重叠部上、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与第二环形突起及环形配 合突起的重叠部上以及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弹性卡合部上。其结果是,能防止诸如灰尘等 异物进入上壳与下壳的滑动界面,进而能防止它们进入上壳及下壳与置于上壳及下壳间的 推力轴承片之间,因此能实现连续流畅的滑动。在根据上述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在推力轴承片的中心部限定圆孔 的推力轴承片内周面可具有比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径,且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可具 有比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而且,推力轴承片可带有环形空隙地设置在下环形切 槽中,环形空隙分别设置在限定圆孔的所述内周面与第一环形突起外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推 力轴承片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周面之间,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保持在 各环形空隙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根据上述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由于将硅脂连续供应到推力轴承片的下表面与限定环形切槽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上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持续表现出低摩擦特性以 进行流畅的滑动。与此同时,当硅脂被注入并保持在下环形凹槽中时,从配合部与被配合部 的弹性卡合部进入的诸如灰尘等异物由被注入并保持在外环形凹槽中的硅脂捕获,由此能 防止它们进入滑动界面。因而,依靠硅脂和基于上述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在关于异物进入方 面表现出双重的阻止效果。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上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 中心部具有圆孔,下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中心部具有与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连通的插入 孔。此外,上壳可具有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及配合 部,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经由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和环形肩部而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 板状部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的外周面隔 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从而与第一圆筒状悬挂部和上 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协配来形成上环形切槽,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第 二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第二圆 筒状悬挂部协配来形成上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周面 上。再有,下壳可具有第三环形突起、环形配合突起和被配合部,所述第三环形突起以径向 向外地与第二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并具有与插入孔 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从第二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 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上,从而与第二环形突起和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 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被配合部形成在环形配合突起的外周面上,第一环形 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三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 表面上,从而与第三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内侧环形凹槽,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 与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第一 环形突起和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形切槽,通过将第一圆筒状悬挂部设 置在下部内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分别径向重叠在第一环形突起和第三环形突起上、通过将 第二圆筒状悬挂部的端部设置在下部外侧凹槽中以使其分别径向重叠在第二环形突起和 环形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上壳与下壳连结。根据依上述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被分别形成 在第一圆筒状悬挂部与第一环形突起及第三环形突起的重叠部上、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与第 二环形突起及环形配合突起的重叠部上以及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弹性卡合部上。其结果 是,能防止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上壳与下壳的滑动界面,进而能防止它们进入上壳及下壳 与置于上壳及下壳间的推力轴承片之间,因此能连续实现流畅的滑动。在根据上述方面的又一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在推力轴承片的中心 部限定圆孔的推力轴承片内周面可具有比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径,且推力轴承片的 外周面可具有比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而且,推力轴承片可带有环形空隙地设置 在下环形切槽中,该环形空隙分别在所述限定圆孔的内周面与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之 间、以及在所述外周面与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周面之间,可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 保持在各环形空隙、下部内侧环形凹槽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根据如上所述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由于能将硅脂连续供应到推力轴 承片的下表面与限定下环形切槽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上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因此持续表现出低摩擦特性以进行流畅的滑动。与此同时,当硅脂被分别注入并保持在下部内侧环 形凹槽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时,从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弹性卡合部、或从内径侧的迷宫 部进入的诸如灰尘等异物被注入并保持在下部内侧环形凹槽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的硅 脂捕获,由此能防止它们进入滑动界面。因而,依靠在上述提及的硅脂和基于迷宫作用的密 封部,在关于异物(例如灰尘)进入的方面能在内径侧和外径侧表现出双重的阻止效果。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上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 中心部具有圆孔,下环形平板状部可在其中心部具有与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连通的插入 孔。而且,上壳可具有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第二圆筒状悬挂部、第三圆筒状悬挂部、圆筒状配 合悬挂部以及配合部,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且具 有与圆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一圆筒状悬挂部隔 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从而与第一圆筒状悬挂部协配 来形成上部内侧环形凹槽,所述第三圆筒状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二圆筒状悬挂部隔开 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从而与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和上环 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协配来形成上环形切槽,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三 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第三圆筒 状悬挂部协配来形成的上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周面 上。再有,下壳可具有第三环形突起、环形配合突起以及被配合部,所述第三环形突起以经 由环形肩部而径向向外地与插入孔间隔开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所 述环形配合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二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 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第二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被配合部形成 在环形配合突起的外周面上,第一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三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 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第三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内侧环 形凹槽,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下环 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第一环形突起和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 形切槽,通过使第一环形悬挂部面向下壳的环形肩部以使其径向重叠在第三环形突起的端 部、通过将第二圆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内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分别径向重叠在第一环形 突起和第三环形突起上、通过将第三圆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外侧凹槽中以使其分别径向 重叠在第二环形突起和环形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上 壳与下壳连结。根据依如上所述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被分别 形成在第一圆筒状悬挂部与第三环形突起的重叠部上、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与第一环形突起 及第三环形突起的重叠部上、第三圆筒状悬挂部与第二环形突起及环形配合突起的重叠部 上以及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弹性卡合部上。其结果是,能防止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上壳 与下壳的滑动界面,进而能防止它们进入上壳及下壳与置于上壳及下壳间的推力轴承片之 间,因此能连续实现流畅的滑动。在根据以上所述方面的又一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在推力轴承片的 中心部限定圆孔的推力轴承片内周面可具有比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径,且推力轴承 片的外周面可具有比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而且,推力轴承片可带着环形空隙地 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其中,环形空隙分别在所述限定圆孔的内周面与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所述外周面与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周面之间,可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 入并保持在各环形空隙、下部内侧环形凹槽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根据依这一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由于能将硅脂连续供应到推力轴承 片的下表面与限定下环形切槽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因此持续 表现出低摩擦特性以进行流畅的滑动。与此同时,当硅脂被分别注入并保持在下部内侧环 形凹槽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时,从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弹性卡合部或从内径侧的迷宫部 进入的诸如灰尘等异物被注入并保持在下部内侧环形凹槽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的硅脂 捕获,由此能防止它们进入滑动界面。因而,依靠在上述提及的硅脂和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 部,在关于异物(例如灰尘)进入方面能在内径侧和外径侧表现出双重的阻止效果。在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推力轴承片可在其上表面和下表面 上均具有围绕圆孔的环形凹槽和多个径向凹槽,这些径向凹槽均为一端在环形凹槽上开口 而另一端在外周面上开口且在周向上排列。此外,下壳可具有圆筒部,该圆筒部一体形成在 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且具有与插入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根据具有一体形成在下壳的下表面上且内径与插入孔的内径相同的圆筒部的合 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当该推力滑动轴承被安装到上弹簧座时,可通过将圆筒部插入形 成在上弹簧座的安装孔中来进行安装,从而能显著地有利于安装操作中的效率。在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中,作为用于形成上壳和下壳的合成树 脂,优选使用例如聚乙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聚酯树脂之类的热塑性合成树脂。另外,作为 用于形成推力轴承片的合成树脂,优选使用例如聚乙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烯烃树脂和聚 酯树脂之类的热塑性合成树脂。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硅脂介于上壳及下壳与置于上壳及下壳间的推力轴承片之间的滑 动界面,其中,所述硅脂的基础油为硅油,其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不低于IOOcSt且不 高于500000cSt (不低于100mm2/s且不高于500000mm2/s)、优选不低于IOOOcSt且不高于 100000cSt(不低于1000mm2/S且不高于100000mm2/S),该硅脂还具有增稠剂以将硅脂的工 作渗入量调整至不低于200且不高于400、优选不低于250且不高于350。因此,能提供一 种表现出低摩擦特性以进行流畅的滑动、且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粘滑现象的合成树脂制 推力滑动轴承,因此能避免归因于粘滑现象的异常摩擦声的产生。另外,在将与如上所述的 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保持于分别形成在下壳的外周侧或者内周侧和外周侧的下部外侧 环形凹槽和下部内侧环形凹槽中的情况下,从外侧、例如从配合部与被配合部之间的弹性 卡合部或从内径侧的迷宫部进入的诸如灰尘等异物被硅脂捕获,由此能避免它们进入滑动 界面。因此,能提供一种依靠硅脂和基于迷宫作用的硅脂和密封部而在诸如灰尘等的异物 进入到滑动界面上的方面表现出双重的防进入效果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


图1是本发明的较佳的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推力轴承片的平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较佳的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较佳的第三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5是将图4所示的实施例与滑柱连杆式独立悬架结合而成的例子的横截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较佳的第四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较佳的第五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较佳的第六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9是以往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此后,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较佳实施例来给出本发明更详细的说明。应当注意,本 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图1和图2中,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1由合成树脂制上 壳100、合成树脂制下壳200和置于上壳100与下壳200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推力轴承片300 构成。上壳100包括上环形平板状部102,该上环形平板状部102在其中心部具有圆 孔101 ;圆筒状配合悬挂部103,该圆筒状配合悬挂部103 —体形成在上环形平板状部102 的外周缘上;以及配合部104,该配合部104形成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103的端部的内周面 上。下壳200包括下环形平板状部202,该下环形平板状部202被叠在上壳100上以 能绕该上壳100的轴线旋转,且与上环形平板状部102相对,并在其中心部具有与圆孔101 连通的插入孔201 ;环形突起203,该环形突起203具有与插入孔201的内径相同的内径,且 一体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202的上表面209上,并与下环形平板状部202同心配置;环形 配合突起205,该环形配合突起205以径向向外地与环形突起203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 形成在下环形平板状部202的外周缘,且与环形突起203和下环形平板状部202的上表面 209协配来形成环形切槽204,并与下环形平板状部202同心配置;以及被配合部206,该被 配合部206形成在环形配合突起205的端部的外周面上。下环形切槽204被环形突起203 和环形配合突起205围绕。推力轴承片300被设置在下环形切槽204中,且与限定下环形切槽204底面的下 环形平板状部202上表面209以及上环形平板状部101下表面105滑动接触,该推力轴承 片300由圆盘304组成,该圆盘304在其中心部具有由内周面301限定的圆孔302并具有 外周面303,其中,所述内周面301的内径比环形突起203的外径大,所述外周面303的外径 比环形配合突起205的内径小。推力轴承片300被置于下环形切槽204中,同时保持分别 位于推力轴承片300的内周面301与环形突起203的外周面207之间以及推力轴承片300 的外周面303与环形配合突起205的内周面208之间的环形空隙Al和A2。另外,推力轴承 片300被配置在上壳100与下壳200之间,从而其上表面305位于下环形切槽204开口的 上方且与上环形平板状部102的下表面105滑动接触,同时使其下表面306与限定下环形 切槽204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202上表面209滑动接触。通过使圆筒状配合悬挂部103的端部内周面上的配合部104在其外周缘处与环形 配合突起205的端部外周面上的被配合部206弹性卡合,从而将上壳100与下壳200连结。在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1中,基础油为硅油且具有增稠剂的硅脂被介于上环 形平板状部101下表面105和限定下环形切槽204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202上表面209与推力轴承片300的上表面305和下表面306之间的滑动界面,其中,轴承片300的上表面 305和下表面306通过设置在下环形切槽204中来分别进行滑动接触。此外,将相同的硅脂 注入并保持在环形空隙Al和A2中。用于形成基础油的硅油是诸如二甲基硅油或甲基苯基硅油之类的纯硅油,或是含 有烷基团、氨基丙基团、聚醚基团、氟基团等的改性的硅油。基础油的25°C下的运动粘度系 数应当优选不低于IOOcSt且不高于500000cSt(不低于100mm2/s且不高于500000mm2/s), 更优选不低于IOOOcSt且不高于lOOOOOcSt (不低于1000mm2/s且不高于100000mm2/s)。若 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低于IOOcSt,则基础油可能会从油脂中分离,而若25°C下的运动粘 度系数超过500000cSt,则推力滑动轴承开始和运转时的转矩会变高,而使低摩擦特性不可 能得以显现。作为基础油中含有的增稠剂,选自以下中的一种皂基增稠剂,例如锂皂、钠皂、铝 皂、钙皂及钡皂;复合皂基增稠剂,例如锂络合物、铝络合物、钙络合物及钡络合物;脲基增 稠剂,例如脂族双脲、脂环族双脲、芳香族双脲、三脲及聚脲;有机增稠剂,例如对苯二酸钠 盐、聚四氟乙烯(PTFE)及氰脲酸三聚氰胺(MCA);以及无机增稠剂,例如膨润土、硅胶、石 墨、二硫化钼及炭黑。其中,优选使用诸如硬脂酸锂、羟基硬脂酸锂(12-羟基硬脂酸锂)之 类的锂皂、PTFE、氰脲酸三聚氰胺、二硫化钼等。确定增稠剂的配比,以使所得的油脂的工作渗入量(workedpenetration)(根据 JIS K 22205. 3测定)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优选不小于250且不大于350。具体地说, 增稠剂优选以不小于3重量%且不大于50重量%的比例与基础油混合。在相对于基础油的 配比小于3重量%时,工作渗入量低且这种油脂难以使用,而在增稠剂混合超过50重量% 时,所得的油脂的工作渗入量大且这种油脂太硬,结果引起转矩增大,在实际使用中不优选 这种油脂。对适用于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1的硅脂的组合物进行说明。(1)将15重量%的二硫化钼(MoS2)粉末和25重量%的PTFE粉末作为增稠剂加 入60重量%的作为基础油的甲基苯基硅油中,该基础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表现为 450cSt(450mm2/S),通过均勻捏合它们使得到的工作渗入量为275,由此得到硅脂。(2)将25重量%的氰脲酸三聚氰胺(MCA)和10重量%的PTFE粉末作为增稠剂加 入至65重量%的作为基础油的二甲基硅油中,该基础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表现为 500cSt(500mm2/s),通过均勻捏合它们使得到的工作渗入量为270,由此得到硅脂。(3)将26重量%的羟基硬脂酸锂(12-羟基硬脂酸锂12(0H)StLi)作为增稠剂加 入至74重量%的作为基础油的甲基苯基硅油中,该基础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表现 为3000cSt (3000mm2/s),在185°C的温度下进行2小时的加热和混合,接着通过冷却,再通 过均勻捏合它们使得到的工作渗入量为279,由此得到硅脂。(4)将40重量% WPTFE粉末作为增稠剂加入至60重量%的作为基础油的二甲基 硅油中,该基础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表现为6500cSt(6500mm2/S),通过均勻捏合它 们使得到的工作渗入量为250,由此得到硅脂。(5)将5重量%的羟基硬脂酸锂(12-羟基硬脂酸锂12(0H)StLi)作为增稠剂加 入至95重量%的作为基础油的甲基苯基硅油中,该基础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表现 为IlOOOcSt (11000mm2/S),在185°C的温度下进行2小时的加热和混合,接着通过冷却,再通过均勻捏合它们使得到的工作渗入量为258,由此得到硅脂。(6)将8重量%的细小的二氧化硅粉末作为增稠剂加入至92重量%的作为基础油 的二甲基硅油中,该基础油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表现为200000cSt (200000mm2/S),通 过均勻捏合它们使得到的工作渗入量为300,由此得到硅脂。将⑴ (6)中的这些硅脂均用到图1所示的推力滑动轴承1的滑动界面上,即, 上壳100和下壳200与置于上壳100和下壳200间的推力轴承片300之间的滑动界面。将 下壳200固定,从上壳200的上表面侧施加4. 5kN的载荷,并以0. 5Hz的摆动速率和士40° 的摆动角度摆动50个周期。测定此时的转矩(Nm),并在有或没有粘滑现象以及有或没有异 常摩擦声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结果示于表1和表2。应当注意的是,在试验中使用 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1的上壳100和下壳200是由聚乙醛树脂形成的,且推力轴承 片300是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表 权利要求
1.一种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该上壳具有上环形平板状部;合成树脂制下壳,该下壳具有下环形平 板状部、第一和第二环形突起以及下环形切槽,其中,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重叠在所述上壳 上从而能绕所述上壳的轴线旋转、并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相对,所述第一及第二环形突 起与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同心地设置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上,所述下环形切槽被所述第 一和所述第二环形切槽围绕;以及合成树脂制推力轴承片,所述推力轴承片由圆盘组成,该 圆盘被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与限定下环形切槽底面的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上表面以及所 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圆盘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通过使所述上壳的 外周缘与所述下壳的外周缘弹性卡合,从而将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连结,所述合成树脂制 推力滑动轴承的特征在于,硅脂被介于限定下环形切槽底面的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上表面 和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下表面与所述推力轴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处,所 述推力轴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上表面和所述上环形平板状 部下表面滑动接触,其中,所述硅脂的基础油为硅油,其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不低于 IOOcSt且不高于500000cSt,所述硅脂还具有增稠剂以将所述硅脂的工作渗入量调整至不 低于200且不高于4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脂将硅油作为 基础油,其在25°C下的运动粘度系数不低于IOOOdt且不高于lOOOOOcSt,且其通过含有增 稠剂而得到的工作渗入量为不低于250且不高于35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 部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且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 圆孔连通的插入孔;所述上壳具有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上的圆筒状配 合悬挂部和形成在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周面上的配合部,而所述下壳具有形成在所 述第二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上的被配合部,所述第一环形突起具有与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 插入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且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环形突 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 部的外周缘上,从而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和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 形切槽;通过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力轴承片的 中心部限定圆孔的所述推力轴承片的内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径,所 述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所述推力轴承片被带着 环形空隙地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所述环形空隙分别在限定所述圆孔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 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所述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周 面之间;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保持在各环形空隙中。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 部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且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 圆孔连通的插入孔;所述上壳具有圆筒状悬挂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及配合部,其中,所 述圆筒状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的周缘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 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 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所述圆筒状悬挂部协配来形成上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 内周面上;所述下壳具有环形配合突起和所述被配合部,其中,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以径向向 外地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 从而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被配合部形成在所述环形配 合突起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环形突起具有与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插入孔的内径相同的 内径,且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 述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 所述第一环形突起和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形切槽;通过将所述圆 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径向重叠在所述第二环形突起和所述环形 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 连结。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 部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且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 圆孔连通的插入孔;所述上壳具有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圆筒状配合悬挂 部以及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 且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所述圆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以径 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的外周面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 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和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协配 来形成下环形切槽,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 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协 配来形成上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周面上;所述 下壳具有环形配合突起和所述被配合部,其中,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 二环形突起的外周面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 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和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 被配合部形成在所述环形配合突起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环形突起以经由环形肩部而径向 向外地与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插入孔间隔开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 上表面上,所述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 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和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 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所述下环形切槽;通过将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径向重叠在所述第一 环形突起上、通过将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径向重叠在 所述第二环形突起和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被配合部弹性卡 合,从而将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连结。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力轴承 片的中心部限定圆孔的所述推力轴承片的内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 径,所述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所述推力轴承片 被带着环形空隙地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所述环形空隙分别在限定所述圆孔的所述内周面 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所述推力轴承片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环形 突起的内周面之间;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保持在各环形空隙和下部外侧环形凹 槽中。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板 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且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 的圆孔连通的插入孔;所述上壳具有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圆筒状配合悬 挂部以及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经由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圆孔和环形肩 部而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 所述圆筒状悬挂部的外周面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 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和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形切 槽,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 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上,从而与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协配来形成上部 外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周面上;所述下壳具有第三 环形配合突起、环形配合突起和被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三环形配合突起一体形成在所述下 环形平板状部,并具有与所述插入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以径向向外地 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上,从 而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被配合部形成在所述环形配合 突起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三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 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三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 内侧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 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和所述下环形平板 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形切槽;通过将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内侧环形 凹槽中以使其分别径向重叠在所述第一环形突起和所述第三环形突起上、通过将所述第二 圆筒状悬挂部的端部设置在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分别径向重叠在所述第二环形突 起和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所述上 壳与所述下壳连结。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 部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且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在其中心部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 圆孔连通的插入孔;所述上壳具有第一圆筒状悬挂部、第二圆筒状悬挂部、第三圆筒状悬挂 部、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及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 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且具有与圆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 与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 上,从而与所述第一圆筒状悬挂部协配来形成的上部内侧环形凹槽,所述第三圆筒状悬挂 部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 板状部的下表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二圆筒状悬挂部和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协配的 上环形切槽,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三圆筒状悬挂部隔开预定间隔 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所述第三圆筒状悬挂部协配来形 成上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在所述圆筒状配合悬挂部的内周面上;所述下壳具 有第三环形配合突起、环形配合部以及被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三环形配合突起以经由环形 肩部而径向向外地与插入孔间隔开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所述 环形配合部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 形平板状部的外周缘,从而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外侧环形凹槽,所述被配合部形成在所述环形配合突起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三环 形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三 环形突起协配来形成下部内侧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突起以径向向外地与所述第一环形 突起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上,从而与所述第一环 形突起和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上表面协配来形成下环形切槽;通过使所述第一环形悬挂 部面向所述下壳的所述环形肩部以使其径向重叠在所述第三环形突起的端部、通过将所述 第二圆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内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分别径向重叠在所述第一环形突起 和所述第三环形突起上、通过将所述第三圆筒状悬挂部设置在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以使其 分别径向重叠在所述第二环形突起和所述环形配合突起上以及通过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 被配合部弹性卡合,从而将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连结。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力轴承 片的中心部限定圆孔的所述推力轴承片的内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径大的直 径,所述推力轴承片的外周面具有比所述第二环形突起的内径小的外径;所述推力轴承片 被带着环形空隙地设置在下环形切槽中,其中,所述环形空隙分别在所述限定圆孔的内周 面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所述推力轴承片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环 形突起的内周面之间,将与所述硅脂相同的硅脂注入并保持在各环形空隙、下部内侧环形 凹槽和下部外侧环形凹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推 力轴承片在其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具有围绕圆孔的环形凹槽和多个径向凹槽,这些径向凹 槽均为一端在环形凹槽上开口而另一端在外周面上开口、且它们在周向上排列。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 壳具有圆筒部,该圆筒部一体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且具有与插入孔的内径 相同的内径。
全文摘要
一种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1,硅脂被介于限定下环形切槽204底面的下环形平板状部202上表面和上环形平板状部102的下表面与推力轴承片3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上,轴承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前述的上、下表面滑动接触,其中,所述硅脂的基础油为硅油,其在25℃下的运动粘度系数不低于100cSt且不高于500000cSt、该硅脂还具有增稠剂以将硅脂的工作渗入量调整至不低于200且不高于400。
文档编号C10M107/50GK102132054SQ20098013379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6日
发明者古泽芳明, 金城雅也, 金子亮平 申请人: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