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发生炉上下吹入炉蒸汽压力控制及其独立制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07807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煤气发生炉上下吹入炉蒸汽压力控制及其独立制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气发生炉生产控制技术领域,是提高蒸汽分解率,实现煤气发 生炉生产优化控制的技术。
技术背景传统的固定层间歇气化煤气发生炉在制气生产过程分吹风、上吹、下吹、二上吹、 吹净阶段间歇的进行煤气的生产。在吹风、吹净阶段煤气发生炉内进入空气,实现气化层的 蓄热,为蒸汽与碳反应提供所需热量。在上吹、下吹及二上吹阶段通入蒸汽,与碳发生反应, 制得所需的煤气。现有结构为煤气发生炉通过上下吹管、上下蒸汽阀门与同一个蒸汽缓冲罐连通, 同时上下吹管上各旁路有上下排气阀,蒸汽缓冲罐通过阀门与蒸汽气源管连通。传统的制气工艺在上吹、下吹及二上吹入炉蒸汽压力采用同样的压力进行控制。 送造气使用的蒸汽原流程为经减压调节阀调节后进入蒸汽缓冲罐,然后上吹与下吹共用一 路的入炉蒸汽总管,上下吹入炉的蒸汽压力根据减压调节阀设置参数进行控制,上下吹蒸 汽压力相同。为提高传质效应,操作上逐步将入炉蒸汽压力由原来的0. OSMpa左右提到了 0. 12Mpa,有些厂甚至提高至0. 14Mpa,而且皆为定压力。在生产过程中,当煤气发生炉气化 层阻力较低时,上吹压力应降低,以降低蒸汽在炉内流速,增加停留时间,而下吹压力应较 高些,以提高传传质效应,增加发气量,此时上吹压力低于下吹压力。当气化层阻力较大,上 吹压力应提高,而下吹压力可适当降低,通过上下蒸汽压力不同增强气化层透气性,克服气 化层阻力,此时上吹压力大于下吹压力。而传统工艺在气化层阻力低时降低上吹压力时, 下吹压力也降低,不利于下吹传质效应;在气化层阻力高是提高上吹压力时,下吹压力也提 高,不利于降低气化层的阻力。传统工艺无法实现上吹蒸汽压力与下吹蒸汽压力根据气化 层阻力变化而进行变化控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煤气发生炉上下吹入炉蒸汽压力 控制及其独立制气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煤气发生炉依次通过上吹管、上蒸汽阀与增设的独立蒸汽 缓冲罐出口管连通;独立蒸汽缓冲罐进汽管通过增设的减压调节阀与蒸汽气源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根据不同的制气阶段控制不同的入炉蒸汽压力,实现上 吹及下吹阶段蒸汽使用的优化,优化煤气发生炉气化层工况,提高蒸汽分解率,降低蒸汽消 耗,节约蒸汽成本。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煤气发生炉(3)、上下吹管、上下蒸汽阀、上下排气阀、蒸汽缓 冲罐、减压调节阀,原蒸汽缓冲罐(2)依次通过下蒸汽阀、下吹管与煤气发生炉(3)连通,其 特征在于煤气发生炉(3)依次通过上吹管、上蒸汽阀与增设的独立蒸汽缓冲罐(4)出口管 连通;独立蒸汽缓冲罐(4)进汽管通过增设的减压调节阀(5)与蒸汽气源管连通。工艺方法包括吹风、蒸汽上吹、蒸汽下吹、蒸汽二次上吹、吹净,蒸汽上吹为煤气发 生炉(3)通过下吹管、下蒸汽阀与原蒸汽缓冲罐(2)出口管连通,开阀进汽,产生的煤气由 上吹管、上排气阀排出,其特征在于蒸汽下吹为煤气发生炉(3)通过上吹管、上蒸汽阀与 增设的独立蒸汽缓冲罐(4)出口管连通,开阀进汽,产生的煤气由下吹管、下排气阀排出; 独立蒸汽缓冲罐(4)进气管通过增设的减压调节阀(5)与蒸汽气源管(1)连通;独立蒸汽 缓冲罐(4)内的蒸汽压力根据气化层的阻力变化情况控制压力不同于原蒸汽缓冲罐(2)内 的蒸汽压力,通过减压调节阀(5)控制独立蒸汽缓冲罐(4)内气压为0. 12-0. 13MPa,同时也 通过减压调节阀控制原蒸汽缓冲罐⑵内的气压为0. 11-0. 15MPa。当气化层阻力低时独立 蒸汽缓冲罐(4)压力高于原蒸汽缓冲罐(2);当气化层阻力高时,独立蒸汽缓冲罐(4)压力 低于原蒸汽缓冲罐(2)。
权利要求煤气发生炉上下吹入炉蒸汽压力控制及其独立制气装置,包括煤气发生炉(3)、上下吹管、上蒸汽阀(6)、下蒸汽阀(7)、上下排气阀、蒸汽缓冲罐、减压调节阀,原蒸汽缓冲罐(2)依次通过下蒸汽阀(7)、下吹管与煤气发生炉(3)连通,其特征在于煤气发生炉(3)依次通过上吹管、上蒸汽阀(6)与增设的独立蒸汽缓冲罐(4)出口管连通;独立蒸汽缓冲罐(4)进汽管通过增设的减压调节阀(5)与蒸汽气源管连通。
专利摘要煤气发生炉上下吹入炉蒸汽压力控制及其独立制气装置,涉及煤气发生炉生产控制技术,包括煤气发生炉、上下吹管、上蒸汽阀、下蒸汽阀、上下排气阀、蒸汽缓冲罐、减压调节阀,原蒸汽缓冲罐依次通过下蒸汽阀、下吹管与煤气发生炉连通,其特征在于煤气发生炉依次通过上吹管、上蒸汽阀与增设的独立蒸汽缓冲罐出口管连通;独立蒸汽缓冲罐进汽管通过增设的减压调节阀与蒸汽气源管连通。优点在于根据不同的制气阶段控制不同的入炉蒸汽压力,实现上吹及下吹阶段蒸汽使用的优化,优化煤气发生炉气化层工况,提高蒸汽分解率,降低蒸汽消耗,节约蒸汽成本。
文档编号C10J3/22GK201648330SQ20102013646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9日
发明者李仁茂 申请人: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