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转气反应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979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转气反应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转气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煤转气反应炉。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沥青混凝土的批量生产大多使用的是沥青搅拌站,在对石料加热时,采用重渣油、柴油或煤直接作为燃料,有造成环境污染和增加成本的缺陷。例如,以煤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煤燃烧不充分,造成大量的残渣、粉尘。这就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煤转气反应炉,将煤粉转化为煤气。
[0004]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煤转气反应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设置有反应腔,所述炉体上设置有与反应腔连通的煤粉入口、煤气出口和进气口,所述炉体的夹层内设置有冷却装置。
[0005]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水管,工作时,冷却水管内流通冷水。采用本技术方案,使用循环流动的冷却水对炉体的夹层进行降温,提高炉体外壳的使用寿命。
[0006]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反应腔的底部连通有捞渣池。所述捞渣池内设置水,激冷气化反应时产生的熔渣。
[0007]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捞渣池连接有向捞渣池内通气的风机V。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风机V向捞渣池内通入空气,确保捞渣池内的空间微正压力,确保反应腔内未反应之前的各种组分不会因重力等作用落到捞渣池内。
[0008]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冷却水管与捞渣池连通。采用本技术方案,冷却水管内流通的冷水进入捞渣池内,激冷气化反应时产生的熔渣。
[0009]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冷却水管的进水口与冷却水池连通,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口与捞渣池连通,所述捞渣池与冷却水池连通;所述捞渣池上设置有捞渣池阀门和捞渣池排水阀门。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水池内的冷水进入冷却水管,冷水从冷却水管进入捞渣池内,激冷气化反应时产生的熔渣,然后冷水从捞渣池内进入冷却水池,实现整个冷水的循环流动。
[0010]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冷却水池中的水通过水栗进入冷却水管,所述水栗与冷却水池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栗前控制阀,所述水栗与冷却水管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止回阀。
[0011]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反应腔上设置有隔热保温层。所述隔热保温层用于保证反应腔内的温度,作为优选,所述隔热保温层选用5cm后的硅酸铝和15cm后的耐火层。
[0012]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炉体上还设置有打火装置。
[0013]本方案的技术特征还包括:上述打火装置包括打火器和工艺喷嘴,所述打火器连接有风机III。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风机III不间断的给打火器喷头组件供风,提供点火时的氧气及点火后给打火器喷头组件降温,确保其不会被反应腔内的高温辐射热损坏。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得知:一种煤转气反应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设置有反应腔,所述炉体上设置有与反应腔连通的煤粉入口、煤气出口和进气口,所述炉体的夹层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中,煤粉与氧气在反应腔内不完全燃烧形成煤气,设置冷却装置能够降低反应腔对外的温度辐射,降低炉体的夹层内的温度。
[0015]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使用本反应炉的煤气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反应炉,2-煤粉入口,3-煤粉罐,4-风机IV,5-进气口,6-风机I,7_打火器,8-风机III,9-捞渣池阀门,10-煤气输送管,11-煤气燃烧器,12-风机II,13-冷却水池,14-水栗,15-止回阀,16-栗前控制阀,17-排空阀I,18-排空阀II,19-捞渣池排水阀门,20-风机V,21-工艺喷嘴,22-炉体,23-煤气出口,24-冷却水管,25-捞渣池,26-隔热保温层,27-旋转给料阀,28-反应腔,29-炉体的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0020]如图所示,一种煤转气反应炉,包括炉体22,所述炉体22内设置有反应腔28,所述炉体22上设置有与反应腔28连通的煤粉入口 2、煤气出口 23和进气口 5,所述炉体的夹层29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炉体的夹层29指的是炉体外壳与反应腔28之间的部分。煤粉与氧气在反应腔28内不完全燃烧形成煤气,设置冷却装置能够降低反应腔28对外的温度辐射,降低炉体的夹层29内的温度。
[0021]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水管24,工作时,冷却水管24内流通冷水。使用循环流动的冷却水对炉体的夹层29进行降温,提高炉体外壳的使用寿命。
[0022]所述反应腔28的底部连通有捞渣池25。所述捞渣池25内设置水,激冷气化反应时产生的熔渣。
[0023]所述捞渣池25连接有向捞渣池25内通气的风机V 20。所述风机V 20向捞渣池25内通入空气,确保捞渣池25内的空间微正压力,确保反应腔28内未反应之前的各种组分不会因重力等作用落到捞渣池25内。
[0024]所述冷却水管24的进水口与冷却水池13连通,所述冷却水管24的出水口与捞渣池25连通,所述捞渣池25与冷却水池13连通;所述捞渣池25上设置有捞渣池阀门9和捞渣池排水阀门19。所述冷却水池13内的冷水进入冷却水管24,冷水从冷却水管24进入捞渣池25内,激冷气化反应时产生的熔渣,然后冷水从捞渣池25内进入冷却水池13,实现整个冷水的循环流动。
[0025]所述冷却水池13中的水通过水栗14进入冷却水管24,所述水栗14与冷却水池13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栗前控制阀16,所述水栗14与冷却水管24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止回阀15。
[0026]所述反应腔28上设置有隔热保温层26。所述隔热保温层26用于保证反应腔28内的温度,作为优选,所述隔热保温层选用5cm后的硅酸铝和15cm后的耐火层。
[0027]所述炉体22上还设置有打火装置。
[0028]所述打火装置包括打火器和工艺喷嘴,所述打火器连接有风机III。所述打火装置用于提供反应腔28内预热所需的部分热量,打火器7引燃从工艺喷嘴21喷入的煤粉。所述风机III 8不间断的给打火器7喷头组件供风,提供点火时的氧气及点火后给打火器7喷头组件降温,确保其不会被反应腔内的高温辐射热损坏。
[0029]—种使用反应炉的煤气化设备,所述煤粉进口 2连接有煤粉输送装置,所述煤气出口 23连接有煤气燃烧器11,所述进气口 5连接有向反应腔28内供气的风机I 6,所述煤气燃烧器11连接有向煤气燃烧器11内供气的风机II 12,所述向反应腔28内供气的也可为与捞渣池25连接的风机V 20。煤粉输送装置将煤粉输送至反应炉I,风机I 6(风机V)向反应腔28内提供氧气,反应炉用于煤粉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煤气,风机II向煤气燃烧器11内提供氧气,煤气燃烧器11用于煤气与氧气燃烧,并将燃烧的火焰喷入拌料站石料干燥滚筒对石料进行干燥。采用以干煤粉为原料,以空气为气化剂,煤气燃烧器11燃烧的是粗煤气,排放低,符合国家能源清洁利用的政策要求;燃烧充分,几乎没有进入拌合站加温滚筒内的煤粉,降低了煤粉对混合石料的污染,提高混合石料质量。
[0030]所述煤粉输送装置包括煤粉罐3和风机IV 4,所述煤粉罐3 (优选为粉煤罐3的底部)上设置有旋转给料阀27,所述风机IV 4通过旋转给料阀27将煤粉罐3中的煤粉吹入反应炉。按照设定的供煤量,打开旋转给料阀27,启动风机IV 4,风机IV 4产生的风压将煤粉连续、均匀的输送至反应炉I的反应腔28内。
[0031]本实用新型中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设置有反应腔,所述炉体上设置有与反应腔连通的煤粉入口、煤气出口和进气口,所述炉体的夹层内设置有冷却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水管,工作时,冷却水管内流通冷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反应腔的底部连通有捞渣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捞渣池连接有向捞渣池内通气的风机V。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冷却水管与捞渣池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冷却水管的进水口与冷却水池连通,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口与捞渣池连通,所述捞渣池与冷却水池连通;所述捞渣池上设置有捞渣池阀门和捞渣池排水阀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冷却水池中的水通过水栗进入冷却水管,所述水栗与冷却水池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栗前控制阀,所述水栗与冷却水管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止回阀。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反应腔上设置有隔热保温层。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炉体上还设置有打火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煤转气反应炉,其特征是:所述打火装置包括打火器和工艺喷嘴,所述打火器连接有风机III。
【专利摘要】一种煤转气反应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设置有反应腔,所述炉体上设置有与反应腔连通的煤粉入口、煤气出口和进气口,所述炉体的夹层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中,煤粉与氧气在反应腔内不完全燃烧形成煤气,设置冷却装置能够降低反应腔对外的温度辐射,降低炉体的夹层内的温度。
【IPC分类】C10J3/48, C10J3/76
【公开号】CN204848784
【申请号】CN201520482729
【发明人】程钰, 耿学圃, 付建村, 朱泊松
【申请人】程钰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