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脉冲增压内燃机的进气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751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脉冲增压内燃机的进气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脉冲增压内燃机的进气组件。
背景技术
在脉冲增压(动态增压)时,设置在内燃机的进气管内的脉冲增压阀(冲程阀)用于在进气门打开阶段中通过一次或者多次打开和关闭脉冲增压阀来增加燃烧室内的空气量,例如参阅“内燃机手册”第2版第386页第10.5.3节。脉冲增压既可在汽油内燃机上使用,也可在柴油内燃机上使用。
本申请特别是研究将这种脉冲增压阀与内燃机的进气管一体化。在此方面进行如下考虑脉冲增压阀连同其致动器应与内燃机的外壳几乎固定连接。致动器的电损耗功率应通过流经进气组件的空气降低。此外,控制致动器所需的电子控制装置包括致动器的导电触点连接件在内与进气组件一体化,其中应该注意电子控制装置与内燃机的热和机械连接并应在所有工作时刻确保呈热量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电损耗功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脉冲增压内燃机的进气组件,在考虑到占用空间、结构成本、振动负荷、散热和其它运行特性的情况下,脉冲增压阀连同其致动器尽可能最佳地与进气管一体化。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进气组件得以实现。
在依据本发明构成的进气组件中,进气管由两个分开的进气管体组成,它们通过法兰连接件相互连接,从而使其内设的进气管段与进气管的单个进气管互补。第一进气管体包括空气收集器和从其外延的单个进气管段。第二进气管体利用其进气管段可固定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
由于进气管分成两部分,所以可以在第二进气管体的进气管段内各自设置一个脉冲增压阀连同所属的致动器。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结构的脉冲增压阀。但它们最好由盘形阀组成,其致动器由电磁铁构成。
因此,本发明可以使脉冲增压阀与进气管结构简单和节省空间地一体化。在考虑振动负荷的情况下,本发明是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特别有优点的是,由于脉冲增压阀连同其致动器与第二进气管体的进气管段一体化,致动器由通过进气管流动的空气环绕,由此确保冷却致动器并因此确保降低致动器的电损耗功率。
依据本发明构成的进气组件因此毫无问题地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无论是第一进气管体,还是第二进气管体,它们均可以由金属材料如铝合金制成,或者也可以由塑料例如聚酰胺制成。
用于控制脉冲增压阀致动器的电子控制装置可以这样固定在内燃机的空气滤清器壳上,即,使其由通过进气组件流动的空气冷却。但可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控制装置也能这样固定在第一进气管体或第二进气管体上,即,使其由通过第一或第二进气管体的空气冷却。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构成中,用于在脉冲增压阀的致动器和电子控制装置之间线路连接的电子连接件(引线框)与第二进气管体一体化。如果第二进气管体由塑料组成,那么电子连接件最好由第二进气管件的塑料环绕包覆注塑,然后可通过插塞连接与脉冲增压阀的致动器导电连接。通过这种一体化的电子触点接通,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工作可靠性。此外,避免了结构造成的错误的触点接通(气缸混淆)。
本发明具有优点的其它构成来自从属权利要求。


现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示出进气组件的透视分解图;图2示出进气组件组装状态下与图1相应的透视图;图3示出从其他视向观察的进气组件部分剖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至图3所示的进气组件1作为(未示出的)内燃机进气系统,该内燃机可以作为汽油柴油机或柴油内燃机构成并在所示实施例中为四缸内燃机。
正如特别是在图1的分解图中看到的那样,进气组件具有进气管,它分成第一进气管体1和第二进气管体2。此外,进气组件包括具有装入第二进气管体2内的所属致动器的脉冲增压阀3,这一点还要详细介绍。两个进气管体1和2通过法兰连接件4与隔板5相互连接,这一点同样还要详细介绍。
属于进气组件的还有节气门6和空气滤清器壳7,空气滤清器壳与节气门6可通过仅在图3中部分示出的纯净空气管道14连接。
第一进气管体1包括空气收集器8,它在图1和图2中可看到的侧面上具有进气口连同设置在里面的节气门6。空气收集器8上连接(与汽缸数四相应)有弯曲的进气管段9,它们在一个共用的法兰段内结束。
第二进气管体2同样具有四个进气管段10,它们在进气组件(参见图2和3)的安装状态下将第一进气管体1的进气管段9延伸。进气管段9和10因此构成进气管的单个进气管。
在图1和图3中可看到的脉冲增压阀3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具有各自带两个电磁线圈电磁铁方式致动器的盘形阀。每个盘形阀连同所属的致动器构成一个结构单元,这种结构单元可插入第二进气管体2的各自一个进气管段10内。脉冲增压阀3连同其致动器通过隔板5保持在第二进气管体2的进气管段10内,隔板通过螺纹连接件11与第二进气管体2连接。
按照这种方式,脉冲增压阀3连同其致动器可以简单方式插入进气管内。这种设置在占用空间和振动特性方面也特别具有优点。此外,这样进行设置,即,使通过进气管流动的空气环绕致动器引导,由此冷却致动器并因此以有效方式降低其电损耗功率。
在隔板5上通过螺纹连接件12固定着第一进气管体1。隔板5具有通孔,用于两个进气管体1、2的进气管段9和进气管段10之间的顺畅流动过渡。
进气管体1和2可以由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制成。但有利的是,它们由塑料构成,例如具有由此产生优点的聚酰胺。
为控制脉冲增压阀3的致动器,设有电子控制装置13,它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在空气滤清器壳7上。为此,空气滤清器壳7具有开口,电子控制装置13安置在该开口上。按照这种方式,流过空气滤清器壳7的空气在电子控制装置13的背面经过,由此冷却电子控制装置13,降低其电损耗功率。
取代图1至图3中所示的布置,电子控制装置13根据专用的结构空间比也可以这样安装在第一进气管体1或者第二进气管体2上,使其由流经的空气进行冷却。
为使脉冲增压阀3的致动器导电触点接通,设有一个未示出的电子连接件(引线框),它由具有电导线和压铸插头脚的铜件组成。该连接件在脉冲增压阀3的致动器和电子控制装置13之间产生导电线路连接。
电子连接件适当地与第二进气管体10一体化。如果第二进气管体2作为塑料注塑件构成,那么将电子连接件嵌入第二进气管体2的塑料注塑工具内,在注塑过程期间利用热塑料这样外面包覆注塑,仅使插头脚从塑料中露出。这种布置结构用于以下情况,即在将脉冲增压阀3连同其致动器插入第二进气管体2的进气管段10时,使连接件的插头脚和致动器上具有的插座之间自动产生导电接触。
因此,按照这种方式,脉冲增压阀3的致动器的导电触点接通以最佳方式与进气管一体化,从而简化了加工和安装,提高了工作可靠性,特别是避免了错误的触点接通(也就是汽缸混淆)。
权利要求
1.用于脉冲增压内燃机的进气组件,它具有带有与内燃机气缸数量相应的单进气管的进气管,该进气管具有-带空气收集器(8)和单进气管段(9)的第一进气管体(1),以及-带单进气管段(10)的第二进气管体(2),它能固定在该内燃机的气缸盖上,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体(1、2)通过一个法兰连接件(4)相互连接,使其进气管段(9、10)与该进气管的单进气管互补,以及在该第二进气管体(2)的进气管段(10)内各自设置一个脉冲增压阀(3)连同所属的致动器。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增压阀(3)作为盘形阀构成。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增压阀(3)的致动器由电磁铁组成。
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脉冲增压阀(3)连同所属的致动器构成一个结构单元,它在安装所述进气组件时能各自插入第二进气管体(2)的相应所属的进气管段(10)内。
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气管体(1、2)之间的法兰连接件(4)具有带有与单进气管相应通孔的隔板(5),它可通过螺纹连接件(11)固定在第二进气管体(2)上,该隔板(5)将该脉冲增压阀(3)连同其致动器保持在第二进气管体(2)的进气管段(10)内。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可通过螺纹连接件(12)固定在第一进气管体(1)上。
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进气管体(2)由金属材料或者塑料制成。
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气管体(1)由金属材料或者塑料构成。
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进气组件,具有用于控制脉冲增压阀(3)致动器的电子控制装置(13),其特征在于,该电子控制装置(13)能这样固定在内燃机的空气滤清器壳(7)上或第一进气管体(1)或者第二进气管体(2)上,即,使其由通过进气组件流动的新鲜空气冷却。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进气组件,具有用于脉冲增压阀(3)的致动器和电子控制装置(13)之间线路连接的电子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连接件与第二进气管体(2)一体化。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进气组件,其中,第二进气管体(2)由塑料组成,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连接件由第二进气管体(2)的塑料环绕包覆注塑并通过插塞连接可与脉冲增压阀(3)的致动器导电连接。
12.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进气组件,具有空气滤清器壳(7),其特征在于,空气滤清器壳(7)可固定在第一进气管体(1)或者第二进气管体(2)上。
13.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进气管体(1)的收集器(8)上可固定节气门(6)。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气组件,在该进气组件中,进气管由两个分开的进气管体(1、2)构成,具有与进气管互补的进气管段。可固定在内燃机气缸盖上的第二进气管体(2)在其进气管段上各自包括一个脉冲增压阀(3)连同所属的致动器。除了脉冲增压阀外,其控制电子装置可与进气组件一体化。
文档编号F02M35/112GK1863990SQ200480028741
公开日2006年11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日
发明者S·戴斯, M·海因茨尔迈尔, T·曼, M·岑特格拉夫 申请人:西门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