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8385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控多缸发动机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构造是集流上体的共振腔处放射状引出一组疏流气管。其不足之处是,进入各缸(尤其是四缸以上的)的气流不均匀,各缸产生的涡流也不均匀,各缸电喷孔角度不易控制,从而引起喷射质量下降,燃烧变差,排放恶化。而且,传统的发动机进气歧管不具备现代中控多缸发动机所必备的各种传感器安装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发动机进气歧管各缸产生的涡流不均匀等现有技术问题,适宜现代中控多缸发动机控制的需要,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该发动机进气歧管,不仅具有各缸均流,产生涡流也均匀,而且结构简单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集流的上体和疏流的下体。
所述的上体有进气口、共振腔及一组弯折的上体管;所述的下体有一组与弯折的上体管适配的下体管、电喷孔及出气口;上体上还设置有共振腔氧气检测用的传感器安装孔、EGR气流输入的曲轴箱通风管接头及真空管接头,一组弯折的上体管平行设置。
为使EGR气流输入均流曲轴箱通风管接头位于上体中部,真空管接头位于上体尾端。
为使电喷油与进气歧管的气流形成最佳的混合燃气,电喷孔(8)与垂直面夹角为13--15°。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由于在采用较大尺寸的共振腔及一组弯折的上体管平行设置,该发动机进气歧管,不仅具有各缸均流,产生涡流也均匀,而且结构简单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并不构成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主视构造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剖视构造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下体部分主视构造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下体出气口部分剖视构造示意图;图中1.进气口;2.共振腔;3.上体管;4.曲轴箱通风管接头;5.真空管接头;6.传感器安装孔;7.下体管;8.电喷孔;9.出气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2、3、4所示的四缸发动机进气歧管实施例中,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集流的上体和疏流的下体。所述的上体有进气口1、共振腔2及一组弯折的上体管3;所述的下体有一组与弯折的上体管3适配的下体管7、电喷孔8及出气口9。上体上还设置有传感器安装孔6、曲轴箱通风管接头4及真空管接头5,一组弯折的上体管3平行设置。曲轴箱通风管接头4位于上体中部,真空管接头5位于上体尾端。
如图3所示,电喷孔8与垂直面夹角为13--15°。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集流的上体和疏流的下体,所述的上体有进气口(1)、共振腔(2)及一组弯折的上体管(3);所述的下体有一组与弯折的上体管(3)适配的下体管(7)、电喷孔(8)及出气口(9);其特征在于上体上还设置有传感器安装孔(6)、曲轴箱通风管接头(4)及真空管接头(5),一组弯折的上体管(3)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曲轴箱通风管接头(4)位于上体中部,真空管接头(5)位于上体尾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电喷孔(8)与垂直面夹角为13--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集流的上体和疏流的下体。上体有进气口、共振腔及一组弯折的上体管;下体有一组与弯折的上体管适配的下体管、电喷孔及出气口;上体上还设置有共振腔氧气检测用的传感器安装孔、EGR气流输入的曲轴箱通风管接头及真空管接头,一组弯折的上体管平行设置。由于在采用较大尺寸的共振腔及一组弯折的上体管平行设置,该发动机进气歧管,不仅具有各缸均流,产生涡流也均匀,而且结构简单的特点。广泛适用于中控多缸发动机的进气歧管。
文档编号F02B31/00GK1912362SQ20051004141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2日
发明者杨启明, 钟华山, 钱根来, 熊亚军, 钱炳南, 程融, 张宏越, 张李华 申请人:芜湖市中兴机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