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784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料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即使在油箱中的燃料减少时也可以向燃料消耗装置稳定地供给燃料的
燃料供给系统,是已知的(例如参见与US6, 425, 734B2相对应的 JP-T-2003-532009)。该燃料供给系统包括将副油箱中的燃料供给到燃料消 耗装置的供给泵部件,以及包括将副油箱外侧的燃料泵入到副油箱内的泵 送部件。泵送部件包括抽吸口部分,其被插入到形成于副油箱底部的连通 孔内。
然而,如果燃料泵没有固定在副油箱上,则车辆行进时产生的振动会 传递到副油箱上,并且副油箱和燃料泵相互独立地移动。因而,抽吸口和 连通孔之间受到磨损,并由此形成间隙,其中副油箱的内部和外部通过该 间隙连通。因而,副油箱中的燃料穿过该间隙进行泄漏,并使燃料泵的效 率下降。
通常地,具有副油箱和燃料泵的燃料供给系统是已知的。副油箱被容 纳在油箱中,并在其上部开口。此外,副油箱被形成为具有底部的筒形, 并且油箱中的燃料暂时存储在副油箱中。燃料泵容纳在副油箱中,以将副 油箱中的燃料供给到油箱外部。而且,燃料泵将燃料泵入到副油箱内(参 见JP-T-2003-532009)。
燃料泵包括两个泵送部件,即供给泵部件,其抽吸副油箱中的燃料 并将燃料排放到油箱外部,以及泵送部件,其吸入副油箱外侧的燃料并将 燃料排放到副油箱内。在燃料泵的端部处形成进口和排放口,其中副油箱 外侧的燃料通过所述进口被吸入并且该燃料被供给到泵送部件,同时被吸 入的燃料通过所述排放口被排入副油箱内。进口插入到形成在副油箱底部 处的开口内,以向副油箱外侧露出。
然而,进口形成在与副油箱底部相反的燃料泵端部处。因而,当燃料 泵被组装在副油箱上时,副油箱的开口和燃料泵的进口也位于相对于组装
操作的操作者是盲点的位置上。换句话说,操作者不能可视地确认开口和 进口来完成组装操作。因而,操作者难以将进口插入开口中,由此操作效 率变差。因此,妨碍了降低燃料供给系统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不足之处。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 料供给系统,其限制了燃料从副油箱中泄漏,以避免燃料泵泵送效率变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料供给系统,其提高了燃料供给系统 组装时的操作效率,从而降低其制造成本。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被构造成将油箱中的燃 料供给到燃料消耗装置的燃料供给系统。该燃料供给系统包括副油箱、泵 单元、以及推压装置。副油箱容纳在油箱中,并在副油箱的底部具有连通 孔。存储在油箱中的燃料的一部分被存储在副油箱中。副油箱的外部和内 部通过所述连通孔进行连通。泵单元被容纳在副油箱中,并具有将副油箱 中的燃料供给到所述燃料消耗装置的供给泵部件,以及具有将副油箱外侧 的燃料泵入到副油箱内的泵送部件。泵送部件具有通过连通孔将副油箱外 侧的燃料吸入的抽吸部件。推压装置采用直接和间接方式之一将泵单元推 压向副油箱的底部。


从以下的描述、所附的权利要求和附图中,将会更好地清楚地了解本 发明及其额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图中-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从图1中的方向II观察到的燃料供给系统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分解视图; 图3B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分解视图; 图3C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分解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中所
图8是表示支架的压爪部件的主要部分的另一剖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过滤器组件被装配在副油箱的 连通孔内的剖视图10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分解视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剖视图12是在图11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副油箱的俯视图;
图13是在图11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系统的泵单元的俯视图14A是表示图11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系统组装的过程的示意图14B是表示图11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系统组装的另一过程的示意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泵单元的俯视
图16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变型的燃料供给系统的泵单元的俯视
图17是表示与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过滤器壳体 相连的支架的立体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支架以及在支架与过滤器壳体相连时的过滤器 壳体的剖视图1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副油箱的俯视
图20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副油箱的侧 视图20B是表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副油箱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的支架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从图21中的方向XXII观察到的支架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变型的燃料供给系统的支架的剖视以及
图24是表示从图23中的方向XXIV观察到的支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采用相同的附 图标记表示以下实施方式中相同或等效的部件。
第一实施方式
图l表示燃料供给系统l,其布置在安装于车辆上的油箱2中。由图l 中的箭头所示的向上和向下方向,是表示相对于安装在车辆上的油箱2重
力方向的方向。燃料供给系统1将油箱2中的燃料供给到燃料消耗装置(例
如内燃机)。
如图1所示,燃料供给系统1从在油箱2的顶部形成的开口 21插入到 油箱2中,并放置在油箱2的底部22上。作为"盖元件"的凸缘件3连接 在开口 21上以堵塞开口 21。
燃料供给系统1包括副油箱4和泵单元5,其中泵单元5与容纳在油箱 2中的副油箱4相连。
凸缘件3由树脂制成,并被形成为大体上盘形。连接着凸缘件3和液 压泵单元5的轴31通过压配合或类似方法被固定在凸缘件3上,以向油箱 2的底部22延伸。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凸缘件3设置两个轴31。下文更 详细地描述凸缘件3与液压泵单元5之间的连接结构。
燃料排放管33和电接头34由树脂与凸缘件3 —体形成。燃料排放管 33通过软管35与泵单元5相连,并将从液压泵单元5中排出的燃料供给到 油箱2外部的内燃机。
电接头34通过导线与设置在泵单元5中的电接头(未示出)以及馈电 接头(未示出)电连接,以向泵单元5供给电能。
副油箱4由树脂制成,并包括大体上为盘形的底部41和侧壁44,所述 侧壁44从底部41的外周边缘部分向上延伸。油箱2中的燃料的一部分存 储在副油箱4中。连通着副油箱4内部和外部的连通孔42形成在底部41 上。绕连通孔42形成了朝向油箱2的底部22进行延伸的支脚43。与"抽 吸部件"相对应的过滤器组件56 —部分被装配在连通孔42内。
如图2所示,朝向底部41引导着导向突伸部分87 (由虚线表示)的第 一导向板46,是从副油箱的上端部到底部41地形成在副油箱4的侧壁44 的内壁侧上,其中导向突伸部分87从过滤器壳体8 (由虚线表示并在下文 更详细地进行描述)向其外周侧突伸。将过滤器组件56引导到连通孔42 的第二导向板47被形成在连通孔42附近,以从底部41向上延伸。当将泵 单元5连接在副油箱4上时利用第一和第二导向板46、 47可以很容易将过
滤器组件56装配到连通孔42内。
如图1所示,泵单元5包括燃料泵51、燃料过滤器88、压力调节器89 以及过滤器组件56。燃料泵51包括抽吸副油箱4中的燃料并将燃料供给到 内燃机的供给泵部件511,以及包括将副油箱4外部的燃料泵入到副油箱4 内的泵送部件521。
燃料泵51包括叶轮53,其具有外周侧叶片部件531和内周侧叶片部 件532;通道元件54,其具有形状随从于外周侧叶片部件531的弧形外周 侧泵通道541,以及具有形状随从于内周侧叶片部件532的弧形内周侧泵通 道542;以及电机部件55,其驱动叶轮53旋转。供给泵部件511包括外周 侧叶片部件531和外周侧泵通道541,并且泵送部件521包括内周侧叶片部 件532和内周侧泵通道542。当通过电机部件55驱动叶轮53旋转时,叶片 部件531、 532分别在泵通道541、 542中移动,并且吸入到泵通道541、 542 内的燃料压力增加。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泵51中,通过旋转单个叶轮53操作两个泵部 件511、 521。因而,与每个泵部件具有一个叶轮的燃料泵相比,本发明的 燃料泵得到小型化。
在燃料泵51的下端部并排地形成了与外周侧泵通道541相连通的供给 泵抽吸口512,以及形成了与内周侧泵通道542连通的泵送抽吸口 522。除 了两个抽吸口 512、 522之外,还在燃料泵51的下端部还形成了泵送排放 口 523,其用于将由泵送部件521泵送的燃料排放到副油箱4内。此外,在 燃料泵51的上端部形成了供给泵排放口 513,其用于对通过供给泵部件511 泵送的燃料进行排放。
对吸入到抽吸口 512、 522内的燃料进行过滤的过滤器组件56被连接 在燃料泵51的下端部上。过滤器组件56包括上壳体6、下壳体7、对引导 到供给泵部件511的燃料进行过滤的供给燃料过滤器65、以及对引导到泵 送部件521的燃料进行过滤的泵送燃料过滤器79。
以下详细说明过滤器组件56。下壳体7包括竖直方向上的端部打开的 筒形部分71,并且泵送燃料过滤器79通过焊接或类似方式连接在筒形部分 71的下开口 72上。在上部分和下部分之间分隔了筒形部分71的第一分隔 壁73被形成在筒形部分71的大体中心部分附近。将第一分隔壁73分成左 右部分的突伸部731被形成在第一分隔壁73的上表面上。
贯穿第一分隔壁73的通道732被形成在第一分隔壁73表面的右侧表 面(图1)上,所述第一分隔壁73由突伸部731分成左和右部分。第一分 隔壁73具有止回阀74,其仅允许经通道732流出的燃料从图1的下侧流向 上侧。延伸到外周侧的凸缘部分75被形成在靠近大体上中心部分的筒形部 分71外壁表面上。
装配在形成于副油箱4底部41中的连通孔42内的配合部件76,被形 成在位于凸缘部分75下方的筒形部分71 —部分上。在配合部件76中形成 凹槽部分。用于确保配合部件76与连通孔42之间的密封性能的O型圈连 接在凹槽部分上。
从筒形部分71外壁表面延伸到外周侧的轴支承部件751被形成在位于 凸缘部分75上方的筒形部分71 —部分上。轴支承部件751支承着凸缘件3 的轴31的下端部,并位于轴31的延长线(相间的长短点划线)上,如图1 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了与轴31数量相同的轴支承部件751。另 外,凸缘部分75和轴支承部件751可以一体地形成。
泵送燃料过滤器79由通过使树脂(例如聚酯、尼龙、聚丙烯或聚乙烯) 形成纤维性组织获得的无纺织物制成。由于它们通过采用上述材料作为泵 送燃料过滤器79而具有相对较高的抗燃料耐用性,因此过滤器组件56的 寿命更长。
上壳体6被形成为堵塞着筒形部分71的上开口。朝向第一分隔壁73 的突伸部731突伸的第二分隔壁66被形成在上壳体6的上端部61上。当 上壳体6连接在下壳体7上时,在上端部61与第一分隔壁73之间形成了 两个空间。
在上端部61中形成了与图l所示左空间相连通的上开口 62。在上开口 62中设置有供给燃料过滤器65。供给燃料过滤器65是由与泵送燃料过滤 器79的材料相类似的无纺织物制成。供给燃料过滤器65通过焊接、埋嵌 成型或类似方式连接在上开口 62上。
在上端部61上形成了与图1所示的左空间连通的第一连接件63。第一 连接件63与燃料泵51的供给泵抽吸口 512相连。此外,在上端部61上形 成与图1所示的右空间连通的第二连接件64。第二连接件64与燃料泵51 的泵送抽吸口 522相连。
当以上述方式构造成的上壳体6和下壳体7被放置在一起时,两个通
道(也就是,进口为上开口 62以及出口为第一连接件63的供给燃料通道 561,和进口为下开口 72以及出口为第二连接件64的泵送燃料通道562) 被形成在过滤器组件56中。通过形成分隔空间用的第一和第二分隔壁73、 66以及位于过滤器组件56内的突伸部731,使得过滤器的结构变得简单, 这是因为两个通道561、 562被形成为一个元件,并且形成了过滤器65、 79 以用于相应通道561、 562。
燃料过滤器88形成在燃料泵51的外周侧,以围绕燃料泵51的外周。 燃料过滤器88对从燃料泵51的供给泵排放口 513排出的燃料进行过滤。
燃料过滤器88容纳在过滤器壳体8中。过滤器壳体8由树脂制成,并 包括容纳燃着料过滤器88的大体环形空间。过滤器壳体8将燃料泵51支 承在进一步位于大体环形空间内周侧的空间中。
过滤器壳体8的上端部84包括连接件81用于连接着供给泵排放口 513。利用O型圈或类似部件,来密封供给泵排放口 513与连接件81之间 的间隙。在过滤器壳体8中形成了连接着连接件81和燃料过滤器88的燃 料通道82。从供给泵排放口 513排出的燃料通过燃料通道82被供给到燃料 过滤器88。
在过滤器壳体8的下端部(大体环形空间的下方)设置有压力调节器 89。压力调节器89对已流过燃料过滤器88的燃料的压力进行调节。压力 已在压力调节器89中得到调节的燃料从形成在过滤器壳体8上的排放口 83 排出。已从排放口 83排出的燃料通过软管35和燃料排放管33被供给到油 箱2外部的内燃机。当从燃料泵51排出的燃料的压力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时, 具有过压的燃料流出压力调节器89的排泄口 (未示出),以返回到副油箱4 内。
过滤器壳体8具有搭扣配合部件(未示出),其与在过滤器组件56中 形成的爪部件(未示出)接合,以保持过滤器组件56。
从过滤器壳体8的外周侧壁表面向外周侧突伸的突伸部分85以及导向 突伸部分87,被形成在上述壁表面上。突伸部分85具有作为引导部分的插 入部分86,其用于通过将轴31的下端部侧插入到插入部分86内而对轴31 的侧表面进行支承。插入部分86的直径被确定为使得轴31可以在插入部 分86中移动。如图2所示,导向突伸部分87形成在这样一个位置,其中 当从上方观察过滤器壳体8时,导向突伸部分87不与突伸部分85和压力
调节器89相重叠。
由于轴31的下端部侧插入到插入部分86中,因此支承着燃料泵51的 过滤器壳体8沿轴31轴向得到引导。这样,过滤器壳体8、燃料泵51和过 滤器组件56沿轴31的轴向进行位移。换句话说,过滤器壳体8等部件在 径向上的位移受到限制。
如图1所示,其一个端部由凸缘件3所支承并且其另一端部由突伸部 分85的上端面所支承的螺旋弹簧32,被设置在凸缘件3与突伸部分85的 上端面之间。螺旋弹簧32被设置成使得轴31穿过其中心。螺旋弹簧32是 用于将过滤器壳体8推压向油箱2的底部22的"推压元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过滤器壳体8利用螺旋弹簧32被推压向副油箱4 的底部41。因而,燃料泵51和过滤器组件56通过螺旋弹簧32被非直接地 推压向副油箱4的底部41。
根据以上构造,副油箱4与燃料泵51之间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从而, 在车辆振动并由此使副油箱4振动时,使得燃料泵51随从着副油箱4的移 动。
因此,限制了这样一个间隙的产生,其中通过所述间隙,副油箱4的 内、外部在副油箱4的连通孔42与作为燃料泵51抽吸部件的过滤器组件 56之间实现连通;并且,可限制由泵送部件521所泵送的燃料从副油箱4 中泄漏出来。因此,可防止燃料泵51的泵送效率变差。
而且,由于在过滤器组件56下端部所形成的配合部件76被装配到副 油箱4的连通孔42内,因此燃料泵51在径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这样, 防止因副油箱4的径向振动而产生了连通副油箱4的内外部的间隙。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轴31插入到突伸部分85的插入部分86内,由此 轴31的侧表面由插入部分86所支承。同样由于以上结构,燃料泵51在径 向上的位移受到限制,因而限制因副油箱4在径向上的振动而产生上述间 隙。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凸缘件3与沿径向从过滤器壳体8突伸的突伸 部分85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32。因而,仅通过将凸缘件3连接在油箱2的 开口21上,就可将燃料泵51推压向副油箱4的底部41。
另外,副油箱4被压靠在油箱2的底部22上。因而,即使油箱2的开 口 21与底部22之间的距离因由树脂制成的油箱2的扩张或收缩(其中,
油箱2的扩张或收縮是由于因温度改变而导致的内部压力变化,或者由于
燃料量的变化)而改变,也可以使副油箱4跟随着油箱2的底部22而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承着螺旋弹簧32另一端的突伸部分85形成在
过滤器壳体8上,由此燃料泵51间接被推压朝着副油箱4的底部41的方
向。备选地,突伸部分85可以直接形成在燃料泵51的外壁上,以直接将
燃料泵51推压向副油箱4的底部41。
下面,对燃料泵51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通过操作电机部件55以使
叶轮旋转53,在供给泵部件511和泵送部件521中产生抽吸力。
副油箱4中的燃料通过上开口 62中的供给燃料过滤器65而流入供给
泵通道561内,并通过第一连接件63被吸入到供给泵抽吸口 512内。而后,
燃料的压力在供给泵部件511中得到提高,并且燃料从供给泵排放口 513
中排出。
从供给泵排放口 513中排出的燃料是通过燃料通道82被供给到燃料过 滤器88。通过燃料过滤器88得到过滤的燃料的压力随后在压力调节器89 中得到调节,并且该燃料从排放口 83中排出。从排放口 83中排出的燃料 通过软管35和燃料排放管33被供给到内燃机。
另一方面,副油箱4外部的燃料通过下开口 72中的泵送燃料过滤器79 流入泵送燃料通道562内,并通过通道732和第二连接件64被吸入到泵送 抽吸口 522内。之后,燃料的压力在泵送部件521中得到提高,并且燃料 从泵送排放口 523中排出。因而,燃料被泵送到副油箱4内。
下文参照图3A-3C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1的连接进行描述。 图3A表示在将泵单元5连接在副油箱4上之前的状态。图3B表示泵单元5 被连接在副油箱4的过程中的状态。图3C表示将泵单元5连接在副油箱4 之后的状态。
如图3A所示,其中组装有燃料泵51、过滤器组件56、压力调节器89 和过滤器壳体8的泵单元5被布置在副油箱4上。还在泵单元5上方布置 有凸缘件3,其中在所述凸缘件3中组装有轴31和螺旋弹簧32。
如图3B所示,凸缘件3朝向副油箱4位移,并随后轴31的下端部插 入到过滤器壳体8的突伸部分85的插入部分86内。之后,凸缘件3向下 移动,直至轴31的下端部与轴支承部件751接触。保持着上述状态,同时 凸缘件3被进一步向下推入,使得副油箱4的第一导向板46引导着过滤器
壳体8的导向突伸部分87。
当凸缘件3被向下推入同时导向突伸部分87由第一导向板46引导时, 过滤器组件56的配合部件76接触第二导向板47,并且配合部件76被引导 到连通孔42。而后,配合部件76被装配到连通孔42内。在轴31的下端部 已穿过插入部分86之后,止脱元件被连接在轴31的下端部上。
因而,仅通过使凸缘件3与轴31—起向副油箱4的底部41 (向下)移 动,过滤器组件56的配合部件76很容易被装配到连通孔42内。
如图3C所示,在配合部件76巳被装配到连通孔42内之后,解除对凸 缘件3的推动。
第二实施方式
下文参照图4-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la中,用于将燃料泵51推压向副油 箱4的底部41的装置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应装置。下文仅对与第一实 施方式不同的部件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位于过滤器壳体8的上端部84上、作为 "推压装置"的支架9,燃料泵51被间接推压向副油箱4的底部41。
支架9由树脂制成,并且包括支承着上端部84的主体部件91、接合着 副油箱4的侧壁44的接合部件94、以及作为推压部件而推压着上端部84 的压爪部件9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燃料泵51由穿过过滤器壳体8的主体 部件91所支承。备选地,如果燃料供给系统la不具有过滤器壳体8,则主 体部件91可以直接支承着燃料泵51。此外,燃料泵51由穿过过滤器壳体 8的压爪部件96所推压。备选地,如果燃料供给系统la不具有过滤器壳体 8,则压爪部件96可直接推压着燃料泵51的上端部。
凸缘件3和副油箱4与设置在凸缘件3中的轴31相连接。在其中插入 有轴31的插入部分86a被设置在副油箱4的侧壁44的内壁表面上。轴31 插入到插入部分86a中,从而可以在插入部分86a中沿其轴向移动。螺旋 弹簧32a设置在凸缘件3与插入部分86a之间,以将副油箱4压靠在油箱2 的底部22上。
尽管在图4中未示出第一导向板46和第二导向板47,但可设置与图1、 2中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相类似的、引导着过滤器壳体8的第一导向板46和
第二导向板47以用于副油箱4。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设置用于过滤器壳体 8的、由第一导向板46所引导的导向突伸部分87 (参见图l、 2)。
主体部件91包括侧壁支承部件92,其大体上被形成为筒形,以封盖着 上端部84的侧壁并支承着过滤器壳体8;以及包括爪支承部件93,其被形 成为从侧壁支承部件92的上端部向其内周侧突伸,以支承着压爪部件96。
通过使板形元件弯折以使得该板形元件朝向上端部84突伸,来形成压 爪部件96。压爪部件96的一个端部由爪支承部件93的内周端部所支承。 当压爪部件96与上端部84接触时,压爪部件96弯曲,同时其内周端部成 为支点。同时,在压爪部件96中产生将上端部84推压向副油箱4的底部 41的回复力。因而,燃料泵51被推压向副油箱4的底部41。由于压爪部 件96被形成为板形,因此支架9具有简单的结构。
在主体部件91的侧壁支承部件9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朝向主体部件91 的外周侧突伸的接合部件9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形成有三 个接合部件94。支架9可以至少具有多于一个的接合部件94。接合部件94 各自具有接合孔95,其与形成在副油箱4的侧壁44的外壁表面上的爪部件 45相接合(参见图4)。通过将爪部件45插入接合孔95内,接合孔95接 合着爪部件45,并由此限制主体部件91向上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二实施 方式的接合部件94沿侧壁44从副油箱4的上部向下移动,爪部件45被插 入到接合孔95内。通过仅使燃料泵51和支架9从开口侧朝向副油箱4的 底侧移动,而使得燃料泵51和支架9连接到副油箱4上。通过仅使燃料泵 51和支架9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就可以实现它们与副油箱4的连接。因此,
连接易于实现自动化。
在爪部件45插入接合孔95中的状态下,主体部件91的向上移动受到 限制。因而,通过压爪部件96使得燃料泵51穿过过滤器壳体8被推压向 副油箱4的底部41。
接合部件94的形状可以不同于第二实施方式。更具体地,接合部件94 可以具有爪部件,并且可以在副油箱4的侧壁44上形成与上述爪部件相接 合的阶梯部分或接合孔。
此外,可以采用弹簧元件例如螺旋弹簧,来代替压爪部件96作为推压 部件,用于将燃料泵51推压向副油箱4的底部41。
下面,参照图6-9对压爪部件96的特征进行说明。图6显示了以下两个状态的变化,其中一个状态是压爪部件96与上端 部84相接触之前的压爪部件96的状态,另一个状态是压爪部件96与上端 部84相接触之后的压爪部件96的状态。在图6中,在压爪部件96接触上 端部84之前的状态由虚线表示,并且压爪部件96与上端部84相接触的状 态由实线表示。
使压爪部件96推压着过滤器壳体8的推压力,是根据压爪部件96的 弯曲量(压爪部件96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而改变。推压力随着弯曲量的 变大而变大,并且推压力随着弯曲量的变小而变得更小。在第二实施方式 中,设定了最小推压力,其中利用该最小推压力压爪部件96对过滤器壳体 8进行推压,同时接合部件94与副油箱4相接合。
图6表示了压爪部件96产生最小推压力。最小推压力被设定为使得, 其克服在车辆振动时所产生的泵单元5惯性力。压爪部件96产生最小推压 力(f)时的压爪部件96弯曲量被假定为最小弯曲量(lmin)。
图7表示了接合部件94与副油箱4接合。在图7中,在支架9被尽可 能远地推压向副油箱4 一侧时的支架9位置由虚线表示,并且在压爪部件 96向下推压上端部84时的支架9位置由实线表示。
如图7所示,支架9被构造成使得,通过将副油箱4的爪部件45插入 接合部件94的接合孔95内而与副油箱4接合。因而,在竖直方向上产生 连接间隙(L)。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压爪部件96的特征被设定为使得,连接间隙(L) 小于在支架9位于最上侧同时支架9在其接合部件94处与副油箱4接合时 的压爪部件96最小弯曲量(lmin)。因而,压爪部件96利用等于或大于最 小推压力(f)的力向下推压着过滤器壳体8。
与图6类似,图8显示了以下两个状态的变化,其中一个状态是压爪 部件96与上端部84相接触之前的压爪部件96状态,另一个状态是压爪部 件96与上端部84相接触之后的压爪部件96状态。图8表示压爪部件96 处于最大弯曲。在上述状态下,上端部84的高度大体上与爪支承部件93 的高度相同,并且压爪部件96不能再向上弯曲。同时,压爪部件96的弯 曲量是lmax。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压爪部件96的特性被设定为使得, 压爪部件96的最大弯曲量(lmax)小于过滤器组件56的配合量(D)(也
就是,在竖直方向上过滤器组件56的配合部件76与连通孔42之间的重叠 长度)。
因而,即使过滤器壳体8向上推压爪部件96并且弯曲量达到最大弯曲 量(lmax),当车辆沿劣质路面行进并因此例如比预期更强的振动被传递到 副油箱4上时,也可以防止过滤器组件56与连通孔42相分离。
下面,参照图IO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la的组装进行描述。 如图10所示,其中组装有燃料泵51、过滤器组件56、压力调节器89 和过滤器壳体8的泵单元5被布置在副油箱4上,并且支架9被布置在泵 单元5上。此外,其中装备有轴31和螺旋弹簧32a的凸缘件3被布置在支 架9上方。而后,泵单元5、支架9和凸缘件9依照这一次序连接在副油箱 4上。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泵单元5、支架9和凸缘件3各自从副油箱4上方 连接在副油箱4上。因此,易于实现自动化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燃料供给系统210布置在油箱211中的剖视图,所述油箱 211安装在车辆上。由图11中箭头表示的上下方向是相对于安装在车辆上 的油箱211的重力方向。燃料供给系统210将油箱211中的燃料供给到燃 料消耗装置(例如内燃机)。
燃料供给系统210穿过形成在油箱211顶部上的开口 212而插入且安 装在油箱211中,并布置在油箱211的底部213上。作为"盖元件"的凸 缘件220连接在开口 212上以堵塞开口 212。
燃料供给系统210包括凸缘件220、副油箱230和泵单元240。
凸缘件220由树脂制成,并大体上被形成为盘形。连接着凸缘件220 和泵单元240的轴224通过压配合或类似方式被固定在凸缘件220上,以 向油箱211的底部213延伸。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为凸缘件220设置两个 轴224。下文更详细地描述轴224和泵单元240的连接结构。
凸缘件220由树脂制成,且与燃料排放管221和电接头222 —体形成。 燃料排放管221通过软管262而与泵单元240相连。从泵单元240中排出 的燃料通过燃料排放管221被供给到油箱211外部的内燃机。电接头222 通过供电线223与馈电接头(未示出)被电连接到为泵单元240的燃料泵 241而设置的动力接收连接件(未示出)上,并且电能通过电接头222被供 给到燃料泵241。
副油箱230由树脂制成,并包括大体上盘形的底部231和从底部231 外周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234。油箱211中的燃料的一部分暂时存储在副油 箱230中。穿过底部231的通孔232被形成在底部231上。绕通孔232形 成了朝向油箱211的底部213延伸的支脚233。过滤器组件270 (下文进行 更详细地描述)的一部分被装配在通孔232内。
图12是从上方观察到的、仅图11中的副油箱230的俯视图。如图12 所示,导向部件235引导着轴支承部件255 (其为泵单元240设置并支承着 轴224),同时引导着形成于过滤器组件270中的锁孔板部件288;所述导 向部件235被形成在副油箱230的侧壁234的内壁侧上。导向部件235对 在其之间的轴支承部件255的侧部进行保持,所述轴支承部件255从泵单 元240的侧部向外径向突伸。如图ll所示,导向部件235沿副油箱230的 轴向从副油箱230的上端部直到底部231。如图12所示,跨过通孔232形 成两个导向部件235。
如图11所示,泵单元240包括燃料泵241、燃料过滤器250、压力调 节器260和过滤器组件270。
燃料泵241包括供给泵部件242,其抽吸暂时存储在副油箱230中的 燃料并随后将燃料供给到油箱211外部的内燃机;以及泵送部件243,其将 副油箱230外部的燃料泵送到副油箱230内。
燃料泵241包括叶轮244、容纳着叶轮244的通道元件245、以及驱动 叶轮244旋转的电机部件246。
叶轮244包括具有在叶轮244周向上并排布置的叶片的外周叶片部件 244a,以及包括具有在周向上并排布置的叶片的内周叶片部件244b。通道 元件245包括外周泵通道245a,其沿叶轮244旋转轴线方向从两侧封盖 着叶片部件244a,并沿叶片部件244a呈圆形地形成;以及内周泵通道245b, 其沿旋转轴线方向在两侧封盖着叶片部件244b,并沿叶片部件244b呈圆形 地形成。
当叶轮244由电机部件246驱动旋转时,叶片部件244a、 244b分别在 泵通道245a、 245b中移动,由此通过泵通道245a、 245b而吸入的燃料的 压力增加。
供给泵部件242包括外周叶片部件244a和外周泵通道245a,并且泵送 部件243包括内周叶片部件244b和内周泵通道245b。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泵241中,仅通过驱动单个叶轮244旋转来同 时操作两个泵部件242、 243。因而,与每个泵部件具有一个叶轮的燃料泵 相比,燃料泵得到小型化。
与外周泵通道245a连通的供给泵抽吸口 247a、与内周泵通道245b连 通的泵送抽吸口 247b、以及使已通过泵送部件243泵送的副油箱230外部 的燃料排放到副油箱230内的泵送排放口 248b,被形成在通道元件245的 下端部中。使已由供给泵部件242所泵送的副油箱230中燃料得到排放的 供给泵排放口 248a,被形成在燃料泵241的上端部上。
过滤器组件270连接在通道元件245上。过滤器组件270对吸入供给 泵抽吸口 247a和泵送抽吸口 247b内的燃料进行过滤。过滤器组件270包 括上壳体271、下壳体280、供给燃料过滤器290、以及泵送燃料过滤器291。 供给燃料过滤器290对流入供给泵部件242的燃料进行过滤,并且泵送燃 料过滤器291对流入泵送部件243的燃料进行过滤。
泵送燃料过滤器291由通过使树脂(例如聚酯、尼龙、聚丙烯或多炔) 形成纤维性组织而获得的无纺织物制成。由于以上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抗 燃料耐用性,因此通过采用这些材料作为燃料过滤器,使过滤器组件270 的寿命更长。
下壳体280具有筒形部分281,其在竖直方向上的端部分别开口。泵送 燃料过滤器291通过焊接或类似方式连接在筒形部分281的下开口部件282 上。在上下部分之间分隔筒形部分281的第一分隔壁283被形成在筒形部 分281的中心部分。将第一分隔壁283分成左右部分的突伸部284被形成 在第一分隔壁283的上表面上。
穿过第一分隔壁283的通道285被形成在突伸部284右侧(图ll)的 第一分隔壁283 —部分上。为上述部分设置了止回阀286,其中在流过通道 285的那些燃料中仅有从下侧流向上侧的燃料能够通过所述止回阀286。
压配合在副油箱230的底部231的通孔232内的压配合部件287被形 成在筒形部分281的下开口部件282上。凸缘部分289形成在压配合部件 287上方的筒形部分281外壁上。
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锁孔板(selvage)部件288被形成在筒形部分281 的外壁上。锁孔板部件288能够被装配在副油箱230的导向部件235内。
图13表示从图11的方向XIII观察到的泵单元240的俯视图。在图13 中,由实线表示的部分示为过滤器壳体251,并且由虚线表示的部分示为过 滤器组件270。过滤器组件270的锁孔板部件288形成在轴支承部件255的 垂直线上。
如图11所示,轴支承部件255和锁孔板部件288被形成为使得,当利 用装配在导向部件235中的轴支承部件255和锁孔板部件288向下挤压泵 单元240时,下开口部件282的压配合部件287装配在底部231的通孔232 内。
上壳体271被形成为堵塞着筒形部分281的上开口。朝向第一分隔壁 283的突伸部284突伸的第二分隔壁273被形成在上壳体271的上端部272 上。通过将上壳体271连接在下壳体280上,被分成左右空间的两个空间 形成在上端部272与第一分隔壁283之间。
与图11中的左空间连通的开口 274形成在上端部272中。供给燃料过 滤器290设置在开口 274上。供给燃料过滤器290的材料是与泵送燃料过 滤器291的材料相类似的无纺织物。供给燃料过滤器290例如通过焊接或 埋嵌成型连接在开口 274上。
与图11中的左空间连通的第一连接件275被形成在上端部272上。第 一连接件275与供给泵抽吸口 247a相连。此外,与图11所示右空间连通 的第二连接件276形成在上端部272上。第二连接件276与泵送抽吸口 24 7b 相连。
通过将以上述方式构造的壳体271、 280、两个通道(更具体地说是, 进口是开口274以及出口是第一连接件75的供给燃料通道292,以及进口 是下开口部件282以及出口是第二连接件276的泵送燃料通道293)形成在 过滤器组件270的内部。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下开口部件282对应于"进 口"。
环绕着燃料泵241外周的燃料过滤器250,被设置在燃料泵241的外周 侧。燃料过滤器250对已从燃料泵241的供给泵排放口 248a中排出的燃料 进行过滤。
燃料过滤器250被容纳在过滤器壳体251中。过滤器壳体251由树脂 制成,并具有其中容纳着燃料过滤器250的大体上圆环形空间。过滤器壳 体251以其内周侧支承燃料泵241靠在壁部上。
过滤器壳体251的上端部252具有与供给泵排放口 248a相连的连接件 253。使连接件253和燃料过滤器250连通的燃料通道254,被形成在过滤 器壳体251中。已从供给泵排放口 248a中排出的燃料,通过燃料通道254 流入燃料过滤器250内。
压力调节器260设置在过滤器壳体251的下端部。压力调节器260对 已流出燃料过滤器250的燃料的压力进行调节。压力已通过压力调节器260 得到调节的燃料,通过在过滤器壳体251中形成的排放口 261排出。已从 排放口 261中排出的燃料通过与排放口 261相连的软管262和燃料排放管 221被供给到油箱211外部的内燃机。当燃料压力在压力调节器260中得到 调节时,所产生的剩余燃料通过排泄口 (未示出)排入副油箱230内。
过滤器壳体251具有搭扣配合部件(未示出),以保持着过滤器组件 270,其中搭扣配合部件与在过滤器组件270中形成的爪部件(未示出)接合。
从过滤器壳体251外周壁表面向副油箱230的导向部件235突伸的轴 支承部件255,被形成在外周壁表面上。轴支承部件255具有支承孔256, 其被轴224的下端侧插入其中,并由此支承轴224的侧表面。支承孔256 的直径被确定为使得,轴224可以在支承孔256中移动。防止轴224从支 承孔256中脱落的染料226附着在轴224的前端。
通过将轴224插入支承孔256中,泵单元240在周向以及在径向上相 对于凸缘件220的移动受到限制,因而仅允许其在轴向上的移动。
如图11所示,为轴224设置有螺旋弹簧225,其上端部由凸缘件220 支承,且下端部由轴支承部件255支承。螺旋弹簧225将泵单元240与副 油箱230 —起挤压在油箱211的底部213上。因而,即使开口212与油箱 211的底部213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为由树脂制成的油箱211发生扩张 或收縮(其中,油箱211的扩张或收缩是由于因温度改变而导致的内部压 力变化,或者由于燃料量的变化),也可以使泵单元240和副油箱230跟随 着油箱211的底部213而动。
下面,对燃料供给系统21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通过使电机部件246 致动以驱动叶轮244旋转,在供给泵部件242和泵送部件243中产生对燃 料的抽吸力。
由于上述燃料抽吸力,副油箱230中的燃料通过供给燃料过滤器290 沿供给燃料通道292被吸入供给泵部件242内。吸入燃料的压力在供给泵 部件242中得到提高,并且燃料通过供给泵排放口 248a排出。
从排放口 248a排出的燃料通过燃料通道254流入燃料过滤器250内。 己流入燃料过滤器250内的燃料通过燃料过滤器250得到过滤,并随后流 入压力调节器260内。此后,流入压力调节器260内的燃料的压力得到调 节,并且燃料通过排放口 261排出。已从排放口 261排出的燃料通过软管 262和燃料排放管221被供给内燃机。
另一方面,副油箱230外部的燃料沿泵送燃料通道293从泵送燃料过 滤器291被吸入泵送部件243内。吸入燃料的压力在泵送部件243中得到 提高,并且燃料通过泵送排放口 248b被排入副油箱230内。
下面,参照图14A、 14B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系统210的组装进 行说明。图14A表示将凸缘件220和泵单元240的组合连接在副油箱230 之前的燃料供给系统210的状态。图14B表示当泵单元240连接在副油箱 230上时燃料供给系统210的状态。人工完成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 系统210的组装操作。
如图14A所示,凸缘件220和泵单元240的组合布置在副油箱230的 开口侧。由于在凸缘件220的前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凸缘件220脱落的轴环 226,因此即使在凸缘件220仅由操作者握持时泵单元240也不会从轴224 中脱落。
接着,如图14B所示,操作者握持凸缘件220,并且泵单元240的过滤 器组件270侧从其开口侧朝向其底部231被插入副油箱230内。当将泵单 元240插入副油箱230内时,操作者将两个锁孔板部件288装配穿过导向 部件235。而后,操作者进一步朝向副油箱230的底部231推入泵单元240, 同时锁孔板部件288穿过导向部件235迸行装配。
此后,与锁孔板部件288相类似,操作者穿过导向部件235装配两个 轴支承部件255。在轴支承部件255穿过导向部件235进行装配之后,操作 者进一步朝向底部231推入泵单元240。导向部件235穿过导向部件235引 导着锁孔板部件288和轴支承部件255,并将过滤器组件270的下开口部件 282引导到形成于底部231中的通孔232内。
接着,如图14B所示,操作者进一步向下推入凸缘件220,同时下开口
部件282的压配合部件287处于通孔232中。因而,每个轴224的前端克 服弹簧225的推压力被推入,并接触相应的锁孔板部件288。
即使在轴224的前端接触锁孔板288之后,操作者进一步向下推入凸 缘件220。因而,用于推入的力被传递到压配合部件287,并且下开口部件 282被压配合在通孔232内。当下开口部件282压配合在通孔232内时,操 作者释放了施加在凸缘件220上的力。这样就完成了燃料供给系统210的 组装操作。
在具有如下结构的燃料供给系统210中,也就是使副油箱230外部的 燃料被吸入的下开口部件282插入到形成于副油箱230的底部231中的通 孔232内,当执行操作以将下开口部件282插入通孔232内时,下开口部 件282和通孔232位于相对于操作者是盲点上。因而,降低了操作效率, 并通常会妨碍制造成本的降低。然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235 以及由导向部件235所引导的轴支承部件255被设置在操作者可以看到的 位置(该位置是在副油箱230的侧壁234与泵单元240的外周侧壁表面之 间)。因而,即使操作看不到下开口部件282或通孔232,操作者也可以很 容易地完成组装操作。因此,操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并由此降低了燃料 供给系统210的制造成本。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导向部件235引导的部件被用作支承着轴224 的轴支承部件255。因此,过滤器壳体251的结构得到简化,由此进一步降 低了燃料供给系统210的制造成本。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穿过导向部件235进行装配的锁孔板部件288是 形成在下壳体280上,并且在所述壳体280中形成了下开口部件282。因此, 下开口部件282被可靠地引导到形成在底部231上的通孔232内。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235对应于"引导部分",并且轴支承部 件255和锁孔板部件288对应于"被引导部分"。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过滤器壳体251中的轴支承部件255和形 成在过滤器组件270中的锁孔板部件288是穿过导向部件235进行装配, 以使得下开口部件282被引导到通孔232内。沿插入的方向设置了轴支承 部件255和锁孔板部件288。因而,当泵单元240插入副油箱230中时,泵 单元240的位置得到稳定。因此,可限制了下开口部件282相对于通孔232 的倾斜装配,并由此防止在组装燃料供给系统210过程中引起缺陷。从而,
进一步降低了燃料供给系统210的制造成本。
由于锁孔板部件288形成在轴224的垂直线上,因此仅通过向下推入 凸缘件220就可以很容易地将下开口部件282压配合到通孔232内。因而, 操作者向下推入泵单元240而无需把他/她的手放在泵单元240的凸缘件 220与过滤器壳体251之间,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形成在轴支承部件255下 方的锁孔板部件288,是位于贯穿轴支承部件255的支承孔256的轴224前 端所接触的位置。由于具有以上结构,通过仅向下推入凸缘件220以使轴 224移动,可以很容易完成使轴224前端与锁孔板部件288接触并将下开口 部件282推入通孔232内的操作。因此,进一步降低了燃料供给系统210 的制造成本。
导向部件235的上端部在向上方向上变得更宽。同样,轴支承部件255 和锁孔板部件288可以在向下方向上变得更窄。因而,提高了在穿过引导 部分235装配轴支承部件255和锁孔板部件288过程中的操作效率。
另外,可以穿过导向部件235仅装配轴支承部件255或仅装配锁孔板 部件288。同样通过以上构造,与常规技术相比,操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表 示与第三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件,并省去对它们的描述。下文仅对第
四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穿过导向部件235进行装配的突伸 部分257,被形成在过滤器壳体251的侧表面上。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突 伸部分257不具有支承着轴224的功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穿过 导向部件235来装配突伸部分257以将泵单元240a插入副油箱230内,就 可以将下开口部件282压配合在通孔232内。
同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过滤器组件270上的锁孔板部件288 是位于轴支承部件255的支承孔256的垂直线上。因而,仅通过推入凸缘 件220,就很容易完成将下开口部件282压配合在通孔232内。
而且,如图16所示,除了锁孔板部件288之外,穿过导向部件235进 行装配的突伸部分258可以形成在突伸部分257下方。因而,当泵单元240a 插入副油箱230中时,泵单元240a的位置得到稳定。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表 示与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件,并省去对它们的描述。下文 仅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由导向部件235所 引导的元件不与过滤器壳体251 —体形成,而是形成在与过滤器壳体251 不同的一个元件上。
图17表示具有将突伸部分2102作为引导部分的支架2100。
如图17所示,支架2100包括具有突伸部分2102且局部开凹口的大体 环形的主体部件2101。突伸部分2102被形成为从主体部件2101的侧表面 径向突伸。如图19所示,突伸部分2102的数量与副油箱230的侧壁234 上的导向部件235数量相同。除了导向部件235之外,支承着轴224的轴 支承部件255被形成在侧壁234上,从而使得其不与导向部件235相重叠。
如图18所示,通过利用压配合、粘结、焊接或接合装置(未示出), 将主体部件2101固定在过滤器壳体251的上端部252上,从而使支架2100 连接在过滤器壳体251上。
如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图14A、14B所示,通过朝向副油箱230的底部231 推入与支架2100相连的泵单元240,同时突伸部分2102穿过导向部件235 进行装配,从而使得将过滤器组件270的下开口部件282引导入通孔232 内。而后,通过进一步推入泵单元240,下开口部件282被压配合在通孔 232内。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由导向部件235所引导的突伸部分2102被形成在 不同于过滤器壳体251的支架2100上。因而,即使由导向部件235引导的 部分不形成在泵单元240中,仅通过将支架2100连接在泵单元240上,也 可以提高组装燃料供给系统210的操作效率。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表 示与第三到第五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件,并省去对它们的描述。下文
仅对第六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235a的形状和布置方式与第三到第五实 施方式不同。图21、 22表示支架2110,其具有由导向部件235a引导的接 合部件2112。图23、 24表示不同于图21、 22所示的另一支架2120。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20A、 20B所示,导向部件235a不形成在侧 壁234的内周侧,而是形成在侧壁234的外周侧。如图20B所示,导向部 件235a当从上方观察时具有U形,并形成在侧壁234上,以在导向部件235a 与侧壁234之间形成间隙236。如图20B所示,两个导向部件235a形成在 通孔232的两侧上。
如图21、 22所示,与第五实施方式类似,由导向部件235a所引导的 接合部件2112被形成在支架2110的主体部件2111 (其通过压配合或类似 方式固定在过滤器壳体251的上端部252上)上。接合部件2112的数量与 导向部件235a的数量相同。在插入到间隙236中之后接合着导向部件235a 下端部237 (图20A)的两个爪部件2113被形成在每个接合部件2112的前 端处。
在图22所示的实例中,爪部件2113被形成为沿主体部件2111的周向 进行变形。在穿过间隙236之后,爪部件2113沿周向相互远离地展开,以 与导向部件235a的下端部237相接合。因而,泵单元240与副油箱230的 分离受到限制。
如图21所示,通过朝向副油箱230的底部231推入与支架2110相连 的泵单元240,同时接合部件2112被插入形成在导向部件235a上的间隙 236内,如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图14A、 14B所示,过滤器组件270的下开口 部件282被引导到通孔232内。而后,通过进一步推入泵单元240,下开口 部件282被压配合到通孔232内。
图23、图24中的支架2120被用作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改进。在上述改 进中,接合部件2122 (其形成在支架2120的主体部件2121中)前端处的 爪部件2123被形成为在主体部件2121的径向上变形。即使在爪部件2123 具有上述形状的情况下,爪部件2123也接合着导向部件235a的下端部237。 因而,泵单元240与副油箱230的分离受到限制。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由导向部件235a所引导的元件,被形成在与过滤 器壳体251不同的支架2110、 2120上。因而,即使由导向部件235a引导 的部分不形成在泵单元240上,也可以通过仅连接支架2110、 2120而提高
组装燃料供给系统210的操作效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了解到其他优点和改进。因此,就其广义来 说,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示和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典型装置和示意性实例。
权利要求
1.一种被构造成将油箱中的燃料供给到燃料消耗装置的燃料供给系统,该燃料供给系统包括副油箱,其容纳在油箱中,并且在副油箱的底部具有连通孔,其中存储在油箱中的燃料中的一部分是被存储在副油箱中,且副油箱的外部和内部通过连通孔进行连通;泵单元,其容纳在副油箱中,所述泵单元具有将副油箱中的燃料供给到燃料消耗装置的供给泵部件,并且具有将副油箱外侧的燃料泵送到副油箱内的泵送部件;所述泵送部件具有抽吸部件,其通过所述连通孔抽吸着副油箱外侧的燃料;以及推压装置,其采用直接和间接方式之一将泵单元推压向副油箱的底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部件具 有被装配到副油箱的连通孔内的配合部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装置包括盖元件,其对形成在油箱竖直方向的油箱顶部上的开口进行封闭; 突伸部分,其采用直接和间接方式之一被形成在泵单元上,以沿泵单元径向突伸;以及推压元件,所述推压元件在其一端由盖元件保持,并且在其另一端由突伸部分保持,其中所述推压元件采用直接和间接方式之一将泵单元推压向副油箱的底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元件包括朝向油箱的底部延伸的轴;并且所述突伸部分包括引导部分,其保持着轴的侧表面,并在轴的轴向上 引导着泵单元。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竖直方向位于泵单元的横向底端部分处的轴支承部件,所述轴支承部件在轴的延长 线上支承着轴。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装置包括采用直接和间接方式之一支承着泵单元的主体部件;并且所述主体部件具有接合着副油箱的接合部件,以及具有采用直接和间 接方式之一将泵单元推压向副油箱底部的推压部件。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部件具 有板形,并且推压部件被构造成进行弯曲以推压着泵单元。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部件是 螺旋弹簧。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部件具 有被装配在副油箱的连通孔内的配合部件。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油箱在其底部的相反侧上开口;所述推压装置的接合部件沿从副油箱开口侧朝向副油箱底部的方向被 装配在副油箱上,从而使得接合部件接合着副油箱;并且所述推压装置的推压部件采用直接和间接方式之一将位于副油箱开口 侧上的泵单元的端部推压向副油箱的底部。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泵单元还包括 叶轮,其在叶轮的外周侧具有外周侧叶片部件,并且在叶轮的内周侧具有内周侧叶片部件;通道元件,其具有沿着外周侧叶片部件被形成为圆弧形的外周侧泵通 道,以及具有沿着内周侧叶片部件被形成为圆弧形的内周侧泵通道;以及电机部件,其被构造成驱动叶轮旋转,其中所述供给泵部件包括所述 外周侧叶片部件和所述外周侧泵通道,并且所述泵送部件包括所述内周侧 叶片部件和所述内周侧泵通道。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部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其中具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限定了供给燃料通道 和泵送燃料通道;其中,供给燃料通道的进口在副油箱上开口,供给燃料 通道的出口与供给泵部件相连;并且,泵送燃料通道的进口通过连通孔向 副油箱外侧开口,泵送燃料通道的出口与泵送部件相连;布置在供给燃料通道中的供给燃料过滤器;以及布置在泵送燃料通道中的泵送燃料过滤器。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副油箱在副油箱的内壁表面具有引导部分;并且 所述引导部分将抽吸部件引导到连通孔内。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副油箱被形成为具有底部的筒形,并沿竖直方向在副油箱上部分处开所述抽吸部件在与副油箱底部相反的泵单元端部处具有下开口部件, 其中副油箱外侧的燃料是被泵送部件抽吸通过所述下开口部件;泵单元具有排放口,其中通过下开口部件被抽吸的燃料是通过所述排放口被位于泵单元端部处的泵送部件排放到副油箱内;所述下开口部件穿过连通孔,以使得下开口部件从副油箱的底部突伸 到副油箱外侧;并且燃料供给系统还包括-位于泵单元侧部上的被引导部分,所述被引导部分沿泵单元的径 向进行突伸;以及位于副油箱侧壁上的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被布置成对被引导 部分进行引导,以使得当泵单元沿从副油箱的开口侧朝向底部的方向 在副油箱中插入时,所述下开口部件被引导到连通孔内。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箱在油箱竖直方向的上壁上具有开口,其中副油箱和泵单元穿过所述开口插入到油箱中;所述燃料供给系统还包括堵塞着所述开口的盖元件;以及轴,其从 盖元件朝向副油箱的底部延伸并连接着盖元件和泵单元;并且所述被引导部分包括支承着轴的支承部件。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单元包括具有所述泵送部件的燃料泵部分;以及布置在燃料泵部分的端部处的所述抽吸部件,所述抽吸部件具有对通 过下开口部件抽吸的燃料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元件,以及具有在其一个端部 处具有所述下开口部件的壳体;并且所述被引导部分形成在壳体的侧部上。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引导部分包括第一被引导部分和第二被引导部分;并且 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分和第二被引导部分沿着泵单元插入副油箱中的方向被形成在泵单元的侧部上。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油箱在油箱竖直方向的上壁具有幵口,其中副油箱和泵单元穿过所述开口插入油箱中;所述燃料供给系统还包括堵塞着所述开口的盖元件;以及轴,其从 副油箱的盖元件朝向底部延伸并连接着盖元件和泵单元; 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分包括支承着轴的支承部件;并且 所述第二被引导部分被形成在第一被引导部分的下方。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单元包括具有所述泵送部件的燃料泵部分,以及布置在燃料 泵部分的端部处的抽吸部件;所述抽吸部件具有对通过下开口部件抽吸的 燃料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元件,以及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处具有所述下开口部 件的壳体;所述轴贯穿第一被引导部分的支承部件;并且所述第二被引导部分被定位成使得,当所述轴朝向副油箱底部被推入 时,已贯穿支承部件的所述轴前端抵达第二被引导部分。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引导部 分形成在导向元件上,所述导向元件与泵单元相连并且不同于泵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燃料供给系统将油箱中的燃料供给到燃料消耗装置。该燃料供给系统包括副油箱、泵单元以及推压装置。副油箱容纳在油箱中,并在副油箱的底部具有连通孔。存储在油箱中的燃料的一部分被存储在副油箱中。副油箱的外部和内部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泵单元容纳在副油箱中,并具有将副油箱中的燃料供给到所述燃料消耗装置的供给泵部件,以及具有将副油箱外侧的燃料泵入到副油箱内的泵送部件。泵送部件具有抽吸部件,其通过所述连通孔将副油箱外侧的燃料吸入。推压装置将泵单元直接或间接地推压向副油箱的底部。
文档编号F02M37/22GK101353998SQ20081013776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3日
发明者山田胜久, 河尻千秋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