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进气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556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擎进气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弓l擎进气道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机动车辆引擎的弓摩进 气道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机动车辆、例如机车的引擎设计中,为了改善其引擎的燃烧过程、并提高 引擎燃烧效率,除了使机车引擎的进气、与喷嘴喷出的燃油均匀混合成油气之外, 为了促使弓摩能够顿一步地达到低油耗、低污染的稀薄燃烧,贝U必须使引擎的进 气产生涡漩状态。
现今的引擎设计中,除了加装涡漩控制阀装置(Swirl Control Valve; SCV)以 增加涡漩气流、提升进气的涡漩比之外,亦有采用蝶瓣阀片以縮减进气道、进而形 成单阀进气以产生涡漩气流,藉以达到稀薄燃烧的效果。
然而,上述作法均无法有效产生为达稀薄燃烧极限、其所需要的层流进气以及 气液分离。因此另有习知技术针对所述目的而发展改良,如台湾专利公告号I261033 所载。
参考图l,其绘示习知引擎进气道结构示意图。此种习知设计是将一具有通孔4 的阀片3组设于由进气道1分叉出的多数个进气管其中之一内,图中指进气管2a,或
者组设直径略小于进气管径的一无孔阀片(图未示)。藉此,大部^a气道i内的混合
油气可由另 进气管2b进入汽缸头的燃烧室(图未示),以增强混合油气在燃烧室内
的涡漩效果。且透itM孔或通道的设计,可让局部高浓度的油气:通过,进一步加强
稀薄燃烧的效果,且一并达成低油耗、低污染的目的。
上述习知改良设计中,虽然组设有阀片3的进气管2a与整个进气管道维持在均一
压力,亦即阀片3两侧压力平衡,但因该进气管2a所留出的孔隙4提供了空气与燃油
穿越的途径,导致实际空燃比不符合期望空燃比、燃烧状况不佳,因此并非十分理 相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共一种弓l擎进气道结构,该结构可以〗吏进气道内的混合 油气可由主进气管SA燃烧室,以增强涡漩效果,而且也确保整个管路压力均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引擎进气道结构,是组设于一汽缸头上, 汽缸头包括有一进气道、及一燃烧室。上述进气道分叉形成有一主进气管与一次进
气管,且二进气管分别连通MM烧室。
汽缸头的进气道内枢设有一阻气阀片,阻气阀片是可枢转至一封闭位置。阻气 阀片包括有一大部、 一枢轴、及一小部,其中大部与小部是以枢轴为界所界定出。 当阻气阀片转至封闭位置时,大部遮盖住对应于次进气管入口的进气道的部分
区域;且阻气阀片的枢轴与进气道的分叉处之间界定出一均压缺口,均压缺口M
进气道与上述二进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藉由上述结构设计,引擎于高速高负载时,可打开阻气 阀片以使汽缸头的二进气管皆可进气,以获得最大的进气效率。反之,于引擎中低 负载时,可将阻气阀片关闭使阀片的大部遮蔽住通往次进气管的截面,因此进气道 内的混合油气是经由未装设阀片的主进气管进入燃烧室,增强了油气在燃烧室内的
涡漩效果、促进稀薄燃烧;同时,小部开放出均压缺口使整个管路压力平衡。


图l是习知引擎进气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弓摩进气道结构分解图。
图3是歐阻气阀片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4是歐阻气阀片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进气道l
阀片3
汽缸头ll
主进气管13
次进气管14
燃烧室15
大部161
枢轴163
进气管2a, 2b
通孔4
进气道12
主进气管入口131
次进气管入口141
阻气阀片16
小部162
均压缺口1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与图3,分别绘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进气道结构分解图及 其剖视图,图3同时也是阻气阀片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于本实施例中,引擎进气道结构是组设于一四阀引擎的汽缸头ll,此汽缸头ll
内部具有一进气道12、以及一燃烧室15,进气道12内分叉形成有二进气管, 一为主 进气管13, 一为次进气管14。此二进气管分别连通至燃烧室15。
汽缸头ll:tii气道12内枢设有一阻气阀片16,阻气阀片16可枢转于一第一位置 与一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是指防止流体经舰应于次进气管入口 141的进气道12 的部分区域的封闭位置。阻气阀片16以枢轴163为界可区分为两半部,即大部161及 小部162。
当阻气阀片16转至第一位置(即封闭位置)时,大部161遮盖住面积对应于 烛气 管入口141的进气道12的部分区域,且同时阻气阀片16的枢轴163与进气道12的分叉 处之间形成一均压缺口17。均压缺口17连iliS气道12与二进气管13、 14。
阻气阀片16的遮盖作用可促使进气道12内的混合油气几乎全部可经由未装设阀 片的主进气管13进入燃烧室15,强化混合油气在燃烧室15内的涡漩效果,进而皿 稀薄燃烧。均压缺口17则有助于使二进气管13、 14与前段的进气道12、甚至包括燃 烧室15压力平衡,次进气管14不会产生负压。
参考图2与图4,图4是阻气阀片16于第二位置吋的示意图。当引擎转谨高于Ht 定魏时,阻气阀片16转至第二位置,此时阻气阀片16的大部161开方树应于次进气 管入口141的进气道12部分区域,使进气道12与次进气管14之间导通、以增加总进气 截面积,如此可降低混合油气的流体阻力而获得最大进气效率、促进燃烧。
需特别注意的是,实施例中阻气阀片的设计为,在第二位置时其小部完全遮蔽 住均压缺口,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因为即使小部未完全遮蔽住均压缺口,亦 不影响阻气阀片在第一位置时所发挥的均压效用。
藉由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当阀片封闭住次进气管使混合油气经主进气管流入 燃烧室,不仅气流可因此获致涡漩效果、实际空燃比可控制在几乎无异于预期空燃 比,也同时避免了次进气管内负压产生。
权利要求1. 一种引擎进气道结构,是组设于一汽缸头上,该汽缸头包括有一进气道、及一燃烧室,该进气道分叉形成有一主进气管与一次进气管,该等进气管分别连通至该燃烧室;其特征在于该汽缸头的该进气道内枢设有一阻气阀片,该阻气阀片可枢转,并包括有一大部、一枢轴、及一小部,该大部与该小部是以该枢轴为界所界定出,其中,当该阻气阀片转至一封闭位置时,该大部遮盖住对应于该次进气管的入口的该进气道的部分区域,且该阻气阀片的枢轴与该进气道的分叉处之间界定出一均压缺口,该均压缺口连通该进气道与该二进气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进气道结构,是组设于一汽缸头上,该汽缸头包括有一进气道、及一燃烧室,该进气道分叉形成有一主进气管与一次进气管,该等进气管分别连通至该燃烧室;其特征在于该汽缸头的该进气道内枢设有一阻气阀片,该阻气阀片可枢转,并包括有一大部、一枢轴、及一小部,该大部与该小部是以该枢轴为界所界定出,其中,当该阻气阀片转至一封闭位置时,该大部遮盖住对应于该次进气管的入口的该进气道的部分区域,且该阻气阀片的枢轴与该进气道的分叉处之间界定出一均压缺口,该均压缺口连通该进气道与该二进气管。藉此,进气道内的混合油气可由主进气管进入燃烧室,以增强涡漩效果,而且也确保整个管路压力均一。
文档编号F02M35/104GK201297215SQ20082017659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3日
发明者叶启南, 张惠廷, 林冠旭, 王玉仁, 黄志伟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