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空气导管在内燃机处的布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6074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压空气导管在内燃机处的布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增压空气导管在内燃机处的布置 (Anordrumg),特别地用于机动车。
背景技术
通过文件DE 10329441B4已知增压空气导管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增压空气冷却器(Abgasturboaufladimg)和空气分配装置之间的布置,在这种布置中,增压空气导管的区段穿过附加(anbauen)在内燃机的纵向侧(LSngsseite)的发动机承载件(Motortrager), 其中此外还将固定凸缘铸造到该管形区段处。这使得能够稳定地且以在结构空间方面适宜的方式(bauraumgtostig)布置增压空气导管的该区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从这种类型的增压空气导管的布置出发,使其在结构上进一步简化,并且此外如此集成(einbinden)功能性地结合(integriert)在增压空气导管中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即,实现在装配和重量方面尤其适宜的构造。该目的利用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有利且特别有效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出。根据本发明提出,将增压空气导管的区段结合到设置在内燃机的两个纵向侧处的发动机承载件中,并且将增压空气冷却器联接在两个发动机承载件的固定凸缘处,并与增压空气导管的结合的区段联通(kommimizieren)。利用该建议,增压空气冷却器与两个侧向的发动机承载件形成装配单元,在该装配单元中,发动机承载件除了其自身的用于内燃机的承载功能之外,同时形成加强(aussteifen)发动机承载件的增压空气导管的区段,并且此外承载作为增压空气导管的位于其之间的区段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在此,该多重功能以较少的额外成本在优选地以铸造方法制造的发动机承载件处实现。另一显著优点在于,与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相关联,可获得曲轴箱或缸体处的可自由接近的油底壳凸缘,这带来显著的装配自由以及同样带来显著的构造自由度。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在发动机承载件处的、近似水平取向的固定凸缘可超出内燃机的与动力输出侧相对而置的端侧,并与定位在该端侧之前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利用对应的对接凸缘(Gegenflansch)而旋紧(verschrauben)。该增压空气冷却器因此以在结构空间方面适宜的方式位于内燃机之前,并由定位在侧前方的发动机承载件可靠地保持。特别优选的结构上有利且可承载的构造此外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S卩,将发动机承载件利用基本竖直地伸延的联接凸缘固定在内燃机的纵向侧处,在该联接凸缘之上模制有(anformen)侧向突出(abragen)的承载臂,并且超出内燃机的端侧的固定凸缘位于该联接凸缘之下。此外,在此设置在发动机承载件处的增压空气导管的区段可直接铸造在固定凸缘和承载臂处,从而其特别地以加强发动机承载件的方式集成在发动机承载件的构造中。此外,增压空气导管的铸造的区段一方面可具有超出联接凸缘的管联接部,而另一方面可通过弯曲区段通入固定凸缘中。通过突出的管联接部可以简单的、在装配方面适宜的方式将继续延伸的增压空气导管联接至空气分配装置。发动机承载件的在装配方面特别适宜的设计方案此外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即,多个固定螺栓在增压空气导管的铸造的区段之外穿过联接凸缘,并部分穿过承载臂,且旋入到在内燃机的纵向侧处的对应的联接凸缘中。因此,固定螺栓对旋紧工具 (Schraubwerkzeug)而言布置成容易接近,并且能够实现在流动方面适宜的、平滑的管路引导,而没有变窄的螺栓凸台GchraiAbutzen)等等。增压空气冷却器优选地可为空气-水-热交换器,其联接到内燃机的液体冷却系统处。在此,在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冷却水联接可在流入侧和/或流出侧通过中间凸缘实现,该中间凸缘布置在发动机承载件的固定凸缘和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对应的对接凸缘之间,且其相应地具有用于冷却水管的联接管接头 (Anschlussstutzen)和结合的与增压空气冷却器联通的冷却水通道。这保证了相对简单且在装配方面适宜地将增压空气冷却器联接到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处,例如联接到单独的低温冷却水循环处。最后,带有在功能方面结合的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增压空气导管可为已知的一级或两级废气涡轮增压器的一部分,并且将高压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器与在多缸内燃机的另一纵向侧上的空气分配装置连接。


在下面借助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直列六缸内燃机的缸体的具有两个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纵向侧,带有增压空气导管,其通入增压空气冷却器中的区段结合到侧边的发动机承载件中,图2示出内燃机的相对而置的纵向侧,带有从增压空气冷却器继续延伸至空气分配装置的增压空气导管,其从增压空气冷却器离开的区段结合到另一侧向的发动机承载件中,图3示出缸体的与内燃机的动力输出侧相对而置的端侧的视图,带有两个以凸缘连接的(angeflanscht)发动机承载件和增压空气冷却器,图4示出根据图3的线IV-IV穿过在图纸中左侧的发动机承载件的剖视图,其带有增压空气导管的结合的区段、以凸缘连接在其处的增压空气冷却器以及位于它们之间以用于联接冷却水循环的中间凸缘,图5示出根据图3的线V-V穿过在图纸中右侧的发动机承载件的另一剖视图,其带有增压空气导管的第二结合的区段、以凸缘连接在其处的增压空气冷却器以及用于冷却水循环的中间凸缘,并且图6以立体图示出实施成装配单元的两个发动机承载件,其带有以凸缘连接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参考标号列表1 缸体
2油底壳
3端侧
4纵向侧
5纵向侧
6,7发动机承载件
a承载臂
b联接凸缘
C空腔结构
d螺栓凸台
e 10的区段
f管联接部
g弯曲区段
h固定凸缘
i加强肋
8螺栓
9固定螺栓
10增压空气导管
11,12中间凸缘
a联接管接头
b开口
C流动通道
13增压空气冷却器
14高压压缩器
15增压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和图2中示出用于机动车的直列六缸内燃机(此处作为示例)的缸体1和油底壳2,在此处示出的示例性的实施形式中,该内燃机在与内燃机的动力输出侧相对而置的端侧3附近分别通过布置在纵向侧4,5处的发动机承载件6,7悬挂在机动车的框架结构 (未示出)处。为此,优选地以铸造方法制造的发动机承载件6,7 (参看图幻在其(在车辆竖直轴线方向(Fahrzeughochachsenrichtung)上看去)上端部处具有侧向突出的臂6a,7a, 该臂6a,7a可通过固定螺栓8以未示出的方式与橡胶弹性的(gummielastisch)缓冲支承件固定连接,该缓冲支承件继而固定在所述框架结构处。进一步支撑内燃机的缓冲支承件 (例如用于三点支承、四点支承等等)未示出。发动机承载件6,7为了其固定在缸体1的纵向侧4,5处而具有竖直取向且平行于侧向伸延的联接凸缘6b,7b (图幻,该联接凸缘6b,7b是以铸造方法制造的、带有模制的 (angeformt)螺栓凸台6d,7d的空腔结构6c,7c的一部分,并且该联接凸缘6b,7b借助多个固定螺栓9固定地拧紧(anschrauben)在缸体1对应的联接凸缘(无参考标号)处。该空腔结构6c,7c (如特别地由图1或3可见)过渡至承载臂6a,7a。此外,将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导管10的区段6e,7e结合到发动机承载件6,7中,区段6e,7e在入口或出口 6f,7f处开始铸造在发动机承载件6,7处,并通过弯曲区段6g,7g 通入水平伸延且凸出超过缸体1的端侧3的固定凸缘Mi,7h中。如特别地图4和图5所示那样,增压空气导管10的管形区段6e,7e在这些图的图面中分别在发动机承载件6,7的臂6a,7a之下伸延,并且铸造到纵向伸延的联接凸缘 6b,7b处并且铸造到向前突出加强肋6i,7i处。在此,固定螺栓9以及螺栓凸台6d,7d如从图中可见的那样优选地位于区段6e,7e的管道轮廓之外,从而避免了阻碍流动的切入部 (Einschnitt)或狭窄部位。此处例如通过中间凸缘11,12将增压空气冷却器13联接到固定凸缘6h,7h处,该增压空气冷却器13横向于内燃机的纵轴线在端侧3之下并在油底壳2之前延伸。未详细示出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3优选地为空气-水-热交换器,其通过中间凸缘 11,12利用相应的联接管接头11a,12a联接到内燃机的液体冷却系统处,并且在增压空气通过第二发动机承载件7中的区段7e再次流出之前,其按逆流原理(Gegenstromprinzip) 将经过发动机承载件6或增压空气导管10的区段6e流入的、被加热的增压空气通过相应的穿通开口 (Durchtritts0ffnung)或结合的通道冷却。中间凸缘11,12在此处示例性地且优选地具有较大的开口 11b,12b,以用于使增压空气穿过而流至增压空气冷却器13,且具有多个较小的流动通道11c,12c (图4,5),用于将冷却水从联接管接头11a,12a供应至增压空气冷却器13。增压空气冷却器13、中间凸缘11,12以及发动机承载件6,7的固定凸缘6h, 几具有一致的凸缘形状(Flansctibild),并且在密封件(无参考标号)的中间联接 (Zwischenschaltung)下并借助穿过凸缘的螺栓(无参考标号)固定且液体密封地相互连接。统一地以10标注的增压空气导管(带有结合到发动机承载件6,7中的区段6e, 7e)优选地将在内燃机的一个纵向侧4(图1)处的构造已知的两级涡轮增压装置15的高压压缩器14与在内燃机的另一纵向侧5(图2、上的未示出的空气分配装置相连接。该空气分配装置的构造形式同样为已知的,并在16处联接到增压空气导管10处。图6将两个发动机承载件6,7、中间凸缘11,12以及增压空气冷却器13作为装配单元示出。所联接的增压空气导管10的导管可实施成插接连接并通过密封环密封,且如图所示地装配。以铸造方法制造的、部分为双壁的或实施成空心型材的发动机承载件6,7由于结合的增压空气导管10的区段6e,7e为尤其可承载的,并且因此能够没有问题地不仅满足其作为发动机承载件的功能,而且满足作为用于增压空气冷却器13的容纳部的功能。此外实现了整个增压空气导管10,6e,13,7e的特别稳定且在结构空间方面适宜的布置。最后通过中间凸缘11,12的联接管接头11a,1 还提供了将增压空气冷却器13简单地联接到内燃机冷却系统处或联接到单独的低温冷却系统处。
权利要求
1.增压空气导管在内燃机处的布置,特别地用于机动车,其中,所述增压空气导管的区段被引导通过内燃机的侧向附加的发动机承载件,并且在所述装置之间接入有增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空气导管(10)的区段(6e,7e)结合到设置在内燃机的两个纵向侧(4,幻处的发动机承载件(6,7)中,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1 联接在所述两个发动机承载件(6,7)的固定凸缘(6h,7h)处,并且与所述增压空气导管(10)的结合的区段(6e, 7e)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承载件(6,7)处的、在安装状态下优选地近似水平取向的固定凸缘(Mi,7h)超过内燃机的端侧(3),优选地超过内燃机的与动力输出侧相对而置的端侧(3),并且与优选地定位在所述端侧C3)之前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 利用对应的对接凸缘而旋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承载件(6,7)利用在安装状态下优选地基本竖直地伸延的联接凸缘(6b,7b)固定在内燃机的纵向侧(4,幻处,在车辆竖直轴线方向上看,在所述联接凸缘(6b,7b)之上布置有、优选地模制有侧向突出的承载臂(6a,7a),并且所述超过所述内燃机的端侧(3)的固定凸缘(6h,几),在车辆竖直轴线方向上看,位于所述联接凸缘(6b,7b)之下。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承载件 (6,7)处的所述增压空气导管(10)的区段(6e,7e)直接铸造到所述联接凸缘(6b,7b)处且铸造到所述承载臂(6a,7a)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空气导管(10)的铸造的区段 (6e,7e) 一方面具有管联接部(6f,7f),而另一方面通过弯曲段(6g,7g)通入到所述固定凸缘(6h,7h)中。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固定螺栓(9)在所述增压空气导管(10)的铸造的区段(6e,7e)之外穿过所述联接凸缘(6b,7b)并部分穿过所述承载臂(6a,7a),并且旋入所述内燃机的纵向侧(4,幻处的对应的联接凸缘中。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13)为空气-水-热交换器,所述空气-水-热交换器联接到内燃机的液体冷却系统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13)的冷却水联接在流入侧和/或流出侧通过中间凸缘(11,12)实现,所述中间凸缘(11,1 布置在所述发动机承载件(6,7)的固定凸缘(^!,7h)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1 的对应的对接凸缘之间,并且所述中间凸缘(11,12)分别具有用于冷却水管的联接管接头(11a,12a)和结合的与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13)联通的冷却水通道(11c,12c)。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空气导管(10)从在内燃机的一个纵向侧处的增压装置延伸至位于另一纵向侧上的空气分配装置。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置,其特征在于,带有在功能方面结合的增压空气冷却器(1 的所述增压空气导管(10)为一级或两级废气涡轮增压器(1 的一部分, 并且将所述高压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器(14)与位于多缸内燃机的另一纵向侧( 上的所述空气分配装置相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增压空气导管在内燃机处的布置,特别地用于机动车,该增压空气导管优选地从在内燃机的一个纵向侧处的增压装置延伸至在另一纵向侧上的空气分配装置,其中,增压空气导管的区段被引导通过内燃机的侧向附加的发动机承载件,并在该装置之间接入有增压空气冷却器。增压空气导管和增压空气冷却器的结构上和构造上特别有利的布置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即,增压空气导管(10)的区段(6e,7e)结合到设置在内燃机的两个纵向侧(4,5)处的发动机承载件(6,7)中,增压空气冷却器(13)联接在两个发动机承载件(6,7)的固定凸缘(6h,7h)处,并与增压空气导管(10)的结合的区段(6e,7e)联通。
文档编号F02F7/00GK102287262SQ20111011643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7日
发明者A·博纳, F·克拉夫特, L·布希里格勒, N·沙茨, T·莱特尔 申请人:曼卡车和巴士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