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及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1994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及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以及后置发动机客车。
背景技术
后置发动客车的车身壳体包括后围壳体22、两侧面壳体50和顶部壳体60,后围壳体22的顶端和两侧均向前弯折,分别与顶部壳体60和两侧面壳体50固定连接。在后围壳体22下部设有发动机仓门23,发动机30安装在客车后部。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包括消音器40、连接于消音器40和发动机之间的进气管11,以及一端连接于消音器40的出口,另一端伸出客车后围壳体22的排气管12。其中排气管12水平安装在客车上。由于发动机安装在客车后部相对较低的位置,所以排气管12的排气口与地面的距离非常近,排气时容易将地面上的尘土卷起到空气中,污染客车周围环境;同时,由于排气管12的排气口低,行人容易吸入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以及由尾气卷起的尘土,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后置发动机客车污染客车周围环境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改善后置发动机客车周围环境的排气装置以及后置发动机客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包括消音器和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消音器中所出口连接,另一端为排气口,其中所述排气口由所述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壳体上顶部伸出,并朝向后方。所述排气管包括水平管和竖直管,水平管的一端与所述消音器的出口连接;竖直管的底端部与所述水平管的另一端连接,其顶端部为所述排气口。所述水平管另一端部设有弯管,所述竖直管底端部与该弯管连接。所述竖直管包括内层、外层和中间层,其中所述中间层为真空层或由隔热材料制成。其中,在所述竖直管外面设有隔热结构。所述竖直管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至少一个竖直管部和弯管部,所述弯管部的自由端部为所述排气口。本实用新型的后置发动机客车,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气装置。其中,在所述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后围壳体上相应于所述排气管中上部位置设置至少一列散热格栅。其中,在所述后置发动机客车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后置发动机客车壳体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竖直管的空间。所述隔板包括两层金属板和夹在所述两层金属板之间的防震隔热层。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及后置发动机客车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排气装置的排气管由后置发动机客车的上部伸出,也就是说发动机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口由客车上部排出,所以本实用新型既可保证后置发动机正常工作排气的要求,又由于排气口与地面的距离相对较远,因此不会卷起地面的尘土而污染客车周围的环境,从而有效降低了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排气口的位置比较高,也避免了客车周围的人员吸入尾气的可能。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图1是传统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图4的右视图;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后置发动客车的车身壳体包括后围壳体22和侧面壳体50和顶部壳体60,后围壳体22的顶端和两侧均向前弯折,分别与顶部壳体60和两侧面壳体50固定连接,在后围壳体22下部设有发动机仓门23,发动机30安装在客车后部。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包括消音器40、进气管11和排气管。其中进气管11连接于消音器40的入口的一端与发动机之间,排气管的一端与消音器40中出口的另一端连接,排气管的另一端为排气口。本实用新型中,排气口由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壳体上部伸出, 以使由排气口排出的尾气远离地面,避免卷起地面的尘土或者被人体吸入。排气口可以由客车的侧面壳体50上部或顶部伸出,也可以由客车后围壳体22上部或顶部伸出,优选地, 排气口由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后围壳体22顶部伸出。本实用新型中的排气管包括水平管13和竖直管,其中水平管13的一端与消音器 40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竖直管的底端部连接,竖直管顶端部即为排气口,伸出到后围壳体 22的顶部。关于水平管13与竖直管可以采用呈直角形的二通接头或者其他任何可行的常规管路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考虑到合理利用客车内的空间,在水平管13的端部连接一个弯向后围壳体22 —侧角落的弯管19,弯管19也可以与水平管13 —体结构。竖直管与该弯管19连接,从而使竖直管能够安装在靠近后围壳体22 —侧的角落内。当然,如果消音器 40的安装位置比较靠近客车车身外侧,也可以不必使用弯管19。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竖直管又包括竖直管部和弯管部17。这时弯管部17的底端与竖直管部的顶端连接,弯管部17的自由端部即为排气口,由于排气口是水平方向的, 所以能够防止雨水等落入排气管。竖直管部可以是一根整体管,其可以是由内层、外层和由真空层或隔热材料制成的中间层组成的复合管,以减少竖直内的高温气体由竖直管壁传递出去的热量。如果不用复合管,而只采用单层管,可以在单层管外面缠绕玻璃纤维丝加锡箔等隔热结构18(见图 7)以阻止竖直管内高温气体热量的传递。当然,如果竖直管部的位置距离乘区域较远,或者在客车厢内采用其他防护措施,在不影响司乘人员的乘座舒适性和行车安全性的情况下, 也可以不必在竖直管部采用隔热结构。为了安装方便,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将竖直管部进行分段设计,例如将竖直管部分成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竖直管部14、第二竖直管部15和第三竖直管部16,相邻的两个竖直管部用法兰密封连接。每一分段的竖直管部的结构可以与整根的竖直管部结构相同。当将竖直管部进行分段设计时,最下端的竖直管部,即第一竖直管部14的底端部与水平管13的弯管19连接,其顶端部依次连接第二竖直管部15和第三竖直管部16。两列散热格栅21可以设置在后围壳体22上相应于第三竖直管部16位置。将竖直管部进行分段设计时,不限于三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客车,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排气装置。其中,在安装排气装置中的竖直管的角落设置有横截面呈直角形或弧形的隔板24,该隔板M与后围壳体22围成用于容置竖直管的空间。隔板M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后围壳体22内侧,另一侧也固定连接于后围壳体22内侧或者固定连接于侧面壳体50内侧,隔板M的顶部与客车顶板连接,底部与客车地板连接,从而隔板M与后围壳体22围成相对密闭的排气管通道, 将客车乘客区与排气装置安装区完全隔离开。隔板M的结构可以设计为包括两层薄钢板和夹在两层薄钢板之间的防震隔热层;同时在后围壳体22上相应于竖直管的中上部设置两列散热格栅21。本实用新型即能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排气的要求,确保整车行驶的平顺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又能有效降低气体扰流产生的噪音和废气对周围人群的影响,利于环保,实用性强,效果显著。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包括消音器GO)和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消音器GO)出口连接,另一端为排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由所述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壳体顶部伸出,并朝向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 水平管(13),其一端与所述消音器00)的出口连接;竖直管,其底端部与所述水平管(1 的另一端连接,其顶端部为所述排气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管(13)的另一端部设有弯管(19),所述竖直管底端部与该弯管(19)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包括内层、外层和中间层,其中所述中间层为真空层或由隔热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竖直管外面设有隔热结构(18)。
6.如权利要求2-5之任一项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至少一个竖直管部和弯管部(17),所述弯管部(17)的自由端部为所述排气口。
7.一种后置发动机客车,其特征在于,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6之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后围壳体上相应于所述排气管中上部位置设置至少一列散热格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置发动机客车内设有隔板(M),所述隔板04)与后置发动机客车壳体围成用于容置所述竖直管的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04)包括两层金属板和夹在所述两层金属板之间的防震隔热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排气装置及后置发动机客车,排气装置包括消音器和排气管,排气管的一端与消音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为排气口,其中排气口由所述后置发动机客车的壳体上部伸出。本实用新型的后置发动机客车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排气装置。由于排气装置的排气管由后置发动机客车的上部伸出,所以本实用新型既可保证后置发动机正常工作排气的要求,又不会卷起地面的尘土而污染客车周围的环境,从而有效降低了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排气口的位置比较高,也避免了客车周围的人员吸入尾气的可能。
文档编号F01N13/08GK202140150SQ20112023565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6日
发明者刘明黎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