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润滑油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3378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擎润滑油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润滑油路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引擎的引擎润滑油路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机车的引擎设计中,为了在引擎高速运转中、尚能顺利润滑引擎各部位、并降低温度,故需以机油泵汲取机油再经由特殊规划的油道,将机油输送至引擎各部位进行充分润滑及冷却之用。其中,自机油泵开始,一直到汽缸上方凸轮的习知机油油道,更可分为裸露于引擎汽缸外部的外接式油路、以及透过锁合汽缸体、与汽缸头的汽缸螺栓,其螺栓孔所形成的内藏式油路。外接式油路有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而引发输油管路接头老化、造成泄漏之虞,并非十分理想。上述习知的内藏式油路,是利用位于引擎内,贯穿汽缸头、及汽缸体的汽缸螺栓孔作为输送润滑机油的主要油路。参考图1,为习知引擎剖视图,其引擎主要包括相结合组装的汽缸91与曲轴箱92。 习知引擎润滑油路设计是在机油泵93将机油从油底壳96汲出经过滤网97到一主油路94 后,分三路润滑汽缸91、曲轴951及左右曲轴箱主轴承952,953。在前述习知油路架构下, 由于通往曲轴箱主轴承952,953的油路相当复杂,加工成本相对较高,且路径蜿蜒曲折、冗长,必然造成许多油压损失,另外也常有机油泄漏情形。因此,主轴承会有润滑不足而磨损加剧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引擎润滑油路结构,以能节省制作程序、减少油压损失、降低制造成本。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引擎润滑油路结构包括一第一曲轴箱半体、一第二曲轴箱半体、一第一主轴承及一第二主轴承。上述第一曲轴箱半体包括有一第一内传递油道、一第一曲轴箱顶面、一第一表面油沟、一第一主轴承油道及一第一曲轴箱结合面,其中第一表面油沟凹设于第一曲轴箱顶面,并连通第一内传递油道与第一主轴承油道。上述第二曲轴箱半体包括有一第二内传递油道、一第二曲轴箱顶面、一第二表面油沟、一第二主轴承油道及一第二曲轴箱结合面,其中第二表面油沟凹设于第二曲轴箱顶面,并连通第二内传递油道与第二主轴承油道。第一曲轴箱半体以第一曲轴箱结合面结合于第二曲轴箱半体的第二曲轴箱结合面。第一主轴承嵌设于第一曲轴箱半体,并与第一主轴承油道相连通;第二主轴承嵌设于第二曲轴箱半体,并与第二主轴承油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结构设计,润滑油经过滤之后便直接通往二曲轴箱半体的油沟,再从油沟通往对应的主轴承及汽缸部分。因为油沟可以利用压铸方法直接成型,故减少了所需加工步骤数目。此外,也因为整个油路构造相较于习知者更为简单、路径短,没有太多转弯区段,因此油压损失及油泄漏问题获得改善。[0010]上述第一主轴承与第二主轴承可以是平面轴承。一部份第一内传递油道与一部份第二内传递油道可以相合并。第一内传递油道与第二内传递油道可呈L形。相较于习知油路结构,本案结构设计上更为简单、加工步骤较少,而且机油路径较短,因此具有可靠度佳、加工成本低、油压损失少等优点。且除了兼具习知内藏式油路的各项优点之外,也使曲轴箱内油道的布局设计更佳自由、且灵活。此外,更能达到引擎体积减小、亦符合整体结构轻量化的未来趋势。


图1是习知引擎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部分剖视图。
较佳实施例的曲轴箱左半部平面视图, 较佳实施例的曲轴箱右半部平面视图< 较佳实施例的组装后曲轴箱顶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5是本实用新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汽缸91 机油泵93 曲轴951 油底壳96 引擎10 曲轴箱12
第一曲轴箱顶面210 第一汇聚段211a 第一表面油沟212 第一滤油通道214 第二曲轴箱半体22 第二内传递油道221 第二连通段221b 第二主轴承油道223 第二曲轴箱结合面225 入口 231 第一主轴承M 主汇聚通道300 活塞连杆组32 曲轴室34
曲轴箱92 主油路94
曲轴箱主轴承952,953 滤网97 汽缸11
第一曲轴箱半体21 第一内传递油道211 第一连通段211b 第一主轴承油道213 第一曲轴箱结合面215 第二曲轴箱顶面220 第二汇聚段221a 第二表面油沟222 第二滤油通道224 机油泵23 出口 232 第二主轴承25 凸轮机构31 曲轴33
位置点 P1,P2,P3,P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部分剖视图。图中示出一机车引擎 10包括有相连结的一汽缸11与一曲轴箱12,其中曲轴箱12是由第一曲轴箱半体21及第二曲轴箱半体22结合而成。在此范例中第一曲轴箱半体21是指曲轴箱左半部,第二曲轴箱半体22是指曲轴箱右半部。汽缸11内容设有控制引擎进排气的一凸轮机构31及用于产生燃烧动力的活塞连杆组32。由二曲轴箱半体21,22结合而界定出一曲轴室34,一曲轴33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主轴承M与一第二主轴承25因而可转动地容置在曲轴室34中,其中二主轴承M,25皆为平面轴承。参考图3 5,分别为一较佳实施例的曲轴箱左半部平面视图、曲轴箱右半部平面视图及组装后曲轴箱顶视图。第一曲轴箱半体21,即本例中的曲轴箱左半部包括有一第一曲轴箱顶面210、一第一内传递油道211、第一表面油沟212、一第一主轴承油道213、一第一滤油通道214及一第一曲轴箱结合面215。前述第一曲轴箱顶面210与第一曲轴箱结合面215大致呈垂直状。第一内传递油道211与第一滤油通道214是位在环状的第一曲轴箱结合面215所围区域中。第一主轴承 M嵌设在第一曲轴箱半体21,同样也是位于第一曲轴箱结合面215所围区域中。第一主轴承油道213连通至第一主轴承对。第一表面油沟212凹设于第一曲轴箱顶面210,其将第一内传递油道211与第一主轴承油道213相连通。本例中,第一内传递油道211包括连接成约略L形的一第一汇聚段 211a与一第一连通段211b,第一连通段211b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汇聚段211a与第一表面油沟212。第二曲轴箱半体22,即本例中的曲轴箱右半部包括有一第二曲轴箱顶面220、一第二内传递油道221、一第二表面油沟222、一第二主轴承油道223、一第二滤油通道2 及一第二曲轴箱结合面225。前述第二曲轴箱顶面220与第二曲轴箱结合面225大致呈垂直状。第二内传递油道221与第二滤油通道2M是位在环状的第二曲轴箱结合面225所围区域中。第二主轴承 25嵌设在第二曲轴箱半体22,同样也是位于第二曲轴箱结合面225所围区域中。第二主轴承油道223连通至第二主轴承25。第二表面油沟222凹设于第二曲轴箱顶面220,其将第二内传递油道221与第二主轴承油道223相连通。本例中,第二内传递油道221包括连接成约略L形的一第二汇聚段 221a与一第二连通段221b,第二连通段221b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二汇聚段221a与第二表面油沟222。此外,一机油泵23是设置在第二曲轴箱半体22中一的机油泵室(图未示)当中, 机油泵23的入口 231连通至一油底壳(图未示)以将其内机油汲取出来,机油泵23的出口 232直接连通滤油通道224。一旦第一曲轴箱半体21以第一曲轴箱结合面215结合于第二曲轴箱半体22的第二曲轴箱结合面225,二曲轴箱顶面210,220便共同构成供汽缸11结合的平面,二滤油通道 214,224则直接相连,且二汇聚段211a,221a会合并而共同构成一主汇聚通道300,但二连通段211b,221b并不互相合并。在上述结构基础下,机油从机油泵23的出口 232出来后便依序经过二滤油通道 214,224而进入一滤油器(图未示)。被过滤后的机油接着再进入到前述主汇聚通道300, 运行到末端便分叉成两路,分别走第一连通段211b与第二连通段221b。走第一连通段211b的机油运行到末端,即图中位置点P1,便进入第一表面油沟212,且当抵达位置点P2更沿第一主轴承油道213进入第一主轴承M执行润滑。类似地,走第二连通段221b的机油运行到末端,即图中位置点P3,便进入第二表面油沟222,且当抵达位置点P4更沿第二主轴承油道223进入第二主轴承25执行润滑。相较于习知油路结构,本案结构设计上更为简单、加工步骤较少,而且机油路径较短,因此具有可靠度佳、加工成本低、油压损失少等优点。且除了兼具习知内藏式油路的各项优点之外,也使曲轴箱内油道的布局设计更佳自由、且灵活。此外,更能达到引擎体积减小、亦符合整体结构轻量化的未来趋势。
权利要求1.一种引擎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曲轴箱半体,包括有一第一内传递油道、一第一曲轴箱顶面、一第一表面油沟、 一第一主轴承油道及一第一曲轴箱结合面,其中该第一表面油沟凹设于该第一曲轴箱顶面,并连通该第一内传递油道与该第一主轴承油道;一第一主轴承,嵌设于该第一曲轴箱半体,并与该第一主轴承油道相连通; 一第二曲轴箱半体,包括有一第二内传递油道、一第二曲轴箱顶面、一第二表面油沟、 一第二主轴承油道及一第二曲轴箱结合面,其中该第二表面油沟凹设于该第二曲轴箱顶面,并连通该第二内传递油道与该第二主轴承油道;以及一第二主轴承,嵌设于该第二曲轴箱半体,并与该第二主轴承油道相连通; 其中,该第一曲轴箱半体以该第一曲轴箱结合面结合于该第二曲轴箱半体的该第二曲轴箱结合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轴承与该第二主轴承为平面轴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一部份该第一内传递油道与一部份该第二内传递油道相合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传递油道与该第二内传递油道皆呈L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润滑油路结构,包括二曲轴箱半体及分别嵌设在二曲轴箱半体的二主轴承,且二曲轴箱半体相互结合组装。每一曲轴箱半体皆包括有一内传递油道、一曲轴箱顶面、一表面油沟及一主轴承油道,其中表面油沟凹设于曲轴箱顶面,并连通内传递油道与主轴承油道。藉此,可利用直接成型制作出油沟,简化整体油路结构、降低油压损失及减少加工步骤。本案结构设计上更为简单、加工步骤较少,而且机油路径较短,因此具有可靠度佳、加工成本低、油压损失少等优点。且除了兼具习知内藏式油路的各项优点之外,也使曲轴箱内油道的布局设计更佳自由、且灵活。此外,更能达到引擎体积减小、亦符合整体结构轻量化的未来趋势。
文档编号F01M1/04GK202202914SQ20112032111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0日
发明者周祖诠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