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管、中冷管连接结构和中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0323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中冷管、中冷管连接结构和中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冷管、中冷管连接结构和中冷系统,该中冷管包括用于连接在管部件上的连接端部(11)和位于所述连接端部(11)之间的本体部(12),其中,该中冷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端部(11)和本体部(12)之间的缓冲部(13),该缓冲部(13)相对于所述连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从而能够减小中冷管中流体对中冷管所产生的扩张力,将所述中冷管可靠地连接在中冷器进气管和发动机出气管上,即使是在高温高压气流的作用下,仍能够防止中冷管从卡箍中脱离。
【专利说明】中冷管、中冷管连接结构和中冷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冷管。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括有该中冷管的中冷管连接结构以及中冷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车辆心脏的发动机在运转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必须使用散热器等装置对发动机进行散热。特别地,针对在工程车辆中所采用的大功率蜗轮增压发动机,通常会在散热器前安装中冷器,以强制冷却中冷器,从而保证冷却效果。
[0003]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发动机振动传递至中冷器及车架而引起结构件损坏,一般采用橡胶材质的中冷管10在发动机出气管20和中冷器进气管30之间进行连接,并利用卡箍40连接紧固,从而防止中冷管10从发动机出气管20和中冷器进气管30上脱落。
[0004]但是,由于从发动机出气管20中排出的流体为高温高压流体,温度高达190-200°C,压力达到2.5Mpa。在高温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如图2所示的中冷管10的扩张变形,从而使中冷管10挣脱卡箍40的连接,最终造成流体泄漏而引起发动机动力不足,乃至造成交通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冷管,该中冷管能够可靠地连接在中冷器进气管和发动机出气管上,即使在高温高压气流的作用下,仍能够防止中冷管从卡箍中脱离。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冷管,包括用于连接在管部件上的连接端部和位于所述连接端部之间的本体部,该中冷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端部和本体部之间的缓冲部,该缓冲部相对于所述连接端部的外周面凸出。
[0007]优选地,所述缓冲部沿所述中冷管周向形成为环形缓冲部。
[0008]优选地,所述环形缓冲部沿周向方向的任一部位的径向断面为圆弧形。
[0009]优选地,该中冷管还包括设置在本体部上的刚性包裹层。
[0010]优选地,所述本体部为橡胶软管,所述刚性包裹层与所述橡胶软管形成为一体。
[0011]优选地,所述刚性包裹层包括至少两个覆盖片,该覆盖片沿所述中冷管轴向方向的两侧端部形成有翻边部以使相邻的所述覆盖片相互连接并形成筒形的所述刚性包裹层。
[0012]优选地,所述刚性包裹层包括延伸到所述缓冲部上的包裹过渡部,该包裹过渡部包裹所述缓冲部的至少一部分。
[0013]优选地,所述本体部的管径比所述连接端部的管径大。
[0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中冷管连接结构,包括中冷器进气管、发动机出气管,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中冷器进气管和所述发动机出气管上的中冷管和用于将所述中冷管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冷器进气管和所述发动机出气管上的卡箍,其中,所述中冷管为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冷管。[0015]优选地,所述中冷器进气管和发动机出气管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中冷管的轴向移动的止挡凸缘。
[00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中冷系统,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中冷管连接结构。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本体部的管径设置地比连接端部的管径大,从而使通过所述中冷管的高压高温流体对管壁所施加的压力即扩张力变小,从而使中冷管不容易从卡箍中脱离。而利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冷管所组成中冷管连接结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进而能够有效的防止流体的泄漏,乃至提高车辆整体的安全性。
[0018]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中冷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中冷管连接结构示意图(受力状况)。
[0022]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冷管连接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受力状况)。
[0023]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冷管连接结构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0中冷管 11连接端部 12本体部13缓冲部
[0026]14刚性包裹层15包裹过渡部20发动机出气管30中冷器进气管
[0027]40 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9]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3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冷管,包括用于连接在管部件的上的连接端部11和位于所述连接端部11之间的本体部12,该中冷管还包括设置在连接端部11和本体部12之间的缓冲部13,该缓冲部13相对于连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
[0031]其中,管部件能够分别为中冷器进气管30和发动机出气管20。
[0032]缓冲部13能够形成为各种形状,只要能够相对于连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具体地说,在现有技术中,直筒状的中冷管10所形成的用于使流体流通的腔部是圆柱形的,其表面会受到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向外的扩张力,从而使中冷管10挣脱卡箍40的连接固定而脱离。而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缓冲部13能够在上述腔部的基础上形成有相对于连接端部11向外周面凸起的缓冲腔部,该缓冲腔部能够容纳流体流通,从而对高压流体对管壁所产生力进行缓冲。例如当连接端部11和本体部12具有不同的管径时,缓冲部形成为连接两部分的圆台形,从而能够将施加在所述缓冲部上压力中的部分转化为向轴向方向的力,从而减小扩张力。另外,也能够根据需要,仅将缓冲部形成在外周面的一部分。[0033]优选缓冲部13沿中冷管的周向形成为环形缓冲部。也就是说,缓冲部13在全周向上相对于连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从而在中冷管10分别和中冷器进气管30、发动机出气管20的连接处形成有环形缓冲部。环形缓冲部沿周向方向的任一部位的径向断面能够为各种形状,例如圆弧形、方槽形、V形。
[0034]更加具体地,上述缓冲部沿中冷管10周向的任一部位的径向断面能够形成为圆弧形。例如图3中所示该圆弧形为3/4圆周,图4中所示的该圆弧形为1/2圆周。尤其是上述圆弧形断面形成为半圆弧形断面时,中冷管内的流体施加在半圆弧形上侧的力能够与施加在半圆形下侧部分的力部分地相互抵消,从而减小扩张力。
[0035]另外,从图3和图4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形成为圆弧形的缓冲部13与连接端部11之间利用圆弧形圆滑过渡。从而既便于成型加工,还能够避免尖锐处对流体产生不利影响。
[0036]而且中冷管所承受的由流体所施加的力的合力能够分解为如图3中的实心箭头所示。很明显地,由于存在沿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空箭头)的力,所以使施加到本体部12上的分力变小。而且大实心箭头所示的分解力由下述的止挡凸缘承受,从而使中冷管不容易从卡箍40中脱离。
[0037]另外,为了提高中冷管所能够承受的应力,还能够对本体部12进行加工以增加其刚度,例如对其进行硫化等。
[0038]优选该中冷管还包括设置在本体部12上的刚性包裹层14。具体地,本体部12为橡胶软管,刚性包裹层14与橡胶软管形成为一体。例如将刚性包裹层14嵌入橡胶,上述嵌入方法能够利用现有技术的金属与高分子材料的连接技术,例如分子级嵌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0039]但是上述加工方法的成本较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刚性包裹层14包括至少两个覆盖片,该覆盖片沿中冷管10轴向方向的两侧端部形成有翻边部以使相邻的覆盖片相互连接并形成筒形的刚性包裹层14。也就是说,上述覆盖片能够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所以成本较低。由于在中冷器进气管30和发动机出气管20之间所连接的是橡胶软管,所以能够较好地避免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中冷器上。而且,当橡胶软管受周向的扩张力时,所述刚性包裹层14能够可靠地对橡胶软管的变形进行限制(即抵制了本体部12的扩张),从而使中冷管10能够较稳定地通过卡箍40固定在中冷器进气管30和发动机出气管20上。
[004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上,如图3所示,刚性包裹层14包括延伸到缓冲部13上的包裹过渡部15,该包裹过渡部15包裹缓冲部13的至少一部分。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刚性包裹层14在与缓冲部13接触处对缓冲部所产生的磨损。而且还能够更加可靠地对橡胶软管的变形进行限制。
[004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体部12的管径比连接端部11的管径大。此时,缓冲部13既能够如图3所示的那样相对于管径较大的本体部12的外周面凸出而连接在本体部
12。也能够如图4所示的那样连接在管径较大的本体部12上。
[0042]从图3-4中可知,由于所述本体部12的管径比由所述中冷管所连接的中冷器进气管30和发动机出气管20的管径大,也就是说,当高温高压流体流经所述中冷管时,由于单位流量的容纳体积变大,使施加在中冷管管壁的扩张力变小,从而能够使中冷管不容易从卡箍中脱离。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中冷管连接结构,包括中冷器进气管30、发动机出气管20,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中冷器进气管30和所述发动机出气管20上的中冷管10和用于将所述中冷管10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冷器进气管30和所述发动机出气管20上的卡箍40,所述中冷管10为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冷管,从而具有上述中冷管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004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由于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中冷管后,中冷管的环形缓冲部中的扩张力使中冷管带动卡箍向两侧移动的趋势(如大实心箭头所示),从而可能造成环形缓冲部的变形,进而使中冷管从卡箍抽出的分力增大。因此在所述中冷器进气管30和发动机出气管20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中冷管10的轴向移动的止挡凸缘,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004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中冷系统,该中冷系统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中冷管连接结构。
[0045]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7]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中冷管,包括用于连接在管部件上的连接端部(11)和位于所述连接端部(11)之间的本体部(12),其特征在于,该中冷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端部(11)和本体部(12)之间的缓冲部(13),该缓冲部(13)相对于所述连接端部(11)的外周面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13)沿所述中冷管周向形成为环形缓冲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缓冲部沿周向方向的任一部位的径向断面为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该中冷管还包括设置在本体部(12)上的刚性包裹层(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2)为橡胶软管,所述刚性包裹层(14)与所述橡胶软管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包裹层(14)包括至少两个覆盖片,该覆盖片沿所述中冷管(10 )轴向方向的两侧端部形成有翻边部以使相邻的所述覆盖片相互连接并形成筒形的所述刚性包裹层(14)。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包裹层(14)包括延伸到所述缓冲部(13)上的包裹过渡部(15),该包裹过渡部(15)包裹所述缓冲部(13)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2)的管径比所述连接端部(11)的管径大。
9.一种中冷管连接结构,包括中冷器进气管(30)、发动机出气管(20),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中冷器进气管(30)和所述发动机出气管(20)上的中冷管(10)和用于将所述中冷管(10 )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冷器进气管(30 )和所述发动机出气管(20 )上的卡箍(40 ),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管(10)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冷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冷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进气管(30)和发动机出气管(20)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中冷管(10)的轴向移动的止挡凸缘。
11.一种中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冷管连接结构。
【文档编号】F02B29/04GK203547908SQ201320758906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6日
【发明者】张虎, 谭友建, 王启涛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