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343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并提供发动机部件的有效封装。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包括从第一端口伸出并终止于用于排气气体控制阀的安装凸缘处的第一腿部。多个附加腿部(取决于气缸的总数)与气缸盖组件一体地形成,并从相关联气缸的端口伸出并终止于排出端口凸缘处。这些附加腿部长于第一腿部,使得排出端口凸缘与安装凸缘间隔开。该构造对于任何阀门配置提供与第一腿部相邻的增加的封装空间,所述任何阀门配置可能被需要来控制排气流的方向和目的地,所述排气流再循环至EGR阀或向下游至催化转化。
【专利说明】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用于复式气缸四冲程循环内燃发动机的排气集流,并且更特别地涉及部分一体化的(partially integrated)排气歧管,其联接排气气体流量控制阀与用于一个气缸的排气端口,并使两个或更多个排气流道与其余气缸的排气端口一体化。控制阀将排气气体流选择性引导至排气气体再循环阀或至催化转化器,因此绕过入口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本部分提供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0003]典型汽车发动机是包括具有多个气缸的发动机缸体的四冲程循环内燃装置。每个气缸支承用于往复运动的活塞。气缸盖联接至发动机缸体的顶表面,使得缸体和盖限定出燃烧室。气缸盖对于每个气缸包括一组进气端口和一组排气端口,其与进气阀和排气阀组合,允许燃烧气体进入和排出燃烧室。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通常联接至气缸盖,用于引领燃烧气体去往和来自进气端口和排气端口。
[0004]常见的是排出燃烧室的排气气体的一部分被再循环穿过排气气体再循环或EGR阀至进气歧管或进气端口。汽车发动机还可以构造有具有涡轮或蜗壳(scroll)的涡轮增压器,其由排气气体驱动并且/或者可以具有用于排气气体处理的催化转化器。如此一来,这些部件还必须与排气端口流体连通。
[0005]重要的是将这些部件定位成尽可能靠近排气歧管。然而,其它发动机部件(例如,阀机构、燃料喷射器、空气过滤器、交流发电机)和车辆系统(例如,变速器、动力转向装置、前悬架、空气调节压缩器等)也必须在车辆的防护罩下定位成邻近发动机。因此,用于这些部件的封装空间(packaging space)可能极其有限。
[0006]在设计成在专用排气气体再循环模式中运行的四气缸发动机中,一个气缸能够向所有四个气缸供应排气气体再循环。因此,可能需要的是使该气缸的排气集流与其余三个气缸分离。通常,该设计需要单个复杂的不锈钢歧管或两个分离的不锈钢歧管。

【发明内容】

[0007]本部分提供本公开的基本概要,而不是对其整个范围或者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0008]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以上论述的能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有效地封装发动机部件。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适于直接联接至发动机缸体,并包括:第一腿部,所述第一腿部从第一排气端口伸出并终止于用于流量控制阀的安装凸缘处;和至少一第二腿部,其从其它排气端口伸出并终止于排出端口(exit port)凸缘处。第二腿部长于第一腿部,使得排出端口凸缘与安装凸缘间隔开。该构造对于任何阀门配置实现与第一腿部相邻的增加的封装空间,所述任何阀门配置可能被需要来控制排气流的方向/目的地,所述排气流再循环至发动机的进气侧,或向下游至包括催化转化器的排气系统。
[0009]在四气缸发动机构造中,第二腿部可以包括两个流道,使得一个流道从用于2号气缸的排气端口伸出,而另一流道从用于3号气缸的排气端口伸出。第三腿部从用于4号气缸的排气端口伸出。第二和第三腿部可以共享同一排出端口凸缘。该实施例允许单或双涡轮增压器的封装,在所述单或双涡轮增压器中,涡轮蜗壳由来自2-4号气缸的排气气体驱动。在单涡轮增压器的情况下,两个腿部都供给单蜗壳,而在双涡轮增压器的情况下,每个腿部供给每个自身的蜗壳。该实施例还降低可能发生在典型四气缸发动机中的“串扰(crosstalk) ”,由此为所有气缸更均匀地分配残留排气气体组分。
[0010]在本文中描述和示出的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可以被轻松地调整为用于在三气缸构造中使用,在所述三气缸构造中,第一腿部与I号气缸成对,而第二腿部与2号和3号气缸成对。在本文中描述和不出的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还可以被轻松地调整为用于直列六气缸构造,其中第一腿部与I号气缸成对,第二腿部与2号和3号气缸成对,第三腿部与4号和5号气缸成对,而第四腿部与6号气缸成对并被集流到第一腿部中。
[0011]本发明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用于多气缸内燃发动机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包括:
气缸盖,其具有本体部分和与发动机缸体中的每个气缸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端口 ;和 歧管部分,其包括:
第一腿部,其联接至本体部分并具有穿过其中形成有第一通路,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一端口到形成于第一凸缘中的第一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一腿部的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
第二腿部,其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并与所述第一腿部分离,且穿过其中形成有第二通路,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二端口到形成于第二凸缘中的第二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二腿部的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第三腿部,其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与所述第一腿部分离地形成,且穿过其中形成有第三通路,用以提供形成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三端口直到形成于第三凸缘中的第三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三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三腿部的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基本上短于所述第二腿部的长度,并且基本上短于所述第三腿部的长度。
[0012]2.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腿部和所述第三腿部的长度是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的至少3倍。
[0013]3.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通路的输送体积基本上小于所述第二通路的输送体积,并且基本上小于所述第三通路的输送体积。
[0014]4.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通路的输送体积和所述第三通路的输送体积是所述第一通路的输送体积的至少3倍。
[0015]5.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是与所述第二腿部和所述第三腿部分离地形成。
[0016]6.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腿部介于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
[0017]7.如技术方案6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腿部包括:第一分支,其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所述第三通路,用以提供来自所述第三端口的流体连通;和第二分支,其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第四通路,用以提供来自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四端口的流体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在所述第三排出端口的上游与第一分支接合。
[0018]8.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气缸盖包括与发动机缸体中的每个气缸相对应的一对端口,包括第一对端口、第二对端口和第三对端口。
[0019]9.如技术方案8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腿部包括:第一对管道,用以提供从所述第一对端口到所述第一通路的流体连通;第二对管道,用以提供从所述第二对端口到所述第二通路的流体连通;和第三对管道,用以提供从所述第三对端口到所述第三通路的流体连通。
[0020]10.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凸缘适于接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可操作用以在所述第一通路与EGR阀或催化转化器之一之间选择性地建立流体连通。
[0021]11.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凸缘和第三凸缘具有共用安装表面,所述共用安装表面适于接收涡轮增压器,使得所述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与涡轮增压器蜗壳流体连通。
[0022]12.如技术方案I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凸缘和第三凸缘具有共用安装表面,所述共用安装表面适于接收涡轮增压器,使得所述第二通路与第一涡轮增压器蜗壳流体连通,而所述第三通路与第二涡轮增压器蜗壳流体连通。
[0023]13.一种用于多气缸内燃发动机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包括:
气缸盖,其具有本体部分,所述本体部分适于联接至发动机缸体,并具有与发动机缸体中的每个气缸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端口 ;和歧管部分,其包括:
第一腿部,其联接至所述本体部分,并具有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腿部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第一通路,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一端口到形成于所述第一自由端中的第一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和
第二腿部,其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与所述第一腿部分离地形成,并具有设置于其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的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腿部具有:第二通路,其穿过所述第二腿部形成,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二端口到形成于所述第二自由端中的第二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和第三通路,其穿过所述第二腿部形成,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三端口到形成于所述第二自由端中的第三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基本上短于所述第二腿部的长度。
[0024]14.如技术方案1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腿部的长度是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的至少3倍。
[0025]15.如技术方案1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通路的输送体积基本上小于所述第二通路的输送体积,并且基本上小于所述第三通路的输送体积。
[0026]16.如技术方案15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通路的输送体积和所述第三通路的输送体积是所述第一通路的输送体积的至少3倍。
[0027]17.如技术方案1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是与所述第二腿部分离地形成。
[0028]18.如技术方案1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腿部,其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是与所述第二腿部分离地形成,并具有设置成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第三自由端,所述第三腿部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第四通路,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四端口到形成于所述第三自由端中的第四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基本上短于所述第三腿部的长度。
[0029]19.如技术方案1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的自由端包括凸缘,该凸缘适于接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可操作用以在所述第一通路与EGR阀和催化转化器之一之间选择性地建立流体连通。
[0030]20.如技术方案1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腿部的所述自由端包括凸缘,该凸缘适于接收涡轮增压器,使得所述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与涡轮增压器蜗壳流体连通。
[0031]其它应用领域将从本文提供的描述中变得清楚明了。本
【发明内容】
中的描述和具体示例旨在只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本文所描述的附图只用于说明所选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并且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0033]图1是具有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的四气缸内燃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0034]图2是在图1中示出的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的示意性侧视图。
[0035]图3是在图1中示出的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的示意性透视图。
[0036]图4是类似于图1的示意性俯视图,示出了三气缸构造中的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
[0037]图5是类似于图1的示意性俯视图,示出了直列六气缸构造中的部分一体化的排
气歧管。
[0038]相应的附图标记在全部附图中表示相应的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9]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性实施例。
[0040]示例性实施例被提供来使得本公开将是公开充分的,并且将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全面地传达本公开的范围。众多具体细节被给出,例如具体部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用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并非必须采用这些具体细节,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都不应该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未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工艺、众所周知的装置结构和众所周知的技术。
[0041]当比如部件、构件或者层等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接合至”、“连接至”或者“联接至”另一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接合、连接或者联接至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接合至”、“直接连接至”或者“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时,可以不存在中间元件。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它词语也应该以相同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列举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所有组合。[0042]比如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可以在本文中被使用来只是区别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这些术语或其它类似的数值术语在本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序列或顺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因此,下述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者部段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者部段,而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同样,可以在本文使用空间上相对的术语,比如“内”、“外”、“下方”、“以下”、“下”、“上方”、“上”等来便于描述,从而描述如图所示的一个元件相对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些空间上相对的术语可以旨在包含使用或者操作中的装置的除了图中示出的取向之外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以下”或者“下方”的元件于是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的术语“以下”可以包含上方和下方这两个取向。装置可以按其它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它取向),并且本文使用的空间上相对的描述词应被相应地解释。
[0043]现在参考图1-3,其中相似附图标记指示在各视图中指示相似零部件,复式气缸内燃发动机10被示意性地示出。发动机10包括在其中形成有多个气缸14的发动机缸体12、在气缸14之上联接至发动机缸体12的顶部的气缸盖组件16。气缸盖组件16的本体部分18联接至发动机缸体12,并具有与气缸流体连通的一组进气端口 20和一组排气端口 22。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包括四个气缸14.1、14.2、14.3、14.4(合称为14),其具有与每个气缸14相关联的两个进气端口 20.1、20.2 (合称为20)和两个排气端口 22.1、22.2 (合称为22)。
[0044]进气歧管24联接至气缸盖组件16,用于将燃烧气体(呈空气或空气/燃料混合物的形式)供应至进气端口 20并穿过气缸14。一组进气阀(未示出)被支承在气缸盖组件16上,并进行操作以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进气端口 20。节流阀26可操作地联接至进气歧管24,并控制进入进气歧管24的燃烧气体的量。
[0045]气缸盖组件16包括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28,用于收集燃烧副产品气体,并将这些排气气体输送至具有催化转化器C的排气系统E。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一体化的排气歧管”是指一体的或单体的结构,其形成覆盖排气端口 22的气缸盖组件16的本体部分18和排气歧管28的腿部30.1、30.2、30.3(合称为30)的至少一部分。排气歧管28是部分一体化的,原因在于:排气歧管28的每个腿部30是单独的或独立于其它腿部,并且进一步被构造成用以对于每个腿部30具有单独的出口或排出端口 32.1、32.2、32.3 (合称为32),这是与所有腿部终止于单个出口相比而言的。在本文中描述的气缸盖组件16和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28可使用发动机部件制造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任何适当的制造工艺来制造。
[0046]第一腿部30.1的长度基本上短于第二腿部30.2的长度和第三腿部30.3的长度。如当前优选的,第一腿部30.1大约为常规排气歧管中的腿部的长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并且更优选为接近形成于常规气缸盖中的排气通路的典型长度。第二腿部30.2的长度和第三腿部30.3的长度基本上等于形成于常规排气歧管设计中的排气流道的长度。因此,第二腿部30.2的长度和第三腿部30.3的长度是第一腿部30.1的长度的至少3倍。使第一腿部30.1与第三腿部30.3隔离还具有以下附加益处:通过消除常规分叉排气歧管中接合用于气缸20.1和20.4的排气通路所需的跨接构造,而大大简化了排气歧管28的设计。
[0047]还可以通过相对于第二腿部30.2和第三腿部30.3的封闭体积基本上减小第一腿部30.1的输送体积,来有效地“缩短”第一腿部30.1的长度。输送体积(delivery volume)被定义为在给定腿部内在由形成于其中的排气通路环绕的排出端口与排气端口之间的封闭体积。如当前优选的,第一腿部30.1的输送体积基本上小于第二腿部30.2的输送体积和第三腿部30.3的输送体积。更优选地,第二腿部30.2的输送体积和第三腿部30.3的输送体积是第一腿部30.2的输送体积的至少3倍。
[0048]第一腿部30.1终止于与本体部分18相对的端部34处。凸缘36形成在端部34上,并具有从其中穿过的排出端口 32.1。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气体控制阀38联接至凸缘36。第一腿部30.1的较短长度允许用以控制穿过进气端口 20来自气缸14.1的排气流的方向和目的地所需的任何阀门配置的封装空间增力口。如以上指出的,第一腿部30.1的较短长度明显地降低气缸14.1的排气端口 22与控制阀38之间的排气气体的体积(即,EGR输送体积),由此基本上提高用于排气气体再循环的响应时间。
[0049]控制阀38的入口 40与第一腿部30.1流体连通。控制阀38的一个出口 42经由EGR阀39与进气端口 22流体连通,并允许专用的排气气体再循环从一个气缸14.1的排气侧至所有气缸14的进气侧。控制阀38的另一出口 44接合被联接至排气系统E处于催化转化器C的上游。操作中,控制阀38为排出端口 32.1与EGR阀39或催化转化器C选择性地建立流体连通,因此绕过入口系统。在实践中,控制阀38可以被使用在发动机启动序列期间,用于控制排气气体再循环并用于缩短催化转化器预热时间。
[0050]第二和第三腿部30.2,30.2终止于与本体部分18相对的端部46、50处。凸缘部分48,52分别形成在第二腿部30.2和第三腿部30.2的端部46、50处。排出端口 32.2,32.3被形成穿过凸缘部分48、52。在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凸缘部分48、52形成共用安装表面。涡轮增压器54可以联接至凸缘部分48、52,使得来自气缸14.2、14.3和14.4的排气气体驱动涡轮增压器54。在一个实施例中,涡轮增压器可以是单个涡轮,使得两个排出端口32.2,32.3都供给到涡轮增压器54的单个蜗壳中,而在双涡轮的情况下,排出端口 32.2供给涡轮增压器54的第一蜗壳而排出端口 32.3供给第二蜗壳。来自涡轮增压器54的出口56联接至尾管,其将排气气体引导至催化转化器(未示出)。
[0051]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示出了具有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28的四气缸发动机10。第一排气腿部30.1具有一对管道58.1,58.2,其集流到终止于排出端口 32.1处的用于气缸14.1的单个排气通路60中。第二排气腿部30.2具有:一对管道62.1、62.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14.2的单个排气通路64中;和一对管道66.1、66.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14.3的单个排气通路68中。排气通路64和68在排出端口 32.2处集流在一起。第三排气腿部30.3具有一对管道70.1,70.2,其集流到终止于排出端口 32.3处的用于气缸14.4的单个排气通路72中。
[0052]图4中示出的实施例示出了具有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128的三气缸构造110。第一排气腿部130.1具有一对管道158.1、158.2,其集流到终止于排出端口 132.1处的用于气缸114.1的单个排气通路160中。控制阀138的入口 140与第一腿部130.1流体连通。控制阀138的一个出口 142经由EGR阀139与进气端口 122流体连通,并允许专用的排气气体再循环从一个气缸114.1的排气侧至所有四个气缸114.1-114.4的进气侧。控制阀138的另一出口 144被联接至排气系统处于催化转化器(未示出)的上游。
[0053]第二排气腿部130.2具有:一对管道162.1、162.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114.2的单个排气通路164中;和一对管道166.1、166.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114.3的单个排气通路168中。排气通路164和168在排出端口 132.2处集流在一起。图4中示出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128可以被用于直列三气缸发动机,或替代地用于V-6发动机构造中的每个气缸排。
[0054]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示出了具有部分一体化的排气歧管228的直列六气缸发动机210。第一排气腿部230.1具有一对管道258.1,258.2,其集流到终止于排出端口 232.1处的用于气缸214.1的单个排气通路260中。第二排气腿部230.2具有:一对管道266.1、266.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114.2的单个排气通路268中;和一对管道270.1,270.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214.3的单个排气通路272中。排气通路268和272在排出端口 232.2处集流在一起。第三排气腿部230.3具有:一对管道270.1,270.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214.4的单个排气通路272中;和一对管道274.1,274.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214.5的单个排气通路276中。排气通路272和276在排出端口 232.3处集流在一起。第四排气腿部230.4具有一对管道278.1、278.2,其集流到用于气缸114.6的单个排气通路280中。排气通路280集流到排气通路260中。控制阀238的入口 240与排气通路260流体连通。控制阀238的一个出口 242经由EGR阀239与进气端口 222流体连通,并允许专用的排气气体再循环从两个气缸214.1,214.6的排气侧至所有六个气缸214.1-214.6的进气侧。控制阀238的另一出口 244被联接至排气系统处于催化转化器(未示出)的上游。
[0055]实施例的前述描述是被提供来用于说明的目的以及协助理解本公开。其并非旨在穷举或者限制本公开。特定实施例的个体元件或特征通常并不局限于该特定实施例,而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是可互换的,并且能够在所选实施例中使用,即使没有以该方式具体示出或者描述。同一事物也可以按多种方式发生变型。这些变型不能视为背离本公开,并且所有这些改进都旨在被包括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0056]政府权利的陈述
本发明是在由能源部授予的合作协议N0.DE-EE0005654下由政府支持而做出的。政府在本发明中具有某些权利。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多气缸内燃发动机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包括: 气缸盖,其具有本体部分和与发动机缸体中的每个气缸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端口 ;和 歧管部分,其包括: 第一腿部,其联接至本体部分并具有穿过其中形成有第一通路,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一端口到形成于第一凸缘中的第一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一腿部的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 第二腿部,其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并与所述第一腿部分离,且穿过其中形成有第二通路,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二端口到形成于第二凸缘中的第二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二腿部的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 第三腿部,其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与所述第一腿部分离地形成,且穿过其中形成有第三通路,用以提供形成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三端口直到形成于第三凸缘中的第三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第三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三腿部的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基本上短于所述第二腿部的长度,并且基本上短于所述第三腿部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腿部和所述第三腿部的长度是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的至少3倍。
3.如权利要求1所 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通路的输送体积基本上小于所述第二通路的输送体积,并且基本上小于所述第三通路的输送体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通路的输送体积和所述第三通路的输送体积是所述第一通路的输送体积的至少3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是与所述第二腿部和所述第三腿部分离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腿部介于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腿部包括:第一分支,其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所述第三通路,用以提供来自所述第三端口的流体连通;和第二分支,其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第四通路,用以提供来自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四端口的流体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在所述第三排出端口的上游与第一分支接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气缸盖包括与发动机缸体中的每个气缸相对应的一对端口,包括第一对端口、第二对端口和第三对端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腿部包括:第一对管道,用以提供从所述第一对端口到所述第一通路的流体连通;第二对管道,用以提供从所述第二对端口到所述第二通路的流体连通;和第三对管道,用以提供从所述第三对端口到所述第三通路的流体连通。
10.一种用于多气缸内燃发动机的部分一体化的歧管组件,包括: 气缸盖,其具有本体部分,所述本体部分适于联接至发动机缸体,并具有与发动机缸体中的每个气缸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端口 ;和 歧管部分,其包括:第一腿部,其联接至所述本体部分,并具有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腿部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第一通路,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一端口到形成于所述第一自由端中的第一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和 第二腿部,其与所述本体部分一体地形成,但与所述第一腿部分离地形成,并具有设置于其与所述本体部分相对的端部上的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腿部具有:第二通路,其穿过所述第二腿部形成,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二端口到形成于所述第二自由端中的第二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和第三通路,其穿过所述第二腿部形成,用以提供从形成于所述气缸盖中的第三端口到形成于所述第二自由端中的第三排出端口的流体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的长度基本上短于所述第二腿部的长度。
【文档编号】F01N13/10GK103967575SQ201410041354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8日
【发明者】A.W.海曼, R.E.贝克 申请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